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佛教有哲理的句子(佛哲理名言名句99句)

佛教哲理名言

1、有哲理的佛家名言

(1)、愚者为自己,因此烦恼、痛苦。智者为别人,因此幸福、快乐。

(2)、23)原来那些统统是佛菩萨应化,来成就自己圆满的道业,你怎么不感恩戴德?

(3)、3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金刚经》

(4)、我觉得这个剧本对人性丑恶的揭露真的是入木三分,值得一看。

(5)、6)如果用残缺的心看待世间,不是世间不美好,而是我们的心已经残缺了。

(6)、14)聆听一种清凉的声音,体会生命的宁静和喜悦。

(7)、17)佛法可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清凉我们的人生,增长我们的慧命,让我们心情灿烂。

(8)、4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9)、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肯定对各类名言警句都很熟悉吧,名言警句是易于留传的结论、建议或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名言警句才经典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佛教静心励志名言集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0)、作恶不灭,前世有余德,德尽必灭,为善不昌,前世有余殃,殃尽必昌。

(11)、“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12)、2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经》

(13)、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聪明的人不会放松自我,他们通过勤奋学习,使自己充满智慧。

(14)、愿你成为这样的人:不炫耀,不争吵,做一个博学的人;不空洞,不浮躁,做一个丰盈的人;即便生命枯竭,亦在优雅中变老。

(15)、21)别人侮辱毁谤破坏责骂我们,都是在为我们消业障,所以要感恩。

(16)、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

(17)、酒乱性,又轻狂,耗散精神坏灵光。养身宜戒损己药,修身须除败事汤。

(18)、不要在虚妄的世界里寻找真实,不要在无常的人生中寻求永恒。

(19)、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20)、不要说你有很多烦恼,人生的悲喜就在一念。纠缠你的是你的执着和猜疑,解放你的也只有你的轻松和放手。解了怨恨,就是重生。化解了误解,就是洒脱。

2、佛教有哲理的句子

(1)、一个人,如若心有意境,哪还有伤秋悲秋的情怀;一个人,如若有雅致,哪还有暮鼓晚钟的伤感;秋来夏去,冬临春近,本就是四季的循环,有什么好伤感的呢?我不知道一个人的心里会有着怎样的心境;但我知道,其实,心境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怀,生活那么硬,一个人,心如若出局,那要拿什么来取悦自己呢?

(2)、23)心中装满喜悦,让我们快乐地活在当下。

(3)、24)我们怎样报佛恩?怎样报祖师大德之恩?只有一个方法:依教修行,往生净土,这才是真正报佛恩!

(4)、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5)、宋朝慧开《春有百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四季更迭,人事浮动,人一生中总会碰到许多事,也会有许多需要决择的时刻,此时我们就需要把一切束缚心灵的绳索抛开,用平常心来看待。平常心也是来源于真正的信仰。

(6)、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7)、人生是一场一个人的旅程,无人可替代。总有人离开,总有人到来。生活真的很简单,别总是强迫自己。人生如圆,终点亦是起点。

(8)、据佛经记载,佛陀出生在印度的东方,位于今尼泊尔与印度交界处之罗泊提河东北部的伽毗罗卫国蓝毗卫园,非雅利安人种,是汉藏语系的人。爱哲顿(F.Edgerton)((iv))认为,佛教用语是一种受到标准梵语深度影响的中古印度方言,在音韵、形态及语法上都有其特殊性,并将其称为“佛教混合梵语(BuddhistHybridSanskrit)”。据此,笔者推测佛陀时期,奥义书哲学来自于中印度,“说”着古梵文。奥义书哲学传入到了东印度,应意味着奥义书哲学开始走出梵文环境,传入到印度东部多种不同方言的语言学环境,而东部地区的语言也开始受到古梵文的影响而梵语化。所以,我们才在一些由方言写成的佛经中,常可见方言出现了用梵文结尾,或者梵语化以及接近梵语的语言学现象。

(9)、祈愿:三途休息、国泰民安、邪见众生回归正道发菩提心

(10)、(净坐念佛)抵腭闭目坐端身,气出气入调本心。专闻自心通通跳,随声默念一梵音。凝神内观清净地,耳根闭塞勿分神。外音入耳犹幻境,动静由它不去分。导入声尘闻自性,久习空寂大千心。

