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林语堂作品英文名(林语堂78句)

林语堂作品

1、林语堂作品

(1)、翻译不仅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不仅是他那众多的跨文化活动产品,一定意义上,翻译是他的存在本质:他创造了翻译,翻译雕刻了他。

(2)、《少年林语堂》是海峡出版发行集团与鹭江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中国名人堂少年励志成长小说”系列之一。它虽是一部小说,却不是信口开河的随意编造,而是建立在黄荣才多年以来所掌握的可靠史实与扎实的研究心得之上的。

(3)、小说里,少年林语堂的生长环境,既有那座耸立在家门前巍峨的坂仔山,让他登山开悟;也有那条让他经常去“捉虾捉小鲛鱼,泡泡水使脚清凉一下的小河”,见水有得;既有乐观的父亲、慈爱的母亲无尽关爱,也有兄弟姐妹的和谐友爱,和儿时玩伴们的真诚感召。

(4)、他对书法中所体现出来的“结构美”、“线条美”和“形式美”进行了阐述,并把它看作是“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5)、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

(6)、浮生若梦,令万千读者动情的乱世恋歌,瞬息京华,全景展示近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史诗巨著

(7)、《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1939年发布首版英文版。

(8)、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生活的艺术》

(9)、《老子的智慧》推荐理由:林语堂先生以特有幽默解读诸子百家之一的老子,原文为英文,也是当时不多向西方转介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著作之一。

(10)、《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是它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11)、《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赖柏英》、《啼笑皆非》、《唐人街家庭》、《逃向自由城》等。

(12)、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

(13)、《京华烟云》是林语堂20世纪30年代末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原书名为MomentinPeking。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全景式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14)、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

(15)、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16)、如果需要林语堂经典作品集(共22本)(博集文学典藏系列)资料,复制标题、或截图此页面给客服,为您更快找到所需资源。(资料付费) 

(17)、最终他意识到家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一个人生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根”。小说始于对林语堂祖父母的追述,终于林语堂赴厦门就读小学高年级后的一次回乡。

(18)、有鉴于那个时代的中文检字技术不够发达,学术界普遍不满意康熙字典之部首检字法,乃倾家荡产全心研究中文检字法则,历经“汉字索引制”、“汉字号码索引法”、“国音新韵检字”、“末笔检字法”、“上下形检字法”等。

(19)、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生活的艺术》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生活的艺术》

(20)、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2、林语堂作品英文名

(1)、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出版《京华烟云》,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岁。

(2)、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

(3)、24小时自助借阅室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00:00-24:00。

(4)、《剪拂集》,林语堂著,1928年12月初版,1929年5月再版,上海北新书局发行,毛边本。书前有作者写于1928年9月13日的《剪拂集序》。序的第一段,开门见山,说明此集的宗旨:“文集是文人的韵事。”这是林语堂的一本杂文集,也是他第一本文集。收录杂文28篇。

(5)、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6)、    一个人在儿童时代的环境和思想,和他的一生有很大的关系。我对于家乡的环境所赋予我的一切,我都感到很满意。

(7)、林语堂的文字里读到最多的北京地标是什刹海与西山,而在上海这个“借来的时空”(李永东,《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中,林语堂盘桓的是心中或可免疫的自家小院:“我新近又搬出分租的洋楼,而住进人类所应住的住宅了”(《说避暑益》),心静而实在无法自凉,或者干脆去往庐山。

(8)、《美国的智慧》(全2册)介绍了美国建国以来的许许多多的重要哲学家、作家,如富兰克林、爱默生、梭罗、桑塔雅那等,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生命、情感、自由、幸福、自然、宗教、幽默与讽刺、爱情与婚姻、战争与和平,等等。阅读本书,无异于与众多伟大智慧的头脑在交流,心灵会得到净化和升华。

(9)、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

(10)、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国现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着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着作等身。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11)、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

(12)、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顺其自然。因为心无所恃,所以随遇而安。别指望所有的人都能懂你,因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做了萝卜,自然就做不成青菜。——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13)、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林语堂

(14)、在法国蒙顿举行的世界笔会第36届年会上,轮到林语堂发言时,他向主席要求讲15分钟,但主席拒绝了,说别人发言都是5分钟,不可破例。林语堂表示,5分钟他不讲,经过商量,主席终于答应了,而大会秘书长答应说先安排10分钟。

(15)、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生活的艺术》

(16)、翻译中频繁的思想腾挪与切换,翻译的对话性本质,使他无法是静止的、一元的;让千百年前的经典(当然,“经典”在这里的界定是极其个性化了的,譬如定然要包括让他“喜从中来乱狂呼”的那位袁中郎)面对现代的读者、西方的读者,使他无法不是现代的、比较的。

(17)、《苏东坡传》是林语堂著传记作品,原用英文写成,于1947年首次出版。《苏东坡传》共4卷28章。第1卷写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第2卷写他的壮年时期,第3卷写他的成熟阶段,第4卷写他被害后的流放生涯。

(18)、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林语堂提倡“小品文、语录体”,哼唱“幽默、闲适”,是理所当然的阶级本质。可是,林语堂以enfantterrible(《三周年》)的定位自得,乐于拉下“皇帝的新衣”这种把戏。

(19)、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能以幽默感对抗人生不完美的常态,我们也会更容易理解世界和人生,我们也会变得更加通达、更加逍遥,苦恼也能随风而去了。

(20)、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3、林语堂

(1)、我们今天去看林语堂,他是由作品、轶闻(他关于演讲的长短与女士的裙子之间关联的妙论,还有多少人不知道?)等等堆积起来的存在,庞然而不证自明——人人都以为知道,人人都无法说清自己的知道。犹如在我们眼前无边际的一幅图画,我们或许是真诚地心动于其某个局部的摹刻,但我们无法言说其博大:我们或许能借助透视或浓淡、明暗来呈现图画,但“反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又是好一番思想光影的似水流年。

