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黑格尔绝对精神(黑格尔绝对精神是主观唯心吗68句)

黑格尔绝对精神

1、黑格尔绝对精神在哪本书

(1)、基督教精神和真理中被知晓的上帝才是内容。天主教里这个精神实际上是和自我意识的精神僵硬地对立起来了。上帝起初在圣体中作为宗教崇拜的外在物出现,与此相反,在路德教会里圣体本身只是惟有在领受时,即在圣体的外在性的消失中和在信仰、即在那个同时是自由的、确知自身的精神中,才净化而被提升为当前的上帝。祈祷精神的方式。像奇迹的偶像,死骨,表面的工作,法和正义,伦理和良心,能负责任和义务都从其根本上被败坏了。(18)

(2)、所以,该共情与强者,而不是同情与弱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下贵的是内心强大之人,看似天地不仁,却在守中,规则之上的平衡与均衡。

(3)、德国也存在德意志化与欧洲一体化的冲突,深爱荷尔德林的人很少喜爱歌德,歌德和荷尔德林处在两极。歌德对荷尔德林的评价不高,曾阻止席勒为荷尔德林在耶拿大学谋取一个教职,使这位生活无着的人失去一个改善处境的机会。歌德运用理性将人的激情控制,大理石般的冷色调的克制,使歌德的作品外显的血色很少。海涅说,歌德是一个不会生育的维纳斯,这位维纳斯为什么感动了这么多人?将歌德的超善恶的美的追求放在一个系谱上可以看清,歌德只对他认为有意义的事物动情,也只是有限的动情。后来尼采的高贵者道德,就是指歌德这样的道德,这种道德对人世间的苦难感应很少,从某种意义上这种精神缺少同情感。尼采称荷尔德林为高贵的柔弱的内省的人,为什么歌德就抵制荷尔德林进入他的人文主义共和国?尼采喜爱二者,但后来偏向歌德,尼采对歌德的分析:

(4)、在这个过程中,“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就可以看作是这种“现实性”(亦即对概念、对绝对理念的认识)逐步成长和成熟的“道路”,而这条漫长道路上的最高峰就是“绝对精神”。

(5)、应该承认,哲学思想是指导新闻传播活动的最基本的思维基础,而新闻传播思想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并且掺和着许多现实因素而形成的对新闻传播活动最根本、最直接的指导思想。

(6)、黑格尔青年时代恰逢法国大革命,卢梭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被法国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动。他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国在政治上实现统把德意志民族的复兴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并把立宪政治制度视之为理想的国家制度。

(7)、黑格尔的天主教批判很明显指向了天主教的外在的偶像崇拜,天主教世界的政教合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变成了两个世俗之城,受制于外在的偶像崇拜,没有新教的内在虔诚。黑格尔走向的是路德理解的圣保罗和奥古斯丁的因信称义的教义。宗教改革在基督信仰最不腐败的地方发生,其实也是民族希望独立的内在化运动的一种表现。

(8)、理念本身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存在与本质的矛盾。

(9)、德国浪漫派内在走向区别很大,谢林和荷尔德林与黑格尔的联系紧密,尼采的酒神的灵感许多来自荷尔德林,尼采眼中的荷尔德林,一位有高贵的柔弱的内省的心灵的诗人。荷尔德林对弥赛亚的期待,酒神携带面包和酒重临,这直接是德国浪漫派最典型的精神特征。荷尔德林诗歌的启示文学的特色,荷尔德林期待弥赛亚的重临对世界的拯救,与后来的本雅明的情感很相似,但荷尔德林的弥赛亚是典型的德国的神秘主义传统,这样启发了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精神的外在化运动在当时实际上是失败的,荷尔德林说,康德是德国的摩西,许佩里翁这位希腊英雄的原型为费希特,可以看到荷尔德林与那个时代的德国的主导精神的关系。荷尔德林独自走自己的路,走着那个时代一条本原的道路。荷尔德林诗歌的启示文学的色彩、弥赛亚的等待与田园和土地的神秘的命运攸关,荷尔德林对命运的无常的切己的哀痛,这都使荷尔德林的诗获得了旧约圣咏般的力量。荷尔德林远离文克尔曼那样的对希腊化时期希腊的理解,深入到对希腊的田园与土地的神秘记忆,这些记忆、想象与自己家乡的田园和土地的情感联系起来。黑格尔与荷尔德林有血缘的联系,但肯定会逐渐远离荷尔德林。

