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战争的诗人
1、反对战争的人物
(1)、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2)、这些诗篇,都只是从某一个方面来反映战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3)、戍边的丈夫死了,对于在家里苦苦思恋的妻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悲剧,但更大的悲剧是,作为悲剧主角的妻子,竟然全然不知道悲剧的存在,仍然一厢情愿地思念着丈夫,相信他会回来,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赶制无数个日夜满载牵挂饱含爱意的征衣竟寄给了冰冷的尸体!悲剧无疑是值得同情的,但身处悲剧而浑不知情的不幸者,不是更让人心酸难言吗?
(4)、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 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5)、第二幅:战斗结束,双方士兵大量死亡,尸体横七竖八躺在沙漠里,血流成河,5000名汉军士兵几乎全部死亡。
(6)、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 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 声声实在,句句真情。“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7)、只有人类才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杀伤同类,即使战败投降的俘虏也会遭到无情屠杀,人类之间的战争最为残酷。
(8)、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个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9)、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 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10)、①空桑林:指桑叶已枯落。《乐府诗集》作“桑树间”。②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③人塞寒:一作“复入塞”,一作“人塞云”。④黄芦草:枯黄的芦苇。⑤二句谓生于幽州、并州一带的健儿,习惯于征战,为保边疆在尘沙中度过一生。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⑥游侠儿:指恃勇逞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⑦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
(11)、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12)、 C 《塞下曲》是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
(13)、(就事论事而言,我也不认为我需要平反。人家都说:某某人被错误地打成右派。但是我认为我是准确地被打成了右派,一点也不冤枉。)
(1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5)、我是一个士兵,我坚信我可以代表士兵们。我之前参加这场战争,是因为彼时这场战争的性质是防卫和解放,但我相信,现在它已演变为一场意在侵略和征服的战争。我相信令我和战友们投身其中的这场战争的目的本应明确公布,让它不可篡改;而如果当初照此行事,曾经促使我们参战的目的,如今通过谈判即可达到。
(16)、(唐)王昌龄著;李云逸注:《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7)、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18)、这是独守空房的妻子思念丈夫,希望随着月光照进远在边塞的军营,去和丈夫会面。作者婉转地表达了对战争造成夫妻别离的不满。
(19)、 作者:王昌龄
(20)、在2021年2月军事政变后,缅甸各地爆发了示威活动,缅军以实弹射击手无寸铁的抗议者作为回应,人们遭到殴打、任意拘留和监禁。2月和3月初,在仰光的抗议前线,我目睹了士兵和警察向人群开火。3月8日,数百名抗议者在仰光三桥区的KyunTaw路过夜时我是其中的一员,在那里士兵和警察挨家挨户搜查要逮捕的人,在前线目睹缅军的暴行和恐怖活动后,我意识到反击的唯一方法是武装革命。
2、反对战争的现代诗
(1)、我从罗柏特.格雷夫斯那里得知你拒绝再当兵了,该死的这太荒谬了。看在上帝的份上伙计别干蠢事。别让你自己蒙羞,在你发疯之前想想我们吧。你怎么能把脱离军队作为第一要务?你没超龄,只能入伍,除非你成了个“出于宗教或道义原因拒服兵役者”,祈祷上帝你永远不会这样做。
