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司空见惯的典故出处(司空见惯的典故20字134句)

司空见惯的典故

1、司空见惯的典故

(1)、丁忧三年期满后,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刺史,又三年,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两年后,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

(2)、其后,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3)、   这个李司空就是写过《悯农》的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翻译:吴用见到了,大笑着说:“不值得奇怪!”

(5)、(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常见的东西

(6)、刘禹锡担任苏州刺史时,当地曾任司空的李绅仰慕他的名声,邀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作陪。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在酒席上做了一首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意思是说,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让歌妓作陪)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他却觉得是断肠刻骨之痛,不能不大发感慨。据说李绅为表明自己并非贪恋女色之徒,很快将歌妓送给了刘禹锡,但刘禹锡的诗却流传开来,李司空的个人作风的问题也就成了历史定论。

(7)、一天,我穿着上班的凉鞋准备回家,脚趾头被电瓶车撑脚弄得鲜血直流,一个同事洗完澡出来刚好在车棚看到了,她递给我一包纸后又递给我一块纱布说,冬天的皮肤脆弱,如果你洗完澡穿上厚一点的外套和鞋子,脚也不至于弄成这样。

(8)、当时,人们议论纷纷:“李绅的族叔反过来做了他的孙子,李绅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

(9)、果然,汹涌大水从媪龙祠后滚滚而出,片刻之间,康河成了十几丈宽、深不见底的大河。地方官又惊又喜,喃喃说道:“难道老龙也怕李司马的檄文么?”

(10)、也正是因为《悯农二首》的流传,李绅获得了“悯农诗人”的美称。但是,这位“悯农诗人”功成名就之后,生活却极其铺张、奢华,不仅家中歌女成队,据说,吃鸡子只吃鸡舌,所以,李大人的一顿饭,光一盘烧鸡舌,就得费鸡无数。有时候,不忘初心,真的很难。

(11)、据说,李绅对这首诗赞不绝口,为表明自己并非贪恋女色之徒,现场将一名美妙歌妓送给了刘禹锡。只是,或许弄巧成拙,刘禹锡的诗流传开来了,李司空的个人作风问题也就成了历史定论。

(12)、李绅是唐代诗歌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进士及第,初为国子助教,后为右拾遗、翰林学士,曾因触犯朝中权贵受贬,坐过牢。唐武宗时他居相位4年,后以足疾辞位,公元846年终于淮南节度使。能写出这样诗句的李绅,应该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

(13)、成语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刘于席上赋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14)、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九:“禹锡赴吴台,扬州大司马杜公鸿渐,开宴命妓待酒,禹锡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15)、屡见不鲜、习以为常、不足为奇、见怪不怪、不以为奇、多如牛毛、无独有偶、司空眼惯、不乏先例

(16)、欣赏羌族和藏族同胞司空见惯的夜生活表演也是去九寨的亮点之一。

(17)、其实,李绅的出身背景并不好,6岁丧父,由母教以经义,却官至宰相,这样的人生确实不易,相当励志。尤其是《悯农》诗对唐朝乃至中国文化都有巨大的推动。然而,这样一个令世人景仰的大诗人,在发迹后却徇私枉法、穷奢极欲,令人唏嘘。

(18)、刚刚回归京城的刘禹锡,因为逞一时的口舌之快,结果又得罪了当权者,结果再次遭贬,这次是被贬到更远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才改为生存环境较播州稍好的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此后,刘禹锡在连州待了近五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

(19)、(成语典故中主角结局)之“曾经沧海”:始乱终弃遭雷劈 

(20)、那些平日里司空见惯的成语,也许就跟苏州有关。它们的背后,藏着一个个或耳熟能详或有些陌生的苏州故事……

2、司空见惯的典故出处

(1)、这让李逢吉非常郁闷,本来想陷害却帮别人升了官,不久之后自己的浙东节度使的位置也不保了,被降为云南观察使,成了“偷鸡不着蚀把米”的典型。

(2)、(成语典故中主角的结局)之“半老徐娘”:风流成性投井 

(3)、到了1391年左右,宋朝某个皇帝上厕所时必须用一张2X3尺的纸张作为卫生纸,在这以前中国人都是随意地找些纸制品或者竹片之类的工具到厕所使用。在美洲殖民时代,人们把玉米棒子当做清洁工具,后来才用旧报纸和目录当做卫生纸。

