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有多伟大
1、海德格尔伟大吗
(1)、我爱你们,母亲。所以痛苦着,伤心着,对我而言,仅有怨恨。
(2)、存在主义哲学,包括海德格尔在内,也存在这个问题,比较难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其含义。大致上,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就是“我”;“我”,就是“存在”;“存在”也是世界。但是,他的这个说法,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完全不同。海德格尔不太看得上笛卡尔。
(3)、德里达:从法国这方面来看,是有遗憾的。因为对我感兴趣或涉及我的争论和工作,在其他国家发展得更好。但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局限于我或我所研究的领域。凡涉及到所渭的困难的事情,甚至尤其当它们与法国的习语紧密相关时,国外的讨论就显得远为丰富和开放。
(4)、如果不制作、不炒作、不收藏难以得到的珍贵财物,那么贫穷的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窃;百姓看不到足以引起他们贪心的事和物,那么纯朴的民心就不会被迷乱,并引起焦虑不安。
(5)、近现代,巅峰型或集大成式的哲学家,人们马上会想起康德和黑格尔。这些哲学家的哲学体系,宏伟浩大。他们对这个时代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一种奠基性的或者是总结性的表述和论证。
(6)、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猴王它永远是猴子的思路,即使上帝把它变成了人,它也还要用猴子的思路去思考它的问题。
(7)、人生是一所学校。在那里,不幸不是幸福,而是好老师。因为生活在深渊的孤独中。
(8)、可以说,海德格尔颇为倒霉。不到一年的校长生涯成了他的政治污点,不论是在他下台之后的纳粹仍掌权的十年,还是纳粹战败、法军掌控弗莱堡的时期,他都遭受了排挤。政治生涯已宣告结束,甚至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都颇受影响。他坎坷的度过了战争年代,终于在战后十多年后又重新以文化家和哲学家的身份登上了公众视野。时至今日,海德格尔还是一个极具文化影响力的大哲学家。
(9)、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的存在是该存在者影响或相互影响其他存在者的根源,是被其他有意识的能力存在者认识和利用的根源。
(10)、当代也就是一个文明的(技术的、经济的、文化的)逻辑的全球性封闭环,它开始怀疑自己,即在柏拉图的本体(ousia,尽管我们不要忘记,柏拉图也说过“超越于本体”(epekeinatèsousias))之后,“存在”意味着什么。值得欣喜的是,这一次以对其悬置和变动的形式来回应柏拉图的问题。从马克思和尼采,到海德格尔,并不缺少它业已崩溃的迹象:列宁、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代表着一个转折点,因为正是在海德格尔那里,这种病症才围绕着“存在”固定下来。当其他人看到了进程和进步(即便以批评的方式),他会将所有的特征集合起来,在本体论的名义下思考整个西方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说,正是透过海德格尔,当代的观念本身悬置了时间,成为了哲学的驱动力和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促使人们来谈论哲学的终结。在海德格尔的时间之后,我们仍然处于一个悬置状态。可以肯定的是,当代并不是没有运动,但这种运动已经变得非常艰难和可疑,至少可以认为,在某个时代,所有的保障都已经被撼动了,或者变得可疑。
(11)、自由之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英格索尔
(12)、在1930年代,海德格尔的确希望改革德国大学乃至整个德国文化中的无精神状态,重塑德国的精神,并且认为希特勒能够带领德国人重塑德国精神。海德格尔只当了一年弗莱堡大学校长,因为他意识到了他没有能力去完成这种理想中事业,现实中的纳粹d也不是他期待的那种理想的纳粹d。
(13)、0怕什么真理无穷尽,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胡适
(14)、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海德格尔
(15)、就算如此,我也要去。全部的棋子都被夺走,棋盘上只剩下王,也绝对不会投降。
(16)、我附加一句不太相当、但是跃在嘴边的希腊古话,“听命者命由天定,不听命者命不由人”,这里的“命运”,已经被理解为一种超然于生命个体之上的力量,但并未将其作为一种宿命论——无论你听不听命,它都在那里。毋宁说,此处的“命运”类似于海德格尔解读中的“自然”——似乎自有一种贯穿力量,但显然,命运无法等同于“自然”,因为命运拥有最终的决断力,而“自然”却没有。正如,“什么时候,一条河流能淹死自己?”或“一个被绞死的人令绳索窒息”,并不等同于约翰·济慈的“消极感受力”:温柔是这夜晚(Thetenderisthenight)。因为前者强调了一种客观之物反客为主的僭越,拥有了自主性或主体掌控力,而后者则是“温柔是这夜晚”与“夜色温柔”的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倒转——倒转产生的效果是,“温柔是这夜晚”中的“温柔”贯穿了夜晚,此处的“温柔”与海德格尔的“自然”之贯穿相近;而“夜色温柔”中的“温柔”是附带的修饰、是可以被任何词语替代的临时氛围的抓取。
(17)、极少富人拥有他们的财产,是财产拥有他们。英格索尔
(18)、从那一天开始,直到现在,在黑暗之中,黑暗中。
(19)、实际上,海德格尔终其一生发问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存在”问题。
(20)、棋子就要像棋子一样服从上司的命令,这才是长寿和成功的秘诀。
2、海德格尔的地位
(1)、这意味着他所回到的存在问题,就是一个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并不纯粹(或不完全是)认识论或哲学概念问题。对于海德格尔而言,存在问题最终成为了人类历史的神秘构成之类的问题。现在,我必须要承认阿多诺批判过的“海德格尔的黑话”对我的影响极大。我认为这十分正确,也十分必要,即必须让存在之所为存在的问题重新在哲学思考的层面上浮现出来。即便我的方法在这里非常不同于你的方法(我的方法很粗陋,就是反历史的数学),我会说,海德格尔恢复存在问题,让其成为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姿态。
