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作品赏析
1、木心作品推荐
(1)、好的诗词和人总是两相和的。在这篇不足800字的军训感言中,亦可以看出武亦姝这位大美女小妹妹带着古典诗词的韵味,洗尽铅华,虽无照人的明艳,却自有一股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质朴真挚,令人动容。
(2)、再没有这般浅白的话语,再没有如此平缓的叙事。美丽而切实的比喻(爱情、年轮),残酷而质朴的真理(树已很大了)。
(3)、andthesteamfromthesoy-milkstall
(4)、⑹也许住过亭子间,才不愧是科班出身的上海人,而一辈子脱不出亭子间,也就枉为上海人。
(5)、 亭子间空间原本局促,家家户户却播放无线电,谱曲唱歌,尤其显得喧嚣热闹,将原本局促的空间完全填满,一则借以表现亭子间生涯之不易,一则借以表现亭子间房客之才情,他们非常热爱生活,懂得享受生活,具有浓郁的市井色彩与生活气息。
(6)、⒀中国的瓜果、蔬菜、鱼虾……无不有品性,有韵味,有格调,无不非常之鲜,天赋的清鲜。鲜是味之神,营养之圣,似乎已入灵智范畴。而中国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之所以令人心醉神驰,说过了再重复一遍也不致聒耳,那是真在于自然的钟灵毓秀,这个俄而形上俄而形下的谛旨,姑妄作一点即兴漫喻。譬如说树,砍伐者近来,它就害怕,天时佳美,它枝枝叶叶舒畅愉悦,气候突然反常,它会感冒,也许正在发烧,而且咳嗽……凡事称颂它的人用手抚摩枝干,它也微笑,它喜欢优雅的音乐,它所尤其敬爱的那个人殁了,它就枯槁折倒。
(7)、我们说情诗是浪漫的题材,容易写得激情澎湃、热情洋溢,或悱恻缠绵、哀婉凄迷,这有悖于现代诗冷静、含蓄、多义之旨。所以情诗是不宜现代诗的,要写,“则需要一种巨大而熟练的力量”,木心就是这类少数人物。写现代情诗好比走钢丝,太俗与太雅都是失败,太俗则流于色情,太雅则伤了情趣,本诗是在雅俗之间走过。
(8)、⑸儒家既述亦作,述作的竟是一套“君王术”;有所说时尽由自己说,说不了时一下子拂袖推诿给“自然”,因此多的是峨冠博带的耿介懦夫。
(9)、这是汉语新诗早该探悟的精要,这精要,在我们现代汉语的践行中,几乎不见——好一宗大可追究的冤案:不是理论,高于理论——木心先生必定经营一位“诗人的形象”,这才写一首诗。
(10)、“我们在世界上,无非要保持这样一点态度。”
(11)、“没有纲领,无法生活。”木心病床上告诉陈丹青。这话是遗嘱。
(12)、其实,整个《枫桥夜泊》,打动日本人的,不止是那孤独的忧伤,更有诗中的“寒山寺”三个字。这叫日本人无比仰慕,不惜隔空山寨的寒山寺里,也藏着一个在中国相对低调,却在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寒山。寒山,出身官宦世家的唐代一代诗僧。这位寒山寺的创立者,《全唐诗》里存诗312首的牛人,一生倡导诗歌的白话风格,却不为当时人所理解。他的朗朗上口的诗歌,曾被同时代唐朝诗人的光辉所遮盖,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绽放出异彩,那通俗易懂的风格,同情民间疾苦的主题,越发受到后人的尊崇。其独特魅力,正如寒山本人生前所说: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大约在中国元朝年间,寒山的作品传入到日本,然后就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推崇。比起唐代其他诗人来,寒山在日本,更成了另一种“红人”。不但诗作一版再版,甚至日本小说家森鸥外,更“加工”寒山的履历,写成小说《寒山拾得》,更成了20世纪日本的火热畅销书。对“寒山寺”的情结,自然就成了日本人心中,一种越发深深扎根的情怀。因此,作为一首咏叹寒山寺的诗,《枫桥夜泊》也就“人气”持续飙升,成为了日本人心中,中国诗歌的不朽经典。热爱如此之深,虽说也叫好些国人咋舌称奇,却也证明了另一个硬道理:博大精深的中国诗歌文化,就是拥有这样恒久的包容力。参考资料:《东瀛的“枫桥夜泊”情》、《寒山拾得》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也许木心先生根本没有写《读者》一书,我就自己写一篇木心与读者的故事吧。(完)
