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1、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全前7首
(1)、这首脍炙人口的《闺怨》,明着是写一名青春少妇后悔当初不敢劝丈夫出去建功立业,封侯拜相,落得自己形单影只,空守闺房。
(2)、一代才子,只可惜英年早逝,建功立业的心贯彻了李贺一生,但命运的嘲讽也伴随了他的一生。
(3)、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之称。王昌龄曾漫游西北边地,并积极体验边塞生活,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刚刚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可见王昌龄为唐代边塞诗的先驱。
(4)、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5)、岁月的确残忍,但也温柔,它拿走一些东西,也会给予一些补偿。
(6)、
(7)、纵览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笔墨简洁、想象丰富。前四句细腻地描绘了秋日黄昏时,临洮城周围的凄楚萧瑟的场景,夕阳西沉、沙漠旷远,河水冰寒、冷风刺骨,虽然只字不提士兵们戍边之苦,却能感同身受。
(8)、诗的首句为起句,交待了所在的地点——秦汉之地,感叹历史虽然几经变换,但历朝历代这里依旧征战不断。诗的第二句为承写征人,多少儿男征战沙场一去不还,留下了新人无尽的思念和哀伤。诗的第三句为转句和第四句合句一起写出了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9)、正因为凝练,相别的氛围和情感已高度概括在了前两句里,诗人就省出了后两句,于是表达了另外的意思,借送别以明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到洛阳后如果有亲友打听我的情况,就转告他们,我未受世情玷污,其心如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两句诗,在清空明澈、楚山孤立的意境中,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立现。送别诗达到如此高度,很难,因此,它才成为王昌龄最有名的送别诗。
(10)、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令人叫绝。
(11)、前几天翻出了我家小熊猫的户口页,小熊猫妈咪看了不由说道:“咱的身份证号是15开头的,小熊猫的身份证号是11开头的,人家一出生就是个小北京。”好在姥姥夏天就会带小熊猫回内蒙古住一段日子,不然这个都市里生长的孩子,对父母的故乡也许就真的无感了。
(12)、少年与运会,何事发悲端。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13)、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14)、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15)、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诗中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16)、后来,王昌龄从京城长安赶赴江宁任职时,结识边塞诗人岑参,两人情趣相投,成为"忘年交"。那时的王昌龄是岑参的偶像,岑参还是一个小年轻,小王昌龄二十岁,对王昌龄仰慕不已,专程写了一首送别诗《送王大昌龄赴江宁》感怀:
(17)、诗的后二句写别情,语意浅近,但写别后的愁苦却拐了一个弯:友人去后,诗人愁绪不断,忽然发觉自己因为相念友人,竟把大好的凉秋时光白白空度了,真是可惜阿。
(18)、“寒雨连江夜入吴”——绵绵秋雨,趁着夜色来到吴地,夹着寒意,漫江浸透。夜雨,微寒,渲染了离别的凄苦气氛。但这句诗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环境、渲染离别气氛,更画出了水天相连的壮阔图景,而“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随之而来。第二天一早,天色已明,友人辛渐即将登舟北去。遥望江北的远山,友人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只留下孤零零的楚山和孤寂的自己。一个“孤”字,很自然地牵出了后两句临别的叮嘱。
(19)、提起王昌龄的诗,你会想到哪些?会想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想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是“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0)、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2、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哪些?
(1)、弦悲与林寂,清景不可度。寥落幽居心,飕(风留)青松树。
(2)、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人都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3)、忽然,也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又惆怅起来。悔不该叫丈夫去边疆从军,建功封侯。
(4)、《芙蓉楼送辛渐》:这是送别诗中的经典,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意蕴深远,余味无穷。全诗如下:
(5)、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6)、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7)、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8)、独卧时易晚,离群情更伤。思君若不及,鸿雁今南翔。
(9)、面对此情此景,禁不住拉着松枝,仰天恸哭,悲痛之情撕心裂肺,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10)、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11)、提到边塞诗,怎么能少得了高适,全诗充满了对统治者的讽刺,也是难得的著名讽喻诗。
(12)、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13)、公元757年,张镐奉诏平定"安史之乱",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速解"宋州之危",闾丘晓还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张镐便以其贻误军机处死。闾丘晓临死前曾乞求"有亲,乞贷余命",被张镐一句话封答:"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14)、王昌龄第二次任江宁丞时,已四十多岁,贬任到此,心情低落,在送朋友辛渐远行时,作了《芙蓉楼送辛渐》表明心迹: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5)、拂衣易为高,沦迹难有趣。张范善终始,吾等岂不慕。
(16)、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即使你走得再远,我们依然能共对同一轮明月,又怎么说我们隔得远呢?