(2)、唐代非著名诗人陈陶,对战争有独特的感受,他写了四首反映战争的《陇西行》,其中第二首写得最好,入选《唐诗三百首》,从而使他有资格与唐代诗坛的巨擘们,留下一张合影。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4)、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林希翎在晚年还积极参加爱国活动,并因为儿子被邪教轮子功害死而积极反对邪教。这和下面所说的这一类右派的表现是大相径庭的。
(5)、王安忆在其著名的小说《叔叔的故事》里边就刻画了一个到处通奸的右派形象,甚至在落难时期也一样改不了这个毛病,被平凡以后更是变本加厉,最终在德国又出了事。有人说其原型很可能是张贤亮,但是更多的人表示身边的右派普遍都是这样。上述林希翎为代表的第二类右派也可以归类于个人的性格。正如王安忆在小说中写的,这些人即使没有反右派斗争,结果可能也不会两样:
(6)、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7)、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8)、我于2016年5月获释,就是民盟政府在联邦议会宣誓就职三个月后,民盟根据2008年缅军起草的宪法规则与缅军分享了权力。自获释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促进言论自由和平等权利,2016年,我开始倡导修改《电信法》,该法律于2013年推出,将电信网络诽谤定为刑事犯罪,在民盟任期内,包括37名记者在内的250多人因此受到指控。
(9)、如果战争的结局是保留下没有任何信用和信任的普鲁士专制统治,那我自己看不到庄严的文明有何未来可言。
(10)、 (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诗上半首叙述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一个士兵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非常简单,但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11)、虽然刚刚初秋八月,可是萧关大道却是一派衰败景象:孤蝉哀鸣,桑叶凋落,桑林空寂。处在出塞入塞的边关重地,在侵透心底的阵阵寒气里,处处是枯黄的芦草,毫无生气。诗人遥想从古至今有多少来自幽州并州的戍边将士,在这里共伴黄沙抵风抗寒戍守边关,又有多少人埋尸黄沙。诗人劝喻世人,不要学那些游侠儿,逞武恃强,夸赞什么自己的马好,功夫好,义气深。那和这些戍边健儿比来,太无聊了。
(12)、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3)、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
(14)、为了让萨松免于被政府送上军事法庭,他的好友们将他送入了Craiglockhart医院,这是军队中一家专门治疗“精神崩溃”的医院。
(15)、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16)、在此谨代表苦海中的士兵,严正抗议当局者欺瞒士兵的恶行。居于后方家园的多数人已麻木不仁,浑噩不知前线苦痛延续不休,智能亦不足以感同身受。我相信,我或能略尽心力,破除这份麻木自满的心态。
(17)、七月底,我在奥斯本宫又收到了西格夫里德的一封信。信封很薄。我坐在维多利亚女王恩赐纪念一个名叫约翰·布朗的人(“他有一颗曾在人类胸膛中跳动过的最真挚忠诚的心”)的长凳上读信。打开信封时,一张新闻剪报飘了出来,上面印着“《布拉德福德先锋报》,一九一七年七月二日,礼拜五”。我先读非正文的一头:
(18)、 陈陶有一首《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19)、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20)、显然,这和控诉反右派斗争的主流舆论的政治正确颇有区别。但是我估计主流舆论一定还会在反右派斗争60周年之际大炒所谓“中国共产d迫害知识分子”。笔者在这里不想重复《历史决议》中的结论,仅仅是结合几个右派人物来谈谈自己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
3、反对战争的古代诗词
(1)、非常感谢你告知我你干了些什么。如你所期望的,当然我对此感到遗憾。作为一个没亲历战斗者,我应该没有权利责备你,尽管我很想这样做。但是我真的认为你从理智上而言搞错了事实。我们同意我们参战的动机一开始并非侵略性或试图得利的,我自己也看不出来它已经变质了。而真令我惊讶的是你竟然会得出它已经改变的结论,就在置身事外的美国人最终下定决心他们必须投身捍卫自由与民主的未来之际,就在意志消沉的俄国军队--在被你的观点谴责之后——已经认识到他们必须为了他们的自由继续奋战之际。
(2)、说完了右派,再说说反右派斗争的情况。反右派斗争应该对于上述三种人区别对待,集中力量打击第三类右派分子,对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分子最多批评教育就可以了。可是事实上,由于很多人具有历史的积怨,出现了利用政治运动打击报复的情况。这一点在文艺界表现得特别明显。就当时文艺界的情况来看,周扬和夏衍等人与丁玲和艾青等人组成文艺界的两大山头,双方水火不容。实事求是的说,丁玲和艾青等人要比周扬和夏衍等人更加正派一些,也相对偏左一些。但是由于周扬和夏衍等人是文艺界的主要领导人,所以就借这次政治运动把对手整倒了。
