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什么选择题
(1)、另一方面,也只是因为关系项的这种自由存在,我们才能够从各种关系中突破出来,以便修正一切不合理的关系,改善一切有待于改善的关系;同时,也只是因为人是自由的,我们才能从各种关系中解放出来,放下一切关系身份,既不再把自己与他人当作关系中的角色,也不再把相遇中的任何他物看作关系中的功能物,而这在根本上意味着退回自身而把他人当作自由者来对待,也就是当作他人自身来对待,同时也意味着把相遇的他物当作非功能性的自在物来看待。人成了自由人,物成了自在物,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他物,都是未完成而是敞开的、活生生的,都置身于一个整体的可能性之中,或者说都被抛入一个永远不可被我们完全捕捉与把握的可能性整体之中。这个整体可能性或可能性整体,不是别的,正是一切事物的源头。一个置身于可能性整体之中的事物,也就是处身于它的源头之中。在这里,源头或本原以不出场的方式被置身其中的事物指示着。在场物总是指引地显示着一个不在场物。而放下了一切功能性关系角色的自由-自在的在场者,则既显示自身,又指引着不在场的源头。源头或本原不在远处,就在在场者之旁,不过,不是在角色在场者之旁,而是在自在或自由的在场者之旁。因此,只有真正能突破关系角色而回到自身的自由者才能洞见本原。
(2)、陈嘉映,1952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语言哲学》、《说理》、《何为良好生活》、《哲学·科学·常识》等。
(3)、“艺术”这个词最朴素的意思差不多等于办法、方法。做一件事情有人上来就胡做,我们说,你这样胡来不行,做事要有个方法。有方式方法,就是有art,有艺术。方法、艺术、性格、道德,所有这些词,既泛指某一领域,又特指这一领域中正面的、优秀的。道德研究包括研究不道德的行为,而“有道德”则专指道德优秀,同样,“艺术”既泛指方式方法,又特指优秀的方式方法。我制作一个椅子,不会做,胡做,做出来歪七扭又难看又不结实。一个小木匠来做,他有一套做椅子的方法,做成个正正经经的椅子。公输班来做,那就是件艺术品了,得收在博物馆里。当然,公输班做椅子不是想送给博物馆,他就是想做把椅子。从前,艺术不是为博物馆服务的,艺术就是把要做的事情做成,做漂亮。这层意思其实我们现在也不陌生,放马有放马的艺术,烹调有烹调的艺术,有的人字写得真艺术,有的人话说得真艺术。
(4)、 在“哲学是什么?”这种追问中,真正探问的才是哲学的同一性问题,即与哲学本身同一的东西。“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要寻求的是哲学的同一性规定。同一性规定才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规定,而不是关于事物的关系属性。同一性规定是使一物区别于他物的自身性关系的规定。在这个意义上,追问哲学是什么,首先也才是追问哲学的本质的规定。
(5)、当然,直到临死才来考虑死的问题,才把死当作“自己的”问题来考虑,一般来说是“太晚”了。
(6)、那么,为什么说,只有作为自由自在的存在者,人才能洞见到本原而返回本原呢?
(7)、当然,直到临死才来考虑死的问题,才把死当作“自己的”问题来考虑,一般来说是“太晚”了。
(8)、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讲座能够让大家对“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一个完整而又清晰的印象,能够彻底解决人们对“哲学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哲学”等等问题的困惑。让我们坚定地踏上哲思之路,扬帆远航。
(9)、哲学家是追求真理、从人们熟知而并不真知的事物中揭示秘密的人,他使人学会思考。但从有人类以来,真正的哲学家并不多,这一点叔本华也承认。他说,一个哲学家能为自己在哲学青史中留下名字,就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确实,你读读中外哲学史,数数人头,并不多,即使在哲学最发达的年代,也为数有限。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理解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具体对象是相对容易把握的,而一旦进入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层面,就相当困难了,因为它是人们用任何实验工具都无法观察到的,除了借助思维抽象能力,没有任何工具可用。
(10)、原来的思维方式,怎么就不好了?譬如一头牛,原来一直吃草,你要“改善”它,给它喝汽油,行吗?哪个更“好”?自然还是吃草。改成喝汽油,就会毁了它。
(11)、人必须用自己本身的存在去填充那无边的空虚;但人不是上帝,只是一粒微尘,他做得到吗?
