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承担责任的例子(孔子关于责任的105句)

孔子的责任名言

1、孔子的责任感

(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

(2)、第一个就拿“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来说吧,有人觉得这是歧视妇女的意思,因为把女子和“小人”相提并论嘛。但在《论语》里,“小人”说的是“平民百姓”的意思,而“养”的意思是“相处”。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其实是说,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官员和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你看,孔子并没有歧视妇女的意思。

(3)、解释: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释义: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释义: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6)、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释义: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8)、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9)、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1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12)、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13)、(释义)孔子说:“可以同他谈话,却不同他谈话,这会错过人才;不可以同他谈话,却同他谈话,这是错说了话。聪明人既不会错过人才,也不会错说话。”

(14)、按照“知”和“行”的关系可以把人分为三种。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

(1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7)、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

(1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释义: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1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释义: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20)、(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孔子承担责任的例子

(1)、d的10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d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康圣人的手段之就是质疑历代对于《论语·泰伯》这句话的解释(杭州公交上的标准解释)。康有为猜测“民可使由之”句“或为刘歆倾孔子伪窜之言,当削附伪古文中”。刘歆,虽然是经学大师,可他是依附王莽篡夺汉朝的坏人啊!当然,康圣人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依据,只为了在当时环境下,为改革开放思想突围做的解释而已。《孔子改制考》就是这样编出来的。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

(5)、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解释: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7)、(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8)、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9)、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10)、孔子说:年少后生,在父母面前就孝顺父母;走出自己居室就敬爱兄长;说话谨慎,说了就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躬行实践之后,若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献。

(11)、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颜渊》

(1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5)、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16)、(释义)孔子说:“古时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1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1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释义: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20)、0子曰: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孔子关于责任的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同他做伙伴。”

(3)、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中庸》

(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孝经》

(6)、(释义)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只要他骄傲而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一提了。”

(7)、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孔子

(8)、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9)、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d。”——《卫灵公》

(10)、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11)、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释义: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12)、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1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中庸》

(14)、解释:懂得学业的人不如喜爱学业的人,喜爱学业的人不如以从事学业为快乐的人。

(1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6)、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孔子《孝经》

(1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友便辟(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孔子《论语》

(1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20)、(释义)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向我提了个问题,我原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加以盘问,得出答案,再尽量告诉他。”

4、孔子承担责任的名言

(1)、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孔子

(5)、(释义)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6)、引申为:人生中一个人的目标越远大,前进就会越努力。

(7)、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

(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孔子

(9)、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0)、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11)、(释义)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见《论语为政》)。

(1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6)、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17)、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18)、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孔子《中庸》

(19)、(释义)孔子曰:“对于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而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从中深感快乐的人。”

(20)、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5、孔子关于责任心的名言

(1)、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的境界作为自己肩上的重任,难道这不重大吗?努力到死才罢休,难道说不遥远吗?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释义: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6)、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论语》

(7)、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曰:“苗而不秀这忧矣夫!秀而不实者忧矣夫!”——《子罕》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11)、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2)、(释义)孔子说:“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呢。”

(13)、我们不必膜拜孔子,也不必太过苛责孔子。任何人说的任何话,只是代表他(她)在他(她)那个时代那个身份的认识而已,后人不必因为他(她)是名人或者伟人就照单全收,而是要鉴别和批判之后再选择。即便是对于古人眼里的“至圣先师”也应该如此,因为孔子毕竟是两千五百多年的人了,他的思想未必适用于我们现代社会,能用则用,不合用就该扬弃。

(14)、(释义)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言论不肯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认为单单说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耻的。”

(15)、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16)、所以说,杭州公交车上这句话的解释并没有错,只是不适合作为“名人名言”来大肆宣扬就是了。

(1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1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释义: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9)、(释义)孔子说:“可以同在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通向真理;可以一起通向真理的人,未必能共同坚守真理;可以一起坚守真理的人,未必都能做到通权达变。”

(20)、第二种人就是不识时务者,他们对自己、外界条件、机会、形势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适合自己做。他们不会思考,跟风、盲从是他们的突出特点,这种人占大多数。

(1)、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3)、(翻译)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4)、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5)、孔子对女性的歧视,或许跟他离过婚有关系(周润发演的《孔子》里那个相濡以沫的女人,至少不是孔子的正妻)。在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编的《礼记》中,记载孔子根据礼制,只允许儿子为去世的母亲哭泣一年,因为这母亲已经跟他离婚了,不是孔家的女人了。连编写《礼记》的孔伋也有同样的离婚经历,而且孔伋做得更绝,不许儿子为母亲服丧,而这竟然成了孔氏家族世代相传的规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