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戴的诗
1、马戴的诗落叶他乡树
(1)、首联描写送别环境。“洞庭秋色起”一句,大笔濡染,极其概括,只用一“起”字便将天地秋色囊括殆尽,非胸中有大丘壑者孰能为之!惟其描写概括,方给人留下无尽遐想之空间,读者自可驰骋想象绘一幅洞庭秋色图。秋风萧瑟,八百里洞庭,洪波涌起,船只于惊涛骇浪之中颠簸出没。湖中君山虽仍苍翠,却已绿中泛黄。苍苍蒹葭,染白一湖秋色,秋草枯萎,岸边一片枯黄。北雁南飞,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触目尽是凄凉,满怀皆为悲怆。伤春悲秋,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文人之传统,虞臣先生亦难例外。万木萧疏,天地肃杀,已令虞臣先生油然而生凄凉悲怆之感。南海乃蛮荒瘴疠之地,叔父此去或有性命之虞,倘如此,则叔侄阴阳两隔,永无见期,虞臣先生念此怎不痛断肝肠?退一步讲,纵然叔父性命无虞,叔侄二人天各一涯,虽相见有期,却饱受离别之苦,此无异于雪上加霜也。若说首句是从视觉入手,次句则从听觉落笔。“哀狖”者,哀鸣之猿猴也。猿猴之鸣,其声哀转凄厉,令人悲伤惨怛。郦道元《三峡》中便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说。想此时,虞臣先生与叔父依依惜别,却传来猿猴之哀鸣,面对此情此景,叔侄二人又焉能不怆然而涕下耶?!此又雪上加霜也!首联写景,却又景中含情;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情感递进:区区十字便包孕如此丰富之内容,真可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矣!
(2)、这首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
(3)、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4)、下面我们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5)、纵览全篇,不仅结构紧密,而且造语精美。作者通过一次“夜劫”战斗,浓墨重彩地刻画出戍边将士的丰神威仪和英勇顽强。这首诗充满激情,令人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更体现了大唐王朝雄浑的精神,不愧是一篇难得的边塞诗。
(6)、整首诗或写景,景中含情,或用典,典故寄情,诗歌情感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不仅如此,整首诗的情感还层层递进。首联暗示出佳人之离愁别绪;颔联写孤鸟啼春,引发佳人怀远之情;颈联写佳人弹奏瑶瑟排遣幽怨而不得;尾联写佳人不见所思之失落怅惘。纵观全诗,佳人之情感节节走高,层层递进,令人既哀怜其凄楚感伤,又欣赏其一往情深。然佳人尽管悲伤哀怨,但却“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之所以如此,乃因此诗深得儒家诗教之三昧。《诗经·毛诗序》有云:“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发乎情,民之性也”,乃曰两情相悦,发自真情,出乎天性;“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则曰男女恋爱,需接受教化,恪守礼仪。“发乎情”,乃感性也;“止乎礼义”,乃理性也。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方成此“温柔敦厚”之诗教也。
(7)、(解释): 飞遁:指隐退。指隐退而远离尘俗。
(8)、宁静的天气里,松树生长得非常茂盛,身边处处都是松树婆娑的阴影。鸟儿回到了云层中,树林里非常静谧,空旷的石楼中传来了僧人念经的声音。翠绿的松柏上洒落了一层皎白的月光,细细微风轻拂过清凉的泉水。我从这座曾经居住过的山中经过,心中依旧无法生起厌烦之情。
(9)、您的朋友1(15)班的马戴烨为这封邮件插入了背景音乐-下载播放
(10)、一从贼垒平,陈蔡民晏然。骡军成牛户,鬼火变人烟。
(11)、东海,汉朝为郡,唐朝为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唐一代,诗人辈出,群星璀璨,虞臣先生跻身其中,直追盛唐,亦一代诗宗巨擘也。然环顾国内,研究虞臣先生者,可谓少之又少;放眼港城,则愈加微乎其微矣!孰料虞臣先生诗歌之研究竟乃热门中之冷门!予乃慨然长叹:长此以往,中华斯文一脉,岂非式微乃至中断乎?
