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屈原的诗离骚是什么意思(屈原的诗离骚节选122句)

屈原的诗离骚

1、屈原的诗离骚诵读原文

(1)、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2)、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3)、第五章(他投)21行;通过审慎思虑后,诗人结束了自己的徘徊,认可了灵氛的“吉卦”,选择“吉日”出发。

(4)、后羿爱好田猎溺于游乐,对射杀大狐狸特别喜欢。

(5)、1发轫(rèn):出发。苍梧:舜所葬之地。

(6)、于是,当他听说殷代的神巫巫咸当晚将要带着众神降临这一消息的时候,便再次请求巫咸为自己开示,这就是第三部分的第二个层次:再问巫咸,以抉择去留。(引诗,略)

(7)、2藑(qióng)茅:用来占卜的灵草。筳(tíng)篿(zhuān):用来占卜的竹片。

(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惟通:唯)

(9)、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旧说多以为作于怀王朝屈原被疏(或被放)以后,但未说明具体时间。洪光祖《楚辞补注》定为怀王十六年左右。近现代学者们根据《史记·屈原列传》等资料,又提出了种种解释:陆侃如《屈原评传》以为作于怀王十三四年遭谗去职之后。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认为始作于怀王十六年,成于顷襄王初年。游国恩《楚辞概论》推为顷襄王三年或三年后。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即自沉之年。我们认为《离骚》应作于怀王三十年前后。理由是:

(10)、(13)远去西方投西皇。168至185共18行;

(11)、啊,算了吧!楚国无人理解我的心,我又何必如此怀恋故国呢?既然没有人与我一起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我将要追随先贤彭咸到他的所居之处。全诗在奔流浩荡、汪洋恣肆的叙述中戛然而止。最后四句收煞,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如一记重锤撞响洪钟,给世间留下沉浑、跌宕、绵绵不绝的千古回声。

(12)、(6)对屈原被贬一事,亲人埋怨(引出后面的借史反思)。66至71共6行;

(13)、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14)、3和:使之和谐。调(diào):身上玉佩发出的铿锵响声。度:步伐整齐。自娱:自乐。

(15)、而屈原当时改革的主张,主要就集中在“通过修明法度与举贤授能来实现楚国的富强”上。这两点都有明显的针对性,一个是反对旧贵族违法乱纪,为所欲为;一个是反对权贵世袭与任人唯亲。这样,就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整个旧贵族的根本利益,所以才引起了群起而攻之,使屈原陷于孤立无援的地步。本来当初楚怀王也是主张和支持改革的,但是他却是一个无主见之人,在亲秦与抗秦上,摇摆不定,被蔽视听,朝令夕改,最终疏远了屈原。

(16)、我心中犹豫而疑惑不定,想自己去吧又觉得不妙。

(17)、全诗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达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以及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他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d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18)、《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诗人也称“骚人”。

(19)、申椒:申地的椒。椒,花椒,是一种香料。菌桂:肉桂,桂树的一种,是一种香料。

(20)、1殀(yāo):同“夭”。羽之野:羽山的郊野。

2、屈原的诗离骚是什么意思

(1)、屈原的父亲叫伯庸,他看到屈原出生的年月日很特别,简单地说,就是生在寅年寅月寅日,又逢太岁星,所以,他就很用心的给屈原起了一个名字:“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意为正道直行,灵均,意为公平均就是希望他做一个正直、善良、公平的人。所以,屈原也叫屈平。在中国古代,大凡富贵之人出生时日与众不同,往往会被认为是不凡之兆,屈原自己不免也认为这是上天有意的安排,注定要让他担负起济世经邦的重任。

(2)、苏轼说:“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死已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竹枝词》节录)。

(3)、《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描述了诗人和当朝统治者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二是描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纠结,即进取和退隐的矛盾。

(4)、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

(5)、三是诗人通过对周围各类人等的进一步的省察和思辨,愈发感到失望和厌恶,再次推动了他去国远游的想法。(引诗,略)

(6)、“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的,告诉人们磨难可以促人奋进的道理,同时也简略地揭示了屈原的命运。作为诗赋的开创者,屈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印证了“国之不幸诗家幸”的至理名言。

(7)、遵道:遵循正道。道,正确的道理。路:比喻治国的正确途径。

(8)、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据此则当作于屈原放逐后。今人对此说法不有说作于楚怀王时屈原被疏远后,还是作于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写作时间当在秋天。

