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知行合一
1、王阳明的明言
(1)、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2)、此次读书活动上,别出心裁的一个环节,当场邀请了3位作家分别交叉对大家分享的佳作进行现场点评。省政协委员、楚雄一中高级英语教师、民建楚雄州委参政议政委员会主任张芸,州政协委员、州文联d组书记、主席李光彪,州政协常委、州文联副主席吴玉华等人充满精读、精研的精彩赏析,无疑让6本佳作的精髓深深印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3)、7月16日,楚雄州政协“书香政协”读书会启动仪式暨首场读书会活动在彝人古镇唐塔书画院举行,率先在全省16州市政协中拉开了“书香政协”活动的大幕。
(4)、昨天我把玉穿在衣服里。大家都说很光荣。我可以脱衣服睡觉了。我只是个穷人。我到底加了什么?故荣辱不在人之手,人之失耳。
(5)、1《风俗通义》东汉·应劭——辩风正俗,观微察隐
(6)、1《渑水燕谈录》宋·王闢之——宦海退居,士林清议
(7)、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8)、10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
(9)、2《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天下至文,入我毂中
(10)、0《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事常伪造,辞尚溢美
(11)、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珠宝。”是的,经典作品就属于这一类。那些经历时光沉淀下来的、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理论,以及许许多多的人生哲学和做人的道理。细心品读,能使人内心平静如水,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④
(12)、释文: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13)、10《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市门悬赏,一字千金
(14)、二是爱国主义精神。北宋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南宋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句,明末清初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代中叶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诗句,都体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爱国主义的典范,如战国时期行吟江畔的屈原,汉代出使匈奴、牧羊19年不改气节的苏武,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明末抗清英雄张煌言,清末反清义士秋瑾,近代抗日英雄杨靖宇、张自忠将军等,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15)、后来,有学者问沈尹默,哪位是他写诗的老师。沈尹默笑答:“我写诗不曾拜过老师,若说有,那就是曹雪芹了。”对方困惑不解。他接着说:“在读《红楼梦》中的诗时,我就用手遮住诗句中的一个字,假使我是曹雪芹,我应该用什么字。这不是在请教曹雪芹吗?”他不仅请教曹雪芹,诸如屈原、陶潜、杜甫、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等大家他也常常请教。他不赞成师承一家,主张“多师”。
(16)、1《洛阳牡丹记》宋·欧阳修——名花美文两倾国
(17)、王阳明名言九:“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8)、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9)、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20)、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王阳明名言经典及注解
(1)、2《侠义风月传》清·名教中人——窈窕淑女,侠士好逑
(2)、1《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3)、1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4)、释文: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5)、1《六韬》旧题周·姜尚——文韬武略,兵书之祖
(6)、2017年10月,搭乘北京地铁4号线的乘客,惊喜地发现自己乘坐的竟是“知识专列”:车厢两侧“陈列”着大量书籍,乍看之下,俨然一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江西赣州市月考作文题)
(8)、1《朱子语类》宋·朱熹——师徒问答,教学相长
(9)、2《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龙榆生选编——词坛晚景,夕阳无限
(10)、礼:“礼者序也”,“礼”就是适度、有序、守礼、守法。礼的根本特性就是讲究规则、秩序。孔子治国的战略方针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要求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中国传统社会讲礼治,现代社会讲法治,都是旨在维护社会的伦理秩序和行为规则。但无论礼治还是法治,都必须立足于道德之“仁”,必须合乎仁道。“礼”与“法”都是“仁”的制度之用。
(11)、⑦分析阅读现状,指出“短平快”的阅读方式存在的必要性。
(12)、2《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千年乐府,一编尽览
(13)、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取自《传习录》)
(14)、1《海内十洲三岛记》汉·东方朔——海上有仙山,虚无缥缈间
(15)、2《镜花缘》清·李汝珍——海外寻仙不辞远,月华空驻水空流
(16)、2《人境庐诗草》清·黄遵宪——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
(17)、0《淮南子》西汉·刘安——荟萃诸子,旁搜异闻
(18)、0《大戴礼记》汉·戴德——礼外别传,今文嫡派
(19)、2017年11月,上海思南小广场的梧桐树下,多了一幢寓意“人文心脏”的钻石形建筑。这是一家只有30平方米、只存在60天的“快闪书店”——思南书局·概念店,店里摆放了1046个书籍品种共3000余本书,书籍以文学为主,兼顾人文、历史、生活、艺术、外文等书目,还有童书区。60天里,从李欧梵到孙颙,每天都有一位作家担任“特约店长”,与读者面对面互动,分享创作感受和书房小物,给读者带去美妙、鲜活的体验。
(20)、0《尚书大传》汉·伏胜——劫后馀生,似伪似真
3、王阳明十大名言
(1)、译文:灾难没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没有比掩护别人犯罪更大的,恶没有比偷袭别人下处更大的,辱没有比忘记自己的耻辱更大的.四者具备就都是祸。
(2)、2《封神演义》明·许仲琳——成王败寇,周革殷命
(3)、沈尹默发明了“遮字读书法”,每读一部名家的作品,就仿佛在跟一位老师“对话”。正是因为他的乐读书、巧读书,才有他在诗词领域所展现出来的大智慧,才有他日后在文学界取得的崇高地位。