(12)、东坡居士曾如此评论王摩诘之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东坡一语道出摩诘诗画相同之特点,真可谓慧眼如炬,洞幽察微!王摩诘之诗如此,马虞臣之诗亦然。《送从叔赴南海幕》一诗便极具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之画面之美。
(13)、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14)、曾与姚合、贾岛、殷尧藩、顾非熊等唱和。所作五律超迈时人。或叹不遇,或写旅愁,或咏风物,“优游不迫,沉著痛快,两不相伤”(《唐才子传》卷七),被称为深得五言律之三昧。《楚江怀古》、《落日怅望》、《灞上秋居》等,历来传诵。乐府诗《征妇叹》哀伤惨恻,最有讽谕。七言绝句亦有佳作。
(15)、颔联二句则写佳人望远怀人之由。“啼春独鸟思”一句,语带双关,意味隽永。“独”字表面写鸟之孤独,实则写人之孤独。佳人于暮春时节独守闺房,其孤独寂寞自可想见。其实“啼春”者,何止是鸟,更乃人也。鸟之啼鸣,其声清脆,本无关乎哀乐。人则不同,其欢愉则触目为青山绿水,耳闻为黄鸟脆鸣;其愁惨则眼中山水黯然失色,耳中鸟鸣聒噪难闻。正因如此,愚以为“啼春”者,实乃佳人也。其伤春,既为春光之不再,又为青春之将逝,既为美人之迟暮,亦为爱情之无着。至于“思”者,鸟何曾“思”也,“思”者乃人也。“思”字,非但承上而且启下,乃颔联枢纽关键之所在也。“望远佳人心”一句,写佳人登楼远眺,望穿秋水之无限愁思。佳人登高望远,乃因鸟之“啼春”触发愁思也。万千愁思郁结于心,佳人备受煎熬,度日如年。为排遣愁苦,佳人登高望远。然纵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亦不见所思。此时此刻,佳人只能愁上加愁,雪上加霜。万千愁思若不得及时排遣,则佳人必中心如焚矣!故佳人仍需寻求心理宣泄,此恰为下文排遣愁苦作好铺垫,埋下伏笔。
(16)、(出处): 三国·魏·曹植《七启》:“隐居大荒之庭,飞遁离俗。”
(17)、首联两句乃是写景,然景中含情。“初日照杨柳”一句,写初生之太阳光芒万丈,照在依依杨柳之上。“初日”之升,极其雄伟壮丽,杨柳依依,多有柔美婀娜。此情此景,既大气磅礴,又轻快明丽。“初日”新升,充满希望,令人精神振奋;弱柳扶风,婀娜多姿,让人赏心悦目。表面看来,此句乃“以乐景写乐情”也,然倘细细思之,其实不然。此处明写景物,暗用典故,别有深意。据《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古人之所以“折柳赠别”,一则“柳”“留”谐音,有挽留之意,“丝”“思”谐音,有思念之情;二则柳条细长柔软易绕,有柔情萦绕和感情绵长之意。不难看出,杨柳实乃离愁别绪之情感载体。故首句并非仅仅表现欣赏美景之欢愉,更有思远怀人之愁郁。“玉楼含翠阴”一句写琼楼玉宇掩映在翠柳绿荫之中。“玉楼”一词,乃是用“玉”之美丽高贵形容屋宇楼台之美轮美奂。“玉楼”如此富丽堂皇,想必其中居住之人亦必大家闺秀也。“翠阴”一词则极写“玉楼”周围环境之清幽静谧。如此清幽静谧之环境,恰恰表现出佳人孤寂幽怨之心绪。该句句式极有特点,本当为“翠阴含玉楼”,诗人却调整为“玉楼含翠阴”,此亦反常句法也。究其原因,一为叶韵所致,二为推陈出新。通常情况,“玉楼”掩映于翠柳深处,然虞臣先生却一反常理,而云“玉楼含翠阴”,似乎乃“玉楼”口中含蕴“翠阴”并吐而出之,如此写来,好处有二:一则巧用拟人,赋予“玉楼”以人格化之内涵;二则“玉楼”“翠阴”本位静态,然诗人着一“含”字,便化静为动,真妙趣横生矣!该句“看似寻常”却匠心独运,真可谓“戛戛独造”也!