(15)、对于越来越心不由己的快节奏生活,越来越不堪重负的压力山大,从前的慢生活更令人向往。那种慢,不是懒散不作为,不是了无情趣百无聊赖,不是逃避现实萎靡不振。从前那种慢,渗入一种人性深处非常可贵的东西: 质朴,实诚,浪漫,耐心,果断,更不失做人的责任与担当。
(16)、先看题目:旷野一棵树。主词是树,前面两个修饰词,旷野、一棵。大家知道旷野是空旷的原野之意,这明确了树的空间环境。树不在山上、也不在水湄,是在广袤的空旷的原野。一棵是数量词,明确了在这个时空环境里树只有一棵,不是许多。一是少、是孤、是独的含义。诗人一笔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画,一幅荒凉孤寂的画:旷野一棵树。
(17)、 第⑾段中“历史的喘息”在文中的意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唐诗宋词语言精练,诗人总是以最敏锐的感觉去捕捉生活中的稍纵即逝的意象,来表达刹那间的感受和体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宁静闲适;“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雄浑悲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苍凉悲怆;“东篱把酒黄昏后”,洒脱豪迈……
(19)、第二节,由年轻时的初恋,直接跳到二十年后,二十年间的故事省略了,留下空间给读者想象。“二十年后我回来了”,回来又怎样?我“仍然是一见倾心”。相见之后,“往昔的乐曲又起清音”,紧扣前面“金琴”的比喻,二十年后情人相见的所有新旧话题一句就概括了。“曲罢你踏上归家的路程”。短暂相见,“你”还得回去,因为你已结婚,有家庭,是人媳、人妻、人母了。“踏上”一词,尽显“你”离开时的沉重心情。“你又成了饭桌/成了床铺,成了矮凳”,一位家庭主妇的日常生活,准确形象地表现出来,在家做饭,陪丈夫,带孩子。诗人选用三个普通家具:饭桌、床铺、矮凳,指代了“你”的全部生活。三个词,见出诗人的慧心与技术。接着,又来个强调,“谁也不知那倚着的/躺着的,坐着的/是一架稀世珍贵的金琴”,突出“你”在家庭中的地位:默默无闻,不被重视,普普通通。他们(家庭)不知道你是一架“金琴”,且有“稀世珍贵的”价值,甚至“全家时时抱怨”,“还不如四邻”对你了解,对你好。“我”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20)、那时,我想去乌镇见先生,但又怕去,不敢开口。不知道见面该说什么,从何说起,我们年龄相差四十岁。先生是1982年才去美国的,而他的文笔没有受到一丝1949年之后的影响,做到这点,是什么人啊?内心无比强大,仅此一例。
2、《木心》
(1)、 最初接触木心是国内首发的《哥伦比亚的倒影》。扉页上一张他头戴礼帽,西装革履的经典黑白照,那么相貌堂堂,风度翩翩。我惊叹于他如此英俊的外表,即便放在影视明星里也是出众而不凡的。书中多是木心留美期间的生活杂谈和对故土的信笔随想。即便如此,一小段话或一个细节都呈现出唯木心独有的况味。他将中西方历史进行比较,说“从长历史的中国到短历史的美国,各自心中怀有一部离骚经,文化乡愁版本不一。”这样的解读既通俗又精道,不引用他人的观点和著述,只从自己心里发出一个叫木心的人才有的声音和态度。他描写哥伦比亚大学生活的场景,虽细碎到樱花树上的花瓣和旧货摊上的皮靴,却在每一处静默如谜的物像之后活脱脱勾勒出一个行走在陌生世界却不断感知和热爱的灵魂影像。哥伦比亚的倒影又何尝不是木心的倒影!只是他以文字为画笔,描出了一个孤独却感性,风趣又细腻的自己。我时常疑惑,究竟是什么让这位英俊潇洒的男子在手握画笔的同时还能拥有这么深厚而丰美的文学生命?又是什么让这位旅美多年的画家对故乡和他乡有着如此深邃的观照和透析?