(3)、七月,他参观了牛津大学的莫雷尔酿酒厂,那时他不知道我还在学校,但写信说或许我们没见面是好事,因为我们各自的状况都不是太好——我们见面时,至少得有一个精神正常吧。他有五首诗刊登在《剑桥杂志》(当时在英国出版的少数几份激进的和平主义刊物之后来它的办公室被空军部队的士官生们捣毁)。他承认没一首好的,他只是想怼一怼那帮自鸣得意、叫人难以启齿的家伙,他们认为这场战争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直到所有人都被干掉,而唯有他们能幸存。和平主义者正在敦促他以巴比塞《火线》的写作风格写点儿激烈火热的内容,但他做不到。他脑袋里在想其他事,不是诗歌(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我希望那不是理查德·达德式的刺杀计划)。有时候想到法国,他就变得几近疯癫。在南边的肯特郡,他能听见在海峡对岸,大炮没完没了地不停轰击,直到他搞不清自己是想要冲回去,和第一营一起战死,还是留在英国,尽他所能阻止战争继续。但这两条路都没有成功的希望。回到战场并杀身成仁只不过是哗众取宠——所取悦的是错误的对象——他也想不到任何留在本土阻止战争的好办法。他的名字已匹配上了驻扎在英国本土的某个士官生营里的职位,如果愿意,他可以平平安安地过下去,但这样的退场方式似乎不怎么体面。
(4)、《塞下曲》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总计四首,此为第一首和第二首。第一首,诗人通过描写边塞景色,表达自己反对战争的思想。第二首,诗人从荒凉的边塞环境人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与战争的残酷,发人深省。
(5)、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 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6)、我发布这一宣言,是表示我着意向军事权威提出挑战,因为我相信,那些有权力停止这场战争的人正在刻意拖延。
(7)、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对战争的看法是:反对战争,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此外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8)、(评析):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 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9)、“乡信”自然是寄给其中某一位死者,上面说已经把征衣寄了过来。
(10)、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11)、(林希翎是一九五七年右派的代表性、标志性的人物,这不仅是因为她当时影响很大,她在一九五七年的活动及以后的种种遭遇,涉及d的上层、民主d派、文艺界、新闻界与校园里的大学生──这几个方面正是鸣放与反右运动的主战场;而且她是至今未平反的右派,是特意留下来以证明反右运动的正确性与必要性的「标本」,这样,就把林希翎推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地位:她成了中国一九五七年右派及其精神的一个象徵。但她自己却一再声称,这是一个历史的大误会:「我会成为政治人物,新闻焦点,全是历史的错误。我痛恨政治;我只是希望在以后的岁月里,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搞一些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这里所包含的不得不扮演历史所派定的角色的个人性的悲剧,同样具有典型性。因此,我们研究「一九五七年学」,不能不谈到林希翎。……一九五七中国校园发生的这一切,一直处在中国最高领导层的密切注视中。林希翎在北大、人大发表演讲以后,《人民日报》立刻被以「内参」的形式上报,刘少奇遂即作出批示:「极右分子。请公安部门注意」。可以说,从一开始,「无产阶级专政」之剑已悬在林希翎的头上。
(12)、随后不久,围绕兴登堡防线的激战爆发。西格夫里德的排前去支援卡梅隆团,被迫撤离原本已经攻下的战壕时,他又带着一支六人掷弹小队夺回了阵地。虽然喉咙中枪,但他仍继续投掷炸弹,直到最后倒下。卡梅隆团重新集结并杀了回去,旅长在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获勋推荐名单中加上了西格夫里德的名字——然而被上头拒绝了,理由是此次行动并未成功,因为卡梅隆团后来又被德军中某个西格夫里德式的人物率领的掷弹队逼退。
(13)、女主人公好不容易在梦中和远方的丈夫相会,却被树上黄莺鸟的叫声吵醒,气得她把黄莺鸟打跑了。
(14)、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符合军中的生活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此两句则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也强。全篇只此两句作对仗,严正的形式与严肃的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15)、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16)、“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 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