(12)、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这并不是说每个答案都是正确的与合理的,例如“幸福就是像猪一样活着”这个答案在我看来就不合理,虽然我们有时很羡慕猪不知忧愁、没心没肺地活着,但想必没有人是愿意成为猪的。
(13)、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14)、然而哲学不需要抒情,思想实验蕴含着意想不到的革命。《季风青少年哲学课》把思想实验作为一种引导孩子们研习哲学的重要方法,在芜杂的现实中,选出一个变量推至极端,哲学家各自所选择的那个变量,也代表了他们对于世界的疑问与解答——芝诺选择的是变化,因而“飞矢不动”;罗尔斯关注的是正义,于是便有了“无知之幕”;维根特斯坦关注的是语言,便设想了“盒子里的甲虫”。而在现实生活中,飞矢当然不会停下来,无知之幕也并不存在,别人的盒子总是可以被揭开检验甲虫这个词汇的真面目的。思想实验并不因为与现实不合而失去意义,那是我们突然跃起,短暂离开地球的时刻,这是哲学家的天真,更是少年的天真。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今天少年们的想象力与可能性被思想实验所打开,那么明天,他们就有可能用人生实验与社会实验打开这个民族的未来。毕竟一切的革命,都首先是头脑的解放。
(15)、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是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16)、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17)、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8)、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来:哲学有什么用?这有时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也应记得,也不是事事都要先看有用没用的。人们现在通常都认为科学很有用,把科学技术叫作第一生产力,其实,西方开始发展近代科学的时候,并不是因为科学有用,也很少用科学有用来为发展科学张本。由科学所支持的技术变成第一生产力是后来的事情。不必需的东西未见得不重要。没有近代科学,人类照样种地盖房吃喝玩乐,但出现了近代科学,它就要反过来剧烈改变种地盖房吃喝玩乐的方式。科学,包括讲道理的科学,改变了西方人的生存面貌,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存面貌。至于这种改变是福是祸,则笔者不敢专断。
(19)、同一性规定或本质的规定,实际上就是最初的规定:既是逻辑上最初的规定,也是时间-历史上最初的规定。就像对树的本质的规定就是对最初被称为树的那个东西的规定,或者说,就是对最初作为树本身被给予的那个东西的规定。尽管树在后来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规定或属性,但是,它的所有这些规定与属性都以它的本质及其规定为基础。
(20)、若问我哲学是什么?我会回答,哲学是讲道理的科学,讲道理学。这可以看作了解哲学的一个出发点,本文分别讲讲“讲道理”和“科学”这两个概念。
2、哲学是什么学位
(1)、这种观点对于受佛教文化影响很深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难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就是“诸漏皆苦”。犬儒主义的幸福观对于我们来说是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的,我们的生活之所以充满烦恼很大的原因在于过多的欲望,欲望的节制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在我看来就像佛教一样,犬儒主义的问题在于它无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契合,它主张的是对日常生活的舍弃,人活在世上既不需要家庭,也不需要社会与国家,更不需要去创造过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任何外在的目的对于人生来说都是无意义的,人仅仅是活着,“像狗一样活着”。说到底犬儒主义是一种消极主义的人生哲学,无法指导我们的世俗生活。
(2)、如果说从当下世界摆脱出来而返回到源头处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解放过程,那么,从源头处打开可能性而打开未来,则是从无到有的创造事件。但是,不管是从有到无的解放,还是从无到有的创造,都是一种自由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哲学就在有无之间进行摆渡,那么,也可以说,哲学既是以自由为前提,又是对自由的实践与维护。就哲学从追寻本原开始而言,哲学一开始就基于自由;而就哲学以追问世界本原为使命而言,哲学就是以守护自由与维护自由为使命。
