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对音乐感兴趣吗
1、米兰昆德拉对音乐不感兴趣
(1)、1984年,昆德拉将kitsch一词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关键词之一。他不久后在《小说的艺术》中坦言:“我有些不安……事实上,该词在法国几乎不为人所知,或者说了解的只是该词很贫乏的含义。在赫尔曼·布洛赫那部著名随笔集的法语版中,kitsch一词被译为‘低俗艺术’。这是一种曲解,因为布洛赫正指出kitsch并非仅指一种品位差的艺术品,有一种kitsch态度,有kitsch行为。”昆德拉扩大了该词的语义范围。一开始局限于审美范围,kitsch在昆德拉的笔下成为一种存在性范畴,可借以探查人类生活的大多数领域:艺术、政治、哲学与情感等。昆德拉借此回到他偏爱的主题:存在的主题。
(2)、昆德拉还拒绝参加在布尔诺举行的关于他作品的研讨会,他给组织者写了一封信,开玩笑地将这次活动描述为“恋尸癖聚会”(necrophileparty)。在信中,昆德拉将自己界定为法国作家,并坚持认为他的书应被视为法国文学,包括在书店的书架分类上。
(3)、见到你第一面我就想认识你,他们斯文人把这个叫做一见钟情
(4)、昆德拉还把一些对哲学概念的探讨和对政治历史的分析隐藏在一些段落里,显示了他对1968年苏联占领捷克导致的捷克社会和历史与文化的停顿和剧变的沉痛思考。大部分读者,尤其是当时的西方读者,都把这本书当作是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实际上,这部小说是一部探讨人在特殊制度和特定环境下生存的哲学追问之书。小说里的性和政治都是不断隐现的主题。作为两个重要的特征,性和政治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识别。因此,《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首先就是在性和政治方面的醒目和反叛之书,为大众所接受。我还记得,我上大学一年级读的是韩少功的译本,当时就牢牢地记住了小说主人公托马斯和一个女人做爱的情景:“那个女人举起的双腿,就像举起双手投降的士兵。”这个情景描写让我莞尔一笑,因为它实在很逼真。性和政治一直是昆德拉的作品中特别关键的地方。不过,性在他的小说里是显性的,是裸露在外面的,是他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他试图通过人物之间的性关系和性活动,来呈现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波动。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政治较量和制度隔膜,是小说主人公活动的背景。至于对他的小说中的“性描写过多”的质疑,他回答道:“我不愿意解释为什么性行为在我的小说里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这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领域,一个对我来说十分亲切的领域。小说家有他自己的界限,出了这个界限他就无法再对自己的小说讲理论了,这个时候,他就必须知道如何缄口不言。”
(5)、所谓“回归”,对于昆德拉而言,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时间意义上和精神意义上的回归。在《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昆德拉青年时代所走过的路。昆德拉在布里埃的笔下渐渐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自幼年时起,米兰·昆德拉就目睹他的父亲演奏钢琴。透过房门,他听见父亲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尤其是现代音乐家的乐曲: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勋伯格、雅纳切克。”对于他父亲来说,“音乐远远不是社会风俗,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世界的联系。因此,自然而然,当其他孩子还在结结巴巴地背字母表时,他很早就开始把这种高级语言教给他的儿子”。就这样,五岁的昆德拉跟着父亲学钢琴,后来又师从多位著名音乐家学乐理,学作曲,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还吹小号。