(18)、予深知此举必遭“迂腐”之讥、“另类”之诮,然“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予当秉承孔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遗训,与虞臣先生展开一场穿越千年之对话,纵然对话并不对等,想来虞臣先生亦不至寂寞如雪矣!予当修德进业,勉力为之,以扬虞臣先生之诗名,传海陵县邑之文脉矣。毁我誉我,在所不顾,唯以海陵文化为念耳。是为前言。
(19)、作者当时已经年老,“不效艾符趋习俗”既是力不从心,也包含看透热闹背后空虚的无奈与悲凉。当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正是元和中兴前后,民间的生活处境虽然有所改善,但作者因为自身的年老体弱,又预见了晚唐时期宦官与藩镇冲突的必然,因此即使在端午,他也是懒散而痛苦,希望“蒲酒话升平”。
(20)、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2、马戴的诗,楚江怀古
(1)、言下之意,虽然这座寺院离皇宫很近,而且经常有达官贵人来访,但是只要自己一心向禅,不必拘泥于任何地点。反之,即使身在荒野林泉,如果一味地看重名利,也无法获得一份宁静。
(2)、作者以“玉佩”,指代朝廷的达官显贵;“朝天路”,也指代通往皇宫之路,说明这座寺院位置极其特殊。读者可以想象出,那些王公大臣平时一定也会经常来此上香、游览,寺院高僧的地位也就更加特别。诗人有幸得到上人的款待,也说明马戴的才华卓越。
(3)、✦灞上:古代地名,也称“‘霸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唐代求功名的人多寄居此处。✦灞(bà)原:即灞上。✦雁行(háng):鸿雁飞时的整齐行列。南朝梁简文帝《杂句从军行》:“逦迤观鹅翼,参差睹雁行。”✦频:连续不断。
(4)、马戴的人生经历非常坎坷,青少年时期屡试不顺,多次落第,直到844年才终于登第,847年开始做太原幕府掌书记,马戴的性格豪爽,但却因耿直上言遭贬,马戴的仕途充满坎坷。
(5)、诗人与大师进行了一番热烈和激情的交谈,不仅感悟深刻,而且忘记了烦忧。直到夜阑人静,诗人才不舍地回到禅舍休息。
(6)、结尾两句意味深长,诗人非常享受禅院里美妙氛围,不仅幽静安谧,而且禅意悠悠。既然“此中能宴坐”,又何必去远离尘世的深山丛林。宴,即清闲的意思。
(7)、马戴,字虞臣,晚唐时期著名诗人,武宗会昌进士,曾因直言被贬龙阳尉,后逢赦回京。前人很推崇他的律诗,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他在晚唐诸人之上。诗人虽然仕途坎坷,但在文学创作上总是一丝不苟,所以很多优秀多篇作品流传后世。
(8)、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9)、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10)、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1)、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试想,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还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呢?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12)、泱泱中华,乃诗之国度。《诗经》发其滥觞,唐诗凌其绝顶,清诗承其余绪。予于古典诗歌向来情有独钟,然更令予心驰神醉者,乃唐诗也。唐诗有初盛中晚之分,予独喜盛唐之王孟高岑李青莲,素不喜晚唐诸家。原因无他,只因晚唐国事衰微,诗人尚苦吟,多苦语,故其诗多衰飒之气,不复有盛唐气象也。近日,予拜读杨军、戈春源先生之《马戴诗注》,方知予之俗见,其实大谬。马戴虞臣先生之边塞诗直可与高岑侪侣,山水诗差可与王孟比肩,送别诗庶可与青莲颉颃。此予之直觉耳,非有先入之见在也。拜读完毕,予又翻检前贤所论,方知予所觉者,前贤多有论及。兹列数条如下:
(13)、我们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14)、马戴五律……直可与盛唐诸贤侪伍,不当以晚唐论矣。
(15)、公今在何官,被衮珥貂蝉。战袍破犹在,髀肉生欲圆。
(16)、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
(17)、处处松阴满,我打开一个直接沟通。鸟归云壑静,僧人对石楼空。积翠含微月,远泉韵细风。经行心不厌倦,记得在故山中。
(18)、(举例造句): 我羡慕那种飞遁离俗的隐居生活。
(19)、生子已嫁娶,种桑亦丝绵。皆云公之德,欲报无由缘。
(20)、《宿翠微寺》是一首由文学家高其倬创作的诗词,该诗的创作年代是清代,作品体裁是五言古诗。
3、马戴的诗孤云与飞鸟
(1)、宋严羽《沧浪诗话》、明杨慎《升庵诗话》、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等,咸推马戴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叶矫然至称“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也”(《龙性堂诗话》续集)。
(2)、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3)、每一次(分享),每一条(留言),都是您对我的鼓励!(星标)每日解读诗词,就不会再走丢啦!