(2)、 根据结尾可以推断,本文应作于作者客居海外时期,写作时间当为重阳佳节前后,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为异客而生发出来的辽阔而挚烈的思乡之情,作者在文中虽未点破重阳节令,以“九月初九”为题,却暗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意,更见思乡之情之浓烈,因此作者在文中大谈特谈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此抚恤纾解自己的思乡之情。作者不在文中直接点题,使得文章更加空灵,不落窠臼,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3)、木心确实是有能力的,但是他的水平与鲁迅等大师相比,世人如今对他的追捧和夸奖有些言过其实了。
(4)、很是怀念那个有书信,有邮件的时代,因为慢,所以,一生只够爱一人。
(5)、附:木心,著名画家、文学艺术家,生于1927年,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2006年返回家乡乌镇,2011年12月21日逝于桐乡。
(6)、 本文题为“九月初九”,文章内容却大谈中国的“人”与“自然”,思考作者这样选材对于其表现主题有哪些好处?
(7)、写了这些之后,诗结尾了。木心说:“我/没有”。与开头一样,结语更简洁明了,干净利落,短促有力,且是否定语气。诗人这棵树上,没有鸟巢、丝带、风筝。诗人一无所有。一九八九年,中国闹学潮;苏联发生分裂;西欧几个国家政权垮台。木心一人孤悬海外,其滋味是无法与人言说的。诗人就是“旷野一棵树”。我感觉诗人此时已经悲伤得说不出话了,巨大的哀伤,在我们眼前弥漫开去。
(8)、 这本书讲的非常深刻,木心先生写了很多珍贵的句子,这本书中的哲理还说到那些飞扬跋扈的年轻人,多半是以生命力浑充才华,我就想到了很多像叶芝一样的人物,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华接替了生命力,一直不断璀璨到了晚年,这就是优秀的年轻人,所以思想上的健康足够支撑我们走完很多路。这本书还讲了很多要用朴素之心做人处事,只有这样干净纯粹的人,才可以永远的明哲保身,但是这样的人又很少很少。所以我们在探究生命的意义时,要懂得不要浪费功夫,要寻找与自己生命和灵魂契合的意义,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你的出现,才赋予了它很重要的意义。
(9)、 读木心的书,无论哪一本,总会忍不住在字里行间轻轻标注。除了划出他叙述的精彩,还会将他独有的文字和妙趣的总结在当页的空白处摘抄一遍,仿佛是让自己念念不忘,又仿佛在告诉他一个追寻者的足迹。《木心谈木心》是继《文学回忆录》之后的补遗,扉页上的照片是木心讲完世界文学史结业聚会的瞬间,那时,65岁的木心已明显花白了头发,他微微一笑,依旧高挺的鼻梁,儒雅温暖的脸,还是那样俊朗潇洒,气度非凡。只是,这一瞬间之后便不再有木心的文学课,这个角落也不会听见这位花白头发,娓娓道来的长者讲述这个世界发生过的文学趣事。我不禁黯然,想在照片旁写下心中所感,落笔时却只写下几个字:木心啊,木心。是啊,千言万语,又怎能说尽木心!文革十二年的冤狱生涯并未使他的品相因痛苦而生出该有的怨怼和颓唐,他的文字里满是津津有味地品咂生活的意趣,看不到一丝一缕的愤恨和悲戚,更没有毫厘的是非功利。他谈论自己的作品也是那么真实而坦荡,他说写作是快乐的,醉心于写作的人是个抵赖不了的享乐主义者。时而,他又分享自己的‘私房话’,一本正经地说:当没有人理解你时,你自己不要出来讲。他拿自己读书的感受打趣:凡是令我倾心的书,都分辨不清是我在理解它呢,还是它在理解我。世间有木心真是一件幸事!仿佛一个活化的神,替上帝在教化人间如何赏析自然的美好,又帮助人们知道精神的殿堂里还有艺术和文学的奇幻可循。木心常常打趣自己,拿自己做着各种调侃,可你分明看到,这里面一点自恋和自傲都没有,只真真切切将自己融入世界,并欣欣然与这个世界跳舞而已。
(10)、正好九华山新茶上市,寄了一点请先生品尝。也有赔罪的意思。
(11)、本文节选自孙郁与李静主编的《读木心》,2008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春阳,即李春阳,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木心先生暮年结交的好友之一。本文由鹤无粮整理编辑,仅供交流学习所用,不作商用!