(2)、威廉斯的“道德运气”理论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这种commitment(使命)之道德辩护的质疑,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抛家弃子追求艺术的高更。如果高更最终失败,不是现在这个伟大艺术家,那么这种对艺术的“使命”是否还可以获得一种无条件的道德价值,则是一种非常有风险的事情。
(3)、“存在”问题,它是最根本的问题。它之所以最根本,就在于它并不预设答案。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的答案。不仅没有答案,在很多情况下,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我们甚至连怎么发问都不知道。这叫“疑难”,因为当你知道一个问题的发问方式时,你已经大概知道了这个问题答案的一半。而“存在”问题,则是完全不同的问题。海德格尔说我们不仅没有答案,我们不知道怎么发问,我们甚至还没有“语词”和“语法”。这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和著作比较晦涩难读的一个原因。他不愿意,也觉得不能用古往今来人们用过的哲学的思想词或者概念词,去表达、去发问、去表述“存在”问题的“疑难”,因为一旦这样,我们就陷入了过去的传统的套路,我们的发问就会偏离。
(4)、((9))海德格尔/阿伦特,《1925-1975年通信集》,美茵法兰克福1998年,第11页。
(5)、你在最近的文章中数次提到“本真”、“使命”这样的词汇,并将“使命”作为你的一个关键词。前者在海氏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谓。当然从词义上,“真”就比“假”要好,过一个真生活,在语义上好于假生活。
(6)、或许我们可以说,在存在和意义之间的复杂而魔幻的区分,事实上标志着法德结合的当代性,而哲学在这种当代性中展开——或者至少可以说,哲学并不抛弃存在和意义,它并不纯粹是抛弃了本体论,而选择对“语言形式”或“生活形式”的进行思考。我在这里并不拒斥维特根斯坦,我只是想,在哲学中还有些别的东西,正如阿兰在我们的讨论中说过的那样,某种根植于“某种真实,它不能等同于虚构的隐藏之物”。
(7)、致广大而尽精微。——《礼记·中庸》可爱型0要是所有事情都变得跟长胖一样简单就好了。
(8)、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海德格尔
(9)、第二讲 本体论与政治本体论(OntologyandPoliticalOntology)
(10)、我不需要什么伙伴,玩游戏的是我本人,有棋子的话就够了。
(11)、英国历史学家,被史学界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衰史,史家评价“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
(12)、巴:绝对是的,非常糟糕,对我们来说,尤其对你的快感来说。
(13)、这或许可以说再一次表明了哲学家的“没用场”。但是在这之前,他的主要精力都是在个体之上,在个体如何理解存在本身的问题上(至少从本真性这个维度来讲)。而且他当校长期间,也并不是不以德国人的福祉而工作的,可能恰好相反,他期待并且努力尝试的变革正是以德国人乃至欧洲人的福祉为基础的,至少这是他自己的看法。
(14)、南:但你在这样说的时候,忘记了德里达,他将存在问题看成是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问题,并命名为“延异”(différance),他用字母a取代了之前的字母e——存在的延异,或者不断与自身相异的存在。现在人们写了很多关于“延异”的文章,他们会贬低这个词,他们不断研究这个词,希望将这个词理解为某种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不断延搁,仿佛德里达说的是“明天有免费啤酒”,“明天自由思考”,或者“明天自由享乐”一样。但我认为,通过带有字母a的延异(当然,这也是某种书写的东西),德里达想要从阿多诺的陈述中得出某种结论,即“若无存在物,即无存在”。当然,现在并没有无存在者的存在,但这也是一个非常忠实于海德格尔的陈述,它贯穿了时间和多。
(15)、本体意义上的此在 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以来, 长期把存在者作为本体去追问, 而忽视了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存在。
(16)、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存在是该存在者能够对其它存在者实施影响或相互影响的本源,也是能被其它有意识本事存在者感知认识确定利用的本源。
(17)、人安静地生活,安静地听风声也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18)、((17))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路标》,第416页。
(19)、目前,《书信集》已经出版了4卷,包括第一部分中《与父母及妹妹的通信》、第二部分中的前三卷,分别是与鲍赫、洛维特、奥托·珀格勒的通信集。其中,艺术史家鲍赫是海德格尔生前好友,海德格尔的《路标》一书就是题献给他的。
(20)、“出于选择了自身的能在这种“为何之故”,下了决心的此在解放自己,自由面对其世界。唯有断然朝向其自身的决心才把此在带入这样的可能性:让一道存在着的他人在他们自己最本己的能在中去“存在”,而在率先解放的操持中把他们的能在一道开展出来。这种下了决心的此在可以成为他人的“良知”。本真的共处,唯源出于决心中的本真的本身存在,而非源出于模棱两可心怀妒嫉的约许和在常人及其所欲从事之业中的喋喋不休的称兄道弟。”
3、海德格尔自述
(1)、孤独若能分享,定与幸福无异。——《刚好有你在》
(2)、德里达:关于法里雅斯一书提及的大部分“事实”,我还必须在调查中寻找一些长期以来即使那些对海德格尔极感兴趣的人也一无所知的东西。至于对于某些档案的研究,其结果能在法国看到,则是件好事。这些结果中最确实可靠的部分自伯恩德·马丁和雨果·奥特的工作之后就已经在德国存在,法里雅斯从中广泛地汲取材料。
(3)、((4))海德格尔全集第16卷,《讲话》,第39页。
(4)、希望这次与陈直就哲学具体探索的讨论,能给予大家一点点启发与鼓励。
(5)、根据以上这个三段论,结论不成立,一定是前提错了,于是我们只好说:海德格尔不是纳粹。这也是海德格尔战后为自己辩护的逻辑。但其实,结论不成立,不一定是大前提错了,也许是小前提不对。纳粹一定是反犹的吗?我们知道,纳粹为了政治宣传,以及战后的反纳粹为了政治宣传,都树立起一副纳粹反犹的形象。但是,将纳粹和反犹等同起来,其实过于急躁。因为也有不反犹的纳粹,比如海德格尔。他不反犹,但是“反人类”:因为他认为人类(常人)是堕落的,反人类竟是拯救人类!
