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格拉底是什么人格(苏格拉底是干什么的118句)

苏格拉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1、苏格拉底的身世

(1)、「那還用說,當然是那個髒人。」一個學生脫口而出。「不對,是乾淨人。」蘇格拉底反駁道,「因為乾淨人養成了洗澡的習慣,髒人卻認為沒什麼好洗的。」「再想想看,究竟是誰會先洗澡了呢?」「是乾淨人。」兩個學生接著說。「不對,是髒人。因為髒人比乾淨人更需要洗澡。」蘇格拉底又反駁道。

(2)、疫情下的理性反思:群体性政治抑郁,灾难新闻的骚动

(3)、苏格拉底狮子鼻、厚唇、凸眼、矮小,他老婆却非常漂亮,性格泼辣。

(4)、中国不缺粮食?袁隆平:没有,如果别国不卖粮,就麻烦了!

(5)、在苏格拉底的政治和法律思想上,他认可雅典民主政治,但又反对雅典民主政治运作过程中的不合理程序,比如陶片放逐法和抽签选举制。他觉得法律是公正的,呼吁公民都要遵守法律、服从法律,这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在自己被一群没有知识的人判了死刑后,本有逃跑机会的苏格拉底为了遵守着不公平的法律拒绝逃亡,坚守自己的法律思想,最后喝毒酒身亡。在这方面,苏格拉底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去坚守心中最永恒的真理, 所以说,苏格拉底是个伟大的人。

(6)、他是一位达士。这样的人,史载中,便再无第二人了。

(7)、苏格拉底特立独行,创立颠覆性的理念推动世界发展。

(8)、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

(9)、中图分类号:B50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080-02

(10)、〔8〕〔9〕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4卷第5章2—5节,6—7节,商务印书馆1984年。

(11)、说到这里,如果大家对以上的回答不是很满意,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苏格拉底的一段名言,他就一语道破了如何做一个真正高明的人,真知灼见!文字如下:

(12)、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13)、半年后,苏格拉底即将告别人世,人选还是没找到,助手说:

(14)、还没说完,助手就打断他:“我一定加倍努力,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找出来。”

(15)、苏格拉底: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

(16)、诚然,黛玉的「聚散观」与庄子「不如相忘于江湖」之逍遥,从表象观察,的确有些许类似。仔细对照后,并不难发现,此两者之本质天差地别。

(17)、跳出诗外,畅游文本,我们才可感觉到这位天生诗人气质的少女,处处可见的、她对自身以及外物的多愁善感。悲虽悲矣,却能让读者在其哀感中,开启审美的情思,感动之上,保有欣赏的余裕。

(18)、蘇格拉底說:「是嗎?請你們注意,乾淨的工人看見另一位滿臉滿身的煤灰,覺得從煙囪裡爬出來真是骯髒;另一位看到對方很乾淨,就不這麼想了,而認為自己一定也很乾淨。我現在再問你們,誰會先去洗澡?」兩位學生很興奮地爭先恐後地回答:「哦!我知道了!乾淨的工人看到骯髒的工人時,覺得他自己必定也是骯髒的。但是骯髒的工人看到乾淨的工人時,卻覺得自己並不髒啊!所以一定是那位乾淨的工人先跑去洗澡了。」

(19)、〔32〕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卷上第68页。

(20)、邓晓芒:为什么中国人总是用对待兽的办法来对待人

2、苏格拉底是什么人格

(1)、而苏格拉底的一腔热情却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反而加剧了雅典人对他的误解和憎恶,并最终被判极刑。他在判决的最后说道,现在我们各走各路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这两条路哪一条比较好,谁也不清楚,只有神灵知道。

(2)、1787年,法国画家雅克·大卫为鼓舞人民的革命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3)、那就是要多去相信别人,给别人机会,特别是一个当老板的,只要足够相信手下人,手下人都能够放开胆子去做,去干,都会干的很好。现实中就是太多老板心太细,该他管的事不管,不该他管的事,喜欢去管,总喜欢去管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儿,让员工们做事都蹑手蹑脚,放不开。