(10)、这种“现实性”不是脱离“概念”的,而是“与概念同一”的,是人对于“概念”的认识,——“对于绝对理念的认识”。这个认识过程也是人的“自由的理智”从潜在到实现的过程,是解放自身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冰山慢慢的浮出水面。

(11)、绝对观念转化为自然界,绝对精神表现为感性事物的形式,自然界的外壳束缚了绝对精神。

(12)、黑格尔的这个精神的肉身建立在启示的哲学理解之中,那么黑格尔说的在古希腊的外在性转化为内在性的自由的德国精神,这个内在性的精神自由到底给个体性带来了什么?如果这种精神不能达到理性的诚实,那么黑格尔的哲学就会存在根本的缺陷。黑格尔的上帝到底指什么?黑格尔的上帝已经死了。那么黑格尔的上帝死了失去了什么,保留了什么?黑格尔说古希腊获得了理性,没有获得真正的内在性,那么古希腊人的理性在受外在的命运观念的制约。苦恼意识,黑格尔说的是宗教意识,那么是什么样的宗教意识?黑格尔的上帝是指哪位上帝?黑格尔的上帝指古希腊罗马的神祗和天主教的上帝,但并没有说新教的上帝死了,作为整体的基督教的上帝死了是尼采在黑格尔基础上的推进。

(13)、黑格尔指出:“在理念否定的统一里,无限统摄了有限,思维统摄了存在,主观性统摄了客观性。”可以说,这一论述与鲍德里亚阐发异曲同工。鲍德里亚认为,就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这一论点来看,它“并不仅仅意味着讯息的终结,也意味着媒介的终结”。因为在此,“媒介,即电子大众媒介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消失了,也就是说,那种将不同真实以及不同真实性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力量消失了。”因此,“严格说来,这就是内爆的含义:两极之间的消融,差异性意义体系之间的短路,关系和对立的消解”。经过鲍德里亚的解释可以看到,如同黑格尔强调在绝对精神的世界里“无限统摄了有限,思维统摄了存在,主观性统摄客观性”一样,内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消解对立关系的过程。一旦在绝对精神里,无限无法统摄有限,思维无法统摄存在,主观性无法统摄客观性,那么内爆就无法成立。因此,黑格尔极力强调上述三种统摄关系的存在,以保证内爆得以成立。

(14)、如果神是精神,而世界又是神的产物,那么很显然,世界也就是精神的产物。但是这个"精神",又不能等同于哪一个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于我们所有人的,甚至独立于所有事物的。它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的一种精神性的本原。这就是"绝对精神"。

(15)、这一阶段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的阶段,绝对精神在这一阶段是概念之间、范畴之间的转化。

(16)、他这样认为:一开始,绝对精神是在纯粹的“概念”世界里面运动(正);然后从概念中把自己外化出来,形成了有具体物质内容的自然界(反);经过了一番折腾和运化后,精神扬弃了自然界,结合了前两个阶段,重新回到精神的表现形式中(合)。在这个精神的阶段中,精神首先表现为“主观精神”(也就是个人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然后外化为“客观精神”(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到最后,“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走向结合,达到“绝对自由”“绝对精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绝对精神在经历一长串的变化后,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来面貌来展现自己了———它的具体形态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

(17)、恩格斯总结概况了黑格尔的《逻辑学》提炼出了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而这三个规律内部也是一个正反合的逻辑关系,量变质变的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规律,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规律。

