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24节气谚语
1、二十四节气农谚大全及解释
(1)、什么是白露水?白露水在哪?这成为了孩子们探究的兴趣。他们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了解到白露是指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近地面凝结而成的小水珠。于是孩子们开始在离地面近的地方寻找,但都没有找到资料里说的小水珠。
(2)、古代劳动人民是依据农厉二十四节气变化特点从事农业生产的,什么节气适合种什么庄稼,错过这个节气庄稼产量将受到影响甚至绝产。
(3)、翻译:谷雨节气当天是阴雨天气,那到了立夏节气会降雨。
(4)、部分早冬作物开始成熟。俗云:“小满见三新”,即大麦、油菜、蚕茧。农购置农器家具,做收麦前的准备工作。开始套种晚秋作物。农谚有:“小满不满,芒种不忙”,“小满不种棉,种棉也枉然”,“小满十八天,不熟也要干(指小麦)”,“小满种谷,憋满仓屋”。
(5)、春季过半,气候转暖,昼渐长,夜渐短,麦子生长迅速,开始起身,有“麦过春分昼夜忙”,“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俗谚。应加强麦田管理,施肥、中耕,严禁牲畜吃青。春分有雨,兆人们身体康健,有“春分有雨,病人稀”之俗谚。
(6)、于是,从春分的第二天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按照排好的时间表,每天一名孩子记录并分享当天的黎明与黄昏时间,并呈现在班级环境中。以两周为一个周期,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回顾一次时间记录。孩子们发现,真的是春分之后的每天黎明时间都会早一些,而黄昏时间都会晚一些呢!经过近3个月的持续记录,孩子们最终鉴定的验证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的民间谚语啦!
(7)、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季节3个月,农厉中把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每半月为一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是:
(8)、这个谚语是一个奶奶分享的,奶奶说,这个谚语的意思就是惊蛰节气一到,很多冬眠的小虫子就开始出来了。好多孩子表示好奇:“惊蛰这天也没真的打雷,小虫子怎么知道的呢?它们会出来吗?”“我看现在都没有小虫子呀,这谚语是真的吗?”……
(9)、7)开花过密,适当疏掉,全部保留,空耗养料。
(10)、老师们对节气的前期研究学习中,了解到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智慧的人们也总结出了很多节气与生活相关的经验,成为流传的民间谚语,而这些民间谚语既有趣又简单,特别好理解。因此,我们便尝试着挖掘节气传统文化中民间谚语元素,用生活化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孩子感受节气文化的意义。
(11)、“大寒不冻,冷到芒种”,此为气候反常现象的一则谚语。如果到了大寒极端冷冻之时,气侯还温不塌塌不十分寒冷,这说明东南部热气流在我地徘徊不散,西北风又没有移动到我地周边,所以形成“大寒不冷”的局面。但是,气候变化的冷暖有周期性,并且以长时期慢慢地转换,所以说“冷到芒种”是为冷冻的时间较长,不一定就会“冷到芒种”。
(12)、进入夏至,气温升高,农田杂草丛生,杂草就要争夺农作物养份,水份,阳光,所以要争时夺日来锄地。同时锄地又可以疏松土壤皮层,给好气性细菌创造出更好的活动场地,对粮食丰产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这时的庄稼苗子长高,及时锄地培土,防止农作物的倒伏,就是锄头上的工效,故“锄头不能歇”。
(13)、一年有24个节气,大多数成人都会理解,但孩子是怎样理解的呢?于是我们在每个节气到来前都会和孩子有关于这个节气的互动。例如:
(14)、寒露节气——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15)、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16)、25)光栽不护,坝光山秃。二十四节气农事谚语1)人怕伤心,树怕伤皮。
(17)、这个谚语也是来源于老人。孩子们觉得这个谚语特别有趣,他们认为这个谚语最容易验证,如果白露之后,他们不再被蚊子咬包就是真的啦!几天之后,孩子们纷纷反馈,果真现在基本不会被蚊子咬啦,谚语是对的。但也有孩子提出质疑,不被蚊子咬是因为天气凉了我们穿长袖衣服了,但谚语里说的是因为蚊子喝了白露水才不咬人的。
(18)、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智慧产物,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从最早的四个节气、六个节气逐渐完善到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古人先贤总结地球和太阳的运动规律,并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相结合,逐步形成现在的样子。人们最早研究时间和季节变化,就是从观察太阳影子的变化开始。那时候没有高科技的探测设备,甚至连文字都尚未固定统对自然现象记载更是粗浅。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经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24个节气正好360度。当然还有天气、农业、物候等多方面的规律也反映在这上面。
(19)、二十四节气中有“夏至”与“冬至”的两至,“至”是“极”。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阳光几乎直射北回线。这时的白昼时最长,夜间亦最短。夏至过后,白天的时间慢慢就短了下来,有谚语说:“过了夏至节,一天短一线”和“夏至一过日渐短”的意思相同。
