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荀子被移出孔庙的故事(荀子被移出孔庙的原因71句)

荀子被移出孔庙

1、荀子为啥被搬出文庙

(1)、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韩非子虽然学习儒家的荀子,但他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成为一个法家。就其人性思想的基本立场和基本精神而言,韩非子跳出了善恶之性的分析框架。他所阐释的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性利己主义。

(2)、宋明之后,孟子的地位越来越高,荀子受到批评越来越多。“二程”之小程就认为,荀子不好主要是因为主张“性恶论”,小程的观点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可想而知。朱熹也表示,就不必理会荀子了,理会孟子的“性善”就可以了。但是,宋明理学一边骂荀子,一边还是借鉴了荀子的思想。在讨论人性问题的时候,宋明理学提出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气质之性”,就来自荀子的“性恶论”。

(3)、其实,是荀子思想给了李斯、韩非子成为法家的土壤和勇气!

(4)、明郭正域《谒圣庙恭记》诗有句:“坛上杏花红,林前洙水黑。”

(5)、 秦国的崛起,商鞅功不可没,可以说如果没有商鞅,哪里轮得到秦国张牙舞爪?秦孝公即位之初,秦国一穷二白,是战国七雄里最不入流的角色,就连秦孝公自己都说“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是商鞅改变了秦国野蛮落后的局面。

(6)、 韩非的老师是荀子,荀子是儒家的一代宗师,儒家的宗师竟教出法家的集大成者,这岂不怪异?更怪异的是还有俩,一是韩非,二是前面说过的李斯。

(7)、言則忠信,行則篤敬:出自《論語·衛靈公》,原作:“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篤敬,忠厚恭敬。

(8)、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9)、清朝中州著名学者耿介主持倡兴嵩阳书院,循孔杏坛讲学旧说,在地除地为坛。讲学期间坛上古杏树一株,传为耿介手植,今石护坛,周匝平台栏杆,恢复旧貌。

(10)、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帝幸阙里,以太牢祀孔子”,即以整牛、整羊、整猪祭祀孔子,成为第一个祭祀孔子的皇帝。至汉武帝时期,著名思想家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在创立了“神学目的论”以后,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时的儒家思想已是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经过“思、孟学派”及荀子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又冠以董仲舒神学思想的“天人感应”论,使孔子原始思想大为改观,以后逐渐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1)、后世黄宗羲认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这句话非常重要,《孟子》的“七篇以此为头脑”,也就是说孟子的所有思想都是在这句话的驾驭下展开的。

(12)、到了孟子、荀子,他们在这方面观点的相似度同样特别高。

(13)、千秋榮辱,百代廢興。搖撼摧夷,沐雨櫛風:此處概指孔子、儒學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所經歷的興廢、榮辱及風雨等。

(14)、座座坟冢,片片碑石,接踵而来。仔细看去,永远是这样的字眼:孔氏、第某某代、衍圣公……一色洁白的碑,一色半弧型的顶,一色朝着南方。经历漫漫岁月、风霜雨雪,每个坟头只剩下略微的隆起,长满青青的草和不知名的各种灌木,一个优美的轮廓连着另一个优美的轮廓,无尽地铺展开去……有的碑石已然倾斜,有的已经折断,“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幽幽深林,宿鸟翻飞,林下隐着一个又一个的墓群:民国墓群,清墓群,明墓群,宋墓群、汉墓群……延续一个千年又一个千年,10万余坟冢,这是一个家族集体的终极皈依,这是一个家族的编年体史书啊!

(15)、孟子为了推行他的主张,也是从教育入手,广收门徒,经常带着数十辆车,数百个学生到处奔走,到齐国、宋国、鲁国、魏国等,但收获不大,他那套主张没有被采用。晚年时,他回到家乡,著书立说。

(16)、孟子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7)、 李斯最知名的一句话莫过于下面这句:

(18)、此人叫荀子,对诸子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思想,认为这是最好的治国理念,于是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儒家代表的荀子,一生之中有三个知名弟子,其中最出名的两个却是法家名士,即李斯与韩非子。