(6)、第五章《力脱斯特》解释了诱发人们选择遗忘或者记忆的一种动因,即力脱斯特;第七章《边界》是对全书的总结,边界与遗忘、记忆的命题,天使和魔鬼笑的命题直接相关,从边界入手探讨了对这两个命题的解决方式。
(7)、老市政厅入口上方正中的石雕塔楼中间那条弯向一侧,据传为1511年建筑师未得到足够报酬的报复。
(8)、吃过大苦的人,一定非常节约,直到现在,他们可能有钱了,但是他们的消费观从来没有跟上他们的收入。他们害怕有一天再苦,他们从来不舍得花钱,就是爱存钱。他们永远享受不了花钱的乐趣,因为穷怕了,没有安全感,花钱都会有内疚感和自责感。
(9)、我就写了很长的一封信给他,附上了我的简历和资料。后来就通过了。昆德拉的那个班,研究方向是小说,我们班上就5个人,南美一个,希腊一个,意大利一个,法国一个,亚洲学生就我一个。
(10)、他最著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笑忘书》都是在法国创作的,但一直在祖国被禁,直到80年代末才解禁。1988年《不朽》是他用捷克语写作的最后一部小说。此后他又写了4部法语小说,最近的一部是2014年的《庆祝无意义》。
(11)、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米兰.昆德拉
(12)、『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老师鼓励学生不要放弃法语时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图为油画『黑色的污点』。Photo|AlbertBettannier
(13)、我步步都回头,山是故人眸,柳是纤纤手,遇你之后步步都难走
(14)、别人问我多喜欢你,我也说不好,我只知道我宁愿跟你僵着,也不愿意去爱别人
(15)、约翰写他的小说时,一百个布拉格人中可能才有一辆汽车,或者,谁知道呢,是一千个人中才有一辆。正是在噪音现象(发动机的噪音)还很稀少的时候,它才以令人惊诧的新颖性呈现出来。我们可以从中推断出一个普遍规则:一个社会现象的存在意义并非在它普及时,而是在它肇始时,才可以让人以最大的敏锐感知到,也就是在它比后来弱小得多的时候。尼采发现,在十六世纪,教会在德国,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不腐败些,正因如此,宗教改革恰恰就在那里发生,因为,只有“腐败的初始阶段才被认为是不可忍受的”。卡夫卡时期的官僚主义跟今天相比,简直是个无辜的孩子,然而正是卡夫卡发现了它的可怕,到后来,它就很平凡了,不再让任何人感兴趣。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对“消费社会”进行批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批评已经如此可笑地被现实超越,以至于人们今天都羞于提起它。因为还必须提到另一个普遍规则:现实是没有任何廉耻感地重复着的,然而思想,面对现实的重复,最后总是缄默不语。
(16)、后来捷克与斯洛伐克分别建立了两个民主国家,昆德拉也不愿意重新回国定居。捷克2008年向他颁发了国家最高的文学荣誉奖,他都没有回国受奖。出生城市布尔诺2009年曾为他颁发荣誉公民身份,他也没有回去。
(17)、现实是没有任何廉耻感地重复着的,然而思想,
(18)、雅库布惊异地意识到,实际上他从来不知道美,他忽略了它,从未为它而活着。这个女人的美丽强烈吸引了他,他突然觉得,由于一个疏忽,他先前所有的决定都变形了。
(19)、Iwonderifournotionofhomeisn’t,intheend,anillusion,amyth.Iwonderifwearenotvictimsofthatmyth.