(4)、当我也和她们“赤诚相待”,并大方地谈论彼此的优缺点时,我发现无论是谁,没一个人对自己的身材100%的满意,但每个人都坦然接受上天给予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全身长满斑点,还是每寸肌肤洁白胜雪,大家都爱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

(5)、好在皇帝也不是昏君,他被李绅的文学功底深深折服,认为自己久居高堂,忘却了民情,随即大手一挥升了李绅的官。

(6)、这类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之事,在我们村可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7)、如果说这只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接下来的事情让我有些愤怒。

(8)、面对他如此司空见惯的行为,才会让我今天的数学一帆风顺,可这次我却有两门功课考到80多分。

(9)、人们对电灯收音机电视和电话早已司空见惯,以致很难想像没有它们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10)、说起这个李绅,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不过,他的两首《悯农》诗却无人不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12)、说到李绅,有一个典故与他有关,却鲜为人知。这个成语叫“司空见惯”,意思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13)、《赠李司空妓》中的李司空,在历史上也是位家喻户晓的名人——李绅。李绅,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唐高宗时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

(14)、成语: 司空见惯 拼音: sī kōng jiàn guàn

(15)、(励志典故中的主角结局)之“孔融让梨”:因不孝被处死

(16)、    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拥有三妻四妾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而他们在外边的寻花问柳,也并非太丢脸的举动。

(17)、见我大冷天还穿着工作服回家,同事们很好奇,也感觉我傻出了边际。

(18)、营销新手遭遇冷落甚至吃闭门羹的情况也是司空见惯。

(19)、时期是司空见惯的,现在大多在哪里向隅而泣,或者早已散失。

(20)、我这么推设并非无端诽语,现实的事例早已司空见惯。

3、司空见惯的典故20字

(1)、“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取自这首诗。诗中的“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春秋、战国时沿置。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

(2)、出处:宋·洪迈《夷坚三志·己·姜七家猪》:“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3)、实际上,李逢吉在听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一句后,心中就已经打好了算盘。这句诗表面上是在悲痛农夫,但其实是在暗指朝廷无能。像这种大逆不道的诗句,正好可以成为李逢吉高升的垫脚石。

(4)、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水中悟出了道理,可见是有教无类。

(5)、对于大街上广告牌上的错别字现象,我们早已司空见惯。

(6)、这些你司空见惯了的标点符号,蕴含了我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

(7)、第二天进女浴室前,我战战兢兢,生怕同事们盯着我看,或者对我的身材评头论足。

(8)、公司设有男浴室和女浴室,因为车间温度一年四季保持在32度以上,下班后为了能清清爽爽地回家,几乎所有的工人都会先在公司洗漱一番。

(9)、翻译:刘禹锡在酒席上作诗,写道:“李司空对于让歌妓作陪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了,不觉得奇怪,我却觉得是断肠刻骨之痛。”

(10)、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典故,那么这个成语中的“司空”是谁,对什么事“见惯”了呢?

(11)、从通篇看,贾琏拈花惹草,从未停手。从“鲍二家的”到“多姑娘儿”、直到后来的尤二姐,就像猪八戒吃贡品,无论好坏,一涝食之。没有女人就过不了日子:在巧姐出痘痘期间,需要斋戒,他还要“选两个清俊小厮出火”。可见性欲旺盛,毫无节制。就算平时,和王熙凤也是大中午的就“门帘一响,平儿拿铜盆出来取水”,可见俩人谁也不是善茬儿。

(12)、   在苏州,刘禹锡认识了李绅。李绅当时官任大司空。大司空这个官职呢,在唐朝相当厉害,是正一品,相当于现在发改委的一个高管,主要是管建设的,后来到了清朝,又相当于检察院的工作,专门是检查纪律工作的。