(20)、大暑时至三伏天气的中伏前后,亦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故有谚语说:“热在三伏,凉在三九”和“大暑到,暑气冒”。此时,陕北各地气温升到高峰,平均气温达到23—24度。由于天气酷热,降雨多为阵性的雷阵雨,很少有绵绵的连阴天气。此时,又多大风、冰雹,给农作物常常带来灾害。还多发生泥石流和山体坍塌现象,给人民群众带来损失,所以说:“七上八下,天灾多样”。
2、24节气的农业谚语
(1)、小满在阳历5月21日或22日,或23日,太阳到黄经60度为准。《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释小满为“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在陕北气温逐渐高起来,土壤亦暖和起来。如苜蓿,豌豆等开出了花朵,故有“小满一枝花”的说法。
(2)、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时在十二月,准备过春节。“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3)、气候清新,草木茂盛,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有“清明前,去种棉”,“清明种瓜,船装车拉”,“清明十天种高粱”,“清明去播种,早五天不早,晚五天不晚”,“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喂个饱(上肥),瘦苗能长好”,“清明种高粱,六月接饥荒”等农谚。清明节忌讳天阴、下雨。是日天晴,兆大丰收。有“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暗谷雨”,“清明无雨多吃面”之说法。俗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之兆。清明有西北风,主旱,有“清明西北风,旱了不会轻”之说。但也有“清明南风起,收成好无北”的俗谚。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4)、秋季的一半,此后北半球渐短,夜渐长。秋分后,既要抓紧送粪犁地,积极备播小麦,又夹带收秋,是秋季最忙时期。农谚有:“秋分一半家,寒露满天下”,“秋分一到,谷场见稻”。“秋分过小麦入土。”“秋天弯弯腰,强似春天转一遭儿”。“一年辛勤在于秋,粮不入屋不算收”,“三春不如一秋忙,收不到屋里不算粮”。“七月底,八月岸儿,新谷子米汤麻杆盐儿”。秋分前后,月亮落地的变化,将直接预示着来年年景的好坏。俗谚云:“七月十五早看天,强似抽签问神仙;月亮落地接云彩,年景好的说不得;月亮落地光塌塌,明年粮食打不发”。
(5)、若以立春至立夏这段时间作为春季,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正好平分了春季,从立春到立夏正好九十天,春分将其一分为因此而得名春分。
(6)、处暑的农谚有: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不出,头拔了喂老牛;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7)、小满麦断根,四月芒种麦割完,五月芒种才开镰
(8)、“霜降到立冬,翻地冻死虫”。这期间进行深翻地,将土壤中的病虫害翻起来在地表层,极易冻死或者鸟禽被吃掉,同时地面表层的杂草翻进土壤中,经一冬的沤腐,可变为肥料,用以养田,所以冬天耕地的好处较多。冬天农家的有机肥料,最好土地没有封冻前来耕地时,将肥料施入翻进到土壤内,经过长时间腐烂和分解,以备开春后庄稼的吸收利用。施肥较迟,未经分解,农作物不能利用,即“立春上粪是哄人。”
(9)、夏至棉田锄三遍。胜过多施三次肥。脱花要等黄梅信,锄头落地长三寸。
(10)、春分节气是个重要的节气,它具有天文学上的意义,还有气候上明显的特征。所以“春分不刮地不消”,这里的“刮”是指“刮风”而言,刮风又要企望来刮东南风。我国东南沿海是海洋的世界,又多是热带区域,海水的蒸发量极大。东南风移居到陕北,带来温暖的空气,湿润的气流,将会把这里冻土融化开来,冻土得以消化后,草木即会长生发芽,无怪民谚说:“春分不刮草不长”。
(11)、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太阳黄经为225°。抓紧播种晚茬小麦。谚云:“立冬到小雪,种麦晚半月”,“种麦过立冬,来年少收成”。移栽油菜,收完红薯。古有“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谚有“立了冬,把地耕,能使土里养分增”,“冬耕深,出黄金”之说。立冬日忌讳吃生冷食物,如萝卜、水果等。否则以为会损伤身体。立冬忌无雨。俗谚云:“重阳无雨立冬晴,立冬无雨一冬晴”。
(12)、黎明是每天太阳升起的时间,寓意白天的开始,黄昏是太阳落山的时间,预示夜晚的到来。可不可以通过每天记录黎明与黄昏时间来验证是不是春分之后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呢?老师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赞同。接着老师又抛出了探讨问题:“我们怎么来做呢?”孩子们开始发散思维,主动获取生活经验,提出了实施的方案——
(13)、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而故名。瑞雪兆丰年。“麦盖三床被(大雪),头枕蒸馍睡。”农事活动继续进行水利建设,整修道路水渠,开始磨粉,生产粉条、粉皮,从事商业经营及商品生产等活动。农谚有“场光地净,五沟挖通”,“薄地想丰收,冬闲挖深沟”。大雪忌无雪,俗谚有“大雪不见雪,来年不收麦”,“今年大雪把门封,来年一定好收成”,“雪水化成河,麦收不会薄”,“大雪丰收来,无雪少吃麦”之说。
(14)、秋分时期,陕北的糜子还没有成熟,不能收割,到了寒露期间,谷子就大熟了,赶快要收割了。
(15)、只有白车水,没有白鎝花。棉花一出土,见草就要锄。夏至棉花根边草,胜过毒蛇根边啃。
(16)、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立春阴,花倒春;