(4)、一个人厉害不是真的厉害,一脉相承才是真的厉害苏格拉底的徒弟是柏拉图,柏拉图的徒弟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徒弟是亚历山大大帝,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人物并成为古希腊三贤,亚历山大大帝更是通知了欧洲,每个人都成就非凡。

(5)、苏格拉底反问: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6)、他是一个普通平民,生活俭朴,没有贵族恶习;从个人修养上看,他是一个肯为大义献身的人;从个人成就来看,政治、哲学、包括教育方面,苏格拉底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取得伟大的成果。 他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他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的教育更是成就辉煌,就地位而言,苏格拉底在西方的地位等同于孔子在我国的地位。

(7)、苏格拉底的知包括对事物的知、对善的知和对人本性的知。如果说关于事物和善的知是美德的基础,是通向至善之路的钥匙的话,那么关于人自己本性的知则是通向至善之境的入口。人只有先懂得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的无知,才可能进一步获得关于事物和善的知识,以实现美德达到至善。人如果对自己本性一无所知,则必然导致恶。对自己本性的了解是其他认识的基础。而人的本性就在于相对于神来说的无知。所以,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一个人要想有知,进而有德并最终达到至善之境,首先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就是通向至善之境的入口。

(8)、苏格拉底找过政治家、诗人、工匠,结果发现,世上没有真正聪明的人,有人只是假装聪明;有人只在熟悉的领域显得聪明。

(9)、多少人在婚姻里,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而苏格拉底却把一手烂牌打成王炸,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和格局。

(10)、苏格拉底其实心如明镜,他知道别人是看戏不怕台高。

(11)、朋友和学生纷纷恳求他去乞求赦免或外出逃亡。

(12)、如果你想出人头地,就要有过人的才干,超高的见识和娴熟的处事能力。

(13)、苏格拉底经过艰苦跋涉的寻找和苦思,恍然大悟。

(14)、庄子的「散」是一种逍遥,是与「道」同在的快乐。林黛玉的「散」是担心散时的冷寂,也因此对聚便没了欢喜。 她的喜散里没有庄家的逍遥,不是自我安顿。这种情绪准确地说,是一种寂寞的外在表现。这种寂寞,我们从她的诗中,可在在得到印证。

(15)、苏格拉底说:住一楼妙啊!进门就是家,不用爬楼梯;搬东西方便;朋友来访,不用一层一层去问……还可以养花种菜,真是其乐无穷!

(16)、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17)、在苏格拉底生命最后一刻,妻子盛装来告别,她对苏格拉底说:“过不了多久我就会找你的。”

(18)、〔12〕柏拉图:《卡尔米德篇》174B-D,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44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

(19)、最后,善是真善美的统一。苏格拉底强调人别于他物者,在于人有理性(努斯)。但是,他又指出,人的理性和宇宙理性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中之一粟。人的理性是神给予的,不仅如此,神为了有益给人以眼、耳、鼻,使人直立,有手,让人能说话表情。所以,人的努斯和宇宙理性相比只是很小的一点点,只有神是无所不在的。但是,苏格拉底的神却只能根据理性,以善为目的行事。在他看来,只有理性和善才是最高的绝对的标准,苏格拉底的神是理性的神而非宗教意义的神,它以善为目的,而这个善不仅有伦理、功利意义,而且是最高的绝对价值,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把苏格拉底的哲学称为“善的目的论”。

(20)、我们还有一个理由:不能忘记我们是生活在当代而不是苏格拉底的时代。哲学是反思的,哲学从日常实践和争论退开一步来界说和批判日常态度;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这些都是哲学特有的态度。而在现代生活中,反思无处不在,高度的自我意识对各种生活建制都是很基本的,这些品质不再成其为把哲学跟其他活动区分开来的主要特征。就说法律吧,它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种社会创制;再说医学,它被迫认识到自己既是疗治,也是企业和应用科学;更不说虚构作品——即使那些再大众化的虚构作品也需要自觉其为虚构。在现代世界中,哲学无法再声称反思性为其特有,虽然它也许能够以特有的方式来运用反思。