(4)、如需帮助进会请您添加淘诗词客服号 taoshici-001
(5)、✦他乡: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寒灯:寒夜里的孤灯。多以形容孤寂、凄凉的环境。南朝齐谢朓《冬绪羁怀示萧咨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诗:“寒灯耿宵梦,清镜悲晓发。”独夜:一人独处之夜。汉王粲《七哀诗》之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6)、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
(7)、“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虞臣先生之诗仍静静尘封。既如此,予便斗胆拂去虞臣先生诗集封面之上累积已久之风尘,梦回唐朝,神游诗国,用手中锈钝之笔作回“郑笺”。纵然有蚍蜉撼树之讥,予前矣!即便有百回千折之艰,吾往矣!唯有如此,予庶几无愧于同乡先贤也,此其二。
(8)、这首诗的大意是:扎紧战袍,系上红缨大刀,打马前行,雪夜渡过洮水河。旌旗飘摇,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变得残缺破损。
(9)、朝廷用儒术,兵甲洗妖氛。——出自吕祖异《重游洞庭》
(10)、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被贬为龙阳尉。自江北来江南,行于洞庭湖畔,触景生情,追慕先贤,感伤身世,而写下了《楚江怀古》五津三章,这是第一首。
(11)、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超脱而有浑劲。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12)、一些失意的文人更是希望借助禅宗,抒发感怀、排遣愁闷。马戴是中唐诗人,很多人对他并不了解,甚至感到非常陌生。不过他的诗歌作品,却被当时很多著名诗人非常推重,下面分享马戴的一首禅诗,不落俗套,更充满禅趣。
(13)、这首边塞诗描写将士们冒雪夜袭敌营,场面壮观,气势豪迈。作者把将士们一往无前、奋勇杀敌的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极为生动。首句就非常精彩,“金带连环束战袍”。作者从“战袍”着眼,一个“束”字,写金带紧紧扎住战袍,战士的形象就显得庄严雄壮,威武剽悍。
(14)、马戴的这首《落日怅望》,语言简朴,用词直白,景情相交,首联写景,颔联写情,颈联写景,尾联再写情,将情感的波澜由平至深,把诗人的落寞与乡愁写到了极至,有着一种撼人心魄的魅力。细细品味之中,有着极高的艺术享受。
(15)、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16)、时康三载升平世。恭谢三朝礼。群臣禁卫带花回,龊巷儿郎精锐。战袍新样团雕拥,重隘围子队。绣衣花帽挨排砌。锦仗天街里。有如仙队玉京来,妙乐钧天盈耳。都民观望时,果是消灾灭罪。
(17)、利泽浸入池,福降升自天。昔号天下将,今称地上仙。
(18)、晚唐诗有极妙而与盛唐远者,有不必妙而气脉神韵与盛唐近者。“不必妙”三字甚难到,亦难言;妙不足以拟之矣。惟马戴犹存此意,然皆近体耳。
(19)、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对马戴的这首《落日怅望》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盛赞“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20)、将士们穿戴整齐,一切都准备就绪,元帅一声令下,大家立刻都奋勇前进。次句描写将士们冒雪行军,“马头冲雪过临洮”。气候恶劣,他们冒雪出征,“冲雪”二字,又表现了一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4、马戴的诗,视频