(18)、客观精神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个阶段。抽象法就是通过对外物的占有实现自身。道德是人的内心准则,伦理是社会准则,是抽象法和道德的统一。

(19)、在黑格尔看来,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成长,都可以找到它的对立面,或者对它加以否定,这样事物才能不断发展,如果事物只有纯粹的一面,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20)、成为了现实的绝对亦就是“绝对精神”。简单地说,就是黑格尔证明了自己的哲学的最高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实体即主体”。

2、黑格尔绝对精神

(1)、黑格尔对罗马精神没有多少好感,罗马主要是斯多葛主义,黑格尔感到斯多葛主义没有什么积极性,是一种冰冷的宇宙精神。但,黑格尔的历史是上升的世界史,历史按线性往前延伸,进步。所以,古希腊之后的精神均在达到绝对精神的阶段中,都有上升的过渡意义。迈过古希腊,黑格尔认可的是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只有到这里,古希腊的外在性的城邦理性获得了内在提升的力量,在德意志的新教精神之中,人的精神才达到了绝对自由。黑格尔说的是宗教的苦恼意识,是指古希腊罗马的宗教意识、天主教的宗教意识。黑格尔说的已经死掉的上帝指古希腊罗马的诸神和天主教的上帝,这些神祗还受制于外在性,没有获得自在自为的绝对自由精神。黑格尔站在普鲁士的本土上来思考世界精神,在黑格尔看来,柏拉图认识到民主制道德腐败和原则的缺陷,不能把对他的心灵还隐藏的主体性的无限的形式植入他的国家理念里去,他的国家没有主观的自由,没有新教良心的自由精神。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建立在古希腊民主城邦的现实之上,但还是没有达到内在性。古希腊城邦的精神还没有获得真正的内在性,古希腊的个体的内在性还没有独立成基督教那样的人格形态。

(2)、遇到问题时,在情绪的掌控、管理上,强者往往更能保持情绪稳定,而弱者则容易冲动,易情绪化。这种反差表现背后所暗藏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成熟程度。

(3)、黑格尔处于歌德与德国浪漫派之间,也有后来的瓦格纳的一些影子,民族主义的。黑格尔对斯宾诺莎的世界只肯定其理性的一个阶段的意义,黑格尔认为在笛卡尔的两个分裂的实体向一个实体的过渡阶段,斯宾诺莎的思考有重要性,莱布尼兹要克服斯宾诺莎的无个体性,黑格尔最终的情感还是落在莱布尼兹。黑格尔否定斯宾诺莎的理论是无神论的,但斯宾诺莎的神是一个无底的深渊,这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有致命的危险性,黑格尔的理性的白昼在这里就完全消失了。康德也面临一个物自体的深渊,但很快就回头,康德的深渊是新教虔敬主义的深渊,与斯宾诺莎的深渊还是不同。

(4)、马尔库塞在其某些文章中,试图结合人们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话中所熟知的“复活已经毁灭的自然”的许诺,来研究一种新的科学观念:一种普遍承认的观念(einTopos)。众所周知,这种观念通过施瓦本人的(schwaebish)虔敬主义渗透在谢林和巴德的哲学中,后来又出现在马克思的《巴黎手稿》(PriserManuskript)中;今天,它决定着布洛赫哲学的中心思想;也以反思的方式控制着本雅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隐秘希望。(11)

(5)、意识的出现,导致了理念进入其最后的发展阶段——精神阶段,同时使理念的复归成为可能。

(6)、(7)尼采:《偶像的黄昏》,周国平译,98-99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

(7)、玄同之圣即有大道与玄德之人,即玄知尘行而有玄德之人,不会因亲疏利害贵贱而改变自己的立场。你给他说好话,他这样,你说他坏话,他亦然不会变,因为他有自己从实践中来的认知逻辑与德行修养,已经和本人玄同,内骨子在一起了,外在的亲疏利害贵贱无法撼动其内心。

