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儒家代表人物及作品125句)

儒家代表人物

1、儒家代表人物是()

(1)、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2)、(2)思想:仁:仁者爱人,孔子强调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要有一颗爱人之心;礼:周礼,孔子非常推崇周礼。“礼”强调等级有序,什么样的身份做什么样的事情,比如张三穿越到古代成为一个大臣,特别喜欢金黄色,不能用金黄色装修房子,在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用金黄色,大臣不可以使用。

(3)、短短的《论语》,或记录孔子自己所说的话,或记录孔子和弟子的对话,聊聊数语间,包含了治国安邦、修养身心、为人处世、治学育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包含了可以无限挖掘的深刻奧义,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精髓代表。

(4)、哲学思想:“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5)、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6)、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

(7)、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8)、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孔子在卫。

(9)、儒家学派对***,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10)、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自己也渴望仕途,渴望将自己的***学说和理想推而广之。孔子开设私塾之后几年正值鲁国内乱,他到齐国,见齐景公,向齐景公提出了自己的“正名”主张,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核心学说就是“礼”,强调社会秩序,通过伦常关系、等级名分的明确,达到社会稳定的结果。

(11)、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经过曹国到宋国。

(12)、王阳明他的心学提倡解放人的思想,摆脱传统的束缚,提倡四民平等,第一次把商人提高到与农民一样的地位。已经有了早期思想启蒙的雏形,心学的内在结构是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构成,在这一结构中,阳明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心学的基石。

(13)、       孟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心主义观点,通过重民,保民而过到保王,使民的目的。丰富了理论内涵,对儒家学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14)、   《论语·为政》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季康子欲行“田赋”,即将军费改按田亩征税,使冉求问孔子,孔子反对,曰:“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季氏不听《左传·哀公十一年》。

(15)、   71岁: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在鲁,作《春秋》。春,狩猎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在这次政变中孔子弟子宰予遇难。

(16)、核心思想: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大有成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军事名言均出自兵家。

(17)、那么,滑向“宗教化”的儒生们,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又怎样呢?毕竟这是躲不开的义务。很抱歉,他们的政务能力低劣得让人发指!

(18)、孔子,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也儒家的创始人。同时,孔子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著名文化名人之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载于《论语》及《史记·孔子世家》中,被后世尊称为至圣。

(19)、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0)、相传孟子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但与孔子相似,也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他十五六岁时师从于孔伋的学生,立志发奋,后来,求学、教书、游说列国诸侯、推行***主张,形成孟子主要的人生轨迹,但孟子的仁政思想没有被真正的采纳和实行。晚年,孟子退居讲学,与其弟子著书立说,序《诗》《书》,作《孟子》,成为又一座思想高峰。

2、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1)、中华传统文化|儒家代表人物及其学说—孔子篇

(2)、汉哀帝的时候,有个牛人叫夏贺良,他的一套灾异大理论,竟然让汉哀帝忘了祖宗。他说天命大汉该绝了,你得顺应天命,改朝换代。夏贺良给汉哀帝出了一个“可行性”方案:跟刘氏老祖宗断绝关系,改帝号,向老天宣示已经“更天命”。汉哀帝中了邪似的,竟然信了,把自己的帝号改成不伦不类的“陈圣刘太平皇帝”。

(3)、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早年以“儒”为业,“吾少也***,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洒困,何有于我哉”。他除了通晓迎生送葬的礼仪外,还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办私学,授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4)、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一《四书集注》四书”之名始立。

(5)、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6)、(3)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体现孟子的主张。

(7)、http://jiangxi.kdscom

(8)、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勇、诚、恕、忠、孝、悌

(9)、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思想。

(10)、孟子:力主“法先王”。阐扬“王道“、“仁政”理想,并以人性善作为仁政说的人性论基础。

(11)、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在鲁。孔子为鲁国大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弟子公孙龙生。龙字子石,楚国人。

(12)、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

(13)、   这年秋,鲁国季桓子病,后悔过去未能长期用孔子而影响了鲁国的振兴。临死之前,嘱其子季康子要召回孔子以相鲁。后来由于公之鱼的阻拦,季康子改变了主意,派使改召孔子弟子冉求。冉求将行,孔子说:"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也。"(《史记·孔子世家》)这一年,孔子已经六十岁了,他很想回到家乡,能为鲁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4)、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15)、战国时期的荀子:荀子提出“天命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他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16)、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巿夏邑县),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及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被奉为宗师,尊称为“至圣”,是***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家。

