精选弗洛伊德与荣格梦的区别(弗洛伊德与荣格书是什么意思98句)

弗洛伊德与荣格

1、弗洛伊德与荣格人格理论的异同点

(1)、1908年,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在奥地利的萨尔兹堡举行,弗洛伊德主持会议,会议期间决定创办一个心理分析学的会刊《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研究年鉴》,荣格被指定担任主编;

(2)、荣格接受了这种观点,但他走得更远,认为梦还借助于第三个更深刻得多的根源,它属于人类进化的历史,他称之为集体潜意识。

(3)、施:我们知道弗洛伊德并非精神科医生,而是神经科医生。比神经科更早的背景应该是神经科学的研究,是为了养家糊口,所以他变成了一个神经科医生。实际上他治疗的病人并不限于神经科的范围。荣格从一开始接受的训练就是精神科医生。而且荣格的科研背景也很厉害。所以弗洛伊德和荣格大概相差15到17岁,他们两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我认为弗洛伊德是需要有人认同他的理论。而荣格是非犹太人,他当时是在大学里,是最早有创立杂志的想法的人,弗洛伊德也很支持他,我认为IPA杂志的创立跟荣格有关,您怎么看?

(4)、*讲述荣格与萨宾娜及弗洛伊德的电影《危险方法》

(5)、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6)、施:您用的是有心理疾病的词语来说荣格的母亲,但似乎她身上带有巫婆神汉的那种“灵”的特征。他前面的两个孩子没有活下来,生下他后,妈妈就去了乡村做了一些装神弄鬼的事情,这个应该不能看做是精神心理,而是看做一种防御吧?用某种原始的仪式来防御。他母亲真的可以用心理问题来形容吗?

(7)、据说萨宾娜后来变成了弗洛伊德学派,是弗洛伊德主义者,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用的就是萨宾娜的观点。但是萨宾娜后来就好像销声匿迹了一样,发生什么事了呢?

(8)、90岁心理医生对人生的终极建议:活着不必太用力

(9)、弗洛伊德最得意也最失意的弟子,公开与弗洛伊德决裂后,他开创了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首次提出“情结”的概念,首次提出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他的理论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甚至一度被认为其成就超越了弗洛伊德。

(10)、正如荣格曾对弗洛伊德说过的一句话:“如果学生只是学生,那么将难以回报老师。”

(11)、是否有可能因为弗洛伊德小时候失去了小他六个月的弟弟,而这个弟弟抢走了本属于他的母爱,他把这些比他年轻的男性学生看作他和他弟弟一样的关系,他自己在这方面也有所觉察。我想问的是1912年弗洛伊德和荣格分离之后,弗洛伊德写了一篇文章《论自恋》,文章中有对荣格很强烈的攻击,荣格和弗洛伊德分离后却几乎崩溃。是否弗洛伊德在中断一个重要的关系后得到了升华,可以更好地去写文章创作,而荣格在中断一个重要关系后就近乎疯了?

(12)、但荣格最终从迷失中解脱出来,犹如置之死地而后生,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无意识的研究当中,对心理学理论的拓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3)、MurrayStein:我想把您的问题分开来谈论。我先来说说萨宾娜,1904年,她成为荣格的病人,她是荣格通过精神分析治愈的第一个病人,治疗结果很乐观。她是犹太裔俄罗斯人,在荣格处治疗了大约六个月。之后她去了瑞士伯克利大学学习医学,成绩优异,荣格为她督导了毕业论文,她的论文以生与死作主题,并糅合了一部分俄罗斯本土的哲学文化观念,论文及其方向引发了荣格的浓厚兴趣,荣格的作品中就引用了萨宾娜的论文内容。荣格和萨宾娜的关系是饱受争议的,他们有没有发生性关系是有争议的,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互相爱慕。他们的关系错综复杂:她既是荣格的病人,又是荣格的学生(荣格是她大学时期的导师之一)。荣格告诉了弗洛伊德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虽然弗洛伊德持接受态度,但苏黎世社会层面却并不接受,此事还作为丑闻登上了报纸杂志,萨宾娜的母亲为此专门写了一封信威胁荣格。在荣格和弗洛伊德诀别的时候,萨宾娜也在同一时间移居去了维也纳,但这两件事并没有多大关联。

(14)、*文章来自蓝天心理组织的荣格弗洛伊德对话项目

(15)、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把弗洛伊德和荣格是如何分道扬镳的讲述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很精彩,值得一看噢~