(19)、荀子进一步阐释,“保利弃义谓之至贼”,那些为保全利益而违背道义的,可以称作大贼。

(20)、至圣林,撼动人心的东西太多太多。再回首注目——茂林、古木、碑碣、石仪……还有那苍桧柏下隐匿的所有故事,种种的人性光辉,逾越千年,万古长春。

2、荀子被移出孔庙的故事

(1)、刚走出几步,发现左侧的房屋内凹进去一块,里面盖一半亭,半亭内有一古碑,上刻“古泮泉”。因为访文庙访出了毛病,看到泮字就会敏感,立即走上前端详,半亭的后墙上嵌着文保牌及介绍牌,果然此处与文庙有关。意外找到了另一个寻访目标,为之大喜。

(2)、△冯兆举 ,山东莒南县人,解放军中将军衔。历任第65集团军军长、北京军区装备部部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3)、荀子全名叫荀况,但祖上本不姓荀,“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晋国灭掉荀国之后,将荀国故地赐给大夫原氏黯,后人由此姓荀。因此,荀子是贵族出身,与诸子百家中唯一布衣墨子不同。

(4)、但荀子教出的三个知名弟子——李斯、韩非子、张苍,李斯和韩非子自不必说,而张苍(助刘邦夺天下,后为西汉丞相)也不能算正宗儒家传人,换言之荀子门下最出名的三个弟子,全部都不算儒家传人。这就令人难以理解了,为何儒家思想代表的荀子,却教出了一群“反骨仔”?而且,还是儒家生死大敌法家!

(5)、《春秋》相传为孔子所作,是历史书。其语言非常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6)、△王洪尧,山东济宁人,解放军上将。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7)、同时,荀子还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也就是说,在荀子看来,遵循仁义道德与逐利求富是人人都具有的两个方面,这不就是义利双成?

(8)、回来后查资料,方得知《镇江文物》中的所载乃是本自乾隆版《镇江府志》,相比较而言,光绪版的《丹徒县志》对府学情况记载得更为详细。关于府学的沿革,本文中简述说:“荀子曰:君师者,治之本也。汉始为庙,以祀孔子,历魏晋隋唐而祀遍天下。宋仁宗命郡邑皆得立学以祀孔子,而其事遂迄于今。丹徒学自咸丰三年粤寇据城毁于火,同治十一年府学告成,阅二年而修葺县学,殿庑祀位及各祠祀行见以次告成。旧有书院、义学、社学,亦古者,联以师儒之遗,又有试院以作士气,邑之人庶几喁喁向学知所本乎。”

(9)、以上对于教师地位的重视也引出荀子为师的标准: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不凌不乱,知微而著。

(10)、而如兵家、农家、水利等技术性更强的学派,是得以延续了的。只是没有谁再开宗立派、到处宣扬了。只是在军队里默默的带兵打仗而已。成为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了。

(11)、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寿堂”,房屋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因以为庙,岁时奉祀”,即每年按时祭祀。

(12)、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通过官方“规训与惩罚”的机制给这个奴隶之邦催生了不计其数的伪君子。以至于晚清第一位驻外公使、货真价实的儒生郭嵩焘在番邦彬彬有礼的绅士淑女面前竟然发出了“三代之治在欧美”的浩叹!

(13)、《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4)、二堂之后有个不大的庭院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并列两旁,6个石雕盆内各立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此院的北屋即三堂。

(15)、其实,在汉唐时期,孟子、荀子是并列齐名的,比如在《史记》中,孟子、荀子的列传是放在一起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就是孟子、荀子的合传,当然该篇并非仅记孟子、荀子二人事迹,还记载了道、墨、法、阴阳等各家代表人物12人。

(16)、杨海文表示,“义利之辨”也是儒家实践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7)、穿过第一进狭长的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

(18)、 李斯作为秦国丞相,是秦灭六国的总策划师,他精心策划了兼并六国的先后次序,并在秦灭六国之后,建议秦始皇废分封而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每一项都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

(19)、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20)、更进一步上,荀子将当时的儒者分为了三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最理想的人才就是大儒。大儒的特点在于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3、荀子被移出孔庙的原因

(1)、公冶长的故乡,属于古时候的东夷,就是鸟部落。

(2)、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3)、孟子在儒学分化中与孔子的孙子子思有着相同的见解形成了著名的思孟学派,主要传授儒家经典。