(17)、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8)、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多气势昂扬,曲意深远,可与岑参媲美。
(19)、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20)、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4、反对战争的诗人有哪些
(1)、后来林希翎临时去香港,国民d当局遂借机禁止她再入台湾,林希翎终于成为两岸都「不受欢迎」的人物。──这里,还有一个插曲:据林希翎说,她到了台湾以后,「曾有多少人来开导我说,海外有很多学人在两边跑,两边讨好,两边都当贵宾,他们来去自由。有人就说:『林希翎,你怎么弄得两边不讨好,那么笨』」;林希翎的回答是:「我本来就不想讨好(两边的)那些官僚」,这也可以说是本性难移吧。
(2)、(3)许浑的《塞下曲》纯用白描手法客观叙事,不发任何议论,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语言显得自然、平淡、质朴。
(3)、训练结束时,我的大肚腩消失了并变得骨瘦如柴,曾经在城市公寓楼里爬三层楼梯就累了,现在我能在丘陵丛林地形上跑来跑去。我的心态也变得坚强,之前我是反战诗人,曾经连枪声都无法忍受的昔日和平卫道士如今渴望战争,因为我相信我们别无选择。本月在与一支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克伦民族解放军)的联盟中,我们开始与缅军进行积极的战斗,这种战斗仍在继续。
(4)、当这份罪恶到来,人们所能做的,唯有拿起武器奋起而战。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善。
(5)、我亲眼得见并亲身经历了部队遭受的苦难,我不能为了战争邪恶而不公的目的,继续扮演延续苦难的角色。
(6)、 作者:王昌龄
(7)、后四句则从写景转入对战事的追忆。自古以来幽并的豪杰们,后来都沦落到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千万不要学那些自恃勇武的“游侠儿”,总是自命不凡地夸耀自己的骏马多么能征善战。“幽并客”,在此泛指燕赵豪杰之士,古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说法,这些“幽并客”,都曾经热血澎湃,希望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然而他们的最终结局却是什么呢?不过是“三千功名尘与土”,均被这漫漫尘土与黄沙所湮没。那些身跨骏马,成天游荡,惹是生非的“游侠儿”,他们哪里知道战争的残酷?行文至此,诗人对幽并客与游侠儿的讽刺,以及强烈的厌战情绪,已展露得淋漓尽致。
(8)、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9)、毕士奎:《王昌龄诗歌与诗学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11)、(于医师的丈夫是一个右派,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开除了公职,下到生产队里劳动改造,和农民一样凭工分吃饭……他一点不肯打起精神,表现出改造的积极性,以改善自己和家庭的境况,反是一任消极颓唐到底,显得特别的落拓,很露骨地表示着他的顽固与抵抗。是他,使我认识到有一类人所以成为右派,是由性格决定的。他们并不是对某一种现实不满,而是对一切存在不满。他们对人生抱着暗淡的心情。同时他们又缺乏忍耐和自谦,往往是自我中心者,就必须将这心情发泄出来。他们表现得与一切意见激烈相左,什么都不会合他们的意。倘若不是成为右派,他们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12)、荣誉和功勋并不能掩盖战争的残酷。参战不到3个月,萨松的弟弟哈莫就在加利波利战役中丧生,几位好友也在之后的战争中相继身亡。这让萨松开始重新审视战争,他的诗歌中开始充斥可怕的意象和符号:腐烂的尸体、四肢、污秽、逃亡、自杀……
(1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14)、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15)、 塞下曲(其一)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16)、这种对战争的无声控诉,比那些直接描写战争、谴责战争的文字更加有力,更能使读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只要是情感正常,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的读者,一读到这首诗,无不潸然泪下。
(17)、我见识过也忍受过士官兵历经的伤痛,再也不愿同流合污,不愿延长沙场上的磨难,因为我相信此战之目的邪恶无天理。