(16)、梦是潜意识精神没有偏见的、自发的产物,不受意志的控制。

(17)、如果一个人的伟大程度可以用他对后世的影响来衡量,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几乎没有一项探讨人性的问题没有被他触及过。他的学说影响了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流行心理学……

(18)、“要想恢复梦的工作所毁坏的那些联系,这项任务必须通过解释过程来完成”(同上书,第422页)。因此:“梦的解释是认识心灵的潜意识活动的绝佳途径”(同上书,第769页;弗洛伊德自己以斜体强调)。换句话说,梦是有待破译的密码,有待分解的乱麻,如此它的意象才能被还原到其基本意义。

(19)、如果你把心理学奉为拯救整个人类的通途,劝你别看这部电影;

(20)、另外荣格对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理论进行了补充,提出了集体无意识。

2、弗洛伊德与荣格梦的区别

(1)、MurrayStein:嗯,是有些类似。荣格的确有两种人格:一种非常普通,和平常人没有区别,他做着和他年龄相符的事情;另一种则偏幻想型,类似智慧老人的形象,看起来老成、成熟,充满智慧。虽然跟她母亲病态的两种人格不太一样,但确有共同点。我刚想起来他的另一位家庭成员,他的堂兄艾林·布莱斯伯格也有这种双重人格的现象,他在白天是正常人,但会有短时间的类似灵魂出窍的情况发生,他会和一些不存在的人讲话。以上行为可能有家庭性的因素。

(2)、MurrayStein:是的,您是对的。荣格一开始的学习方向即从精神科开始,师从一位非常著名的瑞士老师布洛伊勒教授。布洛伊勒教授是第一个定义精神分裂的人,享誉盛名。荣格是他的得意门生。

(3)、1914年时,他辞掉了所有职位,开始了一连串的旅行,并专心的去探讨自己的潜意识。他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幻觉。他会在两场咨询的间隙或在晚饭前,留出一小时到两小时的时间,放任自己沉浸于幻觉。他称诱发幻觉的过程为“活跃的想象”,并认为这是一场“与潜意识对质”的个人实验。

(4)、萨宾娜可以和他一起讨论“性本能”背后的精神分析,大胆提出“性本能”与“死亡本能”的关系,说出了颠覆当时弗洛伊德认知的:“真正的性,是需要对自我的摧毁”;

(5)、从我(指弗洛伊德本人)对自己的梦进行分析的结果来看,在梦的隐意里的确包含着儿时的某些经历,而且这些经历可以把整个梦都反应出来。

(6)、而在荣格1908年给弗洛伊德的信中,也有着这样的句子:“我想请你允许我用儿子对待父亲的身份,而不是平等的身份,享受这份友情吧。我认为这样的距离对我而言更加恰当和自然。”

(7)、“我没有关于梦的理论,我不知道梦是怎样产生的,而且我根本就不能肯定,我处理梦的方式是否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方法’”(《荣格全集》第16卷,第86自然段)。

(8)、MurrayStein:是的,你是对的。荣格一开始就是从精神科开始的,师从瑞士一个非常著名的老师布洛伊勒教授,他是第一个定义精神分裂的人,享誉盛名。荣格则是他的得意门生。

(9)、荣格根据里比多(libido)的倾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的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性的人;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性的人。外倾意指力比多的外向转移,内倾意味着力比多的内向发展,它表现了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否定联系。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倾型(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性格反应特有情境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10)、据荣格日后回忆,“弗洛伊德是我遇见的第一个真正重要的人物,在我到那时为止的所有经历中——没有任何人能与他相比。”

(11)、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于直觉功能的,他们力图从客观世界中发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并不断地寻求新的可能性。他们对于各种尚孕育于萌芽状态但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并且不断追求客观事物的新奇性。外倾直觉型的人,可以成为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荣格认为,商人,承包人,经纪人等通常属于这类型的人。

(12)、第二部分:介绍荣格派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

(13)、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正式成立,由于弗洛伊德的再三坚持,荣格当选为协会的第一任主席……

(14)、1903年,荣格重读《梦的解析》。这一次,他惊喜地发现,自己所做的研究与弗洛伊德著作中的理论有契合之处。例如他在“语词联想”测验中观察到的压抑“机制”,恰好能被弗洛伊德的研究所解释。遇见相似的灵魂令荣格兴奋而坚定地站到了弗洛伊德的阵营。