3、苏格拉底是干什么的

(1)、苏格拉底天天喜欢在大街上跟人讨论哲学,是公认的智者。

(2)、能够让别人为自己开道,让别人来为自己解决难题,从一个小混混,混到了开国皇帝,可见他的能力就如苏格拉底所言一样,他是一个真正高明的人。刘邦的能力就恰恰与项羽相反,项羽就是谁也不愿意去用,只相信自己。而刘邦却知人善用,借助别人的能力,使得自己不被蒙蔽。

(3)、难怪现代人喜欢说:怕老婆也许能够当上苏格拉底。

(4)、再次,善是使事物有益的原因。苏格拉底认为,善是有益的有用的。比如他说,神正是为了有益的目的将眼、耳、鼻以至理性、智慧灵魂给予人〔10〕,他还说:“对于任何人有益的东西对他来说就是善。”〔11〕他甚至将关于善的知识称为“一种关于人的利益的学问”〔12〕,而“一切可以达到幸福而没有痛苦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就是善和有益”〔13〕。事实上,苏格拉底的善,希腊文agathon,本来就有好、 优越、合理、有益、有用等含义,英文译为good,中文译为善。但是,苏格拉底说善是有益的时,绝不是把一切有益有用的东西都当作善的纯功利主义的。相反,他认为,善之所以为善,是使事物成为有益和有利的原因,并不是事物的有益和有利就是它们成为善的原因。他反对一般人的为满足个人的情感和欲望需要的功利观,认为这种利益是表面的、短暂变化的,不是真正的利益。他要求人们辨别和追求真正的最高的利益,这种真正的利益是对灵魂需要的满足而不是对肉体需要的满足,这种满足即其他一切有益的原因,是善本身。因而在苏格拉底这里,善又是一种和知识、真理、美相一致的功利。

(5)、〔3〕〔15〕〔28〕参人可野:《论苏格拉底的善的原则》,《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6)、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7)、他总是关心世事,亢言直论,不稍隐讳;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受重用时,可以以初生牛犊的热情,投入到兼济天下的事业中;在经历政治上的钩心斗角和利益谋害后,又可以退而在道中,获得自在与逍遥,这种在儒道间自由切换的能力,让他可以始终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

(8)、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9)、苏格拉底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不仅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而且通过强调人自知无知,通过对自己本性的洞察而获取真知,“进而通过熟悉事物本性,认识各种美德而达到施行各种美德,以通向人生最高境界实现至善这一人生最高目的,建立起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生境界学说。苏格拉底的从无知到知,从真知到美德,从美德到至善的人生境界论,在今天,仍不失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10)、在古希腊雅典城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一句神谕:认识你自己。

(11)、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12)、「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种天才式独有的心灵敏锐,让她的思绪在探触宇宙之渺茫神奇时,能够激发出一种有别于他人的、更为深幽窈眇的感受。

(13)、苏格拉底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之他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14)、曾在一个学生的习作中,听到过这样一种声音:「林黛玉要么在哭,要么就是在酝酿哭的情绪」。这种说法固然不够准确,却不得不说她的这半张小像,紧紧扣住了这位世外仙姝下凡来的真正目的——还泪。除泪以外,她的另外一出口,便是她在诗歌上无人能及的才情。

(15)、所以说如何做一个真正高明的人?被苏格拉底的名言一语道破,真知灼见!

(16)、〔13〕〔27〕柏拉图:《普罗太戈拉篇》,见《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442页,第2卷第472页。

(17)、中,庄子在阐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之前,一再强调他「道」的重要性——

(18)、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实际上是通过他的一系列言行来告诉我们他所坚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即“只要我还有生命和能力,我将永不停止实践哲学,对你们进行规劝,向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阐明真理。”(1)18实践哲学实际上就是苏格拉底终其一生所坚持的价值取向,苏格拉底所有的知识与行为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即便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质疑、恶意的控告,甚至威胁生命,也没能让他放弃他所坚持的价值观。

(19)、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20)、约公元前4世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于非命,溘然长逝。这使人们不禁要问,号称民主的雅典,是真的民主吗?