(6)、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海德格尔
(7)、发生了什么?发生了事情。在偶然性中发生了多。发生的事件——你会首先坚持这个说法。在德里达的“延异”中,我们或许可以说海德格尔的存在被再一次提及,也得到重新思考,它与存在物的差异立马被掏空了,被取代了,被转化了。你自己也认可了这种改变的某种价值——当你写“非在”(inexistance),你也用a取代了e,即你认可了德里达用一个动名词取代名字会发生某些改变。这真的非常重要。动名词就是处于发生过程中的东西。英语有一种很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在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英语的从名词本身就可以变成名词。现在,你所谈的无关性,包括微分方程的无关性,这种无关性就是真实界(leréel),它的确就是发生过程。正如你反复强调的那样,拉康将这种真实界称为不可能,这种不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外在于可能性的计算框架。对我而言,这就是思想,通过德里达的做法和延异,这并不是你所说的无关性,他更类似于伊壁鸠鲁的诸神的无关性,但我称之为意义(sens)。
(8)、何谓本真可能更为关键,对他而言,细致的哲学研学与“本真生活”有关,这个本真性关乎于“使命”(他不认为他的使命是哲学,哲学也许仅仅是路途)。
(9)、海德格尔把这样的无决心的状态称之为“非本真的生存”,也就是丧失自我的生存,我们的一切都由社会来制定,我们只需要完成社会规定的任务、标准就可以了。在人的本真生存中,人就必须在当下的处境中进行决断。
(10)、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海德格尔
(11)、0任何瞬间的心动都不容易,不要怠慢了它。——毛姆
(12)、个人以为,就存在主义哲学来说,海德格尔不如萨特更为完善、深刻和易懂。当然,萨特晚了海德格尔几十年。个人还以为,存在主义哲学,所表现的,是一战以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失望和无奈,但又没从根子上找到原因。
(13)、贝隆主义既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问题是已经改变不了了。大学应该支持我们去钻研古人和别人的东西。如果只是支持自己和当代的东西,那么大学就没用了,因为它只是在拓展媒体已经担负起的功能而已。丁尼生说过,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仅仅一朵花,我们就能明白我们是谁和世界是什么。都说我是个大作家。我对这个奇怪的想法心存感激,可是却不认同它。将来会有些智者轻松把它驳倒,给我安上一个骗子或者粗制滥造的标签或者两个同时安上。妒忌是个很西班牙风格的主题。那些西班牙人总是想着妒忌。他们形容什么东西很好会说:那可真让人妒忌。革命是一种广为流传的迷信,是一种统计学的滥用。过去的弹药是无限的。过去是构成时间的物质,因此时间很快就变成过去。假如你像个男子汉那样战斗,你就不会像条狗似的被人绞死。假如我无缘得到那份荣誉、智慧和幸福,那么让别人得到吧。即使我要下地狱,但愿天国存在。快乐不需要转化成美,而不幸却需要。历史更像是虚构的一种形式。领悟的幸福远远超过想象或感觉。某些道德家认为拥有钱币不一定表示幸福,另一些幸运的形式也许更为直接。那帮英格兰人的蠢东西一种美学上的丑恶运动:十一个人和另外十一个人追着一个球的对抗一点也不优美。女人们让我倒霉。可是我获得的快乐足够补偿所有的不幸。痛并快乐着好过不疼不痒。任何一种命运,再长再复杂都好,事实上都有那么一个时候:在这时一个人永久地知道了他是谁。上帝在克莱门蒂诺图书馆的四十万藏书中某一卷某一页的某一个字母里。我的父母、我父母的父母找过那个字母;我自己也找过,把眼睛都找瞎了。失明是孤独的一种形式。诗歌需要韵律。诗歌永远记得它在作为文字艺术之前首先是口头艺术,记得它曾是歌。时间就是组成我在干的事情的物质。时间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选集编纂者。使人着迷是一个作家应该具有的几个最主要品质之一。事实是我们拖延着能拖延的一切;假如我们都深知自己是长生不老的,那么早晚所有的人会干完所有事情并且懂得一切。他不是为后代,也不是为上帝写作,因为他对上帝的文学喜好一无所知。他殚精竭虑、一动不动、秘密地在时间的范畴里营造无形的迷宫。天使对我说,绵羊的毛皮不是老虎的颜色,撒旦对我说,强大的上帝要它变成那种颜色,利用了我的技巧和染料。现在我知道,天使和撒旦都在颠倒黑白,一切颜色都是可恶的。文学不是别的,就是引导一个梦。我的故事从布宜诺斯埃利斯开始,对我而言它像水和空气一样永恒。我孤独而镜中空无一人。我们管千百个变化不定的原因的无限运作叫做命运。我们很容易便接受了现实,或许这是因为我们直觉里没有一样东西是真的。我们往往为小说人物的不幸一掬同情之泪,结果我们自己的不幸更让人伤心。我们应该感到恐惧的异教徒是会和东正教混淆的那些。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政府。我想应该发明一种没人能赢的游戏。我有时猜测,唯一不神秘的东西就是快乐了,因为它只需靠自己来证明。无知的人以为无限的抽签需要无限的时间,其实不然,只要时间无限地细分就行。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和所有的人都有共同之处,因此,把花园里的一次违抗说成是败坏了全人类不是不公平的,说一个犹太人被钉上了十字架就足以拯救全人类也不是不公平的。一家大型公司的运作者肯定相信它已经完备了,并且给它强加一个像过去一样洗刷不掉的未来。疑问是智慧的名字之一。英雄们就这样战斗,可敬的心胸无畏无惧,手中的钢剑凌厉无比,只求杀死对手或者沙场捐躯。有些人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鸟的世界;有些人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水的世界;而对我来说,我无法去想象一个没有书的世界。语言是需要有共同记忆的一些符号。在挑选敌人的时候要小心,因为他可能只是看起来像罢了。在现实中,在历史上,每次当一个人在面临抉择时必然选择一个然后放弃其他几个;而这并不在像那个属于希望和遗忘的,艺术上有着多种可能性的时间概念中。战争,像女人一样,是男人的试金石。专制的政权才会推行愚昧。