(3)、有很多种讲道理的方式。一类是为命令和行为提供理由:“别出去”,“为什么”,“外面冷得很”——因为冷得很所以不要出门。我们似乎还可以接着问:“天为什么冷”,“因为起风了”,“为什么起风”等等,这样的追问没个头,但这是另外一种追问了,是对自然因果的追问,不再是为命令和行为提供理由,不属于狭义的讲道理。我们也许不追问一个原因的原因,而疑问某一个理由何以成为理由,就是说,不问为什么天冷,而问“为什么天冷就不出门呀?”——“这么冷的天出门会冻掉鼻子”这不是向外追溯因果,而是把原来提供的理由(天冷)分解为一个因果(天冷会冻掉鼻子)和一个理由(因为会冻掉鼻子所以不要出门)。这种向内的追问通常不过两三道我们就无言以对。因果可以无穷追问,理由却很快有到头的时候。
(4)、形而上的思考是哲学发展的本质。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还不了解,打雷闪电、山洪暴发等自然现象激起了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认识,这便是宗教的早期雏形,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哲学解释宗教的形式存在。
(5)、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两大对立派别。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
(6)、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发现发明创造,把一个事物弄明白了,可以操作制造。
(7)、逻辑学的发明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狭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推理的科学,即研究如何从当前已知条件推理出未知必然结果的科学。广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8)、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而道德则是社会与自然一切生存与发展的利益关系中,善与恶的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活动的总和。
(9)、其实相对真理就是一种在某种条件之下的绝对真理:,比如1+1=在十进制下,它是绝对真理,氢气和氧气在常温下能合成水,在常温下它也是绝对真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相对真理,在必定的条件下,两门科学又都是绝对真理。对于两门科学中具体的知识和规律,我们可以去怀疑它,怀疑而不能否定,那你还是要把它当作真理,并在工作和理论思考中尊重它。
(10)、一般的玄学是:这个事情是这样的,那么后来怎么样呢?后来的后来又怎么样呢?再后来的后来怎么样呢?再再后来怎么样了呢。等等等等,无限的追问下去。
(11)、好在世界不会让我们简简单单的就获得绝对真理,而且永远也无法获得,我也希望这样,让人类永运具有进取心,永远在前进的道路上奋力前进!
(12)、哲学家往往都是在世界的根基上进行思考。如同抽积木的游戏一样,每抽一根都会使人类文明这座大厦产生剧烈的晃动,而解决问题,便是再塞一根积木回去稳固住这座大厦。因此,哲学不是现成的真理,哲学的主题是人类的基本理念,诸如真、善、美、正义、信仰等等。正如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所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13)、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澄清哲学是什么。然而,要回答哲学是什么却又并非容易的事情。假如我们仅仅是根据字面意思将它定义为“爱智慧”(Philosophy意即Loveofwisdom),那么在我们大多数人尚且对哲学研究些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不完全清楚的情况下,这样一种定义就显得太过宽泛了。
(14)、“老子”说,这是“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阴阳)“二生三生万物”。所以要“无为而治,不为天下先”。
(15)、但是,一旦我将这个“什么”置之度外,我似乎刹那间感到“一身轻”了,但这种轻松感立即伴随着茫然、不知所措。
(16)、人在各种各样的场合由于各种各样的诱因说话,命令、请求、感叹、讲故事、开玩笑,其中一项是讲道理。“不许出去”,这是下命令,“别出去,外面冷得很”,这是讲道理。讲道理一般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因为外面冷,所以别出门。
(17)、人必须用自己本身的存在去填充那无边的空虚;但人不是上帝,只是一粒微尘,他做得到吗?