(1)、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2)、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3)、马戴(799—869),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字虞臣,唐曲阳(今河北保定曲阳县)人。
(4)、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被贬为龙阳尉,自江北来江南,行于洞庭湖畔,触景生情,追慕先贤,感伤身世,而写下了《楚江怀古》五津三章,这是第一首。
(5)、钦用上人是他的一位朋友,大师很了解诗人的不幸遭遇,也非常钦佩其才学和品德。诗人登门拜访,大师不仅热情迎接,而且深感荣幸。诗人也有感而发,耐人寻味。
(6)、明钟惺评此诗曰:“幽婉有古诗性情。”“幽婉”乃言此诗幽思哀怨,委婉含蓄。“古诗性情”者,温柔敦厚之诗教也。“温柔敦厚”之诗教,始于孔夫子。夫子曾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笔者以为此诗便具有“哀而不伤”之风格,情感表达亦委婉深沉,含蓄蕴藉。
(7)、尾联抒发对游子思念之情。“所思曾不见”一句直抒胸臆,直写佳人不见所思,孤寂难耐,怅惘若失之情。“芳草意空深”一句则妙用典故,含蓄蕴藉。“芳草”典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极写春草之繁盛茂密,正可象征佳人对游子思念之剪不断,理还乱。繁盛茂密之春草,由近而远,遍及天涯,而游子正在天涯漂泊,于是佳人之思绪追随春草飞向天涯,足可见佳人之魂牵梦绕,情意深长。“王孙游兮不归”一句恰恰可见佳人之望穿秋水、翘首以盼矣!一“空”字,正写出佳人“千呼万唤不出来”之失落怅惘。
(8)、尾联写叔侄天各一涯、不得相见之感伤。叔父之往南海,而虞臣先生羁旅漂泊,行踪不定,叔侄二人相距动辄千里之遥,即便得见,亦需经年累月,何况叔父身负使命,不得擅离!唐代通往岭南,或旱路,旱路崎岖难行,或水路,水路航行缓慢,交通多有不便,纵然叔父牵挂侄儿,鸿雁传书,亦需几经辗转,殊非易事。而如今叔侄就此别过,前路遥遥,相见无期,怎不令虞臣先生悲从中来,潸然泪下乎?!于是诗歌在虞臣先生一声喟然长叹中戛然而止。此一声长叹千载而下仍令吾等心弦震颤!
(9)、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10)、这一首诗虽题“怀古”,却泛咏洞庭景致。诗人履楚江而临晚秋,时值晚唐,不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自身不遇。首联先点明薄暮时分;颔联上句承接“暮”字,下句才点出人来,颈联就山水两方面写夜景,“夹”字犹见凝练;尾联才写出“怀古”的主旨,为后两首开题,而以悲愁作结。
(11)、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
(12)、颔联写别后之情形。“身往海边郡”一句是叙事,写叔父欲往南海郡,投幕南海节度使。“帆悬天际云”一句写虞臣先生目送叔父解缆登舟,渐行渐远,消失于天际。自叔父解缆登舟到船只消失于天际,船行缓慢,费时必多,由此可以想见,虞臣先生伫立洞庭湖畔时间之长,亦可见虞臣先生于叔父感情之深,此其一。天际云低,而船至天际已成一黑点渐近于无,焉能“帆悬天际云”?此句解读若据常理,恐多有不通之处。既如此,虞臣先生为何如是作笔耶?无他,此乃虞臣先生想象之景耳。虞臣先生眼中始终有叔父乘坐之一叶扁舟在,纵然消失于天际,扁舟仍在。惟其如此,扁舟白帆方能旋绕白云。如此解读,庶几接近虞臣先生本意。虞臣先生眼中有扁舟,便目送扁舟远去,眼中无扁舟,便想象眼前有扁舟,进而目送扁舟远去,所为者何?于叔父之情谊深长也,此其二。叔父已乘舟远去,虞臣先生思念叔父却不能追随左右,只能将思念寄托于天际之白云,希望白云能代替自己追随叔父前往南海,至此,虞臣先生于叔父之深情唯有以感天动地以形容之,余皆废词也,此其三。走笔至此,笔者陡然想起太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虞臣先生与太白乃异代同调也,《送从叔赴南海幕》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亦异曲同工也。清人贺贻孙《诗筏》有云:“晚唐如马戴诸人,亦有不愧盛唐者。”就此句而言,当为确论矣!