(14)、0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件不是闲。——仓央嘉措
(15)、如果说海德格尔选择对自己曾经的不光彩经历不予置评,是出自于对“任何补救的言辞都对已经造成的创伤于事无补”的清醒认知,那么,他对策兰诗歌的深度认同还是证明了他并没有回避那段黑暗的历史。
(16)、不过,这里 有某种东西——我知道我离你越来越远了——似乎对我来说,这让我高度兴奋。对我来说,这种兴奋感十分强烈和正确,或许也可以反对海德格尔的政治,或者不仅仅是政治错误,即他做出了如下理解:存在物的整体,在那里存在的东西(这仍然是我们对其他哲学家感兴趣的地方)本身就是令人惊奇的,倘若如此,不是一个主体,也不是一个实质化的存在物让其如此,它就是如此令人惊奇,令人享受。在这里,还存在让我无法忽略的某种东西,包含着哲学上的诉求,当然我完全理解不了。我甚至不知道海德格尔自己为什么不断地使用名词存在,以Seyn(将Sein的i改成了y)的方式使用这个词。在《黑色笔记本》第四卷中,有时候他会用十字架将存在引出来。但在海德格尔,还有一个奇怪的内在矛盾,即存在并非所是,被抹除的存在,即用字母y抹除了i的Seyn(这个词就是打算让所有概念、所有实质化的存在最核心的东西可以发出声音,让其成为一个命题的主语),严格来说,存在被视为一个及物动词。
(17)、哲学不能引起世界现状的任何直接变化。并且,所有一切只要是人的思想和图谋都不能做到。
(18)、但是有一条可以肯定,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属于理性主义。但到了海德格尔,尽管他的哲学从现象学出发,然而他所表述的“存在”,即便不是反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所以,他曾经认为,全部哲学史,没有按照他的思路来分析阐述,结果把“存在”这件事耽误了。
(19)、哲学不能直接改变世界现状。此外,一切都不能单靠人类的思想和计策来完成。
(20)、随着时间的流逝痛苦会变得淡薄,然而我并不想让时间来治愈我的痛苦,就算从痛苦中逃脱,忘记一切,得到的得也只是停滞,无法前进。
4、海德格尔 现身情态
(1)、其一是“沉思“与“浪漫主义“,这与本真性的关系是什么,“思考”和“认识”就可以通达“本真”吗?
(2)、埃里邦:你最新的一本书《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也谈论了海德格尔的纳粹主义。你把这个政治上的问题铭写在他的思想的中心。
(3)、0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人忍心责怪。——林夕
(4)、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海德格尔
(5)、▊ 文|杨利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成员,比较文学研究方向)
(6)、尽管许多人来来回回地忙碌着,但却没有看出,大学应发生什么。就连那些力量——它们一方面是伟大精神传统的承载者并且另一方面也拥有那种意志,即力求对“帝国”和其精神世界做出一种能够胜任的造形——也显然始终都被阻止了。虽然对大学有一种合理的不信任——在大学中恰恰现在有相当多的反作用在大出风头,并且是要求有这样一种态度——但这并不应把事情误导到相反的错误中去,即只把这些任务交付给纳粹d员。
(7)、((5))参见海德格尔/李凯尔特,《1912-1933年通信集》,美茵法兰克福2002年,第36-41页。
(8)、这么近的地方竟然有港口——即使这样,我还是——那样的乱跑,没有发现,明明就在这么近的地方。
(9)、然而,纳粹d不需要太多的“理论家”,有一个能思考的人就够了,但这个人肯定不是海德格尔。纳粹d需要的只是,你能发挥你的“作用”,哲学家嘛,发挥点文化作用,利用自己在学术圈中的威信,巩固纳粹d的权威啊。海德格尔倒好,不但没有为d拉拢人才,反倒处处树立敌人。他当上校长后,对学校的管理十分严苛,对教授委员会极不尊重,坚持按照自己的那一套来做事。于是教授们很快就产生不满,多数教授都反对他,他也就垮台了。而政府那边,也没有像海德格尔所预期的那样给他提供支持。结果,两边都不讨好的海德格尔就成了政治上的牺牲者,既失去了政府的支持,也失去了教授们的支持。所以,当法学院的教授反对海德格尔任命的法学院新主任而告到教育部,而海德格尔却同样跑去教育部诉苦时,这就意味着海德格尔的校长之路到头了。((14))
(10)、埃里邦:你的书特别显著的一点是,你在海德格尔的文本与其他思想家,如胡塞尔、瓦莱里等的文本之间确立的和睦状态。
(11)、人生是一所学校。在那里,不幸而不是幸福才是好老师。因为生存在深渊的孤独中。
(12)、在《像他们一样思考——你不可不知的十位思想家》精品课中,三联想要给大家呈现的,不仅仅是就是100年前照进如今现实的那些伟大思想,而是带你仔仔细细品味那些当时被视作是“反叛、异化”的他们,是如何引导一个人去感受真正的生活与自我。
(13)、关于决心,海德格尔把人的本真生存定义为“先行的决心”。决心是本真生存的一个见证(Attestation),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目标、规则与标准都是被制定好了的,我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生活就可以了,日常生活并不需要“决心”。
(14)、“你是我学生,我是你老师,这些不过是我们之间关系的一个缘起罢了。我绝不会占有你,但将来,你会属于我生命的一部分,而我的生命也会因为你而继续生长。”((9))
(15)、0一切安乐,无不来自于困苦。——《我是猫》
(16)、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仅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我。