(17)、其实,夏贺良是最典型的“儒学宗教化”实例,他的老师甘忠可,曾经写了***历史上的第一部宗教著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就是儒学及黄老学向宗教演变的实证。

(18)、古文选                27

(19)、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行教化、重礼乐。认为君主的重要职责就是实施教化,而仁、义、礼、乐都是治道的工具,古代圣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由此得知,董仲舒认识到教育作为统治手段的重要作用。

(20)、   48岁: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鲁定公六年,孔子在鲁。

3、儒家代表人物及作品

(1)、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昭公帅师攻伐季孙氏,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联合反抗昭公,昭公兵败奔齐。孔子因鲁乱带弟子适齐,路经泰山,遇一妇人哭诉亲人被虎咬死仍不愿离开此地时,不由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慨叹(见《礼记·檀弓下》)。到齐国后为高昭子家臣,借以进见齐景公。

(2)、孔子子的学说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要是“礼”和“仁”。

(3)、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苏秦主张合纵,说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当时谋士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

(4)、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5)、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孔子在鲁。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孔子在老年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6)、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为经典。

(7)、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8)、“礼"即“复礼”,主张恢复周朝礼法,即强调社会有序。

(9)、(2)义:孟子强调道义,认为无论是君还是臣,都要遵守道义,不同的身份道义不同,君王的道义是实行仁政,臣子的道义是要忠心不儒家的思想有利于统治。

(10)、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兴仁政,后事受其文化影响颇深。

(11)、   29岁:公元前523年(鲁昭公十九年)。孔子学琴于师襄子(一说此为鲁昭公十七年事,今从《阙里志》)。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数也。”

(1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都是适用的;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和制度来讲,体现其秩序的精神,是***古代社会***思想的精华。

(13)、孟子提倡“仁政”,通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认为人性本善。“”

(14)、代表人物: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论语》

(15)、朱熹,封建社会众多的儒学大师只有他一人世尊称为“朱子”。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他的“灭人欲,存天理”,受到后世的争论。朱子的著述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16)、   孔子返鲁后,鲁哀公问政,孔子曰:“政在选臣。”《史记·孔子世家》又问:“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7)、       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是有三位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儒学成为***的国学。

(18)、       “民本”即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他认为国君对百姓要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正如他所说的“天时不如地立,地立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路寡助”。

(19)、孔子贵族出身,祖上是殷商王室后裔,父亲叔梁纥是陬邑大夫。相传,叔梁纥六十六岁与不满二十岁的颜徵在结婚生下孔丘。孔子三岁丧父,早年清贫可怜,但志在为学、向往仕途,在十五岁时,确立了自己求学的愿望,“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七岁时母亲离世,他合葬了父亲母亲后,更加发愤于学。孔子关心时事、常有见解,终得转机,二十岁左右初为委吏管理仓库,又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善于学习,逐渐精通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向孔子求学者日多,孔子便开办私人学校,注重因材施教,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不问求学者的出身而一律平等授教),推动了***古代私学的发展,孔子的名声也日益远扬,孔子随之不断结识名人名士,三十岁左右有所成就。

(20)、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4、道家代表人物

(1)、“仁”即“爱人之心”,做人和为官者尤其是统治者要具有的道德标准。

(2)、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经》

(3)、   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

(4)、于是,汉成帝只好又改回“雍五畤”,但老天还是不满意。匡衡教授再次发飙,汉成帝想想还是教授的话有道理,再改,改完,老天又变脸了......就这样,汉成帝被搞得七晕八素,最后来了个折中方案,把雍地的神搬到长安祭祀。但即便这样,老天还是依然调皮,汉成帝再也无心变来变去了!