(17)、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二十四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其划分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各节气分别冠以反映自然气候特点的名称。当视太阳在黄经90度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最短,称“夏至”;在黄经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最长,称“冬至”;当视太阳在黄经0度和180度阳光两次直射赤道时,昼夜平分,分别称“春分”和“秋分”。上述的“二至”“二分”,春秋时代已由圭表测日影长短法确立。战国末期,又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之间,黄经每隔45度各增一个节气,分别为立夏、立秋、立冬、立春,即“四立”。秦汉时,随农业生产发展,又分别在这八个节气之间,黄经每隔15度增加两个节气。至此,以不违农时为中心,反映一年四季变迁,雨水、白露、霜降、小雪、大雪等气候变化和物候特征的“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中国幅员辽阔,在同一节气各地气候变化不农事活动也有差异。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中已有完整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实施的《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二十四节气的阳历日期基本固定,一般仅相差一天。
(18)、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点一点,秋分不生田。
(19)、寻找小虫子实践验证的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惊蛰节气之后温度的变化,也了解了温度与小虫子之间的关系,感知了节气的特点。
(20)、翻译:从小满这天起,气温回升快,雨水增多,农业进入抢种抢栽时期,意味着在节气小满的前后是种瓜种豆的最好时间。
3、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农业谚语
(1)、寒露到,割籼稻,霜降到,割糯稻。稻秀只怕风来摆,麦秀只怕雨来淋。
(2)、芒种的农谚有:过了芒种,还能强种;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3)、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4)、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5)、柴船(知了叫,割早稻。稻怕胎里旱,还怕老来涝。处暑处暑,处处要水。
(6)、清明要晴,谷雨要雨。
(7)、 “雨水无水多春旱”,此为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多年验证总结出的经验。雨水节气前后少降落雨水,春天多旱象征兆。陕北十年九旱区域,多为“春雨贵如油”之现象。不论是“清明无雨多吃面”还是“清明要睛,谷雨要淋”,都指降落雨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过还有谚语急呼:“清明前后落了雨,胜似秀才中了举”,这说明清明前后正是小麦返青,耕地保墒需要雨水的渴望情结。由是,一些谚语的预测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困扰,不一定每一条谚语的预测达到很准确预测,只有一定的参考价质。
(8)、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9)、莳里锄头,胜过垩头(肥料。松土深一寸,等于上次粪。七月下雨斗量花。
(10)、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与农业习习相关,《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11)、在春分节气的探索中,孩子们不仅充分了解了春分节气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还清晰地掌握了春分的节气特征,同时还自然而然地认识了钟表,培养了持续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态度。
(12)、 东北农谚中的春季,分为六个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13)、春分一到,雨水明显增多,中国平均地温已稳定通过10度,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
(14)、多施肥料培水质,一肥二活三要爽,鱼病防治莫粗心,综合防治高产量。
(15)、翻译:如果五月端午晴天不下雨,全年的雨水都会偏少,当年的稻子会不结种,甚至颗粒无收,最后烂在田里。
(16)、“冬至”这一天开始就是数九的头一天,故说:“连冬数九。”冬至在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前后,太阳的黄经为270度。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时间最短,冬至以后白天慢慢长起来,相对黑夜亦短起来,故有“过一冬长一针”和“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17)、麦花立夏前,早花立夏后(麦田里种的棉花叫麦花,光田里种的叫早花。
(18)、寒露时天气变冷,还没有到零度以下结冰的程度,所以有“寒露是暖节”的说法。寒露过后,即到霜降,庄稼即会被霜杀死,叶子枯萎下来,故有“养过寒露不怨天”一说。
(19)、“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精髓,是古人经过长年累月对大自然、环境、气象的观察所积累而成的,这其中有太多值得孩子们去探索和学习的内容,我们将二十四节气带到孩子身边,希望他们能通过节气探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然而,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我们也更期待这个学习过程是有意思的,充满好奇的、能激发孩子兴趣的,连结幼儿生活的。
(20)、白露三朝露,好稻满大路。早稻白露起收,晚稻留一步收。
4、二十四节气 农事谚语
(1)、 “白露的时候是不是天上就会有白色的雾气?”