4、苏格拉底是一个有着怎样的精神品格的人

(1)、首先,苏格拉底指出,自愿从恶避善不是人的本性,在面对大恶和小恶时也没有人愿意选择大恶。人的畏惧和恐怖这两种情绪可以理解为对恶的预见;人们所以会对预见恶产生畏惧和恐怖,就是因为无人自愿遭遇恶、接受恶。苏格拉底说:“对善的想望是为一切人所共同的,而在这一点上,是并没有人比另一个人更好的。也没有人想望着恶的”〔29〕。“没有人自愿趋恶,避善趋恶是违反人的本性的”〔30〕。在这里,恶既指与善相对立的恶,也指与有益相对立的失败。在苏格拉底看来,知必然导出行,知识是德行的基础。有知识而去为恶者是不可能的。为恶只能出自于无知。

(2)、幸运的是,他的学生柏拉图记录了当时法庭的辩论,让我们有机会聆听这位伟大智者的千古绝唱。

(3)、苏格拉底笑了:怎么?你连叔父都说服不了,还希望整个雅典都听你的吗?

(4)、〔14〕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3卷第9章。

(5)、〔6〕柏拉图:《高尔吉亚篇》,见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444页。

(6)、“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7)、所以,他不主张像自然哲学家泰勒斯等人苦苦地探究自然的作法,他强调人应该探索内心世界,认识自己,只有有知识有美德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从而不仅超越了自然哲学,也超越了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过分强调人的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因而,苏格拉底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8)、奢侈是人为的贫穷。——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语录#

(9)、尽管选择结果如此,但我观察到的真相是,这些选择了苏格拉底的朋友,在面对思考时,他们往往习惯逃避甚至放弃思考的特权。

(10)、善是苏格拉底的最高哲学范畴,苏格拉底的整个哲学都不过是对善的不同角度的讨论和对善的普遍性的追求。同时,苏格拉底也把善当作人生的最高目的。他说:“善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善而进行的,并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行善。”〔4〕也就是说, 诸如理性、快乐、自制等等都是以善为目的的。“正是为了善我们才做其他事情,包括追求快乐,而不是为了快乐才行善。”〔5〕善不仅是单个人人生的最高目的,而且也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目的,治理城邦的目的就是要使城邦和公民们尽可能成善。善是一切行为的目的,也是最高的道德价值,而至善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11)、神之所以说他最聪明,并不是因为他有多智慧,而是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无知,并敢于公开承认。

(12)、他终于明白,想有开挂人生,必须实力强大;想左右天下人,要先左右自己。

(13)、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住在一座七层大楼里。

(14)、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5)、但是,在70岁的时候,服毒而死,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16)、然后改变自己,拔高升级;挑战自我,突破极限,走向成功之旅。

(17)、因为一旦放开胆子去做,就会遭到老板的打压或是批评,这样的公司也只会遗失人才,留不住人。聪明的老板都是不管事,都是让别人来管事。而不聪明的老板自己累死累活,还得不到好处,还把公司管理得一团糟。

(18)、阿波罗神肯定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19)、如果我们也学习苏格拉底,常常点赞爱人优点,自然能过得幸福。

(20)、亚历山大: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统一希腊全境

5、苏格拉底是一位怎样的人

(1)、其次,苏格拉底认为,无知即恶。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知识,人就会听任主观的武断,或者为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意见所左右,或者为传统习惯所左右。由此,人就不会有对善的追求而跌入恶的深渊。苏格拉底甚至认为,有意说谎(或犯错误、失败)优于无意。因为有意说谎至少表明说谎者有相应的“真知”,而无意说谎则属于根本无知。前者是能为而不为,后者是不能为而不为。不能为而不为是无知、无力,其结果必定是恶;而能为而不为,表明人的行为不是只根据已之责任而是根据更大的原则,故并不一定是恶。正因为此,苏格拉底才一再强调,美德之有整体性,乃在于它们有共同的理性本性,即建立于知之上。