(18)、实际上,只有作为自由-自在的存在者,人才能真正洞见到本原,觉悟到绝对的源头。
(19)、因此,大学之格物,分开来说,一方面是我们从概念世界即角色事物中返回自身,返回自由,另一方面,是让事物在自己位置上存在,也就是让事物以自在物来与我们相遇。格物而知者,乃自已之自由与物之自在。知自己之自由,则明自己之为真实自己而能诚,知物之自在,则明他者之尊大而存敬畏之心。
(20)、如果谁是你的树根,谁是你的树干,谁是你的枝叶,谁双是你的花果,谁又是你的土壤和空气?相反,你又是谁的根,你又是谁的树干,你又是谁的枝叶,你又是谁的花果,你又是谁的土壤和空气?千万不要把根当作枝叶而本末倒置,也不要只盯着花果而忘却修养根干......你把关系搞清楚了,你人生就会顺畅舒心很多。
3、哲学是什么的总和
(1)、没有对象和对对象的反映,就没有思想和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同样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这是辩证法。苏轼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如果不用琴,只有手指能发出琴声吗?如果只有琴没有手指,琴会响吗?都不行。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
(2)、因此,哲学既是一门天下之学,也是一门为己之学。这里的“己”不是君臣父子关系里的自己,因为在这种关系里没有真正的自己,只有可被替代的各种角色;也不是什么利益主体或欲望主体,因为一切这样的主体都是临时的、不统一的,将随着利益相关项或欲求相关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这样的主体无法真正成为一个具有自身同一性的统一体。不管是关系角色还是利益主体,都只不过是每个人的一种临时身份,而不是他的真正自己。倒是只有退出这一切临时身份,摆脱各种功能性的关系世界,每个人才真正回到了他自身。这样的自身实际上就是自由身。哲学作为为己之学与成己之学,其所“为”的乃是这样一种自由之己,所“成”的乃是这样一种自由之身。
(3)、中国哲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厌恶的已不是某一哲学派别或学说,而是哲学本身;而这,才显露除了中国哲学的真正面目。
(4)、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书店即课堂——如何贯彻这一认识?有两种方式。其一为连通之法,把这两个场所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是开闸官、牵线人、搬运工与快递员,在第一时间把书(经典的与新鲜的)引入校园,让教室的孩子们了解最新的出版状况与学术动态,假以时日,这个年轻的学习共同体自然卓尔不群;其二为合一之法,以书店为课堂,延请讲师,在书架的环绕中开班授课,这种方式的主动权在书店掌门人,倘若他有充分的教育自觉(自知是教育工作者),那么他就可以化身为一个校长、议会主持人、教导主任、图书管理员、课间餐提供者、贴心管家……这样的话,教育就可以在书店现场发生,直接影响在场的每一个人。
(5)、因为他用不着学习怎么死,那根本不是“他的”死,他只是偶然地遭遇到死。我们看到许多人,他的行为、意图和计划,就好像永远不会死一样。
(6)、有人直到临死的一刻,都并不直接面对面地考虑死的问题,或即便考虑,也只为活着的人考虑,而不为自己考虑,好像他的死只与别人有关,而与他自己不相干似的。
(7)、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不同,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指哲学中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而另一个则是黑格尔开始使用,马克思也沿用的术语,它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8)、① 实际上,从血缘关系无论如何都推不出“父当慈,子应孝”这个伦理要求(规范命令),把“父慈子孝”看作是出自血缘关系的一种“自然要求”,这是腐儒陷入的一个千年迷误。
(9)、现代人在遇到有些问题也会常常使用罗辑与推理思维,寻找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10)、一方面,只是基于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存在,我们才能展开与确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器具与器具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强者与弱者的关系。虽然我们的确一出生就进入了关系之中,但是,因为我们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关系项进入关系的,所以我们进入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自由体之间的关系(尽管人们通常并不觉悟到这一点)。