(8)、(3)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关子尹编译,219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9)、自由的概念,希腊人和罗马人,不曾有过。通过基督教来到世上,按照基督教,个人作为个人有无限的价值,因为他是上帝的爱的对象和目的,因而注定对于作为精神的上帝有绝对的关系,并且有这个精神住在自己之内,就是说,人自在地注定达到最高的自由。神圣精神进入世俗实存的范围,作为国家、家庭等等的实体。(15)

(10)、歌德——不是一个德国事件,而是一个欧洲事件:一个通过复归自然,通过上升到文艺复兴的质朴来克服18世纪的巨大尝试,该世纪的一个自我克服。……他求助于历史、自然科学、古代以及斯宾诺莎,尤其是求助于实践活动;他用完全封闭的地平线围住自己;他执着人生,入世甚深;他什么也不放弃,尽可能地容纳、吸收、占有。他要的是整体;他反对理性、感性、情感、意志的相互隔绝(与歌德意见正相反的康德,用一种最令人望而生畏的烦琐哲学鼓吹这种隔绝);歌德塑造了一种强健、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体态灵巧、有自制力、崇敬自己的人。……他不再否定。……然而一个这样的信仰是一切可能的信仰中最高的:我用酒神的名字来命名它。(7)

(11)、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发展就是一个封闭的自在自为的线形发展的封闭圆圈。其实,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只有两个本质性发展阶段:古希腊的理性与德意志新教的虔敬主义。黑格尔的历史是有限的,起点设定为无,即绝对精神的纯形式,这个纯形式分化出自然与精神,自然和精神自在自为生长,最后绝对精神由纯形式到完全在现实中实现出来,精神与肉身的完全一体,肉身成为不死的肉身,历史的每一瞬间获得了永恒神性的显现。 

(12)、至于哲学的历史(PhilosophicalHistory)则是致力于呈现真实的历史,但其真实性必须系之于理性之上。对于历史的整体性掌握表彰一种看法,即世界历史是人类的精神业绩,世界精神的发展是合理且必然的进程。就黑格尔而言,哲学家与史学家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赋予历史以客观合理性,后者则赋予历史以自身的主观意见。哲学家确信理性统治人类思维,因此理性也统治世界以及世界历史,哲学家所从事的是「化多为一」的思想工作,旨在揭露隐含于杂多的历史现象之下的必然性真理。

(13)、对“绝对精神”的意识或认识分为三个阶段,即艺术、宗教、哲学。这三者的内容和对象都是“绝对”,只是就认识“绝对”的形式而言才有区别。

(14)、(8)苗力田译编:《黑格尔通信百封》,13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页。

(15)、与老子的道德学说(大道与玄德,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道德经二十五章与六十五章),已经从自律、自主走向自然、自由;

(16)、世界历史将繁多种类的欲求、利益及行动,当成为达到它的目的所用的工具及手段,此种见解即黑格尔《逻辑学》中所指涉的重要概念「理性的狡计」(theCunningofreason),当理性以所有客体为手段,展现自身目的于精神现象的杂多之中,理性的无限性蕴涵于知性有限性之中,在有限性的客体依其倾向与其他客体彼此消耗时,理性藉此而实现其自身目的,正如老子的天道:无为而无不为。黑格尔清楚地将其运用在历史哲学之中:

(17)、反思的历史(ReflectiveHistory)是对于政治、艺术、法律、宗教等历史资料的编簒整理,具有历史学家个人的批判性。

(18)、黑格尔内心只认可历史的两个阶段,古希腊和新教的德意志精神,古希腊人建立了理性,而德意志具有了自由的精神,中间的转化经过基督新教,黑格尔越过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天主教,越过了法国的大革命。黑格尔也曾说,只有两个民族引领了时代精神,法兰西在实践上引领了时代,德意志在精神上达到了同样的高度。科耶夫说,黑格尔精神就是拿破仑革命的德国理论。但黑格尔在内心并没有把法国启蒙思想家放在哲学的高度来思考,法兰西还没有获得精神的内在性,这与黑格尔的施瓦本虔敬主义反对罗马天主教的情感有关。