(9)、面对自己的失败,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10)、3赤水:神话中水名,源出昆仑山。容与:踌躇不前之意。

(11)、诗人还通过这一形象,描绘了诗人自己思想感情的波澜。诗人把自己描绘成浑身披覆着香花和美玉的洁身好修,幽美芳香,妩媚奇特的超人,用来象征其纯洁高尚的内在美质。屈原内在美质的表现,最感人的就是他那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自幼就立下为国尽忠的理想,他为此自修美德和才能,祖国被“d人之偷乐”搞得“路幽昧以险隘”,他为之而伤心,他一再表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为祖国的前途而忧心忡忡。他被群小打击迫害而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始终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虽然为自己不幸的命运而痛苦忧伤,但他更关心的是国家和君王,他始终系心楚王,不忘楚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凭着屈原的杰出才能,他投奔别国也许会成为将相高官,但他否定了一切离楚远游的想法,非常形象而真挚地表现了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2)、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13)、③屈原和楚王、群臣产生矛盾的根源.屈原的“美政”理想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举贤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屈原意识到楚国的危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衡.他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楚怀王昏庸浅薄,经不起小人挑拨,不能采纳他的主张,疏远了他.

(14)、我飘忽地来到春宫一游,折下玉树枝条增添佩饰。

(15)、2昡(xuàn)曜(yào):本指阳光强烈,令人眼花,引申为眼光迷乱的样子。

(16)、(3)改法失败经过及原因。19至35共17行;

(17)、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 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 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 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 我怨恨你王长者呵真是荒唐, 你始终是不肯洞鉴我的心肠。 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丰姿, 造出谣言来说我是本来淫荡。 固然是胡涂的人们善于取巧, 不守一定的规矩而任意胡闹。

(18)、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这样解释“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说得简单一点,“离骚”可以理解为遭遇忧患、离愁别绪、志意难平。

(19)、北宋·李纲《著迂论有感》:离骚体风雅,光可争日月。

(20)、从“女媭之婵嫒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诗人的笔触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过渡。他的志向不被亲近的人理解,于是渡过沅水湘水向南走去,向先贤诉说,然后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

3、屈原的诗离骚节选

(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解读)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即使我被肢解也不变我的思想,又怎能挫败我远大志向。

(2)、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3)、忽然回头眺望涕泪淋漓,哀叹高丘竟然没有美女。

(4)、今人游国思先生认为《离骚》这一名称具有双重含义。从音乐方面说是当时楚国的一种曲名,从古音韵学的角度考察,离骚就是劳商,王逸注云:《驾辩》《劳商》皆曲名也。从意义方面来说,离骚二字又有牢骚不平的意思。牢愁、牢骚与离骚,古并以双声叠韵通转。以上三种说法中,我们认为游国恩先生的说法是比较妥当的。屈原的作品与民间文学有不解之缘,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恩《翼骚序》),那么作品的名称用民间歌曲的问题,自然是极有可能的。如《九歌》就是如此。

(5)、世间什么地方没有芳草,你又何必苦苦怀恋故地?

(6)、我命令羲和停鞭慢行啊,莫叫太阳迫近崦嵫山旁。

(7)、《离骚》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自“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嬃之婵嫒兮”,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后一部分。

(8)、后一部分主要描写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首先,女嬃劝他接受历史的教训,不要“博謇好修”,而要明哲保身;但是屈原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古往今来的史实,否定了女嬃建议;于是屈原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历程。

(9)、北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老子《道德篇》为玄言之祖,屈宋《离骚》为辞赋之祖,司马迁《史记》为纪传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矣。

(10)、他们灵光闪闪显示神灵,巫咸又告诉我不少佳话。

(11)、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啊,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

(12)、《离骚》随着《昭明文选》的传播,在日本奈良时代即传入日本,差不多同时《楚辞》本集也传入日本。《楚辞》传入朝鲜、越南的时间也很早。自从1852年德国学者费兹曼在维也纳皇家科学院报告上的德译本《〈离骚〉和〈九歌〉—公元前三世纪的两篇中国诗歌》问世以后,法、英、意、俄、匈等译本相继产生,有的还不止一种译本。

(13)、天天寻欢作乐忘掉自身,因此他的脑袋终于落地。

(14)、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15)、众人无法挨家挨户说明,谁会来详察我们的本心。