(20)、《芳华》没有激烈的场面镜头,一点小的细节就足以让人感动。唯一能冠以芳华逝去之名的人,就是我们的何小萍,这种情感很让人感动。可以看出,冯小刚非常想把故事讲好,旁白也是说了一段又一段,生怕别人不明白。场面很宏伟,人物很复杂,线索很多,背景很深,但是主题不够鲜明,艺术是感性的,是讲究情感的,如果所有的一切,只是感慨,只是陈述,只是反映,我觉得还远远不够,我们要的是真情,只有真情才能够打动人。
2、米兰·昆德拉对音乐感兴趣吗
(1)、我也知道,现在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小孩学小语种,接触多国语言。
(2)、现实是没有任何廉耻感地重复着的,然而思想,面对现实的重复,最后总是缄默不语
(3)、他的小说作品在叙述手法上非常注重故事视角和时间视角的选择,他在叙述时用的人称跟别人一致,但他在用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时,却能营造一种非常特殊的效果,从而使作品获得一种前所末有的真实感,有种切肤的"现场直播"式的"在场"感。他,是陀氏"复调小说"的忠实信徒,也是"复调"理论的坚定实践者"。他应用复调式叙述手法时十分得心应手。
(4)、从海德格尔的视角看,媚俗是《存在与时间》的作者所描述的存在之遗忘的结果,昆德拉认为,小说的任务便是要弥补这一点。如伊朗文学批评家洛加叶·哈基盖特·卡赫所言:“在媚俗的世界,一切的结果都是遗忘,对自然的遗忘,对历史、对自身的遗忘。因缺失美而犯下过错的一切都被消除,因为在这个世界里是不受喜爱的。媚俗令我们遗忘生命最本质的真相,昆德拉将媚俗视作遮蔽世界真相和复杂性的屏风,一个人人都有的屏风。如今,媚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常见的。它追逐着我们,谁也不可能完全逃脱。人们可以某种方式认为自己躲到媚俗的世界,已竭尽所能地忘却生死之焦虑,可千万别忘记,在被遗忘之前,我们将变为媚俗。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连接站。
(5)、自媚(Kitsch)。kitsch是对无价值存在的完全否定,它不是庸俗,也不是意图取悦大众。kitsch更准确的意义是"矫情",随时要赋予自己的情绪以正当合法性。哭不是因为悲恸,是为了应当表达悲恸;笑不是因为快乐,是为了应该感到快乐,这是人类究极无聊的一种表现。
(6)、题图:TheBirchGrove©ArkhipKuindzhi
(7)、 C:工人 D:乐队指挥
(8)、从巴黎北郊搬到市区后,我就一直住在市中心。我一直喜欢市中心,哪怕只是在外面逛,我也会觉得很有调调,看个电影,去蓬皮杜看个展什么的,都很方便。
(9)、布尔诺老市政厅,钟楼对外开放,可登高鸟瞰布尔诺老城风光。
(10)、尼采曾说,“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找到了维也纳。而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11)、我私人推荐有中国四大名著和《金瓶梅》,其中体系繁复,值得我们一再品读,还有各类思想著作,诸如福柯《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等,这有助于打开我们的思维,融古贯今,还有俄国大部头著作,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国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加缪,英国狄更斯,美国海明威,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等名家书籍,都这些书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好译者,推荐王小波的一篇随笔《我的师承》,其中就大为赞叹傅雷、查良铮等前辈的译笔之美,傅雷译的巴尔扎克,杨绛译的《堂吉诃德》,王道乾译的《情人》,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真正的汉语之美!
(12)、在被褫夺国籍、流落法国40年后,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重新被捷克政府赋予公民身份。
