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朱安东(朱安世72句)

朱安

1、朱安

(1)、住在八道湾时,鲁迅家人口众多,所以朱安这个小脚太太自然没那么引人注目,可一旦住进砖塔胡同,院子里仅有朱安一个女人时,她就分外打眼了。自然,鲁迅与旧式太太的各种关系,也迅速被放大了。

(2)、一点点的关心让朱安铭记于心,也许在朱安看来这是一种小爱吧。可其实呢,朱安只是不想让别人说大先生的闲话,她的内心是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愿意去懂的。

(3)、堂房妯娌谦少奶奶颇得鲁迅母亲的信赖,两人在闲聊时,鲁迅母亲向她吐露了为大儿子的婚事担心和发愁的心事,谦少奶奶十分热心,于是由她来撮合鲁迅与朱安的婚事。朱安比鲁迅大三岁,尚待字闺中,按照当地风俗,女子21岁没出嫁,已算是老姑娘了,因望子成婚心切,鲁迅母亲就擅自作主答应了这门亲事。

(4)、她一天认一个字,十年也认识三千多个字,读报、看书、写信,基本上可以搞定。

(5)、鲁迅离开北京后不久便与许广平同居了,鲁迅毕竟是公众人物,两人同居的事,很快传到了北京,鲁迅的弟媳羽太信子“不经意”又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朱安。

(6)、朱安曾经寻求过改变,她和邻居的女孩学做体操,她甚至想过把头发剪短,她太想靠近她的大先生了。在朱安想着如何靠近他时,他却在策划如何更好地避开她。

(7)、在做了二十年有名无实的夫妻后,1926年,鲁迅和许广平去了上海。那时朱安不知道,她将永远失去丈夫了。

(8)、砖塔胡同六十一号,先生与我的新居。我是欢喜的。兴许这样的独处,可以拯救我。

(9)、尽管鲁迅这样冷漠的对待朱安,但她还是很关心鲁迅的身体,她知道鲁迅的烟瘾很重,经常深夜听到对门房间里传来咳嗽的声音,心里也万分不好受,等到天明鲁迅走后,朱安会偷偷地看一看鲁迅留下的痰迹里的血丝有没有增加。

(10)、晚年的朱安把自己比作一只蜗牛,从墙底往上爬,以为会爬到房顶,终于没力气了。

(11)、反观鲁迅母亲,她对大儿媳做的饭菜却赞不绝口,而且,与鲁迅、朱安分开住的那九个月(鲁迅朱安居砖塔胡同时),鲁老太太在吃食等各方面都很不习惯,以至于他竟经常跑到他们这边来吃饭。

(12)、你作为原配本应该保护好鲁迅先生的遗物,你怎么能卖掉?你想过鲁迅先生的感受吗?你有考虑过他老先生的在天之灵吗?

(13)、三年后的一九二九年,鲁迅与许广平的儿子周海婴出世,听闻消息的朱安高兴不已,虽然自己此生未能给大先生留下子嗣,但听闻心中难免欢喜,她也把周海婴当做自己的儿子来看待,这样自己死后,总有个人能给自己烧点纸,这也算得是个念想。

(14)、只是他自卑心甚重,欲望太深,文青气太浓,总渴望一个光艳照人的女神满足他的欲望,才对孙荃看不顺眼。

(15)、在亲友和邻里来问贺时,鲁迅回答:“这是母亲在娶媳妇。”据周冠五先生回忆,鲁迅与朱安拜堂时,一句话也没有讲,但他也不推辞。见了新媳妇照样一声不响,脸上有些阴郁,很沉闷。至此,朱安就成为名存实亡的鲁迅的挂名夫人。鲁迅和朱安也成了一对挂名夫妻。”两人开始了无爱的痛苦婚姻生活。

(16)、鲁迅家虽然家道中落,生活日渐窘迫,不过好歹是做过京官的体面人家。因此,在亲戚的游说下,鲁迅的母亲终于替鲁迅张罗下这门亲事,只等鲁迅读完书后,就回来完婚。

(17)、墙角蜗牛仍在奋力上爬,夜缓缓地淡了。我想起那年渡口,他对我说,家有一女即是安。彼时的他,举手投足都是文弱书生气,不似如今,棱角分明。我心内有点憎恨起日本来,是日本之行让他改变。我预感到世道变了,只是不知新世道,容不容得下一个我。

(18)、朱安由于她所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虽识字不多,但也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做人厚道。她能守着名存实亡的婚姻苦苦度过一生,主要是受封建礼教的缚束太深,受“好女不嫁二男”、“从一而终”等封建思想的毒害太深。