(16)、兰草和芷草失掉了芬芳,荃草和惠草也变成茅莠。

(17)、2挚(zhì):伊尹名。咎繇(yáo):即皋陶。调:协调。

(18)、借用“香草美人”的象征喻义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志向,这是《离骚》的一个很有个性化的艺术特点,也是我们深入解读《离骚》的一把钥匙。在《离骚》中,诗人主要运用了三组意象群:香草、飞鸟和美人。

(19)、离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受《离骚》精神影响的作家更多。“五四运动”前后,鲁迅艰难地探索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1926年出版《彷徨》时引《离骚》诗句作为书前的题词:“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显示出屈原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对鲁迅的巨大影响。

(20)、习近平总书记对屈原一直赞美有加,近年来,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引用屈原的诗句,赞叹其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

4、朗诵屈原的诗离骚

(1)、现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2)、你若乘上骏马纵横驰骋啊,来吧,请让我在前面为你带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d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译文:古代的三王德行多么完美啊,众多的贤臣在他们身边聚会。

(3)、“日月忽(迅速)其不淹(久留)兮,春与秋其代序。”日月飞快地运行不停留啊,春天和秋天依次更替。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4)、渡过沅水湘水向南走去,我要对虞舜把道理讲清:

(5)、云霓纷纷簇集忽离忽合,很快知道事情乖戾难成。

(6)、回顾过去啊把将来瞻望,看到了做人的根本道理。

(7)、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节录)

(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一种执著的追求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9)、晚上宓妃回到穷石住宿,清晨到洧盘把头发洗濯。

(10)、南宋·朱熹《楚辞集注》:《离骚》以灵脩、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

(11)、《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四句,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诗人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诗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12)、“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13)、而左徒则算是楚国的重臣,当仅次于令尹,是政治决策的核心成员。《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见这个左徒职责之重。但是,左徒这个官,屈原担任的时间并不太长,大约只有五年左右。据专家考证,屈原21岁担任左徒,26岁就被楚怀王免职了。

(14)、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15)、难道还有什么别的理由,不爱好修洁造成的祸害。

(16)、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译文:我是高阳帝的后代子孙啊,我的伟大的先父名叫伯庸。

(17)、不考虑将来看不到危难,因此武观得以酿成内乱。

(18)、清香和污臭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没有毁伤。

(19)、第一章(被贬)53行:诗人从自己的家世和出生写起,回顾了自己有生以来的努力、追求、奋斗以及所遭受的失败,满腔悲愤地表述了矢志不渝的精神和九死未悔的态度。

(20)、当诗人飞腾在光明灿烂的天空中,忽然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仆夫悲伤,马也恋恋不舍,踏足回头,不肯再往前行。诗人终于留了下来。诗人无比深厚的爱国感情,终于战胜了种种诱惑,明知道楚国这么黑暗,自己将永远遭受排挤、打击,但他离不开楚国。热爱楚国却不能为楚国尽力,无法实现自己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屈原内心这种巨大的矛盾冲突使他决心以死殉志:

5、端午节屈原的诗离骚

(1)、通过审慎思虑后,诗人结束了自己的徘徊,认可了灵氛的“吉卦”,选择“吉日”出发。但充满憧憬的出游还是因为“眷顾楚国”而中途放弃了:”曲身回首停步“。结果只能选择以死殉国,“追随彭咸归去!”

(2)、《离骚》是中国爱国主义诗篇的开山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世文人无不对这首长诗及其作者推崇备至。西汉司马迁向以“立德立功立言”自励,“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报任安书》),却惨遭宫刑。他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事迹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记》的撰述。唐代诗人李白宣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的很多作品同《离骚》一样,往往大量编织神话传说、日月风云和历史人物,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雄奇图画。

(3)、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4)、1辛:商纣王之名。菹(zū)醢(hǎi):古代酷刑,指剁成肉酱。

(5)、只怕杜鹃它叫得太早啊,使得百草因此不再芳香。”

(6)、(5)失败后自我反思。54至65共12行;

(7)、时光飞快,我似乎要赶不上啊,心裏总怕岁月流逝不把我等待。

(8)、诗人从自己的家世和出生写起,回顾了自己有生以来的努力、追求、奋斗以及所遭受的失败,满腔悲愤地表述了矢志不渝的精神和九死未悔的态度。

(9)、违背准蝇而追求弯曲啊,竟相把苟合奉迎作为榜样。

(10)、1修吾初服:指修身洁行。初服,未仕前的服饰,喻指初衷。

(11)、因此,后世常常引用“香草美人”这个典故作为高洁人格的象征。

(12)、说的明白一点——《离骚》的离就是分别离开的意思,骚就是发牢骚。

(13)、第八部分:诗人听了巫咸的话,最后决定离开楚国。这一部分把诗人复杂的矛盾心理,万千思绪,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14)、本来淫乱之徒无好结果,寒浞杀羿把他妻子霸占。

(15)、3韶(sháo):即《九韶》,传说中虞舜时的乐舞。

(16)、《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全诗分九部分:

(17)、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

(18)、我在天上观察四面八方,周游一遍后我从天而降。

(19)、你为什么不乘着壮年抛弃恶习啊,又为什么不改变原来的政治法度?