(12)、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对艺术的本质和魅力有过精准的阐释。
(13)、⑹格致学派在名理知行上辛苦凑合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纠缠瓜葛把“自然”架空在实用主义中去,收效却虚浮得自己也感到失望。
(14)、 第⑼段对上文进行了总结:其中“艺术家”总结了第⑴-⑷段,“哲学家”总结了第⑸-⑻段,“终于”二字表明了作者褒奖中国的艺术家而贬低哲学家的鲜明态度,因为哲学家笔下的中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如艺术家们平等,代表了作者身为艺术家的鲜明立场。
(15)、所有爱情,都如此——作者的语气所以平静,因如造物主俯瞰众生,看你们怎样作孽:然而“造物主”不表态、不作诗,此所以作者另有“情郎”的眼——如此,极度心碎、极为明智,同时被导入语言。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很合我心,《慢,时代最稀缺的一种善良》。里面写了一位享受慢生活的设计师,他精致地设计着自己的慢生活,没想到,这种无欲无求却使他在其专业领域里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18)、第一类书,是主题阅读的书,每当我想研究一个主题,就找来这个主题下的 10-20 本书,将他们大致浏览一遍,基本就可以确定这个主题的框架,之后选择浏览过程中感觉言之有物的书籍认真阅读。因为阅读的领域专注,书籍之间又可以相互参考,这样的阅读会很快,收获反而会很多。
(19)、其艺术品可以增长物质财富。当一名艺术家通过不断奋斗,在艺术领域创造出突出成就时,他的作品自然而然会成为特殊商品,受到大众的认可和喜爱,能为自己带来许多物质财富。物质财富可以让艺术家过上更好的生活,没有谁会对它说不。
(20)、 中国人在中国的自然景观中抚恤纾解中国人浓郁的历史情结和人文情怀。
3、木心作品8种
(1)、那时的我从不把信笺投放街头邮箱,因为极担心信件会丢失,也担心邮差叔叔忘了及时收取。我会跨上大人的单车,一路小心翼翼,跌跌撞撞前往附近的邮电局去寄。单车太忙,哪怕走路步行去邮电局,也不会投入街边的邮箱。要知道,当年手写的每一封书信都很认真,很用心。生怕书信被弄丢了,对方收不到多难受呀!