(15)、全世界仅有其家人和学生共20多人看过书稿。

(16)、所有的对立物都具有内在的不可和解性:但是,任何一对对立物之间的冲突都会产生张力,这一张力促使精神寻求超越两者的第三种可能性。如果一个人能够学会承受对立物不可避免所带来的张力,那么,问题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善与恶、爱与恨、怀疑与确信得到了和解,在意识和潜意识、人格面具和阴影、自我和自性之间将会出现一个新的综合体。这些和解既不是通过理性的方式、也不是通过智识的方式获得的,而是通过象征作用,通过象征的超越功能获得的。

(17)、乌尔里希·赫尔尼(荣格的外孙)同意出版此书。

(18)、就像荣格在晚年的自传中,这样评价弗洛伊德的成就——“他发现了一条通往无意识的大道,并借此推动了我们的文明。”

(19)、好吧,我们说回今天的主角。1900年,44岁的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一书,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建立。这一年,荣格还是个刚从学校毕业的风华正茂的25岁青年。两年后,荣格赴巴黎研究心理学。在导师的推荐下,荣格阅读了《梦的解析》全书。

(20)、1905年,在出任苏黎士大学的精神医学讲师时,荣格讲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原始人心理学。

3、弗洛伊德与荣格书是什么意思

(1)、在荣格和弗洛伊德的意见分歧中,没有一个领域比他们对象征的不同态度更能清楚地反映他们之间的气质差异了。

(2)、荣格指出,个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感官知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而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一般地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种机能类型。

(3)、MurrayStein:弗洛伊德的理论里都涉及性,荣格其实是觉得弗洛伊德把性过度强调了,譬如他把精神分裂归结为性压抑。而荣格也接触过不少精神分裂的病人,他从那些病人身上看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东西,性只是其中之一。荣格觉得性其实是正常需要,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须要素,就一定层次而言性的确需要被控制,而弗洛伊德过度强调了它。荣格认为我们有很多性之外的本能,如吃饭的本能,婴儿吮吸吃奶,只是通过吃获得营养,与性无关。

(4)、因为这部电影,改编自俄国精神分析先驱萨宾娜·斯皮勒林的日记,赤祼祼展现的,是众人并不知晓的弗洛伊德和荣格大师的另一面:

(5)、抛开以一个“大师”的道德标准去看一个真正的“凡人”的发展历程,便会发现:

(6)、MurrayStein:“沃坦”是日耳曼文化里战神的形象,也在瓦格纳的歌剧“尼布龙根”中出现,是日耳曼神话中的最高神,等同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沃坦”同希特勒、纳粹以及荣格的关系需要解释一下,

(7)、对弗洛伊德来说,象征是某种潜意识概念、冲突或愿望的比喻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替代——形成,把它所代表的概念的真实意义有效地伪装起来:一把剑是阴茎的象征,它的鞘是阴道的象征,把剑放入鞘中就是性交的象征。

(8)、如果你站在高处,带着“伦理”的有色眼镜去看,《危险方法》显然是危险的:

(9)、这一年,卡尔荣格出生在瑞士的一个牧师家庭;弗洛伊德刚19岁,在维也纳大学求学。

(10)、梦是有目的的和起补偿作用的,它们旨在促进人格的平衡和个体化; 

(11)、父亲的缺失是古已有之的吗?还是伴随人类发展出现的新问题?

(12)、梦是潜意识压抑力,或称超我,它使得被禁止的愿望(弗洛伊德称之为梦的潜意的内容)被伪装起来,以某种既不会干扰自我、也不会唤醒做梦者的方式出现。这样,梦本身即是伪装的愿望的显意的内容。

(13)、荣格的补偿概念可以看作是对弗洛伊德的愿望满足理论的一种扩展,因为两者都把梦看作是意识获得之前无法得到的和潜意识的东西的一种手段。

(14)、2009年,他把书带到纽约一家很大的出版社,百分百还原《红书》的本来面目,且设定为唯一尺寸、唯一颜色的版本。《红书》一经出版,炙手可热,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畅销书,目前有近三百万册的销量。

(15)、MurrayStein:1900年时荣格在布洛伊勒门下学习,他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布洛伊勒教授布置给荣格的第一个作业便是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这就是荣格最早接触精神分析和弗洛伊德的途径,他又不断地学习相关知识,比如癔症等,这些可以更好的帮助他去治疗布鲁斯利医院里的病人。