(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5)、1《中华古今注》五代·马缟——考辨名物,注释古今
(6)、带着这份真挚的情感,楚雄州政协“书香政协”读书会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领导力必读12篇》《平凡的世界》等10本好书推荐给了大家。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10本好书感悟人生、涵养正气、增长智慧、更好履职。因为书是灯,可以照亮前行的路;书是桥,可以连接成功的彼岸;书是帆,可以推动人生帆船。
(7)、从《论语》可知,孔子在不同场合下论及了二十多个道德价值观念。例如仁、义、礼、知、圣,中、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等,但讲得最多的是“仁”。“仁”是孔子学说中最根本、最具普遍意义的价值理念,是具有核心地位与主导作用的道德范畴。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的确立。“恕”道即“仁”道。《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是对孔子核心理念的精辟概括。
(8)、 1983年,我从北师大中文系本科毕业,分配到原江西大学中文系。1984年至1987年先后担任中文系83级辅导员和班主任。1992年至1993年参与创办南昌大学艺术系,当时只设一个专业“工艺美术专业”,属于专科。1994至1995年为中文系管理自学考试。1996年到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当访问学者,1997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攻读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我没有读过硕士研究生。2000年博士毕业后回到南昌大学文学院(中文系),2002年兼任文学院副院长,2003年至2007年兼任中文系主任。2007年以后继续当普通老师。我给本科生讲过的课程主要有:大学语文、古代文学(宋元部分)、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书法、苏轼研究等;给研究生讲的课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
(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0)、州政协常委、元谋县总工会副主席王坤分享的《平凡的世界》,再次让人们重温了那些平凡的世界中许多不平凡的精神、理想和信念。
(11)、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12)、“仁”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是根本之道。
(13)、0《晋书》唐·房玄龄等——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14)、2《楚辞章句》汉·王逸注——悲莫悲兮,屈子怀楚
(15)、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6)、自古以来,圣贤是思想文化的创造者,引领者,担任着传播知识、教化百姓、救世安民的使命。圣贤的人生观在《论语》中有具体的记录,《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宪问》:“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泰伯章》记录曾子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概括地说,圣贤重视精神修养,轻视物质享受;重视道义,轻视个体生命;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孔子是至圣先师,颜回、曾参、孟子等都是大贤,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荀子《劝学》说读书的意义“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17)、在杨静主席的带领下,一袭旗袍加身的州政协机关5位女同志集体朗诵诗歌《祖国,你就是我要唱的那首歌》和参加读书会的全体人员集体朗诵《歌唱祖国》,将此次读书活动推向了高潮。
(18)、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19)、当然,精读和略读的区别只在于方式不同,本质上仍是阅读。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是的,读书的过程就如甘泉洗去心头的负荷,如清风拂去心头的尘埃,许许多多哲理早已蕴藏在一本本书中。我的阅读我做主,方式可以不同,但阅读必须坚持。⑧
(20)、王守仁(王阳明)是一位频繁平定战乱的保国功臣,也是一位历经官运坎坷的“心学”大师。纵观王阳明的一辈子,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过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4、王阳明的至理名言
(1)、此处“知”指认知,“行”指实践,知与行的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明代王阳明在阐述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时,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主张,强调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王阳明认为做圣人要从端茶倒水的事情做起,日常行为中蕴藏着做人的道理。
(2)、1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
(3)、0《庄子》战国·庄周——神与物游,逍遥尘外
(4)、和:“和”是中道,基本含义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儒家有整体和谐、群体和谐、个体和谐的系统论述。世界佛教论坛的《普陀山宣言》提出“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的“新六和”思想,道家讲“阴阳会通,和生万物”,都是讲普遍和谐。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多元和谐,而非强求多元的同一。处在“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更有必要以“和”为中华民族的常用大德。
(5)、近年来,以《罗辑思维》《晓说》等为代表的知识性脱口秀节目在互联网上大量涌现,其中不少是读书类节目。有的节目把几本书的内容浓缩,由主讲人口述精华,以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给观众,比如对曾经大热的科幻小说《三体》,《晓说》就用“圣母和小镇青年”“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人类挽歌”四个篇章解读。对已经习惯用看视频的方式打发业余时间的网友而言,这样的知识性脱口秀节目寓教于乐,比看书轻松,比看影视剧有益,因此这类节目很受网友追捧。但是,你若认为看这样的节目自己就能“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那就错了。
(6)、0《荀子》战国·荀况——尊王称霸,崇礼讲法
(7)、0《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草书之笔,急就之章
(8)、感悟:君子之交淡如水,随缘,惜缘,不攀缘。