(4)、荀子的重要思想,如“人定胜天”,“性恶论”“王道霸道论”以及“乐论”等,是对孔子思想的积极发挥,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其理论贡献不会逊色于孟子。

(5)、庶物有體,人而無誠!人而無誠,何止何行:《詩·鄘風·相鼠》有云:“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祭文四句取義於此。庶物:萬物,眾物。

(6)、後學述宗:《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漢書·藝文志》稱儒家者流:“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

(7)、编辑:曹阳洋  刘刚  刘琴  黄倩影  

(8)、是宋太祖赵匡胤拿掉了文武百官的凳子,让他们在自己下面两侧苦练站功,他自己当然很舒服地坐在上面的龙椅上。当然宋代虽以言治罪者有之,到底不杀士人。到元朝,来自内陆亚洲的草原骑马民族对汉人的疯狂屠戮和压迫,对汉文化的野蛮践踏一言难尽,儒者终于沦为臭老九。但是光复华夏的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底层劳动人民,也没喝过多少墨水,喜欢动粗,不仅让士人们站着,心情不爽之余,郁闷了,还要命左右脱掉哪个倒霉蛋的裤子,对着尊臀往死里打。当翻到那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朱皇帝权力任性到了剥夺孟子的“亚圣”牌位,把孟子撵出孔庙,把《孟子》列为禁书的地步!这都算客气的,被御用文人顶礼膜拜、号称“盛世”的清代康雍乾三朝更走向了古中国文化专制的巅峰,不仅罚他们站,不仅打他们屁股,还要让他们自称奴才,这些人在小百姓面前威风凛凛,见了皇上却魂飞魄散,一口一个奴才知罪罪该万死。自宋以后,统治者也越来越不能容人了,诗案、文字狱史不绝书。此所谓政府公务员变成了皇帝的佣人(钱穆语)。

(9)、少賤鄙事,天縱多能:鄙事,指低賤而瑣碎的事務。孔子自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但其弟子子貢卻認為:“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應將兩者結合來理解。

(10)、百年革命之今日中国没有文化?没有思想?没有道德?沒有信仰?毛泽东主席说鲁迅为中华文化第一圣人。鲁迅先生说孔儒篇篇血淋淋二个字,吃人。

(11)、東遷:西周為犬戎攻破後,周王室東遷洛邑,是為東周。

(12)、六经中《礼》派生出《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将近五万字,包括6部分内容: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对应6个部门6个官职,后来演化为六部。

(13)、在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没有儒教和道教。在中国三大教有儒教,道教,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壮大。

(14)、在孔子73岁重病的时候,子贡来到老师的身边。“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多么深情的一问!“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我的生命马上就要终结,日盼夜盼,我心爱的弟子,你怎么等到现在才来?孔子落泪了!此时此刻,子贡该是如何?

(15)、汉初,统治集团拾起黄老道家之学,与民休息。逐鹿中原得手的高祖刘邦就已经意识到了赤裸裸的法家做派并非帝国长治久安之计,意识到了身怀利器之后,口含天宪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到汉武帝刘彻,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和帝国的意识形态控制,对儒家采取怀柔之策,接受智囊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经过董改造的儒术。董综合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补充儒学,让儒学的结构、功能发生转换,以论证天子受命于天,替天行道,是天在人间的当然代表,地位超乎群伦,至高无上,儒生唯一的职责则是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给皇帝打工。董仲舒的学说是对先秦儒、道、名、阴阳几家的综合,他吸收了原始儒学中的讲秩序、重人伦的部分,但他最主要的目的是为论证世俗最高权力即皇权的合法性而进行取舍的。他从社会秩序向上推演到天道即宇宙秩序,而所谓天子则在这个秩序中占据着连接天人关系的类似于人格神的地位。我个人认为董更多的是一位阴阳家而非儒者。由此,儒法互补、儒表法里的统治术随之贯穿王朝中国始终。儒学蜕变成给统治者的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的占有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

(16)、△刘红军,山东平邑人,解放军中将军衔。曾任武警北京市第一总队总队长,武警北京市总队副总队长、总队长,武警部队副参谋长。

(17)、齐湣王死后齐襄王即位,齐襄王五年,齐国名将田单率军收复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收复齐国。齐襄王于是封田单为安平君。

(18)、趨時以變,變而遂通,通則恒久,如崗如陵:《周易·系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詩經·魯頌·閟宮》:“三壽作朋,如岡如陵。”