(13)、另一方面,在公司洗澡能节约家庭用水。公司的热水免费,浴室又干湿分离,条件比家里的还要好,一年能为家里节省不少水电费。

(14)、李绅背叛了自己的“初心”,最终也没有得到好下场。最终,在朝廷倾轧中,李绅受到“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也算是报应吧。

(15)、   李绅因为官居一品,家里十分富有、豪华,而且家里还养着一帮歌妓,专门为他表演歌舞。

(16)、司空是从西周就已出现的古代官职,它具体管啥呢?《后汉书·百官志》说,凡国家有大建设、大活动,都归司空管。司空的职责几经变动,到唐朝就成了一种崇高的虚衔。但能得到这一虚衔者,无不历尽宦海沉浮,见惯世面。

(17)、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那是非常不简单的。

(18)、  刘禹锡在中了进士之后,出任监察御史,但他这个人的性格十分放荡不羁,因此在朝廷里面受到了排挤,后来被贬为苏州刺史。

(19)、在卫生纸刚刚发展起来的年代,如果碰上有卫生纸出售,一定会被一抢而空,因为下一次卫生纸的售卖时间不一定,且价格可能会翻几倍。在当时那个年代,法国的纸币都比卫生纸柔软,人们可以轻松地撕碎一张法国钞票,但却很难撕开一张卫生纸。

(20)、唐朝是诗歌的国度,有才华的诗人真不少。不过,也有也一些文人文不如其人,虽才华横溢,但坏事做绝,让人大跌眼镜,甚至咬牙切齿。我曾写过一篇《 人不如其文,唐朝诗人那些鲜为人知的龌龊事 》的文章,对其进行了批判。

4、司空见惯的典故是说司空见惯了什么

(1)、自从发明涡轮喷射引擎以来,飞机做超音速飞行,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2)、凤姐儿不止贾蓉这一个面首,和贾蓉一起去敲诈贾瑞的那小子也和凤姐儿关糸不简单: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名声极其重要,因为一个淫字而丧命的大有人在。贾瑞要和凤姐儿哼哼这种私密事,怎么贾蓉和贾薔都知道了?还导致了贾瑞抱着假冒凤姐儿的贾蓉“硬梆梆就想顶入”?这不坐实了贾瑞的淫行、同时也坐实了凤姐儿和贾薔、贾蓉的关糸?要是换作了外人,往外一传,人们再来一句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凤姐儿的脸往那儿搁?这种事也就只有关糸最亲密的人去惩治贾瑞了,因此贾薔、贾蓉和凤姐之间的关糸绝不普通。焦大骂养小叔子的事,绝非秦可卿一人的专利。凤姐也不干净——因此她才喝骂宝玉,不准他问扒灰一类的事。

(3)、爬上最高的境界,你会陡然发现:那里的景色竟然是你司空见惯的。

(4)、李绅说:“当今天子恼我,尚不过把我贬到端州,水中一鳞虫,看它能奈我何?”

(5)、这首诗的意思是,如此妖艳的歌妓,动人的曲调,奢华绮靡的场面,都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而对李司空来说,却并不稀奇,是经常见惯了的东西。

(6)、尽管世界上第一个冲水马桶早在1596就被发明出来,可直到1857年卫生纸才在市场上流通。

(7)、    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常见的东西。

(8)、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司空(李绅,曾任司空一职)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于席上赋诗曰:䰀鬌(woduo)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9)、孩子们在绕圈圈,她们对太婆流泪已司空见惯。

(10)、(励志典故中的主角结局)之“毛遂自荐”:最终含恨沙场

(11)、来到媪龙祠,李绅命书僮摆出文房四宝,研好墨,伸好纸,手指着老龙塑像,写道:“生为人母,犹怜其子,汝今为龙母,不独不怜一方子民,反效尘世贪官恶吏刮民骨髓,岂不耻为龙乎……倘不,吾当上表天庭,陈尔劣迹,定伐鳞革甲,汝不惧雷霆耶?”

