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独
1、君子慎独,卑以自牧
(1)、《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2)、除此之外,君子慎独还可以引申第二层意思,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3)、卑:最早见于甲骨文,古字形像手持器械的样子。它的本意指的是身份地位地下,引申为人格等低劣,而由低劣又引申成位置低。之后人们用以自谦,表达自己的一种态度。
(4)、常言道人善之首,即是心口如一。这话正是告诫众人:口中所言皆应出自肺腑,语出之理也当极尽恪守。
(5)、而要做到“慎独”,最重要的就是说的做的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言行如心口如始终如一。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
(6)、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谈,用自己的标准来教训、说服别人,而不是约束自己,往往会适当其反。
(7)、所以明道之人于不闻、不睹之地,仍时刻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不让最隐微处的违背正确原则的行为显现坐实,所以修行到究竟处的君子就会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动。
(8)、真正的“慎独”是生命的自觉,“慎独”应该是一种内在的要求,是很高的道德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只有经过个人的艰苦努力和修持磨炼才能逐步做到“慎独”。
(9)、暗室:出自《梁书·武帝纪下》:“性方正,虽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指幽暗的内室,特别是指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自己独处的地方。
(10)、明代曹鼎任泰和典史,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干部,在一次捕盗贼的时候,抓了一名绝色女贼,由于离县衙路途遥远,夜宿在一座庙中。月光下,女贼千方百计地以色相来引诱他。曹鼎为提醒自己抵住诱惑,写了“曹鼎不可”四个字贴在墙上,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失控。过了一会儿,他想,在这荒郊野外,送到嘴边的“肉”吃了谁能知晓。于是他把纸撕了下来,欲破门而入。这时,他又感到不妥,这是因私欲而废公法的行为,不能做,退回来又把纸贴上。再过一会儿,他歧念又生,他想,她是犯人,我做了坏事她也不敢说,于是又把纸撕了下来。可是刚要进门的时候,良知告诉他:这样不行,乘人之危是不道德的行为。又把纸贴了上去。就这样贴了撕,撕了贴,折腾了一晚上,最后,曹鼎终于保住了清白之身。由此可见慎独是很难的,其思想斗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同盗贼兵刃相见。
(1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2)、杨震却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13)、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慎独说到底其实就贵在这三个如一。
(14)、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谈,用自己的标准来教训、说服别人,而不是约束自己,往往会适当其反。
(15)、三国时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是古人常说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无人时、细微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17)、卑:最早见于甲骨文,古字形像手持器械的样子。它的本意指的是身份地位地下,引申为人格等低劣,而由低劣又引申成位置低。之后人们用以自谦,表达自己的一种态度。
(18)、慎独首先要顶住诱惑。老子说得好:“见欲而止为德”。如果说懂得顶住诱惑是一种清醒,那么善于顶住诱惑则是一种智慧。它需要以高度的自觉、极大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克制自己,与各种消极的东西抗争,从而达到“见欲而止”的境界。
(19)、宋明理学中直接讲“慎独”二字。郑玄注《中庸》,把“慎其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
(20)、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由于行走路途遥远,天气又热,十分口渴.