(13)、1950年,赫尔曼·布洛赫在美国就kitsch(媚俗)做了一场讲座,这是他在多篇论文中曾附带论及的问题。这次讲座五年后,他出了一本小书,题为《关于kitsch的几点看法》。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此前仅涉及艺术与物的kitsch概念扩大至人,扩大至人与物的关系,乃至人与同类及自身构建的关系。kitsch一词来自德语,词源不明(有可能脱胎于动词kitschen:当街捡垃圾),最早多用作形容词,而作名词的用法较少见,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据布洛赫所说,kitsch一词的兴起与资本主义和有产者的生产方式有关,服务于大多数人的大规模生产取代了限于精英的贵族艺术。然而,尽管形容词kitsch一开始只限于修饰一种庸俗的艺术形式,布洛赫却引入了“homme-kitsch”(“媚俗人”)的概念,此种人对待世界的老套方式直接产生于德国感伤浪漫主义。
(14)、《芳华》应该也算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怎么说呢,《芳华》是今年来较少展现文工团的电影,加上年代特殊,能够拍出这样的情怀,实属不易。
(15)、李欧梵:"昆德拉写的是小人物,但运用的却是大手笔,不愧为世界文学的一位大家,足可与马尔克斯(1982年凭借《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媲美。"
(16)、她对女人成堆的地方本能地感到厌恶,她们在一起会削弱单个女人本身的价值。
(17)、小说共分七章,第一章和第四章都以《失去的信件》为题,主要讨论遗忘和记忆的主题;第二章《母亲》在第一章讨论的基础上展示了通常人们对记忆的处理方式;第三章和第六章都以《天使们》为题,探讨笑的不同含义以及两种笑声——天使的笑声和魔鬼的笑声的区别。
(18)、前者的迷恋是抒情性的: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求的是他们自己,他们的理想,又因为理想是注定永远寻求不到的,于是他们会一次又一次失望。这种推动他们从一个女人到另一个女人的失望,又给他们曲感情多变找到了一种罗漫蒂克的借口,以至于不少多情善感的女人被他们的放纵追逐所感动。
(19)、▲朗读|豌豆 垫乐|DavidHicken-Desiree
(20)、作为米兰·昆德拉唯一的亚洲学生,他回顾了在巴黎狂热的求学生涯;
3、米兰昆德拉用什么语言
(1)、克利马为劝说茹泽娜打胎来到疗养镇,只是这部小说的引子。小说的真正主角是即将出国的雅库布。在雅库布身上,昆德拉要考察的是一切自由之上的最大自由——人的命运是否自由。
(2)、向往秩序就是向往死亡,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破坏秩序的过程。
(3)、2004年夏天《身份》与《无知》出版,13部作品同时列于畅销书架。
(4)、在他们人生里,除了生死,没有什么大事,那些生活中吵吵闹闹,鸡毛蒜皮的事,在他们看来有点不屑一顾,活着就好,其他都是擦伤,伤口迟早会结疤,不要太在意。
(5)、再过两小时,雅库布就会离去,这位美丽的的造物将在他面前永远消失。这个女人仅仅是作为一个否定出现在雅库布面前,他遇到她只是为了让他知道,她绝不可能属于他。
(6)、弗洛姆|王小波|毛姆|普鲁斯特|胡塞尼|卡尔维诺 |杜拉斯|奈保尔|黑塞|伍尔夫|诺曼·梅勒|加西亚·马尔克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王尔德|约翰·斯坦贝克|米兰·昆德拉|钱钟书|加缪|布罗茨基|村上春树|爱的艺术|追忆似水年华|追风筝的人|情人|红拂夜奔|为什么读经典|裸者与死者|不存在的骑士|霍乱时期的爱情|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悉达多|月亮与六便士|围城|人生的枷锁|局外人|悲伤与理智|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精子战争
(7)、Langage是每个行业里,每个人说的具体的话。
(8)、没有人理解这一点,特别是我妻子,她认为男人持久的爱情标志是他对其他女人缺乏兴趣,但那是瞎说,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驱使我去接近别的女人,但是,一旦我占有了她,一种有弹性的力量会突然又把我弹回到凯米蕾身边,有时我感到我追求这些女人,仅仅是为了弹回到妻子身边那美妙的一瞬(这一瞬充满温柔、渴望和谦卑),随着每一次新的不忠,我反而越来越爱她了。
(9)、我觉得法语很美,但那种美不叫浪漫,不叫罗曼蒂克。那种美是一种很严谨的美,逻辑的美,感性的美。
(10)、就这样,我在巴黎北郊「窝」了大半年。后来,有住在市区的法国同学过生日,我就搭RER郊区地铁线去了巴黎北站,然后换乘地铁去市中心。
(11)、这个现象怎么看?我觉得吧,现在的家长有许多的焦虑。他们就算不让小孩学小语种,也会让他们去学钢琴啊,学画画啊,报各种各样的班。其实,在小孩不反感的前提下,早点接触一些别国语言,我觉得倒不是一件坏事。
(12)、我当时跟昆德拉学了很多小说和音乐的东西,但昆德拉本人毕竟是捷克人,他不是法国人,我呢,还是想让自己的法语更精进一点,更高端一点,所以我后来并没有跟昆德拉写博士论文,转而研究法国的诗歌了,因为诗歌是语言的结晶。
