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描写人物声音的成语有哪些?(写人声音的四字词语108句)

描写人物声音的成语

1、描写人物声音的成语有

(1)、5(科头袒体):科头:不戴帽子;袒:裸露。不戴帽子,袒露身体。形容傲慢不羁的神态。

(2)、悄然无声----悄然:寂静无声的样子。静悄悄的,听不到一点声音。

(3)、34(大摇大摆):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

(4)、有声无气——①形容人气息奄奄。②形容说话无精打采。

(5)、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相近的声音互相应和,相同的气味互相融合。比喻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呼应,自然结合。

(6)、46(灰头土面):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7)、随声是非----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不是,自己也说不是。谓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8)、59(神清气爽):①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暢。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9)、也形容声音铿锵。屏声息气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

(10)、牙牙学语:咿咿呀呀地学说话(牙牙:摹拟婴儿学说话的声音)。

(11)、声振屋瓦:声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动了。意思是呼喊的声音很宏大猛烈。

(12)、如痴如狂 〖解释〗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同“如醉如狂”。

(13)、所在皆是  到处都是。指某种人或事物普遍存在。  

(14)、嘤(yíng):象声词,形容鸟叫声。噌:象声词,如麻雀噌的一声飞了。

(15)、如:泉水淙淙。滴答:或嘀答,象声词,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

(16)、饮泣吞声——眼泪只能往肚里流,不敢哭出声来。形容受压迫时,忍受痛苦,不敢公开表露。

(17)、乳声乳气  形容说话声音象小孩子那样尖细。  

(18)、人声鼎沸:人群声音嘈杂,就像锅子里的水在沸腾一样(鼎沸:鼎水沸腾,原比喻局势不安定,现比喻声音嘈杂)。

(19)、警愦觉聋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咳声叹气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历历在耳形容听到的某种声音清清楚楚地盘旋在耳边聆音察理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

(20)、出谷黄莺——一般形容女子有美妙的声音或歌喉。?

2、描写人物声音的成语有哪些?

(1)、潺:象声词,水声潺潺。淙淙:象声词,流水的声音。

(2)、口碑载道:称颂的声音充满了道路(口碑:众人口头称颂跟文字刻在石碑上一样)。

(3)、悄然无声  悄然:寂静无声的样子。静悄悄的,听不到一点声音。  

(4)、不绝如缕:如将断未断的细线(绝:断)。原形容形势危急,后亦比喻声音(或事物)微细,或某一方面承继乏人。

(5)、呼啦——用来写旗帜飘动的声音。咕隆——用来写雷声、大车声。

(6)、嘁(qī)嘁喳(chā)喳:象声词,小声说话声音。扑哧:又噗嗤,象声词,形容笑声,如:扑哧一笑。

(7)、石破天惊:原形容演奏箜篌,声音激荡,奇特,出人意外.现多比喻诗文、议论、演唱或事件使人震撼.

(8)、形容声音很好听的四字成语:绕梁三日ráoliángsānrì解释:环绕屋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例子:他的音乐~,回味无穷。莺声燕语yīngshēngyànyǔ解释: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出处:元·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例子:宋江听的~,不是男子之音,便从神柜底下钻将出来,看时,却是两个青衣女童侍立在床边。(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二回)洋洋盈耳yángyángyíngěr解释: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出处:《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例子:今也名贤秀士,济济一堂,大义正音,~。清·归庄《静观楼讲义序》余音绕梁yúyīnràoliáng解释: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例子:受罪半天,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梁实秋《听戏》)百啭千声bǎizhuànqiānshēng解释:形容鸟鸣声婉转多样。出处:欧阳修《画眉鸟》诗:“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9)、没精打采 沉吟不决 张口结舌  张皇失措 

(10)、人声鼎沸:人群声音嘈杂,就像锅子里的水在沸腾一样(鼎沸:鼎水沸腾,原比喻局势不安定,现比喻声音嘈杂)。

(11)、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

(12)、绵言细语:绵:柔软。绵言:柔和的语言。细语:低细的语句。指说话时声音柔和细微,使人容易接受。

(13)、扑哧:又噗嗤,象声词,形容笑声,如:扑哧一笑。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如:喃喃自语。