(18)、西格里夫·萨松(1886年9月8日-1967年9月1日),一战期间英国著名诗人,作家和士兵。
(19)、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20)、 D 这两首诗属于同题诗歌,常建在诗中赞颂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的和亲政策,而许浑则在诗中无声地谴责了制造战争的统治者。
5、反对战争的名人
(1)、艾青当然比这好。也表现人民及战争,用我们知识分子最心爱的,崇拜的东西与装饰,去理想化。如《向太阳》这首诗里面,他用浪漫的幻想,给现实镀上金,但对赤裸裸的现实,他还爱得不够。我们以为好的东西里面,往往也有坏的东西。
(2)、文天祥不仅诗南宋末年的文学家,也是民族英雄,他的诗作《过零丁洋》是一首非常有名的爱国诗,诗人在全诗中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还有视死如归的一种大无畏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名句。
(3)、第三类右派分子是以茅于轼和张贤亮等等为代表的反共右派。这些人狂热地吹捧美国及自由主义,对于中国共产d近乎露骨的敌视。这些方面的言论非常多,我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借某总的一句话,这些人就是要“最后清算”。(也有人说张贤亮等人并未被打成右派,是80年代看右派吃香才冒充的。因其很大程度上已成右派的化身,这里暂且将其算作右派。)
(4)、 (3)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5)、 诗歌开篇描写春望所见:⼭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残破不堪,乱草丛⽣,林⽊荒芜。⼀个“破”字使⼈触⽬惊⼼,⼀个“深”字⼜令⼈满⽬凄然,为全诗创造了⼀⽚荒凉凄惨的⽓氛。诗⼈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离之悲。
(6)、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7)、梦虽虚,犹兀自暂时节相聚,近新来和梦无。 ——(仙侣)后庭花·一升金缕词
(8)、“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末两句是说,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以上六句全写边疆生活的艰苦,若有怨思,末两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两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字与“直为”,语气斩钉截铁,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此诗点睛结穴之处。
(9)、同类动物之间也有争斗,但它们一般不会以消灭对方为目的,而且不使用武器,只要一方认输争斗就结束了。
(10)、萨松的母亲是非犹太裔人,这与沙逊家族族规,萨松的父亲因此失去了家族里的继承权力。萨松4岁时,父母的婚姻在风雨飘摇中告终,萨松和母亲一起被赶出生活了4年的哥特式豪宅。9岁时,父亲患肺结核去世。
(11)、译文: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12)、19岁时,萨松考入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研读历史。因为沉迷于打猎、板球和写诗,他在学校只待了2年就退学了。
(13)、如在太阳底下死,是Sentimetal的,是感伤的,我们以为是诗的东西都是那个味儿。(笑) 我们的毛病在于眼泪啦,死啦。用心是好的,要把现实装扮出来,引诱我们认识它,爱它,却也因此把自己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
(14)、但愿能够发挥自己的本领,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15)、1940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敦刻尔克撤退后发表演讲,号召英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萨松同英国人民一起为了保卫国土的战争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16)、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7)、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许浑是中唐诗人,目睹国力衰敝,百姓苦于战乱,所以其笔下的边塞诗以反战题材为主,大多透露出浓重的悲凉色彩。
(18)、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19)、在2020年11月8日的大选中民盟再次赢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当选的新一届政府定于2021年2月1日召开联邦议会,遭受屈辱性损失的缅军拒绝接受大选结果,缅军总司令敏昂莱已经警告称,如果不解决关于选举违规行为的指控,缅军可能会“采取行动”,尽管如此当时我还是不相信敏昂莱敢发动政变。