(2)、苏格拉底单身时跟几个朋友住在一间七八平米的房间里,每天很乐呵。

(3)、庄子的逍遥,倒是让我想到另外一位「喜散不喜聚」的诗人——苏轼。

(4)、苏格拉底趁机说:如果你想得到人们尊敬,你就应该有所贡献。

(5)、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你要娶这样的夫人?”

(6)、只会背诵苏格拉底金句的人,苏老师是不喜欢的。你不能因为自己知道苏格拉底,就觉得比别人更有智慧。苏格拉底老师告诉我们的是,最大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7)、苏格拉底成为伟大的西方哲学奠基人。他不幸被控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一系列罪名,判处死刑。

(8)、夜旦无常,生死命也,这些都是万物之必然,均是人无法以外力干预的。人们认为自然是给予自己生命的父亲,而全心爱慕它,何况是对那卓然独立的道?人们认为有国君胜过无国君,所以宁愿舍身效忠,何况是对那真实无比的道呢?

(9)、古希腊有个著名的哲学命题:你是乐意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乐意做一头快乐的猪? 

(10)、苏格拉底知道摆好妻子的位置,放大妻子的优点和好处。

(11)、苏格拉底一生省察内心,燃烧自我,活出不同寻常的人生意义。

(12)、苏格拉底说:我有很多书,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怎能不高兴呢!

(13)、“可是,”苏格拉底缓慢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有相当的智慧,还要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勇气……你帮我寻找吗?”

(14)、换作一般人,遇到这样的烈性夫人,不时打雷下雨,动不动当街打斗,早就怨气冲天或是一拍两散,而苏格拉底夫妻两人却把日子过得热乎。

(15)、〔7〕柏拉图:《斐德罗篇》,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卷上第62页。

(16)、有些哲学家会愿意回到苏格拉底所处的位置那里,从头开始,反思着追问常理和我们的道德关切或伦理关切,不为文本重负和哲学研究的传统所累。这个想法自有可称许之处,本书也打算在定程度上尝试这样做:本书将以探究问题的方式展开,并希望把读者牵引进来。但在另一个层面上,没有根据可以认为,我们能够或应该甩开这个专题的研究史。一项探究之为哲学探究,在于反思的一般性,在于要求具有理性说服力的论证样式。很多敏锐的反思者曾劳其心力表述过讨论过这些问题,忘记这一点就太幼稚了。道德哲学面对的是这些而非那些问题,这是其历史和当今实际研究使然。此外还有一个重要之点:逻辑、意义理论、心智哲学等等其他哲学分支也有自己的研究传统,其中又包括某些技术性的内容。虽然除了数理逻辑,其他分支很难说有什么“成果”,但在这些分支的现状那里肯定有很多我们需要了解的东西,其中有些对道德哲学颇为重要。

(17)、作为一名雅典公民,苏格拉底也曾三次参军作战,战斗表现英勇顽强,也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陪审官。

(18)、所以,他不主张像自然哲学家泰勒斯等人苦苦地探究自然的作法,他强调人应该探索内心世界,认识自己,只有有知识有美德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从而不仅超越了自然哲学,也超越了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过分强调人的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因而,苏格拉底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19)、〔2〕(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1卷第1章15—16节,商务印书馆1984年。

(20)、〔16〕〔17〕〔18〕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1卷第5章。

(1)、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苏格拉底

(2)、苏格拉底的朋友要他还手,苏格拉底说:你们都希望在我们争吵时,凑热闹说,“打,苏格拉底!”“做得好,克珊西帕!”