(5)、主要观点: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6)、墨家:创始人墨子,墨子兴兼爱,在几千年前墨子就提倡人权平等。

(7)、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孔子在鲁。冬,鲁昭公卒于乾侯。季孙意如立昭公弟公子宋,是为鲁定公。

(8)、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之,《尔雅》又次之。  

(9)、以匡衡为例,他最精通的学问就是《尚书•洪范》,这本***录了上古以来,发生的重大“灾异”事件。班固的《汉书》也有专门的章节记录灾异事件,但这些灾异事件,说出来让人忍俊不禁。日食、地震、火灾、陨石算灾异,老鼠上树也是灾异,同性恋是灾异,甚至谁家丢了个门栓、坏了个门轴都算作灾异,让人摸不着头脑。

(10)、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出入朝堂的大多是名儒,出任丞相的,很多都是可以称得上“儒宗”级的学术泰斗。如果书读得不够好,即使身居朝堂,也会受人耻笑。甚至连一些凭借自身能力,一步步打拼到中央的官员,如果不能被“儒宗”们认可,也只能蒙着脸夹着尾巴做人。

(11)、荀子提倡性***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12)、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此后不久,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3)、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14)、儒家思想对***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现在还是华人的主流思想。

(15)、子思,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上承曾子,下启孟子,被称为思孟学派,在儒家学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子思对儒家思想的主要贡献是他所著述的《中庸》,所论述的人性、社会、***、哲学,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庸之道。用中正、中和的方式做人做事,不走极端。子思的一生清贫乐道,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被追封为“述圣公”。

(16)、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17)、(1)著作:《论语》,不是孔子本人所写,是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整理。孔子本身述而不作,《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为其守灵而写的回忆录。

(18)、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国,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19)、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孔子在鲁。孔子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拦。

(20)、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5、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成就有哪些

(1)、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2)、孔子直到六十八岁时,才因其弟子之功而被迎回鲁国,继续从教与整理典籍,整理的《诗》《书》《礼》《易》《乐》和删订的《春秋》成为重要的经典,对古代哲学、史学、文学而言都是重要的文献资料。然而孔子面对亲人弟子的死去,老之将至,患病不愈,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泰山崩塌般离世。

(3)、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中庸”之道。儒学思想渗入***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

(4)、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5)、   62岁: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       孔子一生都在研究礼,他将礼上升到了哲学的范畴,使之成为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同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7)、     读经顺序              单价(元)

(8)、西汉就是在他们的治理下,走向朝政不彰,世风日下,吏治腐败,民生凋敝的境地,可以说,他们就是一群汉帝国的蛀虫,大汉灭亡,他们罪责难逃!

(9)、(2)荀子在哲学上有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常”指规律,意为天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会因为是明君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是暴君而灭亡,体现唯物主义的观点。制天命而用之:人要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掌握后并利用规律,强调尊重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0)、       “礼”是用以严格区分亲疏、长幼、贵***、尊卑、上下、男女的宗法制度,贵族等级制度,财产分配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孔子道出了治国之道,认为“为国以礼”;论处事之道,认为“齐之以礼”;论修身之道,认为“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不知礼,无以立”;论人生愉悦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上讲,强调等级制度;从社会规范和道德上讲,强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在***关系中,强调中央的无上权威;在家庭中,维护长辈的威信。

(11)、   普及版套装           273

(12)、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在卫国。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13)、孟子的思想学说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出“仁政”和“义”两个核心,又提出了重要的“性善论”的思想主张,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14)、有个典型例子,就是汉成帝时期有个丞相叫薛宣,此人从一名普通小吏出身,凭借出色的政务能力,竟然一直做到了丞相的位置。但薛宣因为书读得不够好,一直被人看不起,连皇帝都轻视他,下面的官员也都鄙视他,好像他这个丞相是偷来的。

(15)、(爱读经)中文经典诵读普及版读经本12本   

(16)、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家。当时被尊称为旬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论,主张人性有***,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17)、陆九渊:南宋抚州金溪人,字子静,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乾道进士,任靖安县主簿,调敕令所删定官。

(18)、思想:认为宇宙万物本源是“道”,提出朴素的“辨证论”。

(19)、崇儒,本不是坏事,但以儒为藩篱,形成利益群体,就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瘤了。更严重的是,这些被奉若神明的栋梁,一个个堕落成无德无能,信奉怪力乱神的“神汉”,完全背弃了儒家修身养性的最基本的宗义。

(20)、***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1)、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2)、孔子书院“千县万校”工程,全国战略合作分院如下:

(3)、   38岁: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4)、汉成帝虽然学问也不错,但在匡教授面前就是个白痴,他虔诚地按匡教授的意思办理。结果却发现,老天还是不满意,“灾异”依旧。这时候另一位“神汉”刘向跳出来说,匡衡瞎搞,老百姓家里都不能绝祀,你让雍地的五帝绝祀了,老天能满意吗?

