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马相伯名言名句,经典语录(马相伯名言名句有哪些128句)

马相伯名言名句

1、马相伯名言名句摘抄大全

(1)、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席慕蓉)

(2)、“五四”时期,有各种“救国论”,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等,还有“东方文化救世论”,代表人物有梁漱溟。

(3)、1939年11月4日,马相伯溘然长逝,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联名发唁电

(4)、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陈独秀

(5)、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6)、5这个世界上,能在困境之中挣扎着站起的人,很少很少,宁死不屈,是气节,忍辱负重,不放过任何希望,却是真正的坚强。——《傲风》

(7)、一个社会缺乏“忠诚的反对者”,只能增加“不忠诚的赞同者”。

(8)、后来他利用学到的经验,创办了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又创办了《神州日报》,成为思想救国的先驱之一。

(9)、吴南轩(1893~1980)(195~192)

(10)、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马相伯前往日本,在日本学会成立典礼上发表演说勉励留学生,“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张之洞将此语引为至言,誉他为“中国第一位演说家。”

(11)、陈寅恪在为王国维所写的碑文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虽然不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所写,却完整体现了“五四”精神。

(12)、品阅《大师》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大师-马相伯》是富有历史质感的,更是充满感染力的。他还活着,活在人们的回忆中,继续他的叫醒之路,不断再现中国睡醒之后的光辉。

(13)、他以罕见的天赋和一生的勤奋,不仅通晓天文数学,而且学贯中西。精通拉丁,希腊等八国语言。这位出色的中国神父不堪忍受法国教师的欺辱,告别了估计的教诲,生活走出了徐家汇。他年富力壮的这个时期,全部供给清朝的洋务事业,整个壮年生涯都浪费在一项失败的事业当中。

(14)、“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马相伯信奉天主教,但他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个知名的教育家。他捐钱办学,启迪民智,救国救民。在抗日战争中,他挺身而出,被称为“呼号抗日老青年”。他创办并主持震旦大学,秉持“至圣先师”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主张无论任何人,只要愿意学习,都可以来学校读书,向他求学者络绎不绝,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15)、蔡元培在德留学,直至辛亥年(1911)革命成功,始回中国,前后有四年。他进入莱比锡大学专攻哲学,在校期间翻译德国哲学家包尔生所著的《伦理学原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他初到柏林时,即闻徐锡麟起义于安庆,被执就义;不久,秋瑾又密谋在绍兴起义,也被捕遇害,光复会的力量大受摧残。

(16)、二是地方性。泗泾的古镇就是泗泾的,我们修古镇不是平地造一个摄影棚或者摄影基地,而是要留住自己的乡愁,要把原来的东西保存下来,传承下去。

(17)、泗泾古镇商业凋敝,骑楼街长廊被加建建筑截断

(18)、4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真的去计较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国王般的骄傲。——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19)、1903年,在震旦学院的开学典礼上,马相伯发表演说,反对科举制度,反对我国自秦汉以来的“奴隶”之学、“为人”之学,提倡“格物穷理”之学,“自主”之学。他虽是天主教徒,借用教会力量办学,却宣布办学三条宗旨: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讲教理。他以60余岁高龄,亲自教授拉丁文、数学、哲学,编写《拉丁文通》《致知浅说》为教材,视学生如家人子弟,共食同游,亲切恳谈,循循善诱。他还规定学校内部事务,由学生自行管理,财政公开,藉以养成共和精神。

(20)、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FF)

2、马相伯名言名句,经典语录

(1)、大家都来和他开玩笑,赵元任来到他的宿舍,用湘、川、皖等地的方言骂他,周作人也来用绍兴土话骂。

(2)、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3)、结合泗泾的优势来看,我们认为定位于呈现传媒的历史与当下是可以考虑的。通过合作,史量才的故居以后在开放的同时准备呈现与《申报》相关的展览,尽管现在《申报》已经没有了,国内很多报纸也在停刊,但是报纸的基因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载体继续发展,以前是电视、广电或者报纸,现在大多是手机、电脑等移动端阅读。而且我们本身也是有这个历史渊源,这在全国的古镇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第二是泗泾的非遗,包括十锦细锣鼓、皮影戏等。我们跟相关的资源对接,把它们集中展示出来,这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是很有吸引力,但不是比较低端,比较泛化的小吃、小商品的概念。