2、君子慎独 不欺暗室 卑以自牧 不欺于心
(1)、杨震是东汉时华阴人,以教授学生为生,由与正直、博学,人称「关西孔子」。
(2)、东汉名臣杨震风雅清正,为官数载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称。
(3)、意思是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4)、释义:含蓄地处事,保持住美好的德行,如果去从政,不居功、有美德而不显耀,就有个好的结果。
(5)、做人最难处,莫过于慎独。“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6)、含章可贞:有美德,有功劳但又不去炫耀,同样也是保持谦虚的意思
(7)、清代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另外出土于湖北沙洋的郭店楚简儒家类的典籍《五行》各有二章特地议论“慎独”简本《五行》16~18云:“淑人小人,其义一也”。能为一而后能为小人,小人慎其独也。
(9)、虽是简单的一句话,孔子却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实就是知行合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10)、对于心中自律的坚守,他们都做到了始终如一。
(11)、虽是简单的一句话,孔子却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实就是知行合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12)、《中庸》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宋代学者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13)、始终如一可谓是慎独中的最高境界,因为它的背后是一个人处事的坦荡之志。
(14)、许衡去世后,四方有学之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痛哭在墓下的人。
(15)、中国人做事贵在一个“恒”字,而“恒”要的就是始终如一与不忘初心。
(16)、南子回答说:「起初我以为卫国只有一个蘧伯玉,现在看来卫国还有与蘧伯玉不相上下的人。这样的话君上就有两位贤臣了,这对于国家来说真是天大的福分,因此我表示祝贺。」
(17)、刘向《说苑·敬慎》云:“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
(18)、《论语·为政》篇里记述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9)、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20)、“君子慎独”在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之中都有出现,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
3、君子慎独 不期暗室
(1)、心与口是人发语的两端,按照佛家的观点,心为善生,而口为妄生。唯有心口如一才是可信之人。
(2)、常言道人善之首,即是心口如一。这话正是告诫众人:口中所言皆应出自肺腑,语出之理也当极尽恪守。
(3)、王密说:「放心吧,三更半夜的,没人知道这件事。」
(4)、意思是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5)、这世间口若悬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然而真如杨震一般,话从口出后即使无人监督,心却一如既往遵从己言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6)、始终如一可谓是慎独中的最高境界,因为它的背后是一个人处事的坦荡之志。
(7)、一次因公路过昌邑县,恰逢旧交王密在此任县令,当夜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
(8)、中国人做事贵在一个“恒”字,而“恒”要的就是始终如一与不忘初心。
(9)、东汉名臣杨震风雅清正,为官数载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称。
(10)、释义:即使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不做昧心的事。形容行为举止光明磊落。也作“暗室不欺”。
(11)、免费领取 ➔《国画零基础视频教程、水墨技法大全》
(12)、《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3)、儒家将"慎独"作为君子最重要的行为准则,认为"慎独"是个人道德风范的最高境界。人前为人不难,而人后,在没有了监督,没有了任何他人的时候,所面对的除了天地,就是自己。
(14)、君子结庐于世间,慎独而立,车马喧闹之声远耳,心有猛虎,仍能细嗅蔷薇。
(15)、是古人常说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无人时、细微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16)、"君子慎独",语出《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威,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思为:不让最隐微处的违背正确原则的行为显现坐实,所以修行到究竟处的君子就会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动。
(17)、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事无不可对人言,就少有愧疚、猜疑、顾忌等种种阴暗,心中自然春风浩荡,步步生莲。
(18)、杨震却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19)、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即使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20)、中国人做事贵在一个“恒”字,而“恒”要的就是始终如一与不忘初心。
4、君子慎独什么意思
(1)、慎独:在独处中谨慎不苟。指的就是自己日常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更应该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2)、杨震却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3)、”惧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也是经过长期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管,有多种做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
(4)、三国时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5)、比如咱们小的时候早上起床,父母口头上催促已经不起作用,必须把杯子掀起来,或者把脸擦一遍,才能起床,小孩儿起床困难,所以必须“他律”,现在因为必须要起来上早读,已经形成习惯和或者你意志力要求你快点起床,这就是“自律”。“自律”是离成功最近的词了,它比“勤奋、刻苦、乐观”等品质更容易直达成功。我们或许可以把“自律”看做“有目标的刻意练习”。
(6)、儒家以推行仁政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德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
(7)、杨震说:「我深知你的为人,为何你对我却一无所知?」
(8)、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9)、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10)、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
(11)、儒家以推行仁政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德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
(12)、(译文)上天赋予的最根本的支配万物运行的原理叫做规律,遵从规律而行叫做正确的原则,修习正确的原则便是教育。凡是正确的原则,都是片刻不可以背离的;如果可有丝毫背离而无咎,那就不是真正正确的原则。
(13)、所以“君子慎独”就是指不但要在有人的时候讲规矩、礼仪、修身,即使在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因为环境的私密而懈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