(16)、而面对当时社会各界对精神分析的质疑,荣格也撰写《弗洛伊德的癔症理论:对阿沙芬堡的回应》一文给弗洛伊德辩护,甚至因此受到了一些知名教授的警告。

(17)、弗洛伊德曾经提到“疾病认同”这样一个防御,即病人亲人去世后,病人会发展出类似于去世亲人的疾病症状,但是实际上他没有患这种病,所以弗洛伊德描述这是他用来哀悼失去亲人的一种防御。荣格有两种人格,荣格的母亲也有两种人格,这是否可以看做是他对妈妈疾病的认同呢?

(18)、初级班:两年计划,每学年三个学期,每学期十次网络课,每节课90分钟(包括翻译的时间)

(19)、在惺惺相惜的知己之外,二人的感情中还糅杂了更深刻的意义——弗洛伊德将荣格视为自己的“儿子”与精神分析的“太子”。他多次暗示荣格,表示将他看作是自己精神衣钵的继承者。

(20)、荣格并没有截然地把人格简单地划分为8种类型,他的心理类型学只是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用来说明性格的差异。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兼有外倾性和内倾性的中间型。上面用来说明每一种类型的模式都是典型的极端模式。纯粹的内倾型的人或外倾型的人是没有的,只有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情境的影响而一种态度占优势。每个人也能同时运用四种心理机能,只不过各人的侧重点不同,有些人更多地发挥这一种心理机能,另一些人更多发挥另一种心理机能。此外,外倾型或内倾型也并不影响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就。例如,李白具有较明显的外向性,杜甫具有较明显的内向性,但是,他们都成为唐代的伟大诗人。

4、弗洛伊德与荣格人格理论的区别

(1)、弗洛伊德于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但直到1881年才取得医生资格。这是因为他有志于做个教师,因而花费了许多时间在恩斯特·冯·布鲁克的生理实验室里。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所患的种种疾病都可以从物理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并将使基础科学有新的发现。布鲁克曾断言:在有机体内,只有物理和化学两种力起作用。弗洛伊德开始时也持有相同的看法,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他后来预言精神病能用药物治疗时(正如目前时尚的那样),他并没有完全摒弃上述看法。1882—1885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专门研究脑解剖学和病理学,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神经解剖学与生理学的论文,并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神经病理学讲师。

(2)、“活出自我要成为自己的任务,千万别说活出自我是欲望。这不会有什么欢乐,而是漫长的痛苦,因为你必须成为你自己的创造者。……没有什么事是完整的,许多事都处于冲突中。生命之路就是不断变形(transformation),不是排斥。”

(3)、“对立物是所有精神生活根深蒂固和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荣格全集》第14卷,第206自然段)。

(4)、它更让你懂得谨慎进入这让你自己,也让患者陷入“危险”的“兔子洞”。

(5)、“外显的”梦境就是梦本身,包含着梦的完整意义。当我在尿中发现糖时,它是糖,而不只是蛋白的一个虚假外观。弗洛伊德所称的“梦的表面”是梦的费解之处,而这实际上不过是我们自己缺乏理解的一种投射。我们之所以说梦有一个虚假的正面,是因为我们没有看透它。(《荣格全集》第16卷,第319自然段)

(6)、另外一个问题关于荣格的妻子艾玛·荣格。艾玛·荣格和荣格其他的有过关系的女人相比,不是太有名气,显得比较黯淡,但她本身也是一位很出色的精神分析师、治疗师。她去世后几年荣格也去世了,荣格在她逝世后很悲伤,他在一个古堡里雕刻了些她的雕像,可以看出来其实他们是有很深的感情的,请问老师怎么看?

(7)、转发本文章到朋友圈保留24小时以上免费领取专业表格

(8)、荣格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及种族的历史和对生活的期望所形成的。

(9)、《弗洛伊德与荣格》从1906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卡尔·荣格第一次见面说起,讲述那时他们的个人生活及职业生涯的情况。《弗洛伊德与荣格》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10)、我现在了解了荣格和萨宾娜的关系更多的是象征层面上的,但他和另外一个女性Tony·Wolf的关系也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是在现实层面上的,这段关系对他来讲有什么意义呢?