(2)、“雨打小满头,晒死老黄牛”,这是一条气候变化的谚语,阳历5月下旬雨水较多,亦是雨打小满头,到了6月间,就出现高温干旱的天气,故有“晒死老黄牛”的经验一说。天气的变化,雨水的多少,大多有着周期性的走向,所以如是的谚语都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气象一新)广济柑橘技术交流会暨订货会圆满落幕!
(4)、“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民间流传着这样的农谚:大暑处在中伏里,全年温高数该期。这个节气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春夏作物追和耪,防治病虫抓良机。玉米人工来授粉,棒穗上下籽粒齐。棉花管理须狠抓,修追治虫勤锄地,顶尖分次来打掉,最迟不宜过月底。大搞积肥和造肥,沤制绿肥好时机。雨季造林继续搞,成片零星都栽齐,早熟苹果拣着摘,红荆绵槐到收期。高温预防畜中暑,查治日晒(病)和烂蹄(病)。水中缺氧鱼泛塘,日出之前头浮起。矾水泼洒盐水喷,全塘鱼患得平息。
(5)、春分之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几乎全球昼夜等长,都是12小时,此时北极点在经历了半年的黑夜后,在这一天初见阳光,而相对应的南极点则将在此日告别阳光,春分之后,阳光直射点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白天时间就开始变长,夜间时间就变短了,所不同的是南半球则变得昼短夜长。
(6)、节气的探索就在天马行空的认知中自然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7)、如小雪节气谚语“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小雪节气正值11月底的冬天,孩子们就有这样的理解:“虽然现在天已经特别冷了,但是还不能滑冰,因为现在只是地面很冷,河水还没有冻上,等到大雪节气的时候河水才能完全结冰,我们才能去河面滑冰。现在去会很危险。”
(8)、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雨水过后,开始植树,并准备下红薯母、育红薯苗的牛粪。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的农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的农谚。
(9)、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10)、大暑,二十四节气的第12个节气。公历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
(11)、用绘画钟表记录黎明与黄昏的方式验证春分谚语的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但孩子依然保有兴趣,因为在记录的过程中,孩子们又产生了很多好奇,于是老师便将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跟孩子们进行了讲解,孩子们知道了原来春分这天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所以南北半球昼夜平分,之后太阳一点一点地往北冰洋的方向移动,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就会每天出来早一点点,每天落山晚一点点。
(12)、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13)、女性第一禅修学院推出的五行与福德课程,简单易学。很多伙伴从0基础开始,到运用五行这门学问改变自己,仅仅是用了12次课程而已!
(14)、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5)、“立冬”多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以太阳抵达黄经225度为准。立冬是一年中的大日子,过去的皇宫专门要举行迎冬仪式,以求长生不老。立冬时陕北背阴地已被封冻,不会消释,故有“立冬地不消”一说。同时河里的流水一天比一天要冻冷起来,即有“水冷三份”的说法。
(16)、头伏锄地一碗水,二伏锄地半碗水,三伏锄地碗底水。
(17)、夏至棉田锄三遍。胜过多施三次肥。脱花要等黄梅信,锄头落地长三寸。
(18)、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19)、霜降在古籍《二十四节气解集》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寒冷起来,露水凝而成霜,冰霜即杀死草木叶子和农作物的叶子,故有“百草不过霜降”的谚语。霜降的寒冷门坎相当硬正,陕北的气温平均为零度,或零度以下,暖时也徘徊在3度左右。
(20)、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5、农业二十四节气谚语
(1)、谷雨的农谚有: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天,忙种烟;谷雨下谷种,不能往后等!
(2)、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3)、白露三朝露,好稻满大路。早稻白露起收,晚稻留一步收。
(4)、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5)、“立秋”是说夏天的路程走完,进入秋天的征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从气象上看,就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下一场雨,凉爽一回。在物象上看,立秋后到了暑处时,很多农作物灌浆,百草开始结籽粒,故有“百草结疙瘩”之说。
(6)、处暑时期正是大秋农作物拔穗灌浆之时,又是炎热天气,极易形成干旱局势。这时有一场保墒好雨,正是“庄稼粒粒是米”的兆头。如果处暑前后没有雨水,拔节的农作物就会干旱的卡住拔穗的脖子,造成减产的劣局。同时,处暑前后没有落雨,据一月的气象周期性规律,旱象很可能要延缓到白露尽,秋分时,这是农人们值得注意的事项。
(7)、这时间播种冬小麦也不迟,收割回来的豆科作物,如禄豆、豇豆等已经上场了,故“又种麦子又打场”道出农人们两头繁忙的生动场景。
(8)、正月冻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妇,清明谷雨寒死虎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