(13)、翻遍昆德拉的叙事小说,除了《玩笑》中的露西,又有哪个女性具有真正的爱呢?当然,也没有哪个男人具有真正的爱。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一出场就站在窗台上沉思,他要特丽莎回来,“究竟是出于疯,还是爱”。昆德拉发现,在每个人都需要爱的时候,爱已经到了人触及不到的远处。身体的自由恰恰驱赶了爱的自由。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现代疑问,可以无穷假设,就是没有一个答案。没有爱的答案,也就没有生活的答案。因此昆德拉的笔下人物,彼此虽然发生着一连串的关系,却没有哪种关系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说昆德拉不够深沉的人忽略了,正是在对爱的失去或讥讽中,昆德拉触及了现代哲学的唯理论命题。现代人很难拥有信仰,是因为无力克服意识的唯理论。当爱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缺席,人就失去了追寻的途径。在克利马和茹泽娜等人的思想深处,未尝没有将自我沉沦转换成主体的意识,以此来恢复那些失去的感受。只是,克利马们无法知道失去的究竟是些什么,似乎只有在身体的放纵之后,他们才能紧紧抓住被奴役的意识,恢复对自我的种种确认。
(14)、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15)、内心有力量,不再有患得患失的感觉,不再害怕失去谁,不再害怕谁不爱自己了,内心有了力量,一切都不怕了。
(16)、《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的艺术》中文版,上海译文社
(17)、于是,克利马的自由在噩梦中枯萎——至少,他不得不堕入对妻子的欺骗,立刻赶到疗养镇。依附这条线索,昆德拉不失时机地将笔尖伸入第二种自由之中。那就是现代人是否还有爱的自由。
(18)、1987年,韩少功译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景凯旋译出《为了告别的聚会》,昆德拉在中国正式亮相。
(19)、这本1993年出版的《为了告别的聚会》是我从旧书摊上淘的,目前市面上的现译版本叫《告别圆舞曲》,讲述了捷克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和心绪。书中的女护士茹泽娜被高尚的雅库布在无意中毒害之后,茹泽娜生命中相关的人们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没有重负,没有愧疚,仿佛毫无动机的杀人轻若空气。“他不知道在这个轻松中是不是有比在那个俄国英雄的全部阴暗的痛苦和扭曲中更加恐怖的东西。”如果说“昆德拉”式的讽刺只是为了“反抗崇高”和“反抗绝对”,那么生活在真实存在的水平下的人们又怎样摆脱绝对的反抗绝对,崇高地反抗崇高呢。
(20)、怎么理解这两个词呢?Lalangue就像海洋,它所代表的语言无边无际;Lelangage却很具体,比如说你是老师,你说的就是教师群体的langage;你是工人,你说的就是工人阶级的langage;你是开餐厅的,你说的就是餐饮行业的langage。
4、米兰昆德拉说过的名言
(1)、这部作品出版后,即被视为是里程碑式的昆德拉传记,近期,该书中文版引进出版,成为国内授权引进的首部昆德拉传记。今天为大家分享来自翻译家许钧的导读序言与本书选摘。
(2)、昆德拉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描述的黄昏世界里,“图像制造者”极度地歪曲现实,以致通过灵活的戏法,他们成功地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忘却了何为美,而且忘却了人类境况的悲剧性质。“死亡变得不可见,”他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小溪、夜莺、草地中的小径已经在人的头脑中消失了……当大自然明天在地球上消失时,谁还能觉察到……伟大的诗人今安在?他们消失了,还是他们的声音已经听不见了?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们欧洲出现的巨大变化,昔日没有诗人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倘若失去对诗歌的需要,人还能觉察到诗歌的消亡吗?终结,并非世界末日式的爆炸。也许再没有比终结更安宁的了。”
(3)、?订阅2021年全年报纸,截图发公号后台,随机赠送40周年文创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