正因为人们实际上都是作为自由者来确立和展开与他人的关系,才会确立起一系列仁爱的、充满道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由于每个人都能够有自由的理性而是自由的存在,每个人才能够设身处地地把他人当作如自己一样的存在者来理解、对待,从而才能不仅仅把他人当工具,而是也把他人当作目的本身来对待,因而也才能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确立为人与人之间的基本法则,或者说,也才能把“你要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确立为人间法则。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人间关系之所以需要加以改变和修正,就在于这一法则既是基于个体的自由存在,又是维护个体自由的底线。因此,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人间关系都必定是对关系项的自由的损害。从另一个角度说,那些建立在这一法则之上的伦理规范之所以正当而需要加以维护,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只是因为它们间接地基于所要规范的对象的自由存在,同时也是对这种自由存在的维护。比如,在一些后儒思想中被看作是基于血缘亲情的“孝”,实际上与血缘毫无关系,否则,孝道无法外推。换言之,孝道之所以正当而值得加以维护,并不是因为它是出于血缘关系,而是因为它出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法则,而在根本上则是出于关系项的自由存在。不管是孝道中的“养”还是“敬”,都是基于孔子与耶稣所觉悟到的法则才成为正当的。否则,养的要求与敬的要求都不具有正当性。以为孝悌这些伦理要求与实践是基于血缘亲情的想法,实际上是对血缘关系的一种古老迷信,它与图腾崇拜以及其他偶像崇拜一样,是人类精神尚未达到绝对意识而停留于有限性事物的一种体现。① 孔子的伟大就在于他以仁学的绝对精神突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了超越一切(被夏商周奉行了几千年的)宗法制度的普遍仁爱原则。在孔子这里,孝之所以成为行仁之“本”,不是因为孝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伦理规范及其实践,而仅仅因为母-子与父-子关系是每个人(不管是以亲子身份还是以养子身份出现)遇到的第一个关系场所,因而成了每个人实践、确立、贯彻仁爱原则于人生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在母子或父子关系中行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我们行仁的起点。这里,普遍仁爱原则是孝道的标准与尺度。换言之,仁爱原则是父-子关系的尺度,也是一切亲情的法则。
(11)、关于灵魂归宿问题:现有人类的认知是:天堂和地狱。
(12)、但是,时间意识,实际上,也就是从有到无与从无到有的意识。没有对“无”的意识,没有对终结的觉悟,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开始”与“过去”,而只有从“有”到“有”的循环。而循环实质上是一种位移式的空间运动,而不是时间的绵延与扩展。但是,我们之所以有“开始”的意识,之所以会去寻找与发现“开始”,首先就因为我们有“无”的意识。有对“无”的意识,我们才会意识到有一个从无到有的事件,从而才有真正的开始。哲学通过概念的自由演绎从现实世界,也即从作为“有”的当下世界摆脱-解放出来,所能达到的真正本原实际上就是一个“无”,一个永远不出场的绝对他者就是一个无,就是一个整体的可能性存在。哲学退回到无而打开的可能性,也即打开的希望与未来,是一种有待于实现的“尚未”。未来是创造的,就在于它是从无中开显与实现出来的。
(13)、玄学是仿照模式进行小改小革,也可以把相同的事情做成做好的。
(14)、所以,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任信仰什么,什么就是你的世界观,什么就是你的“人生哲学”。建立什么样的世界观,形成什么样的“思想”丶“思维方式”,确立什么样的生活方法和手段。
(15)、我们谈了谈“讲道理”,谈了谈“科学”,这时再来看历史上对“哲学”的各种定义,就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这里放过这个课题,只说说关于中国有没有哲学的争论。
(16)、为此,我们将从源头再次出发,去探寻哲学起源的真相;总览哲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领域,揭秘哲学的思维旨趣;并通过中西思维传统的全面对比进一步阐明哲学式思维的本质特征,并最终揭示我们为何要在今天学习哲学的原因所在。
(17)、知识|思想 凤凰读书 文学 | 趣味
(18)、但是,现在这样划分已经不正确了,至少出现了交叉。
(19)、是的,我们太认真了,所以我们也活得“累”。但我们活得多,活得充实。不累,怎么能叫做“活”?