(9)、“仁”是根本之道,如孔子所云“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意谓政治的要义在以人为本,归根结底是实践仁道。孔子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揭示了“仁”是内在于心的道德自觉。但这种道德自觉,主要是后天修养而成的。“克己复礼为仁”即指通过自身修养回归礼义,最终达到“仁”境界的途径。
(10)、曾国藩则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11)、源于《静心录之七》。(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12)、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13)、经世致用是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14)、快节奏时代,时间变得碎片化,“短平快”的阅读方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人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了。为什么?因为没有时间,也因为没有心境。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背景下,你认为如今的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方式?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15)、《易经》十句名言:倨傲者势必招祸,正位凝命必始于修身
(16)、0《唐摭言》五代·王定保——登科落榜,得意失意
(17)、1《梦粱录》宋·吴自牧——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18)、0《列子》战国·列御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19)、书是一缕阳光,它能融化心间的冰凉,书是一缕春风,它能消除内心的浮燥,书是一壶铭茶,它能让你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品味书籍的芬芳。
(20)、阳明先生与孔子、孟子、朱熹并成为孔孟朱王,分别代表儒学、理学和心学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影响深远,传播至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等地。
5、王阳明,名言
(1)、1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2)、面对外界的评价,尤其是诋毁,不仅不要生气,还要把它当成磨炼自己强大内心的机会。
(3)、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4)、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5)、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6)、1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
(7)、1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8)、1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9)、1《三略》旧题汉·黄石公——揽英雄之心,立不败之地
(10)、1《长短经》唐·赵蕤——长谋短术,王霸雄图
(11)、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更是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豪杰,孙中山就曾经表示,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蔡元培也曾说,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12)、2《词源》宋·张炎——穷乐律之本源,奉雅词为依归
(13)、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世称“五常”,即五个恒常不变的标准:仁爱、正义、礼节、智慧、诚信。“五常”包含了德与才。
(14)、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15)、1《抱朴子》晋·葛洪——求仙炼丹,谈玄论道
(16)、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17)、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重视血缘关系,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以“孝悌”为根本,《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同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同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强调对父母兄弟的“孝悌”之心是“仁德”的根本,把“孝悌”之心由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推广到孝敬天下人,就是以孝治天下,就是明君贤臣,就是仁人志士,所以说“忠臣出于孝子”。在德与才之间,德放在第一位,才放在第二位。当然,仅有有德而无才也不行,德才兼备才是理想的人才。《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1《一贯问答》明·方以智——一以贯多,不妨矛盾
(19)、当然,王阳明读书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借读书发明我们自己的本心,读书的目的就是培养自家心体,致良知。
(20)、1《幽闲鼓吹》唐·张固——偶记君臣事,尽话朝野闻
(1)、木之生,风霆之鼓舞,炎暑之酷烈,阴寒冰雪之严沍剥落,俾坚其质而完其气,非独雨露之沾濡生成之也。
(2)、10《关尹子》春秋·关尹——九阳至极,大道其成
(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5)、事实上,看知识性脱口秀节目在本质上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两回事。阅读或者学习型阅读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记忆、理解、联想乃至困惑、怀疑、否定的一整套流程,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很少有什么知识是可以轻易学到的,也很少有什么技能是不经反复练习而能轻易掌握的。
(6)、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7)、1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8)、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2《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辑——世人多醉,醒以戒心
(10)、1《营造法式》宋·李诫——指划方圆,丈量天地
(11)、1《无量寿经》三国魏·康僧铠译——修德无量,往生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