(19)、一直以来,人们往往觉得很难真正理解海德格尔为什么要启用“开端”与“返乡”概念,并不清楚在他那里什么东西能够作为开端?返乡又是返回哪个故乡?为什么要返乡?……前面提到海德格尔用“元一”或“独一”来概括那包罗万象、无所不在的存在现象,因此,当他谈到“开端”与“返乡”时,其实就是以“元一”或“独一”为新起点重新出发,力求回到包罗万象的“故乡”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海德格尔的“开端”就是对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内爆过程的“引爆”,并且这种“引爆”(即“开端”)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呈现出复杂性,即“开端乃是自行建基者和抢先者”,“另一个开端是开端般开端着的开端”等等。对海德格尔来说,这种“引爆”(即“开端”)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重新返回到对于真理的包罗万象的认识状态之中,而且这种返回就是返乡,这种包罗万象的对于真理的认识状态就是有着“本源”意义的“故乡”。所以他强调:“(开端性思想)乃是存有之真理的启—思,因而是基础之探基。由于坐落在基础之上,这种思想才首先启示出它建基、聚焦和保持的力量。”海德格尔的“开端”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坐落在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它实际上是以承认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为前提,而它的意义只是重新追随这个作为绝对精神的绝对,即返回到作为绝对精神的绝对的本源那里去,而且这就是“对于本源的忠诚”,“还乡就是返回到本源近旁”。

(20)、黑格尔告诉我们,我们在艺术中通过直观来把握绝对精神,在宗教中通过表象或想像(一个最高神)来把握绝对精神,而在哲学中,则通过逻辑的思考来完成对绝对精神的理解。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理解,绝对精神是宇宙中一股神秘的精神力量,它按照正—反—合的规律不断地变迁,不断地生长,不断地演绎出万事万物。所以,从世界观上来看,它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但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形式——辩证法,却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了世界上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和矛盾本质。而这一点,深深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几乎全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才得以继续对资本主义进行强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可以说,如果没有黑格尔的辩证法,可能马克思的理论会存在难以预料的漏洞和不足。

3、黑格尔绝对精神是主观唯心吗

(1)、逻辑阶段有三个发展阶段:存在、本质、概念。

(2)、(10)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刘东译,212-213页,三联书店2002年。  

(3)、黑格尔将自然与精神进行类比,如同物质(Matter)的本质是重力一般,精神(Spirit)的本质则是自由。他指出所有物质均受制于宇宙的万有引力,这种力量是外于自身的,但是精神的自由则不依赖外在因素而存在,此种自由就是自我包含(self-contained)、自我决定(self-determining),或者说自我意识到自身就是自由的,不需要其他人或者任何条件加以证明。或者依据康德的说法,人的自由本质不是一种手段而是目的,精神的发展就是在追求所有人的普遍自由。

(4)、绝对精神否定自然阶段中自然界的束缚,回复其自身,是其发展的最高阶段。先后表现为主观精神(个人意识)、客观精神(社会意识)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通过艺术、哲学、宗教三种形式认识自己。

(5)、德意志民族一直执行着一种特殊使命,重要的运动收摄到人类灵魂之内部,让它们在心灵的最深渊旋荡至其极限(ausschwingen)。经院哲学黄金时代出现了艾克哈特师长(MeisterEckehart),把亚里士多德-多玛斯哲学所代表的理智主义传统(lntellektualismus)以最衷心虔诚的感触掌握住,转化为一种密契论(Mystik)。Mystik源自希文μ挺纽搔,闭目密契论,不重视推理思考而强调与一种神秘的、一个超越的领域(或理型、或太或上帝)契合的途径。柏拉图的观照理论(θεωρ相当于日后的拉丁文contemplatio),柏罗丁(plotin)缘用了观照理论θεωρ抱元合一说(aπλεσι-ενωρι),灵魂与太一(εν)契合。(6)