(20)、在郁教授剥洋葱般的循循善诱下,同学们逐步懂得了哲学的爱智慧之意,认识到构成哲学的三大元素即世界、思想和语言。在黑天鹅事件中,郁教授生动有趣地揭示了归纳法的局限性。在柏拉图的名言“哲学始于惊讶”中,我们认识到哲学的目的在于求索。哲学所研究的不是一种实体的知识,而是我们如何去进行哲思。好比下棋,也许学习下棋的规则只需要几分钟而已,但要成为下棋高手却需要自己实践。因此,哲学不是具体知识,研究哲学并不是为了对哲学问题找出什么确切的答案,却是为人类的文明奠基。
4、哲学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1)、我们知道,人向来就存在于关系世界之中而作为关系角色存在,比如一出生就作为母-子、父-子、兄-弟等等关系中的一个角色出现,同时还与周围事物处于各种功能性关系之中。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个关系世界里,仅仅在这个关系世界里理解我们的存在与生活,那么,永远找不到这个世界的源头,永远远离这个绝对的本原。因为在这个关系世界里,我们能遇到的都是相对事物:一切功能性事物都会失去功能,正如父母都是会死的一样。难道这个关系世界的本原不在这个关系世界中?它既在这个关系世界中,又不仅仅在这个世界中。说它在这个关系世界中,是因为它从来就不曾离开过这个世界,它不在远处,既不在时间上的远处,也不在空间上的远处,因为我们循着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有限存在者,都能够遇见这个世界的源头;说它不仅仅在这个世界里,是因为它越出了这个世界,超出了这个世界,否则,它无法成为这个世界的本原。因此,如果我们只是作为关系角色而只看到关系事物,那么,我们永远也不能遇见它。
(2)、王维,生于古城西安,自由学者,青年哲学人。致力于形而上学、语言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思考。在治学理念上,不同于以哲学史或哲学家研究为主的传统范式,主张面向问题本身,去真切的发现和探索哲学命题,回到哲学最本原的思考中。近年来,也在尝试做一些哲学普及工作,希望通过哲学的广泛传播,让大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哲学的理性精神,希望在这片土地上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具有理性思辨的品格。
(3)、可见玄学是对已发生后的事件,进行评述和应对的办法的提出。
(4)、◉ 中国有没有哲学?回答首先得看我们把哲学理解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抑或理解为讲道理的科学。没有哪个民族没有技术和艺术,但并非每个民族都有科学。哲学有什么用?这有时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不是事事都要先看是否有用。
(5)、讲道理是说话的一种形式,取了讲道理的形式,不一定真有道理,谁说谎谁鼻子长疮,所以不能说谎,这说法取了讲道理的形式,但其中的所谓道理可能根本不成道理。反过来,不取讲道理的形式,绝不意味着讲得不合道理。林妹妹进了荣府,“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房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云云,那是描述,不是在讲道理,但讲得有条有理。不仅描述等等需要合乎道理,甚至不讲道理也得合乎道理地讲,“我是流氓我怕谁”够不讲理的,但这讲法本身合乎道理,要么他怎么不说“我是小学语文老师我怕谁”哪?“道”和“说话”意思差不多,“道理”和“说话之理”差不多,说话要让人听懂,就得在某个层面上讲道理,与此相应,讲道理的科学也就在某个意义上是说话的科学或语言的科学。哲学是广义的逻辑,逻辑或Logik,来自希腊话里的logos、logein,就是“说话”的意思,“道理”的意思。
(6)、哲学对于思维的认识,主要在于实践的观点,即先有实践,后有认识,先有感性认识,后有理性认识。
(7)、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8)、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9)、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根本问题、哲学最高问题,是指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提供了具有科学性的答案。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提供全部哲学问题的答案。哲学领域无限宽广,我们会面对许多哲学问题,因此哲学是一个大家族,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哲学家都会对哲学提供多样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狭隘的宗派主义哲学,它能广泛吸收各种哲学智慧。马克思主义创立时,马克思恩格斯对古希腊罗马哲学、十八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都进行过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该如此,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同时也应该关注中国传统哲学,关注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新问题和新成就。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其他哲学的成就和动态呢?在哲学研究领域,孤陋寡闻,只埋头自己的专业,就不可能有宽敞的世界眼界。世界如此之大,科学发展如此迅速,新问题如此之多,各个哲学家都会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其中,肯定包括新问题、思考的新视角和新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哲学的优秀成果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肯定是有益的。