(11)、也恰恰是弗洛伊德的严厉拒斥让荣格不得不另立门户,不得不放弃自己对一个“父亲(师父)”的依赖,从而大胆(被逼)去发展自己的整个人格心理学理论和分析心理学理论。

(12)、在这种意义上,当今读者捧着这本《红书》,也就拥有了荣格的“一半”。

(13)、MurrayStein:人们对于荣格究竟经历了什么各有讨论,在艾伦博格著的《无意识的发现》中有一段评论荣格的话,说荣格在和弗洛伊德分离后陷入一种病,这种病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的创作能力。他白天可以正常工作,但晚上他便陷入一种幻想,这种积极幻想有强大的能量,他还因此发明了“积极想象”理论。一如我们随后在2009年出版的《红书》中描述的那样,我们才知道了他那时候究竟做了什么。在那种情况下,他还能写东西、上课、旅游等等,当时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经常会去瑞士以外较远的地方旅行。

(14)、佛洛伊德之后的新精神分析流派以阿德勒、荣格等为代表,他们反对佛洛伊德的以本我为中心的泛性论,更强调自我的功能。同时认为人格的发展不仅限于儿童期,而是持续一生,这些修正和发展对现代心理学仍然有影响!

(15)、另一个女人则是弗洛伊德妻子的妹妹。当年两人彼此常为对方分析梦境,那时的弗洛伊德为一些梦境苦恼,而那些梦和他的妻子及年轻貌美的妻妹有关。荣格无意间知道了弗洛伊德与妻子、妻妹之间的“三角关系”,极其震惊。而弗洛伊德又拒绝告诉荣格更多事情,因为这会有损他的权威。后来,荣格对他人谈到,这件事也造成了他和弗洛伊德关系的恶化。

(16)、正是荣格早期的积累让《红书》的内容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红书》共有205页图像,十分工细,美轮美奂,图文对照的方式使人联想起威廉·布莱克。荣格画了曼荼罗、面具、红轮、大蛇、蛙、火神、巨树和其它神秘符号,画中的视觉元素来自巴比伦、埃及、印度、各古老文明以及想象的王国,融合变异了柏拉图主义、诺斯替、炼金术、印度教还有基督教的大量意象,按照荣格的观念,“人是无边世界的映像,由于人的语言并不完备,用图像来讲述灵魂是可行之道。拥有一件事物的图像,我们就拥有了这事物的一半,这世界的图像也就是这世界的一半”。

(17)、两个人对潜意识的看法不同,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一座垃圾场,堆放着人们不承认或者看不见的欲望,只有性欲是人的前进驱动力,人本能地追求快乐。而荣格则认为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个人潜意识容纳了人们压抑的心理内容与遗忘的记忆,而集体潜意识包含了人类的心灵与命运,人可以从中获得远古的智慧。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性欲只是人的众多情结之最终导向的不是快乐而是人的自我成长。而且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可以说,两人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有着原则性分歧。

(18)、“整个梦的工作本质上是主观的;梦就是一个剧院,在这个剧院里做梦者自己就是场景、演员、提白员、舞台监督、作者、公众和批评家”。(《荣格全集》第8卷,第509自然段)

(19)、而荣格的释梦则适用于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较广泛的情形。

(20)、(免费领取)团体心理咨询案例48份+oh治疗手册+图卡

5、弗洛伊德与荣格这本书讲的什么

(1)、现在看来,弗洛伊德的很多男性学生同他中断了关系,而且一部分人在中断关系后出现了精神问题,荣格就是跟他中断关系后出现精神问题的人之另一男学生奥托朗克也出现了精神问题。但是荣格的许多女性学生都成为了不错的精神分析师。这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2)、1906年3月,荣格开始给他的偶像弗洛伊德写信,当时处于被冷落境地的弗洛伊德对荣格的示好格外欣喜,也很欣赏他的才华。两人频繁通信交流,友情持续升温。

