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选60句
1、孟子精选十则
(1)、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
(2)、译文: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不带任何功利,纯洁而不含杂质,容易让人心地亲近;小人之间的交往虽然甜蜜得酒一样,但是容易(因为利益)断交。
(3)、(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
(4)、孟子还给出具体的理由:“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意思是说,眼睛不能遮盖一个人的邪恶。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暗。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这人的善恶又能往哪里隐藏呢?
(5)、(译文) (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6)、梁惠王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7)、(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8)、(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9)、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10)、“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治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1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八节》。
(1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3)、南怀瑾:入世间法不空,与般若(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为宝所(本谓藏珍宝之所,喻指涅槃,谓自由无碍的境界);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盘的颠倒梦想。
(14)、(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5)、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戎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下)
(16)、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7)、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人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18)、南怀瑾:应随时生清净心,什么叫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用我们常谈的这两句话勉强来描写,就是此心无事,像个镜子,心如明镜台,有境界来就照,用过了就没有。
(1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孟子最经典的五大金句
(1)、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孟子-离娄上》
(3)、(5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4)、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5)、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孟子语录
(6)、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章句下第二节》。
(7)、(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8)、大意:喜欢当面夸奖别人的人,也喜欢在背后诋毁别人。
(9)、注:图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0)、(无耻)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名言
(11)、(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2)、儒家是粮店——儒家经典名言20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大意:一个人不讲信用,是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还怎么能走呢?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大意: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要实行这些话就很困难。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大意: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却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请教,辨正自己的正误是非,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大意:做人重要的是诚实、守信用,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而喜爱美色那样,一切出于内心的真情实感,这就叫自我心满意足。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大意: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大意: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言行违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能在变动不居中做得适度;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大意:凡是行为有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都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归向他。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大意: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大意:不倚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倚仗家里富贵来交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大意: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人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大意:不被耳朵和眼睛等感官欲望所役使,百事的处理就会适当,把心思放在戏弄人上就会丧失道德,把心思放在玩弄器物上就会丧失大志。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大意:早晚不努力勤奋地工作,不注意小节和作风,终究会掩盖或否定自己的成绩和功劳,损害大德。这犹如造九仞高的山,只因差一筐土而无法成功。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周易》大意:尺蠖(huò)将自己的身躯尽量地弯曲,是为了伸展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保全生命。现常用“尺蠖之屈”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周易》大意: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该行进的时候就行进,动与静都不失时机,君子之道就能光明。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礼记》大意:礼的实质,不是随便取悦人,也不是空话连篇,要做到行为不逾矩,不侵犯侮慢别人,不与人故作亲热。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礼记》大意:坐,要坐得端正;站,要站得恭敬。在遵从礼节的时候要因时因地来行权宜之变,出使别国要顺应当地的风俗。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大意:有德行的人谨慎说话,注重干实事,说到做到;品德低下的人妄言妄语,抢先说大话,说到做不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礼记》大意: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而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
(13)、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14)、(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16)、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
(1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18)、出自《商君书·君臣》。君主的政令如果行不通,那边十分危险。官员分配了职位,但是却没有常规,这样便会乱套。法令已经建立,但却有着私惠风行,人民便不会畏惧刑罚。
(19)、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一定要首先磨难他心志,劳累他筋络骨骼,饥饿他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能力。
(20)、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3、《孟子》经典11句
(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2)、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3)、(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4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5)、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7)、他和孔子一样,都是苦孩子,幼年丧父,由寡母一手拉扯大。
(8)、(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9)、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0)、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1)、(释义)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造福天下,使天下人都能这样(保持善性)。
(1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13)、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孟子·离娄上》
(14)、10:依稀记得孔子和孟子,朦胧想起几何和函数,还有helloandthankyou,要么世界大战和抗日,或者一个中心俩个点,还有物理和化学...所有的老师们,谢谢你们!