(14)、声嘶力竭:声音嘶哑,气力用尽。形容拼命地呼号、叫喊。

(15)、龙吟虎啸:像龙在鸣,虎在啸多形容人的歌吟声嘹亮。

(16)、“轰隆隆”,常用于表示火车行驶经过或者打雷声。

(17)、鸡声鹅斗----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乳声乳气----形容说话声音象小孩子那样尖细。

(18)、咿(yī)唔(wú):象声词,形容读书的声音。咿(yī)哑:或咿呀,象声词,形容小孩子学话的声音。

(19)、屏声息气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

(20)、叽里呱啦——用来写大声说话的声音。呼哧、咻咻、哼哧——用来写喘息的声音。

3、写人声音的四字词语

(1)、关于声音词语和句子.词语20个,句子10个.

(2)、23(杀鸡抹脖):用手在脖子上比划。形容心里着急而无法可想的神态。

(3)、哑:象声词,哑哑,形容乌鸦叫声。嘎(gā)嘎:象声词,形容大雁等的叫声,也作呷呷。

(4)、悠然自得: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形容神态悠闲、心情舒适。

(5)、《水浒传》第四回:“猛听得山下叮叮当当的响声,顺风吹上山来。”《儒林外史》第十四回:“裙上环佩,叮叮当当的响。”

(6)、振聋发聩:见“发聋振聩”。声音大得连聋子都听得见(聩:耳聋)。比喻言论惊人,影响深远。

(7)、39(搔头摸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8)、簌簌(sùsù):风吹物体等的声音;形容流泪的样子。

(9)、默默无闻:不声不响,不为人所知(默默:没有声音;无闻:不曾听说)。形容不出名或不为人们所注意)。

(10)、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1)、声振屋瓦----声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动了。形容呼喊的声音很宏大猛烈声嘶力竭----竭:尽。

(12)、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忆胥目如闪电,声如洪钟。(白话文:记得我目光就像闪电,声音像大钟。)

(13)、无声无息:没有声音,没有信息。比喻人的默默无闻或对事情不发生影响。

(14)、61(眼饧骨软):眼饧:眼色朦胧。视觉模糊,骨节酥软。形容迷矇疲倦的神态。

(15)、童颜鹤发:颜:脸色。仙鹤羽毛似雪白的头发,()孩子似的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16)、意气自若 〖解释〗神情自然如常。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亦作“意气自如”。自若:不改常态,还像原来的样子。

(17)、一犬吠形,百犬吠声——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

(18)、余音绕梁:留下的声音环绕屋梁旋转不去。形容歌音美妙动听,久久留在记忆中。

(19)、神清气朗 〖解释〗①形容人心神清爽。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20)、瓮声瓮气----形容声音粗大低沉。弦外有音----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4、写人声音的词语

(1)、习作4描写声音的词语:流水——哗啦啦北风——呼呼呼青蛙——呱呱呱汽车喇叭——滴滴吧吧鼓声——咚咚锵烧菜——砰砰砰扑通滋滋当当当动物叫声:(鸟/麻雀)叽叽喳喳(猫)喵喵(绵羊)咩咩(狗)汪汪(蟋蟀、小虫)唧唧、啾啾(青蛙)呱呱(公鸡)喔喔(苍蝇蚊子)嗡嗡(老鼠)吱吱(鸽子)咕咕……自然界声音:(大风)呼呼(雷声)轰隆隆(小雨)沙沙沙、淅淅沥沥(溪水、大雨)哗哗哗(泉水)叮咚叮咚……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车喇叭)嘟嘟(吹气)扑(打碎玻璃)哐啷啷(走路声)咯噔、咯吱咯吱(开门)吱嘎(笑声)哈哈、咯咯、扑哧(哭)呜呜(肚子饿得叫)咕噜咕噜(喝水)咕咚咕咚(放脸盆)哐当(烧菜热油)毕毕驳驳(炒菜)当当当(钟)嘀嗒嘀嗒(***)丁零零(敲击声)乒乒乓乓(东西撞击或落地)砰、啪、劈里啪啦(放鞭炮导火索声、爆炸声)哧哧、砰——啪……范文例一:赛场上,前锋队员抬脚一记劲射,只听“砰”的一声,足球越过守门员的头顶,射入球门。守门员奋力扑救,可惜球没碰着,却“扑通”一声摔到地上。“咚咚锵。。。。。”啦啦队员们高兴得敲起了锣鼓助威。例二:锅碗瓢盆交响曲勤快的爸爸一下班就钻进了厨房。水龙头”哗哗哗“唱起