(2)、经典摄影之三十七:摄影大师的元祖——安德列·柯特兹
(3)、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也惊震了整个台湾。
(4)、⑾中国的“自然”与中国的“人”,合成一套无处不在的精神密码,欧美的智者也认同其中确有源远流长的奥秘;中国的“人”内充满“自然”,这个观点已经被理论化了,好事家打从“烹饪术”上作出不少印证,有识之士则着眼于医道药理、文艺武功、易卜星相、五行堪舆……然而那套密码始终半解不解。因为,也许更有另一面:中国的“自然”内有“人”——谁莳的花服谁,那人卜居的丘壑有那人的风神,犹如衣裳具备袭者的性情,旧的空鞋都有脚……古老的国族,街头巷尾亭角桥堍,无不可见一闪一烁的人文剧情、名城宿迹,更是重重叠叠的往事尘梦,郁积得憋不过来了,幸亏总有春花秋月等闲度地在那里抚恤纾解,透一口气,透一口气,这已是历史的喘息。
(5)、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 这本书的哲理是用了许多概念论证以及体系,但是带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个方式和通往思想灵魂深处的一条道路,当我们读完这本书时,这条道路就要消失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寻找,去探寻这个异化了的世界。庖鱼及宾,告诉我们的是用自己所有的微博的东西来表达自己最真诚的心意,这大概就是木心先生首先想通过自己的文章和观点来送给读者的礼舞,它本身就是我们要学到的哲理,先生说的是对的,哪怕我们一无所有,但是我们在表达心意时,永远都是要真诚。
(7)、说实话,余华的评价虽然有失尊敬,但与陈丹青相比,的确一针见血,在大多数人看来陈丹青对木心不够客观,毕竟他是木心的学生,他对自己老师的作品总是带着一层滤镜,他的做法可以理解,
(8)、投稿邮箱:975712346@qq.com
(9)、“晴空下/枝桠纤繁成晕”。是画家眼光,天空映衬下,树的纤细繁密的枝桠,形成光晕。晕,这里指光经过枝桠折射而形成的光圈。一个动感的“晕”字,把死板的画面激活。晕,也指头脑发昏,物体旋转,人要跌倒的感觉。所以我们亦可将诗人作年老体弱,头昏眼花的联想。一字多意,使句子极具张力。
(10)、手持木心赏析文章,不知投往何处发表。犹疑中,偶尔,在豆瓣上看见工作人员提议圣诞节快到了,木心读者可以寄明信片给先生,后面留有乌镇地址。
(11)、 鉴赏第⑷段画线中作者对于亭子间中房客深夜吃夜宵的场面描写。
(12)、 第⒀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中国的树人格化,赋予中国的树以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动作,如“害怕”“愉悦”“感冒”“发烧”等词,表明中国的树颇具人性,颇通人性,作者以此为例,论证了中国的山水草木之所以令人心醉神驰关键在于自然的钟灵毓秀,既颇具文学感染力和表现力,又颇具论证的说服力。
(13)、⑷接下来大概有鉴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绝妙好辞已被用竭,懊恼之余,便将花木禽兽幻作妖化了仙,烟魅粉灵,直接与人通款曲共枕席,恩怨悉如世情——中国的“自然”宠幸中国的“人”,中国的“人”阿谀中国的“自然”?孰先孰后?孰主孰宾?从来就分不清说不明。
(14)、打个比方,在我们最开始学习开车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是要调动很多注意力去思考,方向盘怎么打,挂挡怎么挂,油门该什么时候踩,这时候我们是不会感觉到重复的,只会觉得紧张。因为这时候开车这件事情刺激了我们大脑中的很多神经连接,新的神经连接越多,我们感到自己越“聪明”。
(15)、 “久等你再度光临”,第三节,开头又是交代时间,久等是多久,上节是二十年后,这次可能没有那么长。上节是通过“你”“我”交流,知道了“你”的境况,这节要写“我”如何善待“你”了。你看,“这是你从前爱喝的酒/爱吃的鱼,爱对的灯”,都是“你”以前喜欢的,“我”还记在心里。“这是波斯的鞋,希腊的枕”,都是外国好东西。“这是你贪得无厌的姿式/灵魂的雪崩,乐极的吞声”,从鞋到枕,镜头自然落到床上,床上是一对情侣。“姿式”“雪崩”“吞声”将久别的贪欢的激烈的情侣之爱,如此准确而含蓄地写出,极显诗艺之高超。承接前面“肉体是一部圣经”的比喻,直写“圣经已是焉黄”, 焉,语气词,焉黄,形容破旧不堪,说明“你”老了(古有“人老珠黄”的成语)。“随处有我的钤印”,钤印指盖在书上的印章,表示所有权的记号。这本发黄的圣经上,到处都是“我”的印记了,“你”该永远属于“我”了。如何“钤印”?是唇印、指纹,还是别的……作者不说,读者想象吧。提纲举领,最后总结,什么是情人:“切齿痛恨而/切肤痛惜的才是情人”,一锤定音,嘎然而止。痛恨什么?痛惜什么?诗人含而不露,大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意。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是的,读了木心目前出版的五册诗集,我就想,原来木心是诗人,而且,木心的诗迥异于国内时流。避免空谈,下面我以木心一首小诗《旷野一棵树》为例,试析他的诗艺。