(6)、歌德——不是一个德国事件,而是一个欧洲事件:一个通过复归自然,通过上升到文艺复兴的质朴来克服18世纪的巨大尝试,该世纪的一个自我克服。他求助于历史、自然科学、古代以及斯宾诺莎,尤其是求助于实践活动;他用完全封闭的地平线围住自己;他执着人生,入世甚深;他什么也不放弃,尽可能地容纳、吸收、占有。他要的是整体;他反对理性、感性、情感、意志的相互隔绝(与歌德意见正相反的康德,用一种最令人望而生畏的烦琐哲学鼓吹这种隔绝);歌德塑造了一种强健、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体态灵巧、有自制力、崇敬自己的人。他不再否定,然而一个这样的信仰是一切可能的信仰中最高的:我用酒神的名字来命名它。(7)

(7)、基督教精神和真理中被知晓的上帝才是内容。天主教里这个精神实际上是和自我意识的精神僵硬地对立起来了。上帝起初在圣体中作为宗教崇拜的外在物出现,与此相反,在路德教会里圣体本身只是惟有在领受时,即在圣体的外在性的消失中和在信仰、即在那个同时是自由的、确知自身的精神中,才净化而被提升为当前的上帝。祈祷精神的方式。行奇迹的偶像,死骨,表面的工作,法和正义,伦理和良心,能负责任和义务都从其根本上被败坏了。(18)

(8)、⒊精神阶段:摆脱自然物质外壳的束缚,重新回归到自身的阶段,“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

(9)、黑格尔的对美学史的划分,欧洲美学精神主要表现出两种形态,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前者为古希腊的古典理性精神,后者为基督新教的内在自由精神,古希腊素朴的诗表现为理性与肉身的完全结合,古希腊的艺术主要形式是人体雕塑。新教的将古典的外在理性内在化,感伤的诗是一种无限的自在自为的自由精神。文克尔曼古希腊的研究对那个时代的德国有决定性影响,文克尔曼从拉奥孔的表情看到了“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古希腊精神。这个观念直接决定了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的古希腊艺术精神的理解。黑格尔的浪漫主义艺术就是新教的内在自由的艺术,受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影响。阿多诺说,康德与黑格尔本质上不懂艺术。康德的艺术史知识很贫乏,黑格尔的艺术修养全面,但只是知识性的修养。黑格尔对新教国家如尼德兰地区的艺术有偏爱,贡布里希有专文分析。相对于尼德兰地区的艺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的艺术有相当的优势,瓦萨里的意大利艺术家的传记中,意大利的艺术是反对北方的哥特式的僵硬的画风的。黑格尔的民族情感限制他的更高的综合。

(10)、(9)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869-871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

(11)、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指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是宇宙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回复到自身,这时它才是自由的、独立自足的。

(12)、投稿:http://zxyc.cbpt.cnki.net

(13)、承前段所述,就辩证思维来说,时代精神的替代进程是一种自身否定的残酷斗争,但是从历史整体的发展来说,则是精神的现实化过程,即自由原则的具体实现。黑格尔依据历史进化与精神自由原则,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区分为四个时期:历史的幼年期——东方;历史的青年期——希腊;历史的成年期——罗马;历史的老年期——日耳曼世界,即东方王国、希腊王国、罗马王国与日尔曼王国。

(14)、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内学界一直围绕“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问题展开着深入讨论。结合前面的分析,在此本文对于该问题的重要回答是:“要黑格尔,也要康德”。这是因为,虽然黑格尔哲学与康德哲学各自具有不可回避的局限性,但是,它们之间是平行发展关系,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能够帮助人类解决认识外部世界的信心问题以及追求认识高峰问题,康德哲学的“开放性”能够帮助人类解决认识外部世界的开放性问题,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既需要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也需要康德哲学的“开放性”。