(19)、巍巍中華,蕩蕩德風,穆穆45文廟,熠熠46儒行。輪奐之美文化之盛;仁愛誠信,吾族魂靈。

(20)、在早期的儒学发展史上,荀子和孟子的地位是相当的。“荀孟”或“孟荀”并称,由来已久。司马迁作《史记》,将荀子、孟子并列于《孟子荀卿列传》。《史记·儒林列传》又载:“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世。”可见二人都是学宗孔子的。刘向校阅群书,对荀子的著作进行整理编定,定名为《孙卿新书》。他对荀子的评价是:“惟孟轲、孙卿为能尊仲尼。”而汉末徐幹在其《中论》中也称:“荀卿子、孟轲,怀亚圣之才,著一家之法,继明圣人之业。”足证在汉人眼中,荀、孟二人的学术取向和地位影响,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差异的。

4、荀子被搬离孔庙的原因

(1)、其后不久,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对非正统或非嫡系的贬斥便开始变本加厉起来。两宋时期,孟子的道统地位被认可,孔孟并称,荀子就自然而然被排斥在外了。荀子的“性恶论”因与孟子的“性善论”构成最为直接的冲突,是最先被对准的攻击点。除了前文提到的学理上的批评外,南宋末年以后又出现许多整肃性的意见,即指责荀子是一个有瑕疵的入祀者。马端临、熊禾是较早的整肃者,认为:“荀况以性为恶,以礼为伪,大本已失,更学何事?”明初宋濂《孔子庙堂议》、王祎《孔子庙庭从祀议》,皆是大张此说。胡居仁也说荀卿“只性恶一句,诸事坏了;是源头已错,末流无一是处。”他们的意思是荀子没有资格待在孔庙,否则极易误人子弟。

(2)、△李连秀,山东沂南人,解放军中将军衔。历任历任师参谋长、师长、军副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武警部队司令员等职。

(3)、孔子于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9年)去世,据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葬鲁城北泗上”,大体上是现今位置。其墓冢封土为偃斧形,高四尺,仅比地面略微高出,并无祠堂等建筑。弟子们于墓前以砖瓦砌成祠坛,规模很小,方仅六尺。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后,孔子的林墓也受到了重视。为显示弘扬圣道,历代王朝相继修林植树,不断地扩大墓园,添加建筑,设官守卫,使孔林成为世界上保持年代最久的家族墓地。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建过13次,增植树木5次,扩充林地3次,从而形成了现在孔林的规模。

(4)、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5)、杨海文认为,理想人格是儒家最追求的东西,但在孔孟荀那里还有些不一样。

(6)、穴居野處,易以室宮;結繩而治,書契(qì)彝(yí)銘:《周易·系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書契彝銘,指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字。此四句簡括人類自野蠻至文明的發展歷程。

(7)、还孔子本来面目,正本清源,是要让孔子回到他应有的位置,阐明他真正的价值所在;而不是为了将其偶像化,大包大揽,以代替现代政治哲学,应对近代以来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更不是为了与挂孔孟羊头、却贩卖申韩商君狗肉的所谓国学家们暗通款曲,沆瀣一气。在“仁义礼智信”一无所有、社会道德底线频遭凌辱的时代,孔子虽然再也不能占据思想舞台中心、镇场子,但敲敲边鼓、跑跑龙套还是合适的。

(8)、与诸多春秋战国诸多学者一样,荀子也曾周游列国,先后游历齐楚赵秦。在齐国,荀子在稷下学宫是“最为老师”、“三为祭酒”,资格最老的宗室,三次担任祭酒职务,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在楚国,荀子受到春申君黄歇的重视,让他担任兰陵(山东临沂)令,在此韩非、李斯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在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在秦国,对秦国政治予以肯定,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同时又对秦国重视刑法吏治,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为然,谓之“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9)、明德新民:出自《禮記·大學》,原作:“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此即儒家的“三綱領”。

(10)、推而广之,荀子认为,“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在社会治理中,如果民众对正义的追求胜过对财富的追求,可以称之为治平之世;如果对财富的追求胜过对正义的追求,便是衰败的乱世。

(11)、从观点和论证方式上看,孟子、荀子的话是相差不大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