(17)、 孙周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8)、何谓“道德”?按照我们中国人的原初智慧,“道”就是道路、方式;“德”就是一种占有和获得,所谓“德者得也”。于是乎,道德就是一种“占有和获取方式”。这种理解和海德格尔也不谋而合,海德格尔会认为道德是一种“存在方式”,是此在之存在方式(DasWiedesDaseinsinseinemSein)。表面上看,把“道德”刻画为“占有”,与我们的思维习惯有所冲突:道德应该是“给予”、是奉献啊。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有不同层次的“得”:得利益、得名声、得自己。每当进入下一个层次,就要舍弃前面所得的东西。要得名声,就要舍得利益;要得“自己”,就要舍得利益和名声。所以,道德既是“得”,也是“舍”,有舍才有得。
(19)、((11))海德格尔,《论德国的大学》,载《讲话》(全集第16卷),美茵法兰克福2000年,第297-307页。
(20)、作为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笔耕不缀。我们知道,他的全集就有102卷之多,目前已经出版了90来卷。而所谓的“全集”还远远不是他的全部著述。海德格尔的全集不是历史考证版,此外,还有大量的材料未被收入全集,而是保存在马尔巴赫的德意志文献档案馆中。
5、海德格尔 在
(1)、当我们做这些批判的时候,我们抽身于物外,像个旁观者一样从外面观看品评,对人事物的“性质(本质)”给予名称和理解,例如竞争的“内卷”,关系中的“PUA”。但回到生活之中,大多数问题都是“死局”,除了消极的避免和放弃,难有积极改变的方法。
(2)、海德格尔始终在质疑和颠覆惯性、习以为常的传统哲学认知,并揭示了思想固化的原因:“让我们觉得朴素自然的,兴许仅只是一种长久的习惯所习以为常的东西,而这种习惯却遗忘了它赖以产生的异乎寻常的东西”。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方式,如果将“世界描述为一个个概念,并对应一个个实在”,就违背了真正的思之品性,因为“对世界的描述”,并不等同于“世界的实在”。海德格尔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该如何“抽象地听”:“听到敲门声,但从未听到听觉的感觉,或者哪怕是纯然的嘈杂声。为了听到嘈杂之声,必须远离物来听,使耳朵离开物。”这就像布朗肖一直所质疑的对卡夫卡的各种阐释:只关注卡夫卡所书写的对象或书写的主体状态,而不是书写本身。实际上,应该关注书写本身,而不是书写载体。布朗肖认为,在阅读卡夫卡之前,必须认识到,卡夫卡的所有已书写之物只是其书写载体而不是书写本身。因此,唯一能够走进卡夫卡的方式,是参与到卡夫卡的书写活动本身之中,读者们或者研究者们所要做的是,回应卡夫卡的“以书写等待书写”的热切召唤和诚挚邀请。
(3)、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的传记对于理解他的思想而言没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因此,他在讲授亚里士多德的生平时只用了三句话:他出生、他工作、他死去。同样,晚年海德格尔也认为自己的生平没有必要进入公众视野,因此,在他亲自规划的《海德格尔全集》中并未收入书信部分:与此相反,马克思、尼采、胡塞尔等多数现代大哲学家的全集是有书信部分的。这似乎给大家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仿佛海德格尔认为,一个哲学家的个人生活世界——包括他的婚姻、爱情、事业等等——和他的思想世界是脱离的,至少是没有内在关系的。因此,一个生活得糟糕的人同样也有可能是一个伟大的思者,而一个生活得井井有条的人却也有可能是个平庸的常人。
(4)、海德格尔文20世纪是最伟大的两个哲学家之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三个哲学家之一。第一个是马克思、第二个尼采,第三个海德格尔。
(5)、假设斯宾诺莎这句话或多或少符合海德格尔,那么就是,自我批判和公开忏悔,“只是对他者批判的拒绝,一种使自身愈加充分的方式同时也为自己保留了不充分的权力,对自身的贬低同时也是对自身的颂扬”。沉默则不然,可以有很多种理解方式:承认、否认、接受、拒绝、肯定、否定、赞成、反对、两可、两不可或者零态度……沉默,是一种自杀式修辞,它触动了言说的深层运作机制:言说,在关注和遗忘的存在中,具有一种掩饰的力量,这种力量抹去了每一个确定的意义,甚至抹去了言说者的主体性(不是人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人);言说之语既不是黑色也不白色,而是灰色——它为所有主体情绪提供了一个貌似万无一失的藏身之地,进而使主体的形象及实在的空间得以暗化处理。于是,沉默使得众人眼中的海德格尔形象,更加扑朔迷离,因为沉默几乎抹除了他所有的价值立场。
(6)、0唯有尽力自持,方不至癫狂。——《人间失格》
(7)、只是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加速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节奏,实用主义的快餐文化已经淹没了传统文化的光芒。吟诗作赋,对于当下的大部分国人而言,已经是一种文化生活的奢侈。
(8)、沃:最后,我们要谈谈一个非常微妙的名字:海德格尔。对你而言,巴迪欧先生,海德格尔是纳粹,但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或许你会同意这个看法,南希先生,是吗?不过,我们是否以将海德格尔的纳粹主义与他的哲学分开?我们该如何对待海德格尔?更进一步,谈个相关的问题:是否可以设想一种法西斯主义的哲学?让某种民族或种族具有优先地位(即便这些观点包含在他对存在及其表象的概括中),这是否不仅会败坏思想,以及从根本上来引导思考?最后,海德格尔是否命名了法德哲学关系中的一个替代关系——即不停地替代自身的替代?