(17)、塞外边关厚土,大漠孤烟,残阳如血下的古战场白骨森森,依旧历历可见。
(1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一句坚定的自白,他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可见其坚持。
(19)、第八首选了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此诗与高适的《塞上听吹笛》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因李益是中唐诗人,高适、岑参均为盛唐诗人,因此将其排在岑参诗后。
(20)、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王昌龄的边塞诗6首
(1)、夜阑须尽饮,莫负百年心。长歌行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
(2)、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3)、第五首和第六首是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和《别董大》。《塞上听吹笛》的另一个版本就叫做《和王七度玉门关上吹笛》:“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题中的“王七”正是王之涣,后人多认为此诗是与王之涣《凉州词》唱和时所作,因此朗诵时将其紧随在《凉州词》后。
(4)、自己虽然还想为国出力,但无奈已年老体衰,希望能好好休养。
(5)、仕途不如意,王昌龄满怀忧愤,又敢怒不敢言,只好写诗泄愤,他那些大量的闺怨诗基本都是这段时间写的。
(6)、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7)、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8)、“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这两句写月光很有特色,尤其是一个“澹”字、一个“演漾”,逼真地说出了月光照地时人对月光的感觉。
(9)、是的,你没记错,这些也都是王昌龄的诗。王昌龄一生留传下来的诗作一百八十一首,其中边塞诗二十一首,送别诗六十多首,剩下的大部分都是闺怨诗。
(10)、陵墓中的宝玉频频被盗掘,神明又能怎么办呢。
(11)、没想到几杯酒下肚,心中的愁绪却更加难以排解,竟忍不住发出了“长铗归来乎”的感叹。
(12)、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50岁的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龙标是唐朝的县,在今湖南怀化洪江市一带)。龙标远在湘西,当时是很荒的地方,李白听说后还写诗安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3)、早年的王昌龄应招入伍,立志为国戍轮台,他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经八百里秦川腹地,沿渭水河逆流而上,出玉门关。
(14)、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尤其擅长七绝,其中名作《出塞》被推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6)、王昌龄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广泛精心的研读,终于在开元十五年,应进士试时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终究心有不甘,他于开元二十二年再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旧未见升迁,仅被授予祀水尉。科场颇为得意,仕途却明显失意,王昌龄受到打击。在做了祀水尉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他被远贬荒僻的岭南,任江宁丞。失意之后就是疏狂,就是放浪形骸。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到江宁后,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明显以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手段,过于意气用事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
(17)、幸好赶上现在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普天之下一片祥和安宁,四海升平,老百姓安居乐业。
(18)、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19)、当时一起出征的几十万人马,现在只有我自己一人活着回到了长安。
(20)、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4、王昌龄边塞诗20首
(1)、长城在古代是军事要地,频发战争,军兵誓死保卫。古往今来,长城内外荒草丛生,列列白骨在滚滚黄沙中依然清晰可见。
(2)、诗人进入边塞后看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尤其是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为后人称道。
(3)、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讴。寒月波荡漾,羁鸿去悠悠。
(4)、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5)、《出塞》:这是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全诗如下:
(6)、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咦,怎么还有“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还有“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还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9)、一首诗可以有一个标签,但是人性是多面的,王昌龄命运之坎坷,平生之遭遇,再加一腔多情诗心,能够抒发的情感也是多姿多彩的,写下的诗篇自然也是风格多样,风情万种的。
(10)、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11)、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12)、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13)、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14)、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15)、这首千古绝唱唱出了将士们守边的心声,被认定为唐代七绝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16)、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7)、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18)、天亮了,女子拿起扫帚打扫金殿上的尘埃,百无聊赖时,她手拿团扇,兀自徘徊。抬头间她看到寒鸦从昭阳殿飞来,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19)、第七首选了岑参的《碛中作》,未选他另一首更脍炙人口的《逢入京使》,是因为后者多思乡之情而无边塞之风,虽作于边塞但难为边塞诗代表。而《碛中作》“平沙万里绝人烟”堪称描述边塞大漠苍凉的名句,故将其选入朗诵。《绝世羔羊》的第三部有很多故事就将在这大漠中展开。岑参另有多首七言古体的边塞诗杰作,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我会为岑参这几首边古风另录一篇配乐朗诵,作为本篇的姊妹篇。
(20)、郴土群山高,耆老如中州。孰云议舛降,岂是娱宦游。
5、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词
(1)、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他每送走一位朋友,就写下一首诗,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以用来赠别友人的送别诗。
(4)、还有《从军行》,王昌龄共写了七首,尤以《从军行》(其四)更让人品味从军的壮志豪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草原”情结,在我写的动物小说《绝世羔羊》中会有充分的体现,尤其是第二部更将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主要场景。
(6)、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7)、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8)、京门望西岳,百里见郊树。飞雨祠上来,霭然关中暮。
(9)、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诗人李颀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10)、王昌龄任龙标尉任了8年,59岁时,他申请退休"告老还乡",获准后,便从龙标出发,一路游历,在次年十月路经毫州时不幸遇害。河南节度使张镐后来为他申了冤,报了仇。
(11)、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12)、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13)、你要是不相信沙场征战的艰苦,请你看看我这满身的伤痕。
(14)、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15)、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
(16)、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17)、出塞二首·其一(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8)、幽居与君近,出谷同所骛。昨日辞石门,五年变秋露。
(19)、《瓯北诗话》中评:李太白“峨眉山月半轮秋”云云,四句中用五地名,毫不见堆垛之迹,此则浩气喷薄,如神龙行空,不可捉摸,非后人所能模仿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0)、只要你能坚守住本心,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那就不会迷失自己。
(1)、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最静美的诗:《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5)、这首诗写得精妙绝伦,前两句地名天然成对,于景物描写中融入历史盛衰的感慨,后两句引入燕子的视角,巧妙地点出乌衣巷的昔盛今衰,写尽了富贵风流转眼成空的感慨。杜牧《清明》
(6)、宿灞上寄侍御(王与)弟独饮灞上亭,寒山青门。
(7)、赠史昭东林月未升,廓落星与汉。是夕鸿始来,斋中起长叹。
(8)、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9)、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0)、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是以七绝名世的诗人,他跟李白是公认的七绝写得最了的两位唐代诗人,他的七绝,以边塞诗、宫怨诗和送别诗为主,《出塞》便是一首边塞诗,被很多人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11)、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12)、而杨炯则干脆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表达出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13)、盛唐的边塞诗具有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总体上讲它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
(14)、为张(亻贵)赠阎使臣哀哀献玉人,楚国同悲辛。泣尽继以血,何由辨其真。
(15)、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1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7)、我觉得王昌龄所有送别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句,当属《送柴侍御》中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