(18)、乘车路线:地铁2号线/小寨站东南C口:向南行500米到纬二街十字向东拐(左拐)200米即达
(19)、人性的率真,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变得简单了,我想说的话,我就说,我不想说的话,我就不说;我想做的事,就去做,不想做的事,就不做。不必去察言观色,不必去揣度人心,这样真性情的交往,是好看的锁。是精美的钥匙。
(20)、——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4、木心的作品
(1)、⑺释家凌驾于“自然”之上,“自然”只不过是佛的舞台,以及诸般道具,是故释家的关照“自然”远景终究有限,始于慈悲为本而止于无边的傲慢——
(2)、那年文学论坛火热,一群人在网上议论一首诗,七嘴八舌,有隔靴搔痒之嫌,我打心底里不以为然,而又不想与他们争辩,干脆另起炉灶,我以木心一首小诗《旷野一棵树》为例,写了篇文字,试析他的诗艺,亦有显露自己欣赏水平的意思在。
(3)、木心的不徐不疾,优雅的生活态度,我学不来!但却是我渴求的。在今生,我能拥有这种慢生活吗?可能吧!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幅聚宝盆山水画在构图上以环抱之姿寄寓人间祥和,将“山水环抱,藏风聚气”的地理元素有机融入,其前景开阔迎祥纳福,左有招财树,右有挡灾树,整幅作品青山绿水间展现祥和美满、招财聚富的深远意境。
(6)、——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7)、这首情诗弃绝诗情,描述的是“痛惜”;作者甚至“锯断”了“诗”,一句一句“说话”:在句的间隙,出现“说话”般的诗韵——在木心的诗里,所有词语、字形、读音,都可能成韵。
(8)、先生收到茶叶后来信,里面是张小纸片,字迹依然老练:
(9)、《从前慢》是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木心先生创作的一首诗歌,被收录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2011年底,木心先生去世。《从前慢》开始被人传颂,这首诗被当成了情诗,广为流传。
(10)、此书以拟人化的生动语言描写动物心中眼中的世界,把动物的心路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
(11)、是的,在文学上,有一些人成就很高,但却不高贵。高贵是一种态度,它不苟且,而又能自适。这样活着的文人,已经是当世的稀有了,而难得的是,木心是高贵的。
(12)、甚至,只要瞧瞧每年12月31日,那些扶老携幼,蜂拥跑来苏州聆听寒山寺钟声的日本人,就可至一千多年里,这一首《枫桥夜泊》,在日本有着怎样震撼的影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人会对这首唐诗,爱到如此之深?直接一个原因,就是张继的这首诗,写得太过虐心。作为一位半生历经挫折的落魄诗人,一首《枫桥夜泊》,是途径苏州的张继,满心伤怀的咏叹。先是“月落乌啼”,然后“江枫渔火”,凉薄的环境笼罩而来,然后城外的寒山寺里,“夜半钟声”遥遥而来,直达客船之中。凄苦中的一声钟鸣,空灵清远的效果,自然直穿人心。
(13)、但是也正因为我们难以传达音信,我觉得我的思念更盛,一生就只够爱上这么一个人了。一个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心有所属,就再容不得其他人进来,钥匙只握在一人之手。
(14)、Thenightfallsusedtocomelateinthepast
(15)、——孟浩然《过故人庄》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6)、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狗作为宠物被人类养活,尚且能永远追随主人,忠诚有加,做主人最忠实的朋友,而作为人,尤其是做为人子,更应该知道感恩父母!不管父母是富有或是贫穷,是年富力强或者是年老色衰,都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应该在父母有能力有实力时就喜欢尊敬他们,而在父母年迈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嫌弃?他们!