(9)、因为齐克果、海德格尔等人谈论的“使命”、“决断”、“选择”等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关乎个体的概念,这些概念更多是为了实现单一的个体的精神目标,或许可以近似地说(但是并不等同),“使命”是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
(10)、这和我们中国人的集体想象却颇有不同:在我们的世界观中,圣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不但生活得好、思想深刻,而且道德高尚、人格独立。诚然,我们的这种想象是过于单纯和理想化了,然而,将一个人的思想世界和生活世界完全脱离开的做法,却也显得过于冒失,并且未必是海德格尔所支持的。在他解读尼采的课程上曾指出,“尼采对他生活的回顾和追忆始终只是对自己的使命的前瞻……我们必须由此来说明他的一个值得注意的习惯:比如在起草书信时,尼采总是直接把草稿写在他的‘手稿’之上。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节约纸张,而是因为这些书信与著作有着归属关系。书信也是沉思录。”((1))至少在尼采这个案例中,他的书信以及其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细节,对于理解他的思想是有助益的。在这个意义上,将海德格尔的思想和生平联系在一起、寻求两者之间的统一性的尝试,就不只是一种哗众取宠、或者违背海德格尔本意的做法,而可以是一种更深刻地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尝试。
(11)、我不会止步,踏出的每一步都不会后悔,所以,我下令,只有你不能背叛我,不能离开我左右,绝对不能!
(12)、技术发明释放了自然力,自然力已经在一种涵盖整个地球的消灭过程中爆发出来。
(13)、埃里邦:在《心灵,其他的发现》中,有一篇关于曼德拉和种族隔离的文本。这是你极少数的政治性文本之一……
(14)、这就是海德格尔的“道德观”,就其积极意义而言,他将我们从传统的道德命令中解放出来,将理论化的、压抑生命本身的道德消解掉,而提出了一种更为原初、更符合生活本身的道德观念。而恰恰因此,海德格尔才成为了“实存哲学”的代表人物,他与尼采、马克思等哲学家一起,给当代世界及其哲学带来了新的力量。
(15)、这个认识我们现在叫做现象学的认识,以前20世纪开始,20世纪有几个重要的哲学,一种哲学叫分析哲学,一种哲学叫马克思主义,一种叫现象学,这是最大的几种哲学。但里面讲马克思主义实际上19世纪的,分析哲学是19世纪留下来的,只有现象学是20世纪新的哲学。这种哲学实际上我觉得,简单说对欧洲来说,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理解方式,这种理解方式,我个人把它叫做关联性思维,比较接近于我们中国的思维。
(16)、因此,对于这套《书信集》,我们有理由对之报以一定的期待。在登克尔的规划中,35卷本《书信集》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私人关系方面的通信(约10卷,包括与家人和朋友的通信);第二部分:学术方面的通信(约20卷);第三部分:工作方面的通信(约5卷,包括与大学、出版社、学院和档案馆的通信)。
(17)、人与人相处,难免产生伤害,一旦受伤就拿出道德的武器进行反攻,这不是十分明智的作法。我们注意到,海德格尔的妻子和情人都是开明的妇女,她们在这个问题上都没有拿“道德武器”来约束海德格尔。但是,海德格尔的“道德下限”不止于此,更受人诟病的是,海德格尔被认为是一个纳粹分子。
(18)、巴:但快感在面对事物的时候必须要怎么样呢?微分方程不会享受任何东西。
(19)、自上个世纪以来,甚至于殊为多样的世界观也都急着要为自己谋取一个科学基础,或者要与科学保持一致。
(20)、海德格尔一生的外遇估计不少,但其中最有名的恐怕是《存在与时间》的缪斯女神、后来扬名美国的哲学家阿伦特。这是海德格尔当上副教授之后在马堡发生的事。我们知道,这时的海德格尔正处于他学术生涯和事业的第一个高峰期,他充满了“正能量”,同时他的“泡妞技术”也日臻纯熟。而阿伦特则是当时哲学系的系花,一个漂亮、果敢、有气质、有见识的犹太女子。据说,海德格尔在观察了她两个月之后,在一个阴雨天的下午,把她叫到办公室,从此找到了他“生存上的激情”((8))。
(1)、“而我对你的赤诚只是为了帮助你,让你对自己保持赤诚……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并且感谢——并非我——你对我的拜访是决定性的一步,让你回到既丰富又孤单的学术研究之中。”((10))
(2)、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大时代,可以由此而生,由此而死。“这里的‘大’不单单指波澜壮阔的发展景象,也指个体或者群体在面对历史机遇时,是既危险又兼具挑战性的。”在这样的时代里,思考世界这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何要诗意地栖居?是艰难而又必要的命题。“哲学是浮在上层的东西,但海德格尔以现象学的方式来描述人的存在,因此我们在看《存在与时间》时,像是读一本长篇小说,那么多概念如一个个人物,展开铺陈在读者面前。直至后期,他的思想又散文化、诗化。他对于我们而言,正如海德格尔曾说过的,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的存在形式,而诗是原始的让居(Wohnenlassen)。”郜元宝说。
(3)、海氏自己也在1933年出任纳粹d治下弗莱堡大学校长,这样的选择不能不说是“使命”使然。他当然很快辞任离开,也对此十分后悔。不过,我并无意说明“使命”是个恶的概念,而是在怀疑一种不以“幸福”为牵扯的“使命投入”之本真到底会有何种代价。
(4)、((6))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1920-1963年通信集》,美茵法兰克福/慕尼黑1990年,第42-43页。