(3)、在这一系列的「黛玉体」诗中,我们均可从墨痕的未干处,共感黛玉的泪点;同时亦可从万转千回里、感受她诗人的一身清气。

(4)、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不能盲目自信,但也不能轻信别人的意见。只有处处留心、时时求证,才能从看似不同寻常的地方找到深思熟虑的结论。

(5)、大寓言家庄子曾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6)、读完苏格拉底的这段名言,可以说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因为多数人想到的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高自己各项本领,却没有像苏格拉底这样逆向思维去借助别人的智慧来让自己变得高明,可以说真的是真知灼见。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读到了苏格拉底这样的名言,我们不妨借着这段名言,更深入来分析一下,探讨一下,反省一下。

(7)、在庄子的寓言中,他将鱼儿相忘于的「江湖」,比喻为道家的「道」。人群里的热闹气氛,便是鱼儿的「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然而转眼成空。鱼儿的「不如相忘于江湖」是远离生死烦恼,与其在人间求福,不如向「道」中谋求一种恒久的快乐。

(8)、因为有句话说得好,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可见一个人要想达到某一种水平,一定要首先选好方向,再去努力,也只有方向选好了,就会不用去考虑其他的,一直向前走就好,不用为任何事情所牵绊,也不要害怕任何磕绊,因为成功的路上总是在施工中,要想不被磕绊到,那是不可能的事。

(9)、柏拉图的《申辩篇》被学界作为研究苏格拉底及其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可以说,《申辩篇》通过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对自己的辩护,阐述了其大部分的哲学思想,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提供了最清晰、最重要的线索。学术界现有的期刊文献主要研究了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的关于智慧的观点、生死观、教育观以及政治思想,且数量较少,关于其价值观的文献则几乎没有。本文就其在《申辩篇》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做出简要分析及阐述。

(10)、“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11)、为追求话题,追逐高效,我们忽略思考,把原先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毫不留情地省略成了两步,直接从博学到了笃行。

(12)、公元前399年,雅典城邦一个民众法院以361票对140票,判处苏格拉底服毒自杀。

(13)、苏格拉底却说:不,我已经习惯了,就好像习惯了绞盘断断续续的咔嗒声一样。而你也不介意鹅嘎嘎地叫。

(14)、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娜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

(15)、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过人之处。他连神谕都敢不相信。他这么做是对的。德尔斐神谕确实很灵验,但是,神庙的祭司们每次都会叮嘱,每一个祈求者都必须对神谕作出自己的判断。算命的都是这么说的。他们从来都没说错过,错的是你的理解。当年,吕底亚国王克娄苏也去求神,问他能不能去打波斯人。神谕说:“如果你跟波斯人开战的话,你会毁掉一个强大的帝国。”克娄苏大喜过望,马上去打波斯人,结果惨败。他毁掉的是自己的帝国!

(16)、陈丹青:很多人一大把年纪为什么还是没教养?

(17)、「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年闺中知有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每每读到〈葬花吟〉,脑中总不免滋长一种感觉——这该是一个多么寂寞且没有安放的灵魂啊。

(18)、然後蘇格拉底再次問道:「如此看來,兩個客人中究竟誰會先去洗澡呢?」「髒人!」三個學生喊著重複了第一次的回答。「又錯了。當然是兩個都洗了。」蘇格拉底說,「乾淨人有洗澡的習慣,而髒人需要洗澡。」「怎麼樣,到底誰會先去洗澡了呢?」「那看來是兩個人都洗了。」四個學生猶豫不決地回答。「不對,兩個人都沒洗。」蘇格拉底解釋說,「因為髒人沒有洗澡的習慣,而乾淨人不需要洗澡。」「老師說得都有道理,但是我們究竟該怎樣理解呢?」學生們不滿地說,「你講的每次都不一樣,而又總是對的!」蘇格拉底說:「正是如此。你們看,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運用正確的推理手段,實際上違反邏輯規律,做出似是而非的結論,這就是詭辯!常見的詭辯手法有偷換論題、捏造論據、循環論證、機械類比、強詞奪理、斷章取義等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