(20)、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思想。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第四首诗写一位将军因战殉国后被埋葬的场面,透露出了作者对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以及对连年征战的批判。
(1)、王昌龄(?—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为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为汜水县(今河南荥阳西北)尉。后贬岭南。开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后又贬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安史乱起,避乱至谯郡(今安徽亳县),为谯郡太守闾丘晓所杀。两《唐书》有传。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之作,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快。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唐才子传》卷二)。尤其擅长七绝,明王世贞谓“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卷四)。其论诗有《诗格》传世。诗集注本有今人李云逸《王昌龄诗注》。
(2)、1914年,一战爆发,在爱国主义的鼓舞下,萨松加入了英国军队。
(3)、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4)、这是戍守边塞的士兵绵绵不尽又无可奈何的思乡之情。
(5)、4月1日,流亡中的民选议员组织联邦议会代表委员会(CRPH)宣布废除2008年宪法,并根据联邦民主宪章建立临时民族团结政府(NUG),其标志着人们观念转变的早期阶段。公众放弃了我们必须忍受缅军对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想法和根据缅军的要求作出妥协,相反,这场春季革命表明了根除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的决心,也推动了彻底结束性别歧视、父权制和军事独裁。
(6)、1917年,萨松给自己的指挥官写了一封名为《脱离战争:士兵宣言》的信件:
(7)、有的直观展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
(8)、中国从最早的诗歌作品《诗经》开始,以战争为题材的诗篇就层出不穷。
(9)、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10)、第一类右派是以丁玲和艾青为代表的人。这些人在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被划为右派,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又因为坚持社会主义而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表示忧虑,而被称之为“极左”派。丁玲曾经不无讽刺地表示,当初把我打成右派的那些人,就是现在攻击我“极左”的那些人。
(11)、这两句诗出自王昌龄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时期写的一首送别诗《送柴御史》。当时,诗人的朋友柴侍御正要从龙标乘船前往武冈(今湖南武冈)。
(12)、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13)、“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绿”字下得绝佳。因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14)、(注释)①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②幽并:幽州和并州,指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客:戍边战士。尘沙老:指在边塞沙漠中老去。尘沙,幽并相拼的沙漠,代指边地。③矜夸句:夸耀自己善于驰骋而去惹是生非。紫骝马:泛指骏马。
(15)、“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16)、但是如今亲爱的孩子你已经把你自己置于死地,争论这些已为时晚矣。我只想请求你一件事。若是你想有所帮助那就别再当烈士了!你已经作出了你的抗议,每个知晓你不是那种靠此博人眼球者的人定然会钦佩于你这样做的勇气。但是看在上帝的份上到此为止。我一点也不知道“他们”会说什么或怎样做--但是如果你发现在接受和进一步的反抗之间有所选择的话,那就接受吧。别改变信仰。你的所作所为根本不能影响大局;我们只能赢得战争(你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而最好的是不用靠额外的消耗和冲突就能赢得战争。