(15)、ほら足元を见てごらんこれがあなたの步む道ほら前を见てごらんあれがあなたの未来母がくれたたくさんの优しさ爱を抱いて步めと缲り返したあの时はまだ幼くて意味など知らないそんな私の手を握り一绪に步んできた梦はいつ空高くあるから届かなくて怖いねだけど追い糹壳けるの自分の物语(スト-リ-)だからこそ谛めたくないほら足元(あしもと)を见(み)てごらん(来看看你的脚下)これがあなたの歩(あゆ)む道(みち)(这就是你要走的路)ほら前(まえ)を见(み)てごらん(来看看你的前方)あれがあなたの未来(みらい)(那就是你的未来)母(はは)がくれたたくさんの优(やさ)しさ(母亲带给了我那么多的温暖)爱(あい)を抱(いだ)いて歩(あゆ)めと缲(く)り返(かえ)した(她告诉我要怀抱着爱前进)あの时(とき)はまだ幼(おさな)くて意味(いみ)など知(し)らない(那时我还年幼不明白其中的意义)そんな私(わたし)の手(て)を握(にぎ)り(她拉着那样的我的手)一绪(いっしう)に歩(あゆ)んできた(一起走了过来)梦(ゆめ)はいつも空高(そらたか)くあるから(梦想似乎总是在天空的远方)届(とど)かなくて怖(こわ)いねだけど追(お)い続(つづ)けるの(很害怕我达不到但我一直不停的追逐着)自分(じぷん))の物语(すとおり)だからこそ谛(あきら)めたくない(因为是自己的故事所以不想放弃)不安(ぶあん)になると手(て)を握(にぎ)り(不安的时候她就握住了我的手)一绪(いっしう)に歩(あゆ)んできた(一起走了过来)その优(やさ)しさを时(とき)には嫌(いや)がり(那种温柔亲切有时也会让我讨厌)离(はな)れた母(はは)へ素直(すなお)になれず((遗憾)对已离去的母亲没能坦诚)ほら足元(あしもと)を见(み)てごらん(来看看你的脚下)これがあなたの歩(あゆ)む道(みち)(这就是你要走的路)ほら前(まえ)を见(み)てごらん(来看看你的前方)あれがあなたの未来(みらい)(那就是你的未来)その优(やさ)しさを时(とき)には嫌(いや)がり(那种温柔亲切有时也会让我讨厌)离(はな)れた母(はは)へ素直(すなお)になれず((遗憾)对已离去的母亲没能坦诚)ほら足元(あしもと)を见(み)てごらん(来看看你的脚下)これがあなたの歩(あゆ)む道(みち)(这就是你要走的路)
(16)、大意:当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争论不已。惠能上前说:“你们辩论不休的原因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你们作为修行人的心在躁动,心不清净!”
(1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8)、远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无人君之威仪也;就而近之而不见所畏焉,言无人君操柄之威也
(19)、(释义)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那浩然之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
(20)、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4、孟子精华15句
(1)、(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2)、大意: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3)、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出自《韩非子·功名》。用一只手拍手,拍的再快,也不会有任何声响。这句话是用比喻的说法,指君臣之间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效果。
(5)、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6)、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8)、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周易》
(9)、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1)、译文: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12)、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3)、(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14)、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国必危乱丧亡矣——孟子名句
(15)、“身体有重要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有大处也有小处。不要因保养小的部位而影响大的部位,不要因为保护次要的部分而影响了重要的部分。只保养小部位的人是道德低下的小人,而养其身体中大部位的人则是高尚的君子”
(16)、佛学像百货店——佛家经典名言20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我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南怀瑾:应随时生清净心,什么叫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用我们常谈的这两句话勉强来描写,就是此心无事,像个镜子,心如明镜台,有境界来就照,用过了就没有。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南怀瑾: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着相(着相是一个佛教术语,意思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了,说得好听是着相了,不好听是着魔了。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南怀瑾: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南怀瑾: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南怀瑾: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南怀瑾: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南怀瑾: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金刚经》南怀瑾:人世间认为的大福报,就是钱多,寿命长,儿女多,儿女好,样样都好,好得没有再好了。可是人生,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现实世界拼命抓住。尤其是寿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学仙学道,长生不死。福报是有穷尽的,每个人的光荣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电筒,每个人那个电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辈子发亮是不可能的。世间的福报是不实在的,福德无实,所以佛说,世间的福德再多,也不过弹指之间的空花就过去了。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南怀瑾: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个假名,是偶然的暂时存在,实际上没有一个永恒的实质存在,物质世界也会要变,也会灭掉。所以大家不要被世界呀、家庭呀,这些苦恼困住了。所谓家庭者,即非家庭,是名家庭;所谓人生者,即非人生,是名人生,同一个道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大意:菩提比喻智慧,明镜比喻清净心。本来清净,又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六祖坛经》大意:佛家主张,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佛性本自具足。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大意:当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争论不已。惠能上前说:“你们辩论不休的原因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你们作为修行人的心在躁动,心不清净!”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坛经》大意:若见世间过,即说明自己动了心、着了相,也失了慈悲之心。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大意:无念是不住念,无相是不住相,无住是随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是一。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坛经》大意:意在言外,得意忘言。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经》南怀瑾:入世间法不空,与般若(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为宝所(本谓藏珍宝之所,喻指涅槃,谓自由无碍的境界);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槃的颠倒梦想。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圆觉经》南怀瑾:一切众生自己迷惘,观念颠倒,所以不能灭除一切心理,生理上的幻化境界,不能清净。大家都在做各种功夫,都在修道,其中会遇到很多境界,而这些境界都是人妄想所造成的,这也是一种“迷倒”,甚至有人得到一点清净的境界,便以为是悟道了,这正是大妄想。了知身心皆为挂碍。——《圆觉经》南怀瑾:我们修道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被身心所障碍住了,打坐刚有一点境界,腿就不对劲了,屁股也坐不住了,这是身的障碍。再来就是心的障碍,思想杂乱,念头来来去去,静不下来。所以佛叫我们修梦幻观,不取动相,也不取静相,彻底明白身心就是我们的大障碍。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坛经》大意:迷而未悟的人,虽然懂得许多学理,论述时讲的头头是道,但在行为上并未做到;真正觉悟有智慧的人,则是依心力行,在修行中默默的去实践。