(3)、可以说,荣格走出了那个他曾经当作“父亲”崇拜的弗洛伊德的影子,走出了自己的全新领域。

(4)、弗洛伊德正确地指出,阿德勒和荣格发现,他们即使不拒绝精神分析学的材料,也能够摆脱他们反感的性理论。弗洛伊德说:“如荣格试图从抽象的、非个人的和非历史的角度,对精神分析学所占有的材料重新解释,以期不必再去认识幼儿的性生活和俄狄浦斯情结的重要作用,不必对幼儿阶段作任何分析。”“非个人的”大约指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但是,自从在《对死者的七次布道》中提出“个体化”之后,荣格把自我作为意识的核心,直到最后都坚持这个观点。“非历史的”的所指不容易理解,因为荣格把“集体无意识”的历史上溯到人类之初,而且重视文明史在无意识中留下的深深印迹。弗洛伊德认为,阿德勒似乎走得更远。他说:“他(阿德勒)全盘否定了性的重要作用,认为性格的形成与神经症的形成,根源都在人的权利欲,以及对补偿体质低下的需求上。”阿德勒的“权利欲”来自尼采的“权力意志”,“体质低下”则是构成他的另一个概念“自卑感”的因素,产生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依赖。1920年,他在维也纳教育学院成立儿童指导中心。阿德勒因心脏病死在弗洛伊德之前,让弗洛伊德感到欣慰。毫无疑问,阿德勒和荣格是在弗洛伊德奠定的基础上发展他们各自的理论。弗洛伊德在自传中对他们的出走轻描淡写,只用了两小段文字。他在第二段的最后说:“现在(他写自传的时候),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可以明确相告,上述这些反对精神分析学的企图已经收场,它们没有给精神分析学造成任何损失。”“反对精神分析学”显示出弗洛伊德对学生独立发展的不包容。虽然弗洛伊德表示阿德勒和荣格德离去没有损害他的精神分析学,但两位最有才华的学生先后离去,仍然使他难堪。他说,这两件事“常常被人们用作攻击我的材料,说什么这是我独断专行的证据,是我大难临头的征兆”。他罗列一个仍留在他身边的跟随者名单(其中一位后来也因观点分歧离开了弗洛伊德),然后说:“我倒想替自己说几句话,一个心胸狭隘、自以为是的人,能够始终抓住那么多有学识、有水平的人吗?更何况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吸引力的人了。”这样的辩解有些苍白。彼得·克拉玛在《弗洛伊德传》中说:“弗洛伊德不懂得判断人品,也是一个纰漏百出的政客,荣格显得不够稳定且自私自利,弗洛伊德仍信任他,交付他种种权力,期待他会绝对忠诚。”荣格的自私大约是可以确定的,从他坚持要求妻子艾玛接受他的情人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那时荣格还在跟随弗洛伊德。他在离开弗洛伊德之后陷入困境,妻子帮助他,并且学习他的分析心理学,后来还出版了著作,受到好评。

(5)、弗洛伊德希望找一个可以帮助他拓展思想体系、促进其实际应用的“信徒”;而荣格却希望自己是一个富有独创性的思想家,“无论何种追随关系都令他无所适从”。

(6)、这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直觉功能的。他们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内倾直觉型的人,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观点新颖,但有点稀奇古怪。荣格认为,艺术家属于内向直觉型。

(7)、下面咱看看《梦的解析》和《心理类型》这两部著作。

(8)、(《荣格全集》第8卷,第361—364自然段)

(9)、他在内心进行着激烈的自我挣扎,可正是这些挣扎让荣格对于“性驱动力”有了自我切身的体会,也为他后来大胆拒绝弗洛伊德以“性本能”解释行为铺垫了道路。

(10)、而脱离经典精神分析道路的荣格扩充了弗洛伊德的释梦,认为梦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反应,是“原始人的来信”,梦是潜意识智慧的启示,它超越个人。

(11)、以上三人的理论都有自己的经历在里面,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心理学史。

(12)、接着,他发现了婴儿性欲,并先后发表了《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和《性欲理论三讲》,强调了婴儿期的性欲和奥狄普斯情结(恋母情结)在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性,遭到学术界普遍的敌视。

(13)、危险方法,这是一个“危险”,但同时也是一个“方法”。

(14)、弗洛伊德当时是因为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发展出了俄狄浦斯的学说,而荣格则发展出了原型理论。原型里面比较有名的一个形象就是“沃坦”,他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原型呢?这对他来讲有什么意义吗?

(15)、“解读神话般的人物,诠释精神动力学的演进。”

(16)、我同意你的提议。你自己就可以很好地判断此时此刻对你的意义。“余者皆沉默。”

(17)、在交往密切的6年中,他们一道参与的重要时刻愈来愈多:

(18)、1903年,荣格在读《梦的解析》时惊喜地发现,自己所做的研究与弗洛伊德著作中的理论有契合之处。比如他在“语词联想”测验中观察到的压抑“机制”,恰好能被弗洛伊德的研究所解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