(20)、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1)、我想到草木已由盛到衰,恐怕自己身体逐渐衰老。

(2)、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可早晨进谏晚上即遭贬。

(3)、纷:盛多貌,修饰“内美”。内美:先天具有的美好品质。

(4)、《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5)、兰草抛弃美质追随世俗,勉强列入众芳辱没香草。

(6)、这里我特别想要强调的是,屈原的忠君不是愚忠;他的爱国主义,更不是“爱国王主义”。他忠君不是盲目的,爱国更是有立场的。他在面对楚王昏庸懦弱,听信谗言,忠奸不辨,屡战屡败,致楚国于重重危机之中的时候,坚决果断地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楚王。他不畏惧奸d小人的造谣中伤,不袒护楚国朝政的种种弊端,孤独勇敢地与腐败的贵族集团做抗争。这样的忠君爱国,是与追求正义,追求真理,追求美善连在一起的,是建立在正道直行基础之上的,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为何不应该大力弘扬,高度赞扬呢!事实上,屈原身上表现出的这种真挚的爱国主义思想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有力地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报效祖国,也哺育了许许多多为国捐躯的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鲜明的态度。

(7)、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啊,古圣先贤都认为应该是这样。

(8)、屈原觉得空有一腔报国之志,但为南后、公子子兰排挤,且受到张仪的挑拨离间,最终被楚怀王流放,他写《离骚》就是把自己的身世以及报国无门的心情写出来而已了。

(9)、在《离骚》中,虚词的运用特别突出,几乎每句之中都有一个虚词。比如,用得最多的是“兮”字,用在对偶句中上一句的结尾,它的作用是构成诗歌的节奏,有声无义,类似于现代诗歌中的“啊”字。还有几个虚词,如:“之、其、以、而、夫、乎”等,分布在全诗的每一句中,而且它的位置都是比较固定的,基本都是在每句倒数第3个字的位置上。这些虚词,容易让人感到迷惑、费解,其实,除了个别的虚词有语法的功能作用外,绝大多数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它只是一个节奏的标记,起顿逗的均衡作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10)、太阳东升照得一片明亮,忽然看见我思念的故乡。

(11)、身披香草江离和幽雅的白芷啊,还编结秋兰作为佩带更加芳馨。

(12)、2017年5月29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13)、3神:神思,思绪。邈(miǎo)邈:遥远无际貌。

(14)、从《离骚》抒发的忧愤的深广和创作上表现的宏伟的气魄来看,不像是在老年,最适合的年龄是在五十岁左右的中年。

(15)、1薋(cí):蒺藜也。菉(lù)、葹(shī):皆草名。盈室:满屋。

(16)、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

(17)、我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浑身上下散发着阵阵清香。

(18)、女是虚设的人物,女的劝诫不过代表了屈原思想矛盾中的另一方面。经过矛盾斗争,他还是不肯从俗自保。于是又幻想到古帝重华(舜)那里去陈词,向他历数历代兴亡的历史事实和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了重华的赞同。他受鼓舞,也增加了自信。于是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求女过程。求女比喻什么,古今学者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求君,有的认为求臣,还有的认为是求贤或求志同道合之人。我们认为紧承上文被重华确认的理想而展开的求女应该是指屈原要寻求一条实现自己美政理想的途径。但求宓妃而嫌其轻薄无礼;求有恢佚女又被高辛抢先;最后想留有虞氏二姚,媒人又不得利。说明诗人求女不成,这也就意味着诗人在楚国找不到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途径。但是诗人还不甘心,他求神问卜,看看究竟能否在楚国实现自己的理想。

(19)、姐姐对我遭遇十分关切,她曾经一再地向我告诫。

(20)、南宋·项安世《贺杨枢密新建贡院三十韵》:屈原离骚句句字字皆瑶琨。

(1)、我希望它们都枝繁叶茂,等待着我收割的那一天。

(2)、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