(1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八节》。
(18)、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19)、(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2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5、孟子最经典的十句话句句霸气十足影中国千年
(1)、大意:一个人不讲信用,是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还怎么能走呢?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那么孟子之仁君也是心中怀仁的,仁义之君会爱护百姓如爱护自己、爱护自己的亲人一般,同时照顾天下万物,亦像爱护自己的百姓一般。这样的君主,往往是深得民心,继而能够得到天下的。所以孟子说,“行不忍人之政”的君主,当属众望所归的仁君。
(4)、(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5)、贫穷时就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6)、(释义)凡是行为有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都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归向他。
(7)、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8)、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9)、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10)、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
(11)、(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1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4)、(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5)、(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6)、2: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1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释义: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18)、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弃者不可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19)、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20)、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3)、(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4)、·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5)、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
(6)、点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知道是非对错,不做错误的事,才能做出正确的事来。
(7)、译文: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8)、(出处)《孟子·离娄上》译文: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9)、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治国思想就体现在他的仁政学说上,而孟子之仁政学说大抵是建立在孔子的“仁者爱人”基础上。君主要“行不忍人之政”,需有将心比心的素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此才能获得民心,继而治理天下可运于掌上。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论出世与入世,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2)、(译文)孟子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就要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啊!我管理别人,但是没管好,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够不够啊!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恭敬够不够啊!”
(1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14)、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6)、39:出处:《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17)、(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18)、译文: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1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0)、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1)、仁不能战胜不仁,是因为仁心没被发扬光大,因为“仁人无敌于天下”(尽心章句下)
(2)、(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5)、(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6)、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遗弃其亲者,亦未有存义而後去其君者
(7)、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9)、儒家非常注重对人的观察,孔子曾经提出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考察方法,孟子则提出通过眼睛观察一个人的善恶。在《孟子》一书中有这么一句名言:“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就是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可以说,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观人重在观察眼睛(眸子)的人。
(10)、其进锐者,其退速。——《尽心章句上第四十四节》。
(11)、通过将孔子“仁”的思想与孟子之“仁民而爱物“的思想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孟子实则是在孔子之“仁”的思想上做了进一步发挥。
(12)、(释义) 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意谓凡事只能亲身经历,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13)、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尽心下)
(14)、(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15)、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1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职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8)、15038881555 17503883169
(19)、1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2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孟子语录
(2)、5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4)、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5)、(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