(17)、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8)、骨灰安放在晚晴小筑二楼灵堂,我俯身三叩首。丹青表情肃穆,默默注视我们这些木心的读者。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另外一个,如果对现有的工作丝毫感受不到乐趣,是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也并无创造、改变的可能,那么就从业余时间去改变。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在业余时间去做它。我们是需要一些滋养的,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是能够提供这种滋养的,所以用这些滋养去支撑那份不喜欢的工作也是能得到一些平衡的。
5、木心名作
(1)、会让你对大自然对人类以外的飞禽走兽产生巨大的敬畏之心,由衷赞叹!!!
(2)、——翁卷《乡村四月》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旦附中武亦姝肤白腿长,秀外慧中,央视诗词大赛夺冠,是唐诗宋词代到了这位才女代言而更加璀璨夺目,还是唐诗宋词浸润了这位才女,在现代的外表上展现出了古典的韵味?
(5)、四顾,无人,苦闷。那些日子,我手不释木心。
(6)、——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7)、木心的文字中,文学与音乐的互渗性首先体现在叙述内容与对象上,他用大量生动的文字描述,再现了那些和谐的韵律、紧张的冲突、鲜活的形象与汹涌的情绪,用流动的文字呈现出了流动的音乐。
(8)、看着这样的文字,我发自内心地觉得,陈丹青是一个真正的文人,也是一个真正的人。
(9)、慢,是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它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从前慢,现在,也应该慢。
(10)、回家后,我把先生的那封诗信放大,放在书房里。经常看看先生的字,心里想问,先生在天堂不寂寞吧。我的问候快递不过去,转眼已是三周年。
(11)、⑼然而多谢艺术家终于没有成为哲学家,否则真是太萧条了。
(12)、⒂中国每一王朝的递嬗,都会发生莫名其妙的童谣,事后才知是自然借孩儿的歌喉作了预言。所以为先天下之忧而忧而乐了,为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忧了;试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大有人在,怎能不跫然心喜呢,就怕“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后下去,诚不知后之览者将如何有感于斯文——这些,也都是中国的山川草木作育出来的,辽阔而挚烈的一介乡愿之情。没有离开中国时,未必不知道——离开了,一天天久了,就更知道了。
(13)、那么,该怎么办?第一个事情可以去做的是检视现有的这份工作,是否还有可以改变、创造的部分。我们人往往是有惰性的,喜欢待在舒适区里。一份工作形成固定的模式之后,这种熟悉感会让我们做起事来很轻松。但同时,我们也会感到无聊、厌烦,尤其这份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时候。跳出舒适区,对现有的工作重新审视,发现可以创造、改变的部分,相当于就会刺激我们的大脑形成新的神经回路,这样我们就不会感觉到反应变慢了。
(14)、这是两个伐木者的合唱,锯断的“树”,是他们自己——在我所读过的爱情诗中,从未遭遇任何作品如这首诗,将轻快与惊痛,调和无间,融合无痕。
(15)、1999年,《晴风》,纸本彩墨5×54cm,