(5)、       “中庸”是孔子晚年提出的修身,处事的理论原则。“中”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即事物变化中量的规定性。“中庸”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思想方法。在君臣关系中,要加强君主权力与尊重臣民权利相统君主驭臣又接受臣民的监督,臣子可以匡正君主的行为而不能越界。官民关系中,官府要宽以待民,人民要知礼而为,构建理想的社会环境。人与人关系中,要“执两用而中”,量度心取中,无过无不及,采取折中的办法,不要做得太过,也不要做的不够。才是最优秀的。

(6)、朱熹(农历115—1200.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7)、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8)、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开创了私人编写史书进行舆论监督的先河,开创了平民学而优则仕的文官体制打破了世袭制度,深刻影响了***乃至全世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9)、二程指的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程颢、程颐的并称。二程的心理学思想较为丰富,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至关重要,因此后世称为“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他们的最高哲学范畴是“理”,它作为绝对本体而衍生出宇宙万物;他们的最高心理范畴是“心”,它作为“理”的等同物而产生人的形体:“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

(10)、   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论,主张人性有***,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曾经传道授业,韩非、李斯均为其门下高足。代表作《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11)、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12)、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也不按礼制送膰肉(当时郊祭用的供肉)给孔子,孔子失望,于是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开始了十四年访问诸侯列国的活动。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13)、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孔子得子,因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这一年孔子开始任委吏(管仓库的小吏)。

(14)、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

(15)、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目前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医家。

(16)、从本意上讲,“天人感应”有它的积极意义。董仲舒的初衷,也是以“天命”为幌子,约束不受限制的皇权。在整个“天人三策”里,“天人感应”是从属地位,在儒学这个浩瀚无边的学术大海里,它更是沧海一粟。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天人感应”,竟然像一颗变异的种子,在西汉末年,长成了一个为祸天下的***瘤——谶纬学说,并将儒学的主流,带进宗教化的岔道,不可遏制地带翻了西汉这列行驶了两百年的火车!

(17)、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以好学著称,并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一生的言行论著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思想、教育思想和美学思想。

(18)、       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是有三位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儒学成为***的国学。

(19)、       孔子“仁”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从仁者爱人到仁者爱民,孔子的“仁”实现了一种由尊天命到重人事的思想转变。他提出君主要做到“为政以德”,坚持反战,禁暴,重民,举贤的德政思想,以德治国,才能长治久安。君子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20)、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1)、公元前504年,鲁国季氏执掌权力过大,40多岁的孔子退隐整理《诗》《书》《礼》《乐》等书,后被季氏重用升为小司空,后又升为大司寇。但季氏的专权和昏聩,使得孔子与之不和。孔子55岁起,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诸如卫、宋、郑、陈、蔡、楚,推广学说,寻找出路,渴望维护周礼,扭转礼崩乐坏的局面,其间的艰难困窘与思想智慧一并成为了后世的传说。但春秋争霸与存亡的时代背景下,孔子的主张得不到根本的采纳。

(2)、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3)、0030河南范县分院  负责人:牛茂伟 田玉达

(4)、儒家是殷商以降巫史文化的承袭者,又待别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保有三代的先王观,言必称尧舜,而尤其推崇文、武、周公,是一个重视血亲人伦、追求现世事功的学说。创始人为孔子,学说记载于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言论集《论语》中,其要旨在“礼”与“仁”。礼指宗法制度下的行为规范,孔子要求人们以礼约束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并自我克制,以达到礼的要求,此即“克己复礼”。如果说,礼是外在规范,仁便是思想内核,只有礼的外形,而无仁的实质,则毫无意义。

(5)、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中,心、性、天三者是统一的。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善***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是善的本性,只要尽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能认识人的本性,只要尽心,才能知性,进而知天。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心、性、天三者在孟子这里达到了统一升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