(11)、其实生活中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你要知道,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老天爷的事你管不了,别人的事与你无关。

(12)、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13)、你目前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14)、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价值和炫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要学会一笑置之,要学会超然待之,要学会转化势能。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在宽容中壮大自己。——莫言

(15)、顺带说一句,据佛经中记载,当时的六师外道沙门团和佛陀,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出身于贵族。如佛陀和他的一些弟子就出身于贵族,他们本不必为生计持劳,但他们选择出家而过着乞讨的生活。这可能是他们认为,通过出家可以放弃贵族所特有的生产活动,如逃避国家事务,而成为一般人所称的偷闲者,据此便可以创造出更多的闲暇用于沉思活动,进行广泛的哲学思辨。这一点是古印度和古希腊哲学家相同之处。古希腊哲学家也多是贵族,他们也不必为生计操劳,有充足的闲暇用于思辨活动。

(16)、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7)、因为得到过,所以便懂得拥有的幸福;因为失去过,所以才明白珍惜的重要。淡然花开的喜悦,也忘记花落的叹息,安静,亦超然。

(18)、最好的功德莫过于慈悲心;最甜蜜的快乐莫过于心灵宁静;最清净的真理莫过于了解无常的真谛。

(19)、22)见利忘义,不知道恩德,这就是造作罪业。

(20)、“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3、佛哲理名言名句

(1)、(十语铭)知足心常乐,能忍身安宁;敬老行孝道,教子学才能;常思自己过,勿与邻友争;习武身康健,勤奋事业兴;谦让是美德,和气可长生。

(2)、17)包容是一种责任,包容是一种喜悦,生活中多一点包容,就会少一点痛苦。

(3)、野狗常来寺院驮供品,有次误将鸡血石当鸡蛋一口吞下,片刻就肚疼起来。禅师:不能凭直觉认识事物,否则会陷入困境。

(4)、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5)、人生是一场没有尽头的修行,人生的大智慧就是修养出宽容来。时间没有尽头,生命有其长短。在无限的时光隧道里,计较太多就是对有限的生命的一种亵渎。因为计较,我们缺失了宽容,从而错过了幸福。人生都是为幸福而来,却有太多人含恨而终。修行,于苦难中回味甘甜,于泪光中瞥见最美的笑容。

(6)、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7)、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8)、南怀瑾: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9)、3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

(10)、20)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如果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他人的优点,人生就会和谐美满。

(11)、8)做人的底线是:如果不帮助别人,但也不要去伤害别人。

(12)、23)生活在感恩之中,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

(13)、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14)、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15)、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护家庭如爱己,不妨坦白与忠诚;一点笑容最可爱,家里立时见光明;忍耐任由风雨过守得云开见月明

(16)、孙中山———佛学及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17)、1)佛教我们以真诚心恭敬心待人,绝不跟人结冤仇。

(18)、南怀瑾: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

(19)、你的命运,是吸引来的,不是追求来的。花开蝴蝶自然来,一直善良下去,总会离幸福更近。

(20)、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4、佛教哲理名言名句

(1)、爱因斯坦———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示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2)、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3)、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有了真正的佛法,就有了办法。只要认真修,坚持修,就一定会解脱,一定能成佛。

(4)、南怀瑾: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接下来的故事耐人寻味:居伦居民开始欠钱消费,所有人都开始追求好一点儿的生活,他们不怕欠钱,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会有钱的。”伊尔开始感到恐惧,他找到警察局长、市长,希望得到保护,可是他发现警察局长、市长也疯狂参加了高消费的行列。他想逃跑,全市的人都赶到火车站,他不敢上火车,全市的人都说:“你上车吧!快跑吧!”可是伊尔精神已经崩溃,他萎缩成一团说:“我上车了,你们中会有人把我拉下来的。”最终,市长领着全市人民开了大会,全市人民通过了接受克莱尔夫人捐款的决议。市长带着全市人民高呼:“我们接受捐款绝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伸张正义!”伊尔被掐死。

(6)、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人心越宁静,越能客观地认识世界。常常,不是没能力看透,只因心太乱。