(19)、北平只有老鸹憔悴的哀叫,日子里满是干枯的味道。

(20)、鲁迅先生与朱安的婚姻,Te们二人纯粹就是旧中国封建婚姻文化的受害者。二人从见过面,当时鲁迅正在日本留学,母亲的一封家书将正在读书的鲁迅给唤了回来,而朱安躲在深闺人不知,两个年轻人经媒妁之言,母亲包办,吹吹打打就将朱安娶到了周家,成为了鲁迅先生的原配。

2、朱安东

(1)、朱安并不似鲁迅看到的那般麻木,她经常要竭力掩饰,才不至于让自己露出犹疑、妒忌的神色来。

(2)、鲁迅婚后,也曾想和朱安培养感情,奈何朱安是个小脚女人,还是个文盲,鲁迅曾教她认字,而她却嫌麻烦,不懂装懂,不会装会。鲁迅提到日本有一中蜜饯点心很好吃,朱安当即就点头说“是啦是啦,我吃过的,是很好吃”,然而那种点心是札幌的特产,在东京也不容易买到,更遑论朱安这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脚女人了。

(3)、我默默转身回卧房,听闻先生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太太。这是母亲送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赡养义务,至于爱情,我并不知。”我的心仿佛被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先生何等睿智,又如此愚钝。我是大家闺秀,是旧式女子,不擅辞令,不懂表白。于我而言,爱是生活,是死生契阔的相依相随,是细水长流的饮食起居。我以为,经年的忍负与牺牲或可换来先生的一抔柔情,没承想,我的深情却是一桩悲剧,我的爱情亦是一场徒劳。世界变了,所有人都只当我是旧中国落伍、无望的一代,谁知我曾不断衡量与丈夫的关系,尝试了解新世界。我终是背负着命运十字架,随波逐流。

(4)、朱安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被带进一个小房间,大人让她脱了鞋袜,把脚浸在一盆暖水中。过了一会儿,她的妈妈和两个女佣人把她的双脚按住,拿出特别的长棉布条,把她的四只脚趾向脚底屈折,用湿布条一层一层地裹起来,接着又把她的脚跟拼命往前拉,这样就裹成了'三寸金莲'的形状。

(5)、“七月拜”是鲁迅故乡绍兴的一个节日,很多人在这天,即七月十四那天进行祭拜仪式。从鲁迅的话里不难听出,他说这话时,心里满是郁闷。是啊,一个不断写文章批判封建礼教那一套的人,却有人约他搞封建祭拜仪式,而且这个人还是他的妻子。这种种,怎不让他郁闷。

(6)、在鲁迅的鼓励下,许广平像一名迅速成长起来的斗士一样,写过不少揭露北洋政府阴暗面的檄文。

(7)、刚刚搬来时,鲁迅就生病了,人在情绪出问题时身体往往也会生病,鲁迅这场病显然和他之前的兄弟失和分不开。

(8)、那个时候鲁迅和许广平的事已经公开了,对于年事已高的周太太来说,有个孙子在膝下就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了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怎么会不欢喜呢?

(9)、朱安做好后,怕鲁迅不要,故意放在鲁迅的衣服里,结果鲁迅发现后,还是给扔了出来。

(10)、7月26日,鲁迅回家的第二天,一场传统婚礼举行了。成亲当天,周家一切准备妥当,鲁迅只需要听从安排即可。

(11)、婚后第二个晚上,她的丈夫睡到母亲房间里去,三天后他就离开绍兴,回到日本。。

(12)、是的,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是在清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举行的。

(13)、1925年夏天,朱安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并住进了日本人山本所开的医院。鲁迅的学生荆有麟夫妇前往探望,可他们刚进门口,鲁迅就跟抓到救星一般对他们说:“走罢,到我家吃中饭去”。

(14)、正是在“棉裤事件”后,心灰意冷的朱安才察觉到:自己无法让丈夫和自己“好起来”了,她不由得生出了一种“我对你再好,也是无用”的悲凉来。

(15)、在那个时代包办婚姻是主流,要不然五四时期那些大师们也不会将离婚搞成主旋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貌似遂了长辈们的心意,但婚姻大事,岂能如斗地主般任意为之?