(2)、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3)、1924年,他在《晨报》副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第一次将“houmor”翻译成幽默。其实,在他之前早有很多人翻译这个词“houmor”了,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将它译为“欧穆亚”,李青崖意译为“语妙”,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优骂”,唐桐侯译为“谐稽”。“幽默”一词出自《楚辞》,但早就失去了它“寂静无声”的本义,对比其他译法,还是林语堂译的最好,也最终流传下来了。

(4)、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5)、《人生的盛宴》 、《剪拂集》、 《吾国与吾民》、 《欧风美语》、 《大荒集》等。

(6)、与苏东坡一样,幽默是林语堂对抗无奈人生的方式。以这种带有中国传统色彩的“中庸、和谐”的幽默,是我们能求得思想解脱和心灵自由的途径。

(7)、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8)、   一个人在儿童时代的环境和思想,和他的一生有很大的关系。我对于家乡的环境所赋予我的一切,我都感到很满意。

(9)、林语堂登台后,全场鸦雀无声,他讲得也很投入。不知不觉10分钟已到。主席说时间已到,请林语堂结束发言。林语堂二话不说,径直走下台。与会者正听得入神,于是热烈鼓掌,希望林语堂继续讲下去。但林语堂却说什么也不讲了,于是便留下了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讲。

(10)、    我心中的家乡,也有它严肃、保守的一面,我年小的时候,妇女们都缠足,限制了妇女们的活动范围,使她们足不出户。

(11)、林语堂最崇拜的人——同样幽默的“苏东坡”幽默在林语堂那里是一种审美追求。“幽默是一种精神,你不能用手指出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某几行,说这就是幽默。幽默是指不出来但你可以体会得到的。”

(12)、2)现实 + 梦想 = 心痛(通常称作理想主义)

(13)、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14)、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男子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饭厅安眠的。

(15)、通过早期创办的《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他将当时的一些西方理念介绍给中国读者。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华人学者,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并始终为此不遗余力。

(16)、从老庄到明清讽刺小说再到林语堂,林语堂从创办《论语》,提倡“幽默”;到续办《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他一直肩负起了传递幽默文化的重任。

(17)、1997年,该小说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18)、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生活的艺术》

(19)、以作家言,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此外,他还致力于现代白话文的研究推广,并对其作出了独特贡献。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留下了数量颇丰且涉猎颇广的中英文著作,包括小说、散文、文学批评、文化评论、人物传记、英语教材、辞典、翻译作品等。

(20)、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

4、

(1)、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2)、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

(3)、其实林语堂写《京华烟云》也是因为对红楼梦的喜爱,1938年的春天,这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现代作家林语堂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他再三思索觉得时机不对,又怕《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小说。写这部小说时他先是在脑中预备了两个月,把人物年龄和其他重要的东西都记录下来才开始动笔。此后每天早上他都会在案上写作,有时八页,有时两页,有时十五页……到1939年8月,这部小说出世了。

(4)、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

(5)、抗日战争时期,战争就像大风暴,秋风扫落叶般扫荡着所有人的命运。小说即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北平、上海、武汉三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身世离奇的美丽女人在乱世的传奇经历,以及她最终在火热的爱国气氛中走出狭小自我、超越个人情爱、生命得到升华的故事。同时,本书也史诗般地表现了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民族精神痛苦而伟大的升华。

(6)、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

(7)、其小说及人物传记主要以英语写成:小说《京华烟云》以纯正的英文讲述纯乎中国人的故事,英文传记《武则天传》、《苏东坡传》则以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为主角。他另外一部分作品(包括最广为人知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智慧》)则着力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介绍、对中国社会现象以及民族特性的分析与探讨。

(8)、体验印度文学的美丽和智慧的快乐,从思想和社会思潮中真正理解印度,感受激活和塑造印度民族的根源。

(9)、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10)、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生活的艺术》

(11)、苏东坡的幽默感就让林语堂非常佩服。他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写道:

(12)、还有一次林语堂去一个非常有名的学校去做学问,结束讨论之后这个学校的校长听说林语堂非常擅长演讲,就觉得不能浪费了这么好的机会,于是当着所有师生的面邀请林语堂为学生带来一段演讲。

(13)、林语堂小说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比较文学现象,体现出鲜明的承续与超越特征,这种特征展现在“艺术家”、“世界”、“读者”这种三元框架之中,透过“艺术家”把握林语堂的文化边缘特征、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人格符号和人格滋养,透过“世界”把握林语堂的性灵与表现中西合璧的审美世界观,透过“读者”把握林语堂的文学追求和文化传播策略,构成了“在场”地把握林语堂小说创作和艺术成就的基础。

(14)、第二部《庭院悲剧》,叙述牛家恶势力的作威作福及衰败崩溃过程,之后,笔触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现一幕幕悲剧:姚家长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亲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兰舅父冯泽安女儿冯红玉投湖自尽,姚思安自认为对家庭的职责已尽,削发改装,走出庭院,外出云游。宣布十年后回来。

(15)、《吾国与吾民》一书,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原书是作者用英文创作的,书名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后来经郝志东、沈益洪二人将全书翻译为中文,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16)、《中国印度之智慧》撷取了印度、中国文化中颇为精髓和深刻的内容,全书共分两册。《印度的智慧》通过对印度文学、哲学、宗教信仰的展示,让人们一窥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和本质精神。《中国的智慧》收录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生动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林语堂的文学天分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视野宽广,两个古老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文学述说汇集于此,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17)、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

(18)、《世界报》的副主编在陈述苏东坡入选的理由时说:“苏东坡入选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个自由的灵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