(13)、马戴非常著名的诗作有:《落日怅望》《楚江怀古》《送人游蜀》《灞上秋居》等,其中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等流传千古。
(14)、中唐如韦应物、柳子厚诸人,有绝类盛唐者;晚唐如马戴诸人,亦有不愧盛唐者。
(15)、马戴入仕后经历非常坎坷,虽然当时知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都非常欣赏他的作品,但是也无法改变其凄楚的命运。诗人处境窘迫,于是便结交僧侣,希望沉浸于佛禅中,暂时排遣心中的极度愁闷。
(16)、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17)、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18)、明月从广漠的湖上升起,两岸青山夹着滔滔乱流。
(19)、“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一联在写景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①用了动静结合(以动村静、反衬、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②“归鸟”“僧语”是动景,“云壑”“楼”是静景;③以“归鸟”和“僧语”衬托出“云壑”和“楼”的静;④突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
(20)、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5、马戴的诗
(1)、马岱(183-?),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官至平北将军、陈仓侯,马腾之子,马超从弟。马岱是马超的堂弟,蜀汉中后期的重要将领。早年他曾经从曹操手中死里逃生,后跟随马超大战曹操。建安十九年,马岱随马超归附刘备,马超临终前将马岱托付刘备。跟随丞相诸葛亮南征孟获和北伐曹魏,马岱久经沙场、多负辛劳,作战冷静而勇猛,深得诸葛亮信任。诸葛亮临终授命于马岱,袭斩魏延,马岱成功的完成任务。
(2)、兵甲喧貀征马地,音书断阻去鸿天。——出自方回《赠朱师裕》
(3)、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
(4)、马戴的诗极具特色,被称为“凝练秀良,含思蕴藉,饶有韵致,无晚唐纤靡僻涩之习”,他与贾岛交情甚好,时常互相切磋诗文。马戴的边塞诗文,是晚唐激昂振奋风格的代表。
(5)、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6)、今天与大家一同分享马戴的这首《落日怅望》。这首诗是马戴创作的五言律诗,诗人在落日西沉之时,油然生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内心感慨万千,遂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7)、马戴(799年—869年),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会昌年间进士。在太原李司空幕府中任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得赦回京,终太学博士。与贾岛、姚合为诗友。擅长五律。《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8)、每一次(分享),每一条(留言),都是您对我的鼓励!(星标)每日解读诗词,就不会再走丢啦!
(9)、chǔchùsōngyīnmǎn,qiáokāiyījìngtōng.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niǎoguīyúnhèjìng,sēngyǔshílóukōng.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jīcuìhánwēiyuè,yáoquányùnxìfēng.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jīngxíngxīnbùyàn,yìzàigùshānzhōng.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
(10)、首联介绍寺院的地理位置,静住寺,在长安安兴坊,寺院旁有一条大路直通皇宫。每天清晨,这里都能听到玉佩撞击的清脆声响,所以也是大臣们上朝时经常走的路径。
(11)、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
(12)、据《唐诗三百首新注》记载,马戴,子虞臣,《唐才子传》作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并云:(早耽幽趣,既乡里当名山,秦儿一望,……结茅堂玉女洗头盆下,轩窗甚僻。)意思是结茅屋於玉女峰下。武宗会昌进士。在太原幕府中因直言被贬龙阳尉,后逢赦回京。官终大学博士。前人很推崇他的律诗,严羽《沧浪诗话》说是在晚唐诸人之上。他与姚合友善,落第时姚合有赠诗,他也以诗答之,首两句云:(路歧人不见,尚得记心中。)写失意时的相知也颇觉真切。
(13)、自笑儒生著战袍,书斋壁上挂弓刀。如今便是征人妇,好织回文寄窦滔。
(14)、公今在何处,守都镇三川。旧宅留永乐,新居开集贤。
(15)、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16)、接下来诗人又向读者介绍了这位大师,上人有一双慧眼,可以鉴察品评人物,那些凡夫俗子得到他的指点,都会深受启迪,甚至归林的鸟儿,都好像有了禅心。
(17)、颈联想象叔父到达南海后之生活情境。“炎州罗翠鸟”句一“炎”便写出南海郡之烈日炎炎,酷热难耐。“翠鸟”乃青羽鸟也,羽毛可做掌扇,掌扇象征帝王之尊贵、权利之至上,故青羽乃进贡之物。既为进贡之物,南海军节度使必年年进贡以取悦龙颜。叔父遵命罗捕翠鸟,以取青羽,虽非心所愿,然亦效忠朝廷,故其亦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叔父琐屑现玉质,细事见才华,渐得上峰青睐,“瘴岭控蛮军”一句便为明证。南方山岭多湿热蒸郁之气,能致人疾病乃至死亡,故自古以来谈及蛮荒瘴疠之地,人人无不为之色变。然叔父却毅然决然奔赴南海,非为其他,乃为报国,于此可见叔父之耿耿忠心。蛮族茹毛饮血,愚昧落后,非武力不足以镇之。“蛮军”者,驻扎于蛮族境内之军队也。按照常理,统帅“蛮军”者,乃南海节度使,而非叔父。既如此,虞臣先生为何曰叔父“控蛮军”,岂非令人费解?不错,统军者自是南海节度使,然军中皆有幕府,幕府便有幕僚,幕僚中有文士、谋士,叔父当为谋士,能为统帅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南海节度使自然唯叔父之谋是从,于是叔父便借节度使以遥控军队矣。据此而断,叔父非“控蛮军”而何耶?由此可见,叔父真足智多谋之士也!