(2)、戛然而止 震耳欲聋 石破天惊 剑头一吷 羽换宫移 耳听八方

(3)、也形容各种声音。铿镪顿挫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4)、口碑载道:称颂的声音充满了道路(口碑:众人口头称颂跟文字刻在石碑上一样)。

(5)、亭亭玉立: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6)、格格:象声词,形容笑声,如:他格格地笑着。咕(gū)嘟:象声词,大口喝水的声音。

(7)、声嘶力竭:声音嘶哑,气力用尽。形容拼命地呼号、叫喊。

(8)、嘎(gā):象声词,形容短促而响亮的声音。如汽车嘎的一声刹住了。

(9)、风中琴(唐)卢仝--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

(10)、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象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11)、改弦更张:换了琴弦,重新安上(使声音和谐)。比喻变更方针、计划、办法或态度。

(12)、13(行色匆匆):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

(13)、震天动地:震动了天地。形容意义重大,声势浩大,也形容声音巨大

(14)、天震地骇: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15)、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16)、释义: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专容大好春光。后属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17)、小溪边,溪水流淌着,日日夜夜地奔跑着,它们发出了“哗哗”的声响。这是快乐的声音。

(18)、怆天呼地 〖解释〗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同“怆地呼天”。

(19)、口碑载道:称颂的声音充满了道路(口碑:众人口头称颂跟文字刻在石碑上一样)。

(20)、出处:《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5、描写人物声音的成语

(1)、肠肥脑满: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脑满:指肥头大耳。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饱饱的,养得胖胖的。

(2)、声应气求: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形容朋友之间意气相投,象相同的声音互相共鸣、相同的气味互相融合一样。

(3)、吧:象声词。咿(yī)唔(wú):象声词,形容读书的声音。

(4)、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或不明白叽里咕噜用来写别人听不清楚或听不懂的声音,也用来写物体滚动的声音。叽里呱啦用来写大声说话的声音。

(5)、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哀诉。形容悲切婉转的声音。

(6)、也说呼噜噜。哄:象声词,形容许多人大笑声或喧哗声。

(7)、大摇大摆 〖解释〗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

(8)、人声鼎沸:人声喧嚷嘈杂,如同水在鼎中沸腾一般。

(9)、龙吟虎啸:龙、虎的吼叫,形容人歌啸或吟咏声音的嘹亮。

(10)、振聋发聩:见“发聋振聩”.声音大得连聋子都听得见(聩:耳聋).比喻言论惊人,影响深远.

(11)、当心我咬你哦。秋.秋——画眉提醒我害怕的声音娃.娃——画眉提醒同类有危险的声音其它鸟儿叫声喳喳——喜鹊的叫声。

(12)、余华《活着》:“地上坑坑洼洼,满是尸体和烧毁了的大炮枪支,烧黑了的军车还在噼噼啪啪。”

(13)、无声无色:没有声音和色彩。意思是平淡不动人。

(14)、啾(jiū)啾——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也形容凄厉的叫声。刷啦——形容迅速擦过去的短促的声音,如:刷啦一声,柳树上飞走了一只鸟儿。

(15)、鬼哭狼嚎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神嚎号:哭。

(16)、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7)、剑头一吷:剑头:指剑环头小孔。吷:很小的声音。比喻不足轻重的言论。吷读“xuè”。

(18)、声色俱厉(shēngsèjùlì)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19)、出自: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6回:“这一笛儿,真吹得响彻云霄,鸾翔凤舞,楼下千千万万的人,都定睛侧耳,寂然无声。”

(20)、掷地有声——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1)、出处:唐白居易《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致宴宴罢同望》诗:“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2)、瓮声瓮气----形容声音粗大低沉。弦外有音----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3)、出处:晋左思《魏都赋》:“鸣条律畅,飞音响亮。”

(4)、②形容说话无精打采。大音希声----意谓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音容笑貌----指死者生前的声音容貌和神情。

(5)、眉清目秀:眉、目: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形容人容貌清秀不俗气。

(6)、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俯仰唯唯唯唯:答应的声音。

(7)、“咕噜噜”,常用于表示肚子饿了的时候的叫声。

(8)、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