(15)、黑格尔指出,斯多葛主义其实还是一种奴隶意识,尽管斯多葛主义已经具有自由的意识,斯多葛主义自我意识单纯自身自由。处于斯多葛主义同时代的怀疑主义,自由得到了实现,自我意识否定了另一方面即确定的有限存在的一面,双重化自身,主人和奴隶的两面性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自我意识之内二元化,两方面的统一没有达到,这就是苦恼的意识,苦恼的意识就是那意识到自身二元化的、分裂的、仅仅矛盾着的东西。(16)

(16)、(4)见《黑格尔早期著作选》,贺麟等译,425-430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17)、“实体即主体”的基本原则就是将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黑格尔考虑的是实体本身的能动性,他认为,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自身也是能动的,这样的实体就是“活的实体”。

(18)、(3)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关子尹编译,219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尼采的分析,“对于斯宾诺莎,歌德说:‘我感到自己与他很近,尽管他的精神世界要比我的深刻得多,纯粹得多’,歌德有时把斯宾诺莎称为他的圣徒。”(13)尼采认为歌德借助斯宾诺莎,才超迈于德意志的狭隘之上,斯宾诺莎的超善恶的理性精神克服的是希腊精神中的偶像崇拜和德国精神中的地方的神祗。但实际上德国自身的虔敬主义与斯宾诺莎的犹太神秘主义是貌合神离,为什么要讨论斯宾诺莎,因为斯宾诺莎的思想是德国虔敬主义最好的解毒剂,但作用仅仅在这一点上,斯宾诺莎的审美理想决不是德国人追求的。如果将基督教与基督信仰分开的话,自由思想家不会反对基督信仰,因为在欧洲的语境中不可能找到比基督信仰更好的信仰。黑格尔如此,歌德如此,尼采也如此。

(20)、2019年哲学日历:一本记录时间、空间、存在者及剩余物的魔历

4、黑格尔绝对精神是什么唯心主义

(1)、发展到概念之后就开始异化,即哲学上指主题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2)、在这个精神的阶段中,精神首先表现为"主观精神"(也就是个人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然后外化为"客观精神"(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到最后,"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走向结合,达到"绝对精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绝对精神在经历一长串的变化后,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来面貌来展现自己了--它的具体形态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我们在艺术中通过直观来把握绝对精神,在宗教中通过表象或想像(一个最高神)来把握绝对精神,而在哲学中,则通过逻辑的思考来完成对绝对精神的理解。

(3)、在德意志总体精神中又生发出不同类型,理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种人格的类型,将几位德国精神的代表与黑格尔作参照是必要的。歌德无疑是关键性人物。

(4)、也许我们不妨这样理解,绝对精神是宇宙中一股神秘的精神力量,它按照正--反--合的规律不断地变迁,不断地生长,不断地演绎出万事万物。所以,从世界观上来看,它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但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形式--辩证法,却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了世界上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和矛盾本质。而这一点,深深影响了马克思。

(5)、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运动,但一开始就有别于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他们迅速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进而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6)、在这一阶段中,按照正反合的发展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即存在、本质和概念。存在,是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是"一",是"虚无"。

(7)、他的这一哲学思想就是指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养人的自信心和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是人际沟通,它存在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中,如朋友关系、亲缘关系、分工合作关系,或竞争、压制、相互支持关系等。

(8)、黑格尔是施瓦本人,黑格尔对古希腊的情感带有施瓦本人的狭隘限制。克朗纳指出,黑格尔作为施瓦本人,对普鲁士很难产生真正的情感。黑格尔激烈反天主教,黑格尔将绝对精神落在民族精神,普鲁士王国这样的人格性上,有现实的用心。黑格尔希望将分散的德国统一到强大的绝对精神中来,德国不仅成为精神统一的整体,而且国家也要实行统黑格尔与马基雅维利共鸣,渴望形成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黑格尔哲学带有一个臣民的心态的色彩,黑格尔身上有奴性的一面,与贝多芬形成鲜明对照。就现实的时代精神,贝多芬将法国启蒙精神彻底张显在音乐之中,没有什么折中妥协的成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