(16)、于是,我惊艳于《肉体是一部圣经》,为何?它是情诗中的一枝奇葩。
(17)、 梁文道曾以“一个文学局外人”的说法指出木心从人到文不可复制的独特性。的确,木心对文学的解读不是学院派的,也不是江湖系,更不是纯粹的西方视角。而是有代入感的,老幼妇孺都能听的温暖故事,且留着他自己独有的文学影子。关于古希腊罗马史,木心说:希腊神话就是一笔美丽得发昏的糊涂账。看来老先生真是很懂我们,或许知道这是笔很多人心中的‘糊涂账’,所以才给出这样一个既深入浅出又耳目一新的解释吧。他将荷马的两部经典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做比较,说前者是漫长的战争,所以阳刚。后者是漫长的奇迹,所以阴柔。希腊史诗中两部深奥晦涩的文学巨著在木心的抚摸下似化身为一个健硕的男人和一个柔美的女人。一部庞杂的历史好似从遥远的神坛拉到了地面,让人平视并欣赏,且过目不忘。木心果真是一个文学的‘局外人’,带着另一双眼睛看世界,用他丰厚的艺术底蕴和不曾断裂的文脉赋予了文学新的生命和力量,并经由纽约一间小小寓所里的文学课堂一点点流淌并绽放。
(18)、——曹雪芹《菱荇鹅儿水》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9)、木心先生从街道、店铺、日色,车马、邮件、火车站、钥匙和锁,给人满满时代感。与如今一个愈来愈快速食年代的感受相比,从前的慢,成了一种恬静之美、一种从容的坦然、一种朴素的珍贵、一种生命的哲学。这正是现代人渐渐失却的东西。
(20)、其艺术能提升凝聚力,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并带给人们许多知识。艺术的创作,本身是从心理需求出发,用艺术化的形象、故事、情节和手段来带给人们美好的精神享受,并鼓舞精神,增强人们的凝聚力。
(1)、——翁卷《乡村四月》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所以也有人看我一箱一箱往家里买书,也会问我:「你买这么多书,读的完吗? 」
(3)、诗的第一节,以一句“记得早先少年时”把记忆唤回到那有着青春的季节。在那个如花一样的季节里,山娇媚,水妖娆,连空气都是多情的,可是,木心没有写这些景,而是写人。
(4)、“晴着/蓝着/枯枝才清晰”。晴、蓝、枯枝,都是前面出现过的字眼。写诗其实是忌讳重复用同一字词的,如果达不到特殊的效果,千万别用。木心此句是上文的再度引申与演绎,起着音乐里的小重复、小加强的特效。只有在晴朗的蓝天里,枯枝才会显得清晰。在永恒的历史里,枯枝的意义才会被突显出来。而在其他污浊、黑暗的环境里,人们是注意不到枯枝的。这是诗人的自我评价吗?是,也不是。对诗的理解我们不能太拘泥。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午的追思会,我没见过这么多陌生人,聚集一堂,如丧考妣,追忆一位作家,到晚上7时方散去。我想先生“此心有一泛泛浮名所喜私愿已了”,何需“彼岸无双草草逸笔犹叹壮志未酬”。
(7)、⑵到唐代,花溅泪鸟惊心,“人”和“自然”相看两不厌,举杯邀明月,非到蜡炬成灰不可,已岂是“拟人”、“移情”、“咏物”这些说法所能敷衍。
(8)、木心老人为凡尘留下一道精神之光,在浮躁凉薄、有些为名为利可以出卖灵魂的虚幻世界,让匆匆前行的人们,能获得些许磊落坦荡、从容笃定、或质朴纯粹……
(9)、“什么是一个木心绘画风景的新元素?是一种情绪和风格,类似于北欧版画那灯火辉煌的空间,是一种辉煌的文艺复兴式作品。毫无疑问,在艺术家的处理材料的严峻条件下(”文革“),木心的景观具有逃亡的光辉性。但也涉及了一位艺术家的感性图像——挽歌——亚历山德拉·芒罗,林肯中心的主要策展人,论起这些山水画作为一种“中国曩昔文化的安魂曲,”这是事实。呈现了中国文艺人士如何借助西洋精神,作为尝试,祭奠过去已经不可逆转的纷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