(4)、谢希德犹如一位“斗士”,于满身病痛中为中国科研、教育事业奋斗数十载。17岁时,她被诊断为骨关节结核,从此落下残疾;37岁时,她因肾结石而动手术;39岁时,她被诊断为植物性神经早搏;从45岁开始,她又与乳腺癌大战三个回合……但这些磨难并没有吓倒谢希德,她是一个不服输的人。59岁时,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62岁时,她成为新中国高校第一位女校长;67岁时,她当选上海市政协主席。

(5)、第二天醒来后,于右任先生想起了自己的那六个字,觉得有些不自在,因为它不太文雅,他琢磨了一下,然后灵光一闪,又大笔一挥写下了“小处不可随便”六个字。这六个字和昨天的字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通过小处不可随便,告诉大家不要像他一样,不注意细节,否则就会贻笑大方了。这句话也将于右任先生的尴尬巧妙化解了。

(6)、马相伯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他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办学是他百年人生的归宿,也是他一生最精彩的篇章。他是为了国人的觉醒与国家的富强。他在震旦学院的章程中确立的办学宗旨是:“崇尚科学,提倡文艺,不谈教理”,特别强调西方近代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特别强调学校的独立性和学术的自由精神,他宣称:“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学始;有欲通其外国语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革命救国之准备者,请归我!”从这些话语可以看出,早在1903年,马相伯就已经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而且将读书与救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那时的他就已是学贯中西的通才和忧国忧民的“国士”。因为教会的无理干涉,马相伯在1905年与全体学生脱离震旦学院,白手起家,创立复旦公学(即今复旦大学之前身),自任校长,亲自担任法文班的全部课程,表现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坚毅卓绝的气概,也表现了他教育救国的信念和责任感。

(7)、严复(1854~1921)(1906~1907)

(8)、对朝廷失去了希望,马相伯有些郁郁不得志的困惑,他随即回到了上海。经过了官场和出国的历练,他的内心生出一种"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的想法。

(9)、1851年,马相伯那年才12岁,便告别家乡,徒步走到上海去求学。他这一走,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走进了历史。清末年间,他走得更远,出洋留学,31岁获得神学博士学位,但在国家贫弱,兵燹涂炭,民不聊生的岁月,他毅然回国参与洋务运动,兴办教育,启迪民智,宗旨就是想要唤醒国人,用素质教育来培养民族人才。

(10)、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

(11)、这时,康、梁的维新变法正当全盛时期,蔡元培的思想也是偏向维新方面的。他在戊戌年间与友人合设了一个“东文学社”,学习日文。学习日文是求取外国知识的一条快捷方式。蔡元培早期的西洋知识,除了部分得自中译西书之外,主要是从日文书中得来的。

(12)、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闻一多

(13)、结合泗泾的优势来看,我们认为定位于呈现传媒的历史与当下是可以考虑的。通过合作,史量才的故居以后在开放的同时准备呈现与《申报》相关的展览,尽管现在《申报》已经没有了,国内很多报纸也在停刊,但是报纸的基因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载体继续发展,以前是电视、广电或者报纸,现在大多是手机、电脑等移动端阅读。而且我们本身也是有这个历史渊源,这在全国的古镇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第二是泗泾的非遗,包括十锦细锣鼓、皮影戏等。我们跟相关的资源对接,把它们集中展示出来,这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是很有吸引力,但不是比较低端,比较泛化的小吃、小商品的概念。

(14)、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5)、张晔:泗泾下塘历史风貌区的特点在上海地区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建筑比较集聚,以下塘核心区为主,包括周边一些临近的区域,大概有五十多处的文保建筑,这其中包括文保单位和文保点。

(16)、马相伯精通8国语言,在31岁获神学博士学位后,第二年他担任了徐汇公学的校长。在其晚年,题写了“汇学”二字,至今仍在徐汇中学门口。“汇学”有两层意义,一为学校简称;二为办学之道,意蕴古今传承,东西汇通。徐汇公学在他的带领下蓬勃发展,人才辈出。

(17)、像钱玄同“把古书扔进茅坑”“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之类的言论,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且钱玄同本人在晚年,也对自己早年的极端言论表示了后悔。

(18)、大家都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三所大学:北大、清华、复旦。而复旦大学的创始人就是马相伯,这也是他为实践自强求才之道深刻体现。

(19)、20年的寒窗苦读,马相伯精通拉丁、希腊、英、法、意、日、印度七国文字,学富五车。在接受神学博士学衔和神父职位时,马相伯表示:科学知识,是世界人类所共有,不应分为中外,学习西方的学术,“尽彼所长,转授国人”,使我国“与世界同尽其能”,所以“西人学社名位可受”。