(8)、禅师同弟子外出,见一犬嫌骡子拉车慢,在旁吠叫,被骡子一脚踢开。禅师:不要自以为是,做超越自己范围的事,会招人厌。

(9)、南怀瑾: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10)、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11)、众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荆棘,手被划破。禅师: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12)、不管你有多不开心,我们都有责任先吃好一顿饭,睡好一个觉,打扮好自己。很多烦恼,其实都没什么大不了,只是你在那个情境下,在那种心情里,庸人自扰罢了。

(13)、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14)、18)没有这些人来折磨,没有这些人来凌辱,你六波罗蜜里头,忍辱波罗蜜到哪里去修?

(15)、16)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如果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他人的优点,人生就会和谐美满。

(16)、1)心中有大爱的人,才会有真爱,大爱无边。

(17)、人无所舍,必无所成。一个人,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希望也只有自己。怨恨、嫉妒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无论成败,我们都有理由为自己喝彩!跌倒了,失去了,不要紧,爬起来继续风雨兼程,且歌且行。擦亮你的眼睛,别让迷茫蛊惑了自己。只有心中有岸,才会有渡口,才会有船只,才会有明天。

(18)、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佛教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有着独到和深刻的发现。

(19)、1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金刚经》

(20)、要放下,但不是放弃,不舍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

5、佛教哲理名言大全

(1)、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2)、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经》

(3)、1)阿耆多派,其梵文为“路伽耶陀(lokayata)”。其中,loka是世间或人民之义,yata是根基或流行之义,合起来意即“流行于人民中间的观点”。该派大约在前1000年出现,活跃于前6~4世纪。该派的起源可追溯到梨俱吠陀,是婆罗门教之支派,主张随顺世俗,否认灵魂存在。灵魂只是身体的属性,身体灭坏后灵魂也消失。该派主张断灭论,以地、水、火、风四大构成世界的本原。人和世界都由四大组成,人死复归四大,因而称之为“砍婆伽”,意为四个词。元素的结合构成物体,即是生成;元素的分离物体便消失。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元素以不同方式结合的结果。意识是一种物质,是四大的暂时改变。世界是运动变化的,但他们不能对世界运动变化的原因及运动的开端和结束作出合理的解释,只是认为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无目的的。该派反对禁欲,认为人生的目的以求快乐为满足,善与恶不是绝对的,神、宗教和永恒都是虚幻的。因此,它的反对者认为该派以花言巧语惑众。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它同佛教的斗争中提出了“四类十问”:世界是有还是无,世界有限还是无限,身体和灵魂是相同还是相异,人死后灵魂存在还是不存在等,并批判了耆那教的灵魂不灭和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而发展为顺世论哲学。因此,该派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该派承认各种形式的哲学怀疑论,逻辑宿命论,类似于古希腊的原子论和诡辩论派。

(4)、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5)、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6)、9)与生命相约,不在停留,哪怕艰难险阻,总有风平浪静的时候。

(7)、康有为———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8)、20)在生活中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拥有快乐人生。

(9)、黎明的到来不是因为钟鼓的鸣响,月亮的辉照不是为了照亮路径。大自然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处处皆是佛法。

(10)、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11)、南怀瑾: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12)、解析:禅家的真谛便是——自性本清净,只待明心见性。

(13)、痛苦来临时,不要再去增加别人的痛苦;烦恼产生时,也不要再自寻烦恼。不增加别人的痛苦,是慈悲;不自寻烦恼,是智慧。

(14)、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15)、陈毅元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

(16)、24)《般若经》里面,佛教导我们“知恩报恩”。

(17)、10)在生活中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拥有快乐人生。

(18)、一根弦若是绷得太紧,总有一天会断裂,一颗心若是禁锢得太久,总有一天会失去平衡,我们需要放飞心灵,让心翱翔在自由的天空。

(19)、(佛又说):“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不可量,不可数那么多的大世界七宝,用来布施,另外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发悟得无上智慧之心的,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自己接受经义并坚持依经义而做,并为别人讲解,这个人的福德比前者(布施者)的福德多。应当如何为别人讲解呢?不被任何相所束,随动而动,随静而静,动静自如,随遇而安。佛就象这样外动心不动(动不主动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