(16)、“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很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

(17)、外面兀自欢声笑语,许广平说,“这是一场费厄泼赖(英语fairplay的音译,即公平竞争)。”我听不懂。恍惚间,满世喧嚣折尽。

(18)、朱安对这些不介意吗?答案是否定的。有一次,朱安给在房中交谈的鲁迅和许羡苏端茶,一看到她进来,两人竟急忙把话题停下来,许羡苏还斜眼看向窗外。那一刻,朱安分明察觉到了异样,她的心情必定也很复杂。

(19)、如果给鲁迅一块橡皮,让他擦去生命中最不想关联的人,我想,他可能会擦去他的妻子朱安吧。

(20)、鲁迅在新房里睡了一夜,第二天开始就住书房了。婚后没过几天,鲁迅带着弟弟周作人去了日本。这对朱安来说,太残忍。她有没有跟娘家诉苦?有没有和婆婆诉说?答案是不会。她牢记女人的行为道德准则:侍奉公婆,讨他们的欢心;对丈夫的感情要克制,隐忍,即使在婚姻里受了委屈,也不能说“不”;无论丈夫富贵贫贱,要从一而终地支持。

3、朱安世

(1)、可她好像忘了,在她二十来岁,闺中待嫁时,她的未婚夫曾经鼓励她去学堂读书,让她插上知识的翅膀,像鸟儿一样飞起来。

(2)、朱安在这世上孤苦的过了69个春秋,不仅要没有受到先生的宠爱,还需要照料年迈的婆婆。她想不明白,为何自己不被先生喜爱。她好似清楚又好似糊涂,她知道先生是文人雅士,不喜欢裹小脚、包办婚姻这些“不堪”的事情。

(3)、一九零九年八月,鲁迅结束了自己的日本留学生涯归国,先在杭州一所师范任教,后来回到了绍兴,任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教务长,后又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然而鲁迅的归来并没有改变他与朱安之间的距离,哪怕是那段时间鲁迅人在绍兴,但他很多时候是住在学校,哪怕是回家也是蜻蜓点水一般,刻意与朱安保持着距离。他和朱安依旧是路人,两个之间隔着无限的距离感,朱安就像周家的佣人,勤勤恳恳的尽着妇人的本分,鲁迅也不打不凶不赶不骂,虽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

(4)、题主在正题的附言最后,提出了一个让现代人进行选择的问题,说直白一点,就是选择朱安还是许广平。并且分别给朱安和许广平戴上了一顶帽子,朱安是“保持传统忠贞道德”,而许广平是“风流型”。

(5)、可以看出,其实女人依靠男人有时候不是件坏事,但过度的依靠会成为一种致命的痛处。许广平在生活上也颇为依赖鲁迅,但她的依赖是有度的,像个皮筋定在那里,不会太紧也不会太松,刚刚好。

(6)、午时,数年庭院深深,门可罗雀的家里来了客。

(7)、鲁迅在和友人许寿裳谈起朱安时沉痛地说:“这是一件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鲁迅和朱安结婚之后,马上去了日本,一去就是三年。三年中,夫妻没有任何通信,即使在和母亲及其它亲友通信时也从不谈及朱安。婚姻中的鲁迅一直处于无爱的痛苦煎熬中。

(8)、先生未复,听说动了怒,说我不可理喻,不可救药。

(9)、许广平抬眼看我,一个眼睛里灯火闪映的女人,笑容像清晨簇新的阳光。她太年轻了。我已年逾不惑,年华蓦地在眉眼间轻轻凋谢。青春是一阕流光溢彩背后本能的张皇,有女人的地方,就有争斗。可我,不战而屈。

(10)、慌乱之中绣花鞋还是穿回了朱安的脚上,看着新娘从花轿里走了出来,矮小的身材,松垮的新娘服,一切显得是那样不和谐,在揭开新娘那红色的头盖,看到她面目的时候,鲁迅第一次见到了朱安的面容,此前他从未见过。脸型修长,面色黄白,上额突出,下颏尖,鲁迅看完心里估计崩溃了,以前在媒妁之言的时候听闻新娘的确不怎么漂亮,但具体看到又想着自己往后要与她同床共度余生,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1)、这比朱安裹着小脚更让鲁迅难以接受,这不是朱安心中的朱安,也不是鲁迅心中的朱安。

(12)、这一切,朱安并不知情,她甚至还在为两人“好起来”做努力。

(13)、她还说,她想念大先生,也想念许广平和海婴。

(14)、于是,鲁迅就只能公开宣布许广平是妾,甚至还使用了很多掩耳盗铃的花样,让人忍俊不禁。

(15)、她把自己比做蜗牛,只要等就会有结果却换来他与她的琴瑟和鸣,她说自己是他的遗物却到死都不能和他埋在一起。

(16)、1925年元旦,鲁迅在日记里记载了他和学生们一起吃饭、看电影的相关,他写道:

(17)、寥寥几字,却让鲁迅心中顿时紧张,焦虑笼罩在他的心间,母亲那苍老的容颜无时无刻不浮现在他的眼前,至此他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焦虑,于是匆匆回到了绍兴的老家。

(18)、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朱安十分的传统,很受家族的影响,循规蹈矩的学习女红、刺绣、烹饪等一些封建贤淑女子必备的技能。

(19)、不料就在这个时候,鲁迅拿到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因此朱家想看到女儿成家的希望又落空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朱家当然也愿意未来女婿出洋留学,因为朱安的未婚夫身份提高了,对她也是一份光荣。

(20)、长期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虽无爱情可言,但他和朱安之间就像亲人一样相处,虽然话语不多,甚至有时鲁迅对朱安不屑,但亲情总还是有的。

4、朱安达国际机场

(1)、其中有一个女学生叫许羡苏。每当许羡苏来到家里,朱安给丈夫泡好的茶,许羡苏会亲自端到鲁迅的房间里。她来做客,很晚了还没有离开。鲁迅担心她回去路上不安全,通常会叫一个常来拉车的黄包车夫,把许羡苏送回学校。

(2)、“三一八惨案”让北平风声鹤唳。手无寸铁的年轻人被段祺瑞政府兵打死,横尸街头。国难当头,无以家为,哀歌响彻北平。先生没日没夜地撰文,烟不离手,身体每况愈下,我心疼他。段政府下通缉令,先生走了,留下一句:“朱安,好生过。”

(3)、但朱安表示,她哪儿也不去,就侍候婆婆。而鲁迅的母亲也很喜欢这个对她言听计从的儿媳妇。鲁迅很孝顺母亲,只得把朱安带去同住。

(4)、鲁迅有个小叔叔,前一年在上海病故,小婶傅氏有一女,夭亡。傅氏拿了一笔卖房钱,回了娘家,很可能是嫁人了。

(5)、朱安彻底绝望了,她的丈夫属于了别的女人,她也是女人,怎么会没有醋意,怎么会没有伤心。蜗牛爬得虽慢,也曾幻想用坚强的信念,努力爬到墙顶。但是对于朱安来说,即使没有许广平,她也不一定能爬到墙顶,因为鲁迅没有给她爱的机会。

(6)、三年之后,鲁迅再次回国,但是面对已经是他妻子的朱安,鲁迅冷若冰霜,几乎没有半点的好感和改变。虽然鲁迅对他并不好,但是朱安或许受到传统的教育太过深重,他坚定认为“嫁鸡随鸡”,既然已经嫁到周家,那就终生是周家的人。

(7)、正如下花轿时掉鞋,在他面前,我如履薄冰,却总是弄巧成拙。我是爱他的,甚至允许他纳妾,可他不懂。好在有娘娘疼惜我,打理周家上下多年,我不像周家媳妇,却更似周家女儿。一九一九年,先生为了事业举家北上赴京,我于是离了这江南水乡,离了娘家。一别,竟是一世。

(8)、更重要的是,张幼仪、孙荃、江冬秀等人,意识到与丈夫的差距以后,都积极做出改变,试图缩小与丈夫的心灵差距。

(9)、一年冬天,鲁迅还穿着单裤进进出出。鲁迅母亲看不下去了,她责备朱安说:“难怪他不喜欢你,到冬天了,也不给他缝条棉裤。”朱安马上给丈夫做了一条新棉裤,放到他的床上。没想到丈夫并不领情,他把新棉裤给扔出来了。

(10)、但是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是冰冷的,朱安更像是嫁给了鲁迅的母亲一样,而鲁迅也从来没有把朱安作为夫人。对于鲁迅,思想进步而开放,绝对不可能和一个没有感情的女子过一辈子。作为朱安,接受古代男女观念的旧社会女性,也绝对不可能与鲁迅离婚再婚。

(11)、如果说是封建时代把鲁迅和朱安带入了无爱的婚姻,那么则是鲁迅在婚姻中给了这位无辜女人更多的寂寞和悲苦。朱安没有享受过丈夫的体贴和疼爱,见惯了鲁迅冷漠的表情,她的快乐只是在做完一天的家务之后抽几口水烟,她无后代,没有体昧到孩子带给她的快乐和温馨,这对女人来说,是很大的缺憾。

(12)、还有“鲁迅那么有钱也不管她”,根据是什么?据后人的回忆和记述,朱安一直跟着鲁迅先生的母亲生活,其吃穿住都是由鲁迅先生全部所提供,怎么是“不管她”?纯属凭空想象。就是在鲁迅先生逝世后,许广平仍然照顾着朱安的生活,每个月按时寄送生活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