(11)、哲学的第二种用处是教人积极。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区别了两种活动——受内心不安或名利压力驱使而旋转不休的人,只是一个狂热的受苦的奴隶;人们往往把一个坐在椅子上沉思默想,察验自己以及自己同世界关系的人看作是消极的,因为他貌似什么都没有做,实际上这种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是最高的“积极的活动”,是灵魂的积极性,只有那些内心自由和独立的人才能做到。
(12)、科学家可以不讨论什么是科学,数学家可以不讨论什么数学,艺术家也可以不讨论什么是艺术,唯有哲学家不能不讨论什么是哲学。
(13)、当人们形成了一定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世界观也就成为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论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14)、生命从此就至少有了一种最基本的意义,这就是:探求生命的意义。或者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我探求。
(15)、所以,哲学呼唤虔诚,也成就虔诚。通过唤呼虔诚而唤回人的自身,成就人的自身。就哲学是一门维护自由而明明德于天下的“大学”而言,哲学不是一门日用之学,而是一门根本之学。它担当的是全人类的普遍正义与最高原则;唯当哲学真正承担起全人类的使命,它才能真正服务于一国一族之需要。哲学开辟的历史不是民族史,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史。
(16)、在此基础上,郁教授强调哲学是通过自己的特殊能力,将一切对象变成哲学的对象,去对思考本身进行思考,比如说何为英勇,何为财富?哲学具有自返性,哲学的哲学便是哲学。更进一步的,通过了解费米悖论与德雷克公式,也让同学们把哲学的眼光望向浩瀚无边的宇宙。而对于我们现在的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来说,哲学最重要的意义便是认识自己,哲学并不是什么现成的真理,而是需要从源头划分的印象去追寻理据的任务。
(17)、抑或某一天你仰望星空,突然觉得自己只是偌大宇宙中一个小蚂蚁,从此开悟出家?冥冥之中,你想过了吗?谁在决定你,你在决定谁?谁是影响你,你在影响谁?你是怎么来的,现在又是谁,将来又去向哪里?你在这张巨大的关系网中,再努力挣扎,你能给自己定义的坐标在哪里?还是你早就已经被定义在坐标里?一棵树:根干枝叶花果土如果你对哲学就是关系学还不太清楚,那再形象一点,哲学就是一棵树。
(18)、道理该分成几类,讲道理和合乎道理的关系如何,不讲道理和不是在讲道理的关系如何,所有这些都可以研究一番,都是哲学或讲道理的科学该去研究的内容,这里不多说了。
(19)、科学是知其所以然的认识。不过说到“科学”,还有系统化的意思。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用episteme来称谓科学(知识),episteme和后来的scientia,本来也就是“知道”、“认识”之类,但后来专指成系统的知识,以与doxa(零星的偶发的见解)相对。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把“科学”理解为知其所以然的系统认识。
(20)、哲学的这种独特性,恰好表明它就是生命本身,因为生命不是别的,它仅仅是对生命的追求,说得直白一点,生命就是“要活”。
5、哲学是什么意思梗
(1)、主客体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参与反映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心情,情绪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也不同。情绪上愉快与恶劣的差异,会导致对同一样东西产生爱憎两种不同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发怒时,往往会导致认识片面性的原因。情绪不仅影响健康,而且影响认识。中国哲学强调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得。人只有在冷静时才能正确思考。另外,主客体关系不仅是认识论问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因为主体和客体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变化的,而不是凝固不变的。历史,就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不是抽象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毫无变化的主体和客体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