(17)、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8)、这一些,田间就少了,因此我们也就不大能欣赏。
(19)、他写道,现在回了伦敦,他病得厉害,散步时在人行道上总会看到尸体。耶茨在四月寄给他一张条子,说在枫丹-莱克鲁瓦西耶的一场战斗中,四个军官丧命,七个负伤——一场“极其血腥的厮杀”。但营队将战线前推了近八百米,这让西格夫里德稍感安慰。然而,下一句他就写道,想起那个夏天无数好人被屠杀而这一切都毫无意义时,他就气得发疯。那帮该死的政客和同样该死的将军们笨拙无能,屡屡犯错,只会一意孤行,直到他们感到厌倦,或得到他们想要的荣誉。他希望自己能提出抗议,但即使他开枪打死首相或道格拉斯·黑格爵士,他们也只会把他关进一所疯人院,就像对待从前那个了不起的理查德·达德。(我知道他的意思。达德是十九世纪一位了不起的画家,碰巧是埃德蒙和朱利安的叔公。他曾经列出他认为该杀之人的名单,第一个就是他的父亲。有一天,达德在海德公园里将他父亲抱起,扛在肩上,走了将近八百米远,光天化日下把他丢进了蛇形湖中溺死。)西格夫里德继续写道,如果他以拒绝重返战场来表达抗议,他们只会指责他惧怕枪炮。他问我是否以为,那个夏天的杀戮结束之后,我们的情况会有所好转。尽管反复发起冲击,但我们永远突破不了德军的防线。迄今为止,我们遭受的损失比德国人更为惨重。在维米岭,加拿大人遭受惨重伤亡,但官方公告在伤亡数字上却厚颜无耻地扯谎。朱利安·达德去医院探望过他,和其他人一样,他也劝他回国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但他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场美好的幻梦,因为基于道义,他会继续作战直至死去。刚刚重回光明,现在想到要回战场,他觉得十分痛苦——“哦,生活,哦,太阳!”(出自我死里逃生后写的一首诗)。他的伤势几近痊愈,可能会被送到一间疗养院住三个礼拜。他不喜欢这个安排,但只要他能安静地独处,谁都不见,只是默默地看着树木披上绿装,感觉到自己的生机也在恢复,让他去哪儿都行。他的身体虚弱,精神状况也很差。病房里有一台留声机,吵得他快要崩溃。那年春天,《老猎人》终于出版,他开玩笑说,会送一本给道格拉斯·黑格爵士。也确实没人能阻止他这么做。
(20)、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1)、一九一七年三月,西格夫里德从第二营写信过来,叫我打起精神给他回信,因为他觉得自己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他抱怨自己在那里受到了不公对待。现在,高级军官们又回到营队里,也包括我的仇家,那个获得正式委任状的特别预备役少尉,现在他成了代理营长,事情做得挺过分的,他骂西格夫里德“该死的萎官”,还拐弯抹角地骂第一营该死。西格夫里德默默忍受着羞辱,但也在尝试把自己调回第一营去。
(2)、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3)、在此,我代表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人向正加诸他们身上的欺骗提出抗议;而且我相信,我或许能促成摧毁那种自鸣得意的冷酷心态,身在本土的人们正是怀着这种心态,在延续着他们并未分担也根本无以想象的苦难。
(4)、我反对的不是战争的行为,而是抗议政治失策与政客的虚言假意,日日因而战死的士兵不知凡几。
(5)、战争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如果说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还不如说是制造战争。
(6)、作者:郭天民,银行职员,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小小说近百篇。
(7)、《塞上曲》这组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本首诗即是组诗的第一首。
(8)、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9)、这位女主人公急切地想在梦中和亲人相见,可是却连梦也做不成。
(10)、“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起首四句是说,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没有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11)、这四幅画面叠加起来,既有空间的变换,也有时间的推移,既正面展现士兵的英勇,又无情揭露了战争的残酷,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12)、译文: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13)、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三》: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4)、战争给人类社会造成深重的灾难,因而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把战争作为重要主题。