(5)、巴:本体论的超高难度在于,我们必须十分冷静地相信,对存在的世纪思考需要我们承认存在与我们周遭发生的一切完全无关。当我们从诸神的角度来思考存在时,诸神关系到我们周遭发生的一切。看看基督教的上帝吧!他为了拯救我们,死在十字架上。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存在也就在与人类的命运最核心处,也是其时代的核心。那么,十分明显的是将存在作为绝对与无羽毛的双足直立行走动物的周遭发生的一切毫无关系的东西——存在是既存的和发生的多的形式,没有任何东西具有优先地位——它是有待生成的断裂。在整个意义上,存在与命运无关,也不会与有思想的人类的独特性有任何关联,恰恰相反,它是我们存在的基本轨迹,与人类的命运毫无关系。为了接受这种无关性,我们就必须思考和认可,根本没有存在的大历史。所具有的,仅仅是存在自己展现为不相关的多样性的多元。海德格尔回到存在问题的局限,就是他隐含地保留了现象学观念,即是说,他认为存在具有一个意义。
(6)、在《致雅斯贝尔斯》的信中,海德格尔谈到了“思想的保卫者”和思维者的孤独之必须:“在这个不断加强的世界危机中,思想的保卫者寥寥无几。他们还要为反对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而不得不坚持斗争,且不计后果。……孤独性不应该是被谈论的对象。孤独是从事思维和进行吟咏者能依人类的能力而坚守在存在身旁的唯一场所。”这种孤独与思想的纯粹恰好反映了海德格尔寂静独守的一面,也许这是海德格尔沉默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二战后,面对众人对他曾经的纳粹身份的严词指控,始终不发一言。正如海德格尔在其《形而上学导论》(1953年再版)中所表明的,“尽管在今天的传言里,本书被认为是国家社会主义的哲学,但它其实对这一运动的内在真理和伟大之处毫无贡献。它是由一个始终在被各种‘价值’和‘总体性’观念搅动不安的水面上平静垂钓的人写作的”。
(7)、这个世界里没有什么规则,就算有,那也是由我创造的。
(8)、《人,诗意地栖居:超译海德格尔》是郜元宝从海德格尔大量著作中精选160余条语段翻译整理而来,在每一段末尾都标注出处,大致勾勒出海氏思想的轮廓与话题中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接近原著,进入海德格尔极富魅力的、邈无涯际的精神王国。海德格尔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便由沈有鼐、熊伟、萧师毅等译入中国,现在我国的海德格尔全译本已达80多辑。本书作为一本选本,郜元宝表示,仍然出版的意义在于给一些普通读者亲近这位哲学大家的途径。他同时指出,中国研究者研究西方哲学处于翻译时代,所提倡的“哲学进入汉语世界”中的“汉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语,若二者不能彼此接受,就会造成某种隔阂的持续存在。
(9)、这个使命并非是一种消极自由的“个人精神栖居地”,在他的探索路径中,与他人关系的“共在”以及实际的实践和“操心操持”一直是重要的,我想这是他接受这样的笔谈,进行对话而非仅仅“沉思”的关键。
(10)、也许海德格尔不会支持肉体消灭这种野蛮的做法,但是,通过权力对持异议者进行打压、向上级打小报告,这些事情,海德格尔可都亲自做过。1933年,海德格尔当上了弗莱堡大学的校长,但这也是他政治生涯的最高点。海德格尔政治生涯的失败也许意味着他过于单纯,不懂得“政治”的实质。这是多数人的理解,也是战后海德格尔自己所希望呈现出的形象。
(11)、除了“巅峰型”的哲学家,在历史上我们还会发现有另外一类哲学家。这些哲学家往往不是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做论证、辩护或总结,而更多的是对这个时代立基于其上的基础,对那些最基本的概念,提出疑问,提出挑战,提出批判。
(12)、让一道存在着的他人在他们自己最本己的能在中去“存在”,而在率先解放的操持中把他们的能在一道开展出来。这种下了决心的此在可以成为他人的“良知”。
(13)、只是不想再一次看到那个样子,我可没有一次又一次去冒犯死者的兴趣。
(14)、要是没有把握住棋子的认知和战略,就没法进行游戏了。
(15)、1928年,海德格尔终于成为了弗莱堡大学哲学系第一教席的正教授。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他的事业理想就是搞好教育事业。一开始,他还是老老实实守在哲学这个圈子里面的,也带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讲师时期的洛维特,副教授时期的伽达默尔和阿伦特。但是,海德格尔不会满足于此。他想影响更多的人,从而改变整个人类、整个世界。在他看来,人类的情况很不妙,需要来一次革命。所以,他所理解的教育事业,不是学院性质的教育,而是教化大众、人民,在整个德意志民族那里、乃至整个世界中培养真正的人——按他的说法——“本真”的人((11))。而这就意味着,他必须从事政治活动了。
(16)、南黑森林一个开阔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小屋仅6米宽,7米长。低矮的屋顶覆盖着三间房间:厨房兼起居室,卧室和书房。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里,那里古老的杉树茂密参天,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空里盘旋,舒缓,自在。
(17)、投稿邮箱:grimmgruppe@1com
(18)、他的野心很大,他是要做“帝师”的,也就是做领袖的领袖。领袖带领人民,而他来引导领袖。所以他开始研究柏拉图,柏拉图也有相似的理想,也就是成为“哲人王”。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是,当海德格尔在从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有人碰到他,就跟他开玩笑说,“你从叙拉古回来了啊”。我们知道,柏拉图想去叙拉古实现他的王政,无奈失败了,最后差点被卖为奴隶。这是对海德格尔的尖刻的讽刺。