(18)、尾联中的“惊”,指因面容的变化而吓到的意思。“平昔”指曾经,往昔。诗人从颈联写景,尾联再次写出心中的感慨,诗人称,不敢看自己映在水中的倒影,担心自己已非曾经的容颜。久不归乡,诗人除了深深的思念,还感叹岁月的无情。
(19)、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20)、猿在洞庭湖畔树上啼叫,人乘木兰舟在湖中泛游。
(1)、云中仙君怎么都不见了?我竟通宵达旦独自悲秋。
(2)、颈联中的“微阳”,指斜阳,“乔木”指树干高大的植物,在这里作者指松、柏、杨等树木。诗人这两句同前面的首联一样,再次落笔实景,只见斜阳的余晖洒落在高大的树木之上,秋山之上的落日好似火焰在燃烧。
(3)、何处画功业,何处题诗篇。麒麟高阁上,女几小山前。
(4)、纵然如此,予仍心中窃喜:予何人也?无知之后生耳。予之所见,竟与前贤暗合,虽陈词滥调,予亦欣欣然也!更令予欣喜者,马戴虞臣先生,海州东海县人也!予生何幸,竟得与虞臣先生同邑!予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情矣!仰慕崇敬之余,予遂萌生赏析、研究虞臣先生诗歌之意。然予深知唐诗研究乃热门中之热门,研究虞臣先生诗歌之学者想必已成千上万。予进入中国知网,键入“马戴”二字,轻轻点击,检索结果大出予之所料。研究虞臣先生诗歌之专文区区二十余篇,几近空白。彼时,予之内心悲喜交加,五味杂陈。所悲者,虞臣先生孤独千年,少有知音;所喜者,虞臣先生诗歌宝藏虽略被发掘,然宝山却仍岿然屹立,耸入云天。予虽驽钝,然倘用心寻觅,必不至入宝山而空手归,此其一。
(5)、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马戴《楚江怀古》
(6)、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刘长卿《新年作》
(7)、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8)、✦寄卧:寄居。郊扉:郊居。指长安的郊外。✦扉:门。这里指屋舍。南朝齐谢朓《休沐重还道中》诗:“岁华春有酒,初服偃郊扉。”✦何门:一作“何年”。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致:达到,实现。
(9)、诗人笔力千钧,气势逼人,把将士的高昂斗志,表现得十分传神。将士们行军神速,气概非凡。诗文字简意丰,形象鲜明,仅此一句,就描摹了一幅雄壮瑰丽的雪夜行军图。
(10)、意思是:旗子高扬,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残缺破损了。
(11)、首联中的“片”,指片刻。诗人抬目,向天而望,只见片片孤云与归林的鸟儿,顷刻间就已飞出千里之外,诗人将这瞬间景观轻松的以十个字概括完成,看似即景而作,实则是为后面的诗句埋下伏笔。
(12)、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13)、淘诗词是以北京几所名校大学生为基础的一个年轻、公益性质的诗词平台。舍号情真,只待您的美丽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