(20)、同年,章太炎出狱,可是邹容却病死狱中。在邹容追悼大会上,蔡元培当众演说,痛诋清廷的暴虐,蔑视人权,听者无不动容。邹容墓前纪念塔落成,蔡元培又作演说,演辞特别警策,陈英士闻而感惜,返里变卖不动产,决心从事革命工作,他后来成就的事业实发端于此。

3、马相伯名言名句有哪些

(1)、各部人选决定后,教育总长蔡元培因久居欧洲,对国内教育情形异常隔膜,特请蒋维乔帮助。二人并偕另一会计兼庶务职员,于1月4日晚上到达南京,住在一小旅馆中。5日,蔡元培正式就职,出席临时政府首次国务会议。会后,蔡元培往谒孙中山,请示教育部办公地点,孙回答说:“办公房屋要你自己去找。”连日奔走,一无办法。适遇江苏都督府内务司长马相伯,就商借碑亭巷内务司楼上空房三间作为办公处,随即迁入。其简陋情形,可想而知。

(2)、别指望他们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

(3)、华中一(1931~2007)(1988年11月-1993年11月)

(4)、英勇的民主战士是怎样培养出来的?第一套功夫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第二套功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有了这些德性,无论遇着什么关口,也会胜利的通过。

(5)、那么泗泾古镇的核心竞争力、辨识度在哪里呢?从泗泾的历史风貌来看,我认为上海提出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泗泾古镇都是具备的。比如说海派文化,不管是新闻界《申报》掌门史量才,还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他们展现的都是近代上海海派文化开风气之先的品格。又比如红色文化,泗泾的红色文化是深入内涵的,史量才是爱国人士,因为不满当时的反动统治,被蒋介石派人暗杀,死后安葬在龙华烈士陵园。马相伯被誉为“人类之瑞”与“国家之光”,国共两d都高度认可,是大师、脊梁骨,而且也是非常爱国的一位老人,他曾写下“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名言。

(6)、素材内容丰富,图文视频结合,课件共43张灯片,分多个板块,有视频欣赏,有素材积累,可自选板块。

(7)、这一年,蔡元培趁暑假赴日本旅游,却遇上了东京留学界的“成城学校事件”。成城学校是专为中国学生而设的军官学校预备班,吴敬恒奉两广总督之命,带领速成师范学生到日本留学,其中9人拟入成城学校,清驻日公使拒绝保送。吴向公使抗议,被召日警驱逐出境。吴敬恒回国船中和蔡元培相遇。

(8)、高凤谦(1870~1936)(1909~1910)

(9)、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只知学而不知做,就不是真的教育。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10)、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11)、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12)、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13)、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无声的中国》

(14)、夏敬观(1875~1953)(1907~1909)

(15)、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鸦片战争中出生的马相伯,尝遍了中国近代史上所有外辱,上海沦陷后,他亲手创办的复旦大学迁往大后方,马相伯也走上了流亡的路。马相伯先是流亡桂林,后因战局吃紧,他再从桂林流转昆明,当走到越南凉山时,他羸弱的身子再也走不动了,就只好留在越南凉山。他的家人,都不敢告诉他这是外国,因为他是坚决不肯留外国的。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马相伯为复旦学生写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是他讲了三十几年的一句名言。在流亡路上,马相伯度过百年寿诞,复旦的师生们为他祝寿。老师写了这样的一封信,信上写道:“国无宁土,民不聊生,老朽何为,留离异域,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他叮嘱有关人员把各地各界为他祝寿的寿仪聚集起来,全部转送给抗战伤兵和难民,一文不留!中共中央电贺,尊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

(16)、所以百岁高龄的马相伯,临终前痛心地说:“我只是一条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国人叫醒。”

(17)、陈寅恪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18)、从1932年11月起,他曾连续四个月发表了12次国难广播演说,并先后发起组建江苏国难会、不忍人会、中国国难救济会和全国各界救国会等爱国救亡团体,被公认为救国领袖、爱国老人。

(19)、苏步青是“东方第一几何学家”,引领我国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领域研究,晚年开辟计算几何新方向。他创立“微分几何学派”,躬耕教坛70余载,引领复旦数学学科发展,培养一代代数学英才,三代六院士,留下“苏步青效应”,为我国数学教育事业贡献卓著。

(20)、张志让(1894~1978)(1949年7月-1952年9月)