(19)、首先在哲学上,海德格尔来自悠久遥远的地方,并且把赫拉克里特、柏拉图、康德等人视为同时代,与他们十分亲近,以至于使海德格尔能够聆听到这些前贤们的未尽之语,并且将它们表达出来。此外,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存在者的现象,传统哲学所探究的是把人作为存在的主体,人以外的事物都是探究的非主体。而海德格尔则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以“存在论地存在”反驳了人的主体意义。认为人的“存在”被称为“生存”。而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道”是人类围绕的中心,万事万物跟随道的变化而变化,万事万物的情状也是由“道”得知。
(20)、从历史角度看,海德格尔的“本真性”这个词直接源于18-19世纪浪漫派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强调了个体的不可还原性,比如说人的个体不能被简化为是一个“理性的动物”,不能被简化为是作为公司的一个“人力资源”(李注:也不太可能简单地简化为一种时代共性问题的面对者)。
(1)、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的存在是影响该存在者或其他存在者的根源,是被其他有意识的能力存在者认识和利用的根源。
(2)、.颜廷利,颜廷利教授,当代文化名人、中国著名文化大师,当代思想家、教育家、世界著名国学易经大师,曾以原创‘升命学说’理论思想影响全球文化领域。
(3)、(*李注: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说,其实现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于社会标准的消极对抗,依然是一套他人给定的按部就班)。
(4)、“人制造自己,加工自己的时代,马上到来了。”
(5)、现在,我坚持认为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原本的“真实-真实”——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一种迫切需要,也是最终的哲学激情(在某种意义上,胡塞尔的“回到事实本身”让我们激发了这种哲学激情)。真实就是存在与/或意义,如同它们二者的区分一样。有一种打着“新实在论”,“思辨实在论”、或“物导向的哲学”旗号讨论“真实”,这证明了的当代主流十分热衷于谈论“真实”——这个问题在法德结合的问题之外。如今,这场运动认为哲学已经被封闭在主体性之内,认为所有其他一切都与主体性相关联。但这是非常幼稚的假设。思考从来步涉及到一个与“对象”保持单边关系的“主体”——即便在笛卡尔和康德那里也是如此。通过在世存在,通过被抛入世界(世界既不是给定的,也没有得到任何保障,不过世界绝对存在),一切事物已经开始,并反复重新开始。
(6)、他说,由此,可以引入一个更基本的问题——询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又究竟意味着什么?他认为,这些问题,隐藏在明显的日常生活背后。它们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过于贴近日常生活而难以把握。
(7)、阿尔弗雷德也许是其中的第一个,他们很快走向了婚姻。然而婚后的海德格尔还是喜欢沾花惹草。在思想上,海德格尔明确地区分了爱情和婚姻,他将其分别比作厄洛斯(Eros)和赫拉(Hera)。在50年代写给妻子的一封“道歉信”上这样写道:“一面是人的禀性,一面是儿时接受的正统教育;一会是在可信赖之中不确定的东西,一会又无所顾忌地滥用了这种信赖——这就是我在其间动摇的两极。有鉴于此,我太过轻易、太经常地搞错、误认了对待赫拉和对待厄洛斯的尺度。”((7))对于他的“错误”,海德格尔虽然敢于承认,但仍然“一犯再犯”,并且每一次都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挽回了婚姻,让妻子继续在他身边帮助他。
(8)、看它的眼睛,它早已失去了自我,在那里的不是你们所熟知的普鲁托,只是野兽,被夺走尊严毫无目的地存活着,这是多么悲惨的事,你们应该明白吧。
(9)、《海德格尔与《存在与时间》》是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 马尔霍尔。该书是对《存在与时间》一书的导读,在海德格尔生平与写作的背景下,作者提取其哲学观念中最为关键的概念入手,逐节对《存在与时间》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进而把握了海氏宏大而晦涩的哲学理念。
(10)、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就是操心(care),因为人的“基本建构”是在世界中存在,也就是:
(11)、德里达:当海德格尔的话语在纳粹主义阵营中处于引人注目的地位时(何等样要求高的读者会相信这个盟主地位,是一个被孤立的、很容易被界定的插曲呢?),海德格尔又一次使用“精神”这个词,他规定了它的空缺;他使用了引号把精神圈了起来。他限制了他早些时候开始的解构活动。他保持一种他后来对之产生怀疑的唯意志论的和形而上学的话语。至少在这个程度上,海德格尔通过赞美精神的自由来拔高精神,从而与总体上反纳粹主义的其他欧洲话语(如唯灵论的、宗教的、人文主义的)有相似之处。这是个我试图通过辨认对纳粹主义和反纳粹主义、对于相似性法律、走入歧途的不可避免性等互相交织的线索,来解开的复杂的和不稳定的结。这种反映的效果有时使人眼花缭乱。我把这个思索放在了书的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