(15)、▲安史之乱,改变了许多大唐诗人的命运。图源/影视剧照
(16)、这首诗以汉代名将李陵率领5000精锐士兵抗击匈奴全军覆没的史实为背景,用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展示了一系列战争图景。
(17)、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请结合每首诗的四句加以分析。
(18)、这令我感到不安和难过。我完全认同西格夫里德的“政治上的谬误和虚伪”这一说法,也认为他的行动体现了非凡的勇气。但除了斥责政客的正当性,我们还有更多的事情要考虑。首先,他的身体状况无法承受这封信件将会招致的惩罚:即接受军事法庭审判、被褫夺军衔和关押监禁。我发现自己对那帮怂恿西格夫里德做出这一表态的和平主义者们充满怨恨。他们不是士兵,我想他们不会明白西格夫里德为此付出的情感上的代价。经历了四方地和枫丹-莱克鲁瓦西耶的战斗之后不久,他又不得不面对写下这封信的后果,这实在是过头了。我也知道这个表态不足以成事。无论在英国或是德国,没有人会效仿他。这场战争会不可避免地继续下去,直到一方被打垮。
(19)、一九八三年,林希翎到了香港,一九八五年又来到台湾探望离别数十年的父亲。人们以为她会对台湾大加赞扬,却不料她一开口劈头就拒绝了台湾当局强加给她的「反共义士」的头衔,断然表示「如果要我发表反共声明为条件的话,我宁愿回大陆去坐牢」,并以她所特有的坦率,直言对台湾的不满:「台湾的生活比大陆高,许多地方的毛病则差不多」,「在这里听你们唱一个调子:『反攻大陆』等等反共八股,实在让我讨厌死了!这里的新闻封锁,也把我脑袋都憋死了!」 林希翎立刻投入到台湾争取民主运动中去,并且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如她自己所说,「我在台湾的这次『民主假期』中的大鸣大放,之所以会在台湾同胞心中激起如此热烈的反响,就正如我在一九五七年在大陆的大鸣大放中的情形完全一样,并不是在于我有什么新发现和新创举,而完全在于我讲那些别人不敢讲的真话。在大陆和台湾的国共政治生活中,我始终还是扮演了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中那个三岁小孩的角色」。
(20)、网友反驳:俄乌冲突已经六天,各种言论和观点甚嚣尘上,不绝于耳,谁是正义一方谁是入侵一方也各执一词。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由来已久,核心都是维护本国的安全。乌克兰想寻求美国和北约的军事保障,想加入它们的集团,而俄罗斯怕北约东扩,危及它的边界安全,所以极力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想让乌克兰中立。另一方面乌克兰在前苏联时期就和俄罗斯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前苏联的重工业区都在乌克兰的东边,克里米亚也成了乌克兰的海军基地,而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居民都是俄罗斯人,但不管怎么说东部两个共和国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还有南部克里米亚都是国际社会和俄罗斯承认了而属于乌克兰的领土,俄罗斯因为乌克兰想加入北约故意承认这三个共和国独立并且想划入到俄罗斯版图,符不符合国际法?俄罗斯因为乌克兰想加入北约和欧盟,想抱美国的大腿就动用武力这样合不合理?是不是正义的战争?说得不好听乌克兰和俄罗斯就是分了家的两个兄弟,兄弟不和硬是铁,老大打老就是再怎么吵怎么打也是他们斯拉夫民族的事,我们义愤填膺操那么多心干嘛?从我国的立场来讲,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是我国的友好国家,乌克兰在军工技术上给了我国很大的帮助,瓦良格号航母就是一个例子,俄罗斯也是中国的亲密伙伴,在很大重大原则问题上都和中国现在一起,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难道我们国家会在俄乌冲突中选边站队吗?我们只谴责背后拱火的美国和那些别有用心,不怀好意的欧盟国家。希望维护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驳斥余秀华诗歌的网友似乎认为俄罗斯就是正义的,所以它发动战争就是必须的,我觉得这是双重标准,是没有看到历史的根源和国与国之间的厉害关系。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1)、最后谈谈对于右派的平反。笔者个人认为,不能说一听到平反就是对的,平反正确的前提是案子确实有冤情。通过上面典型右派人物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要是按照五十年代的标准,那么被打成右派的,不能说全部,至少绝大部分的确是右派。但是,这个标准划的有点太高了,对一些人,主要是第一类和第二类的人处理也太重了。因此,对于这两类人不管平不平反,都应该改善其待遇。例如,在1973年毛泽东就曾经亲自过问林希翎的状况,得知其已经被捕入狱以后,要求立即释放并安排工作。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