4、马相伯的人物评价名言

(1)、C、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2)、张志让(1894~1978)(1949年7月-1952年9月)

(3)、“五四”精神最主要的是启蒙,是以民主和科学为主题,对国民进行启蒙的新文化运动,遗憾的是未能最终完成。

(4)、他在自己病情危急时曾说:"我只是一只狗,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5)、这个世界有一些人躺在泥泞里,看着生活把自己踩扁;而有些人拨开雾障告诉我们:人有活在云端的可能。

(6)、青春就是要见山见水,独善其身,兼济天下,除了诗与远方,还有家国天下。

(7)、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8)、谷超豪,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成果,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0多年,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从偏微分方程到数学物理,他在深奥和抽象的数学世界里遨游,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领域都获得了富有开创性、难度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成果。很多人觉得搞数学很枯燥,谷超豪却说:“数学世界充满了精神的创造,只要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奥妙无穷。”

(9)、青年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鲁迅)

(10)、先生经历百年战乱,苦难赋予他的是救国的使命,他似那段暗黑中国历史中的日月光华,在60岁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恢复创办复旦学校,吸引了当时的精英:蔡元培、于右任等名仕前来求学。前者蔡元培先生秉承先生之风重振北大;后者于右任先生除了书法造诣被誉为当代“书圣”外,他还秉承了马先生的教诲:不以空言抒愤,救国必先科学,先后创办了三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农业科技大学,至今都是当代名校,为国家输送着新鲜的血液。先生90多岁时还为了抗日救国提笔募捐,热血未凉,燃尽余辉。

(11)、高凤谦(1870~1936)(1909~1910)

(12)、王生洪(1998年12月-2009年1月)

(13)、马先生一生立学,海纳百川,欲振兴中华。晚年曾见国家之境遇而感慨:"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叫醒中国人。"

(14)、李大钊说:“无困难之字,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

(15)、1941年11月,复旦大学的由私立改国立案终获通过,吴南轩也由代理校长转为正式校长。吴南轩于1943年2月调离复旦,在复旦供职6年,在任时正值抗战、备尝迁徙办学之苦的最艰难时期。1975年5月,在台湾的复旦校友举行母校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时,吴南轩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七十年来复旦立校特出的传统精神》的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复旦的传统精神,即由无变有的精神,向前开路的精神,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精神和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在吴南轩的眼里,复旦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的创造精神,一种图存图强、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16)、青春就是要见山见水,独善其身,兼济天下,除了诗与远方,还有家国天下。

(17)、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195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新的复旦大学。截至2017年5月,学校占地面积2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20万平方米。

(18)、1905年,法国天主教会不满马相伯办学精神和“一切宗教教义的宣传应退出学校的领域”等主张,取消马相伯的主管权,让马相伯无病而入院休养,并改组震旦,使学校性质严重改变。此举引起学生极大愤慨,决议全体退学。于右任、邵力子等去找马相伯,说:“我们已经散学了,但是我们还要读书”。当时,马相伯眼泪就掉了下来,一方面为震旦的解散而伤心,一方面为学生的前途命运而担忧。

(19)、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20)、下载原版可修改ppt课件和配套视频的方式,请拖到文末查看。

5、马相伯名言名句大全

(1)、蔡元培仍在中西学堂监督任内时,原配夫人为他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叫做无忌,但不久王氏即因产后失调,与世长辞。还未满一周年,作媒请续弦的人很多,元培提出五个条件:女子须不缠足;须识字;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

(2)、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成立新的复旦大学。

(3)、澎湃新闻:现在国内知名的旅游型古镇有很多,不过很多古镇似乎免不了大同小异,泗泾在改造、活化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古镇同质化的问题?

(4)、如果一个朝代遍地奸臣,必然有一个昏君坐在龙椅上。

(5)、马相伯从创办学校起,就一直坚持相信只有育人才能救国;面对当时朝廷的不作为,他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6)、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不遇盘根错节,不能辨别利器,大时代中有些牢骚,不足惧;大时代中的大担当,最可贵。

(7)、宋·陆游《宿村舍》诗:“解囊自取残编读,何处人间无短檠。”

(8)、除了出任徐汇公学的校长,马相伯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还做了很多贡献:他租用徐家汇老天文台余屋,创办了震旦学院(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是其旧址);两年后,又在江湾筹建了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作为教育家的马相伯,可谓是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一个时代。

(9)、中国教育会会长于此时改由黄宗卿担任,却闹起会与社谁为主体之争。章太炎主张不与学社合作,吴敬恒较袒护社员。蔡元培原本态度温和,不随便袒护一方,但一向保持和平态度的蔡元培却为吴敬恒的一句刻薄话所激怒,忿然道:“我本要上德国留学去,我辞去会和社的事。”

(10)、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11)、他的弟子许多都是近代大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著名民主人士邵力子、黄炎培、李叔同、陈寅恪等都是他的学生。

(12)、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谢希德的塑像被摆放在显著位置,对其身份介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开拓者之我国表面物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等。她与d同龄,一生忠诚于d、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

(13)、十多年来,对于泗泾古镇的保护、更新与利用,当地政府一直在进行推动,包括对当时的史量才、马相伯故居的保护,但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对于保护历史建筑做了大量工作,对于后续的活化利用并未深入展开。进入到2017年,在松江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泗泾古建筑的文保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推进,位于古镇入口的程宅、管宅、孙士林宅三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宅先后完成了动迁、修缮和业态导入等工作。泗泾古镇老街新修复完成更新的老宅,也被命名为"三宅又一生",事实上,他们成为了泗泾古镇历史建筑更新再利用的"样板间"。

(14)、马相伯天资聪颖,当时八国联军聚集在上海,所以马相伯在入了这个法国学校后,不仅学习了法文、希腊文、哲学、神学、天文等学科,而且还学会了8门语言。

(15)、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6)、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17)、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18)、马相伯对学生非常爱护,他重建了孔子有教无类的传统,只要是有才能的、愿意学的人,马相伯一律收入门下。其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于右任的例子,于右任因作诗讽刺慈禧太后卖国,遭到通缉、逃亡上海,马相伯毫无畏惧地收于门下,还免其学杂费,为安全起见,马相伯让于右任化名“刘学裕”,并对他说:“不以空言抒愤、救国必先科学”。这影响了于右任的一生。

(19)、东京原有“浙学会”的组织,由陶成章主持。陶成章回沪后,和元培等人又在上海成立一个新的革命团体,叫做“光复会”,以扩大暗杀团组织为目的。跟着光复会的东京分部也正式成立,鲁迅等人也参加进来。元培加入光复会后,即邀请徐锡麟入会,并介绍徐与陶相识。

(20)、另一位是上海报界巨擘史量才。史量才出生于江宁县。7岁母亲去世后,父亲史春帆在泗泾镇经营史太和堂药店,便将他带到泗泾。民国元年,史量才与张謇等合资,以12万元巨款购进《申报》,史量才任总经理。三年后,史量才退还张謇等的股款,改为独资经营。

(1)、青春向阳,不负芳华,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2)、蔡先生之为人,真是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他和哪一个人都很和气,然而他有一个“自己”。绝不是因为做人和气,就会人云亦云。蔡先生所到之地,谁和他相处,都像从前人交了程明道一样,如坐春风之中。不过虽坐春风之中,很感到有一种严肃之气。如果我们以之比古人,蔡先生很像周公,“不骄不吝”、“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什么事情,也是“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俨如周公风度。

(3)、蔡元培六岁入家塾读书,从《百家姓》、《千字文》读起,读完《四书》、《五经》。随后,老师就教他“八股文”,又称“制艺”或“时文”,作为应付科举考试之用。到光绪三年(1877),元培十一岁,父亲逝世,因他父亲为人宽厚,有贷必应,死后债台高筑,东家责令赔偿。世交分头募款欲以接济,但为元培母亲周氏所拒。由此可见,元培性情宽厚,是父亲的遗传,而不苟取,不妄言,则得诸母教。

(4)、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莽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持重。(培根)

(5)、陈望道在1920年至1977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除了曾在上海大学、中华艺术大学、安徽大学、广西桂林师专、广西大学以及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工作之外,在复旦大学整整工作了48年,陈望道为复旦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此外,泗泾的民俗文化、非遗在上海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泗泾现在一共有国家级、上海市级、松江区级的非遗七项,特别是十锦细锣鼓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7)、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隐修十二年的马相伯以92岁高龄“破门而出”,严厉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坚定不移地宣传全民抗日,积极组织救援难民和伤员,发表救国宣言和广播演说,同时抨击国民d的不抵抗政策,呼吁实行民主政治以唤醒国人培养国力,成为中国抗战的精神领袖,被誉为“呼号抗日老青年”。

(8)、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蔡元培跑到北京,一心想申请去德国,但因政府绌于经费,无法派出。后在译学馆任教,等待出国时机。译学馆后来归并京师大学堂,而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所以蔡元培这次在译学馆的任教,实在是服务于北大的第一次。他的《中国孙宝琦像伦理学史》一书就是在这段时期写成的。

(9)、马相伯生在列强入侵、民族兴亡的年代,经历大动荡、大灾难、大变化、大转型,同时也是先行者为家国天下忧思力行的百年。他为国家命运殚精竭虑,将一己的生命投身于民族救亡、民智启蒙和文化拯救的伟大使命中。我们学生,必须要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坚定的信心,延续他对于祖国国学事业的执着和奋斗,这样才能继续这条追寻中国文化脊梁的道路。

(10)、陈望道,原名参字任重。1891年1月18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分水塘村农家,早年就读于金华中学。1915年赴日本留学,获中央大学法学士学位。1919年回国,翌年翻译出版《共产d宣言》,并与陈独秀等人发起成立上海共产d小组。毛泽东和邓小平在谈到自己早年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时,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本书──《共产d宣言》。毛泽东还曾向斯诺专门提到了令他印象深刻的此书中译者:陈望道。

(11)、研究语言学的教授刘半农,打算搜集方言中骂人的话,编一本“骂人专辑”,于是他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粗话启事”,公开征集全国各地的骂人话。

(12)、1917年10月,梁漱溟在湖南目睹军阀交战、民不聊生的惨景,心中悲悯,写成《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并自费印刷千册散发,后来他放弃北京大学教授的职位,到农村去做乡村建设,都体现了救世济民的精神。

(13)、澎湃新闻:泗泾下塘历史风貌区多年前即被列入全国第一批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之其历史风貌区的特点表现在哪里?

(14)、像钱玄同“把古书扔进茅坑”“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之类的言论,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且钱玄同本人在晚年,也对自己早年的极端言论表示了后悔。

(15)、夏敬观(1875~1953)(1907~1909)

(16)、不乖,不怕,不识相,不满足,不谦虚,不自量力,不承认命运,不相信他们说,不把失败当成失败。接受,所有挑战。

(17)、1903年,马相伯先生做了一件惊世骇俗之事——将自己在松江、青浦等地的亩产三千亩全部捐献出来。这一倾其全部家产办学兴学的举动,让社会为之震动,有人并不相信,有人说马相伯肯定要反悔。这么多的资产全部捐出,这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马相伯为了表示坚定的决心,特立下字据,并在字据上补写八个字“自献之后,永不反悔”。马相伯认为这是他晚年完成办学愿望的破釜沉舟之举。

(18)、元末明初时期,当时居住在这里的陶宗仪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文学家,我们读书时候很熟悉的一个寓言《寒号鸟》就是出自他的《南村辍耕录》。还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成语“持之以恒”也是出自陶宗仪当时在泗泾南村积叶成书的典故。典故中陶宗仪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19)、你即使有再多的证据,也说服不了白痴。(马克•吐温)

(20)、徐汇中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发源地、中国第一座“新式学校”,8月26日这天,它的崇思楼小礼堂热闹非凡。

(1)、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2)、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3)、蔡元培南归后,即在绍兴绅士徐树兰所办的一所叫“中西学堂”的中学任学堂监督(校长)。这是元培服务于新式学校的开始。校中分高小、初中和高中“三斋”。学科分文科、数学及理科等,外国语有英、法、日三种。蔡元培和黄仲玉及子女教员是当时绍兴一时之选,学生在日后更是人才辈出。如后来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也就是蔡元培的后任蒋梦麟,和该校地质学教授王烈,便是那时候第一斋的小学生;中央研究院秘书马稷光和浙江教育科沈光烈,则是第三斋的高材生。

(4)、“五四”精神的来源不全是西方思想,更多是对传统的一种有选择的传承,其实就是反传统,也要建立在对传统的充分了解上。

(5)、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至灵魂。(塞缪尔·厄尔曼诗歌《青春》)

(6)、据悉,“汇游徐家汇”专线游公益产品,将从历史文化景点延伸至徐家汇商圈的剧院、书城、商场以及特色公众场所,展现古今交融、与时俱进的海派文化特征,并根据文化历史主题,不断组合、推出新的专线游览。市民、游客均可通过不同渠道预约参与,并可报名参加互动节目。

(7)、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学校当时的教务长蔡元培和200多名学生愤然的离开了学校。

(8)、“复旦立校之初的传统精神:由无变有的精神;向前开路的精神;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精神;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是复旦历史上哪位校长的名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