(12)、刘禹锡吟完一首《赠李司空》,李绅表现得非常大方,直接将歌姬送给刘诗人了!李绅滥施霪威野史中记载,李绅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与他同一时代的众多文人皆对其嗤之以鼻。

(13)、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14)、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于是作了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就是“司空见惯”成语的来历。

(15)、李绅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是他晚年经手的“吴湘案”。

(16)、地方官立即说:“礼品多,水涨得就大就快,礼品少了,恐怕就不好讲了。”

(17)、   唐·孟棨(qǐ)《本事诗·情感》:“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司空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于席上赋诗曰:‘䰀鬌(woduo)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因以妓赠之。”

(18)、她的口才那么好,得名早就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

(19)、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八回:“吴用见说;大笑道:‘不足为奇!’”

(20)、(造句)“水”一个我们平不陌生的字,水是孕育万物的甘露,有了水才有生命,但谁有知道这司空见惯的水是极其稀少的呢?

5、司空见惯的典故人物

(1)、这事对我们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不值得大惊小怪。

(2)、史料记载,李绅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与他同一时代的众多文人皆对其嗤之以鼻。

(3)、街道上的行人匆忙的走着,有的已经拿出了雨伞,人们对这司空见惯的现象已不以为然。

(4)、于是在回京之后,李逢吉当即将李绅的诗句呈给武宗,告发李绅写反诗。不过,武宗在见到诗句后,却认为自己“久居高堂,忘却民情”,反而李绅的诗是一种适时的提醒。李绅由此而得到了晋升。

(5)、成语: 不足为奇 拼音: bù zú wéi qí

(6)、   不过,李绅很早就仰慕刘禹锡的才华,所以当刘禹锡被贬苏州之后,他就经常邀请刘禹锡到自己家里做客。

(7)、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后,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唐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因与王叔文相善,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一同推动“永贞革新”。但是,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改革很快宣告失败。

(8)、我们必须要保持冷静,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已经是个司空见惯的事情。

(9)、地方官说:“李司马有所不知。这康河有条老雌龙,这河水涨不涨,全看它高兴不高兴。康州人凡有急事上端州,都备下三牲礼品,上媪龙祠去求水,只要老龙高兴,马上河水就涨。李司马,你不如备上礼品,上媪龙祠祷求一番,试试如何。”

(10)、(励志典故中的主角结局)之“曹冲称象”:天才不幸夭折

(11)、说起这个成语,还有一个与唐朝著名诗人、洛阳人刘禹锡有关的典故。刘禹锡出自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他中进士后,在京做监察御史,参与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不久又奉诏还京。

(12)、李绅自小便有再次振兴家族的志向。他勤奋学习,终于在后来中了进士,成为了当时的翰林学士。

(13)、“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14)、大街上的车辆比往日少多了,平常司空见惯的堵车现象今日踪影全无。

(15)、除此之外,《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绅在发迹前,常常到一个名叫李元将的人家中做客,并且称呼李元将为叔叔。而后来当李元将想反过来巴结他的时候,哪怕李元将自降辈分,称自己为“弟、侄”,李绅都是不屑一顾。一直到李元将把自己称作“孙子”,李绅才终于接受。

(16)、现在,我对在公司洗澡的女同事不再好奇,反而对不在公司洗澡,无论冬夏执意要回去洗澡的个别同事才感到奇怪,觉得她们才是另类。

(17)、(成语典故中主角的结局)之“任人唯贤”:用小人被饿死

(18)、而刘禹锡的《赠李司空妓》一诗中,也表现出了李绅生活奢侈的一面。这个故事是说,刘禹锡受邀到李绅府上做客,李绅的歌伎将刘禹锡深深吸引。因此刘禹锡希望李绅将歌伎赐给自己,于是他写下了“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样的诗句。意思是说,李司空见惯了这些排场,心中毫无波澜,而我这个苏州来的刺史,却早已经被吸引得断肠了。后来诗中的“司空见惯”,则成为了一个汉语成语,形容看得多了不足为奇。

(19)、《当代教育家》微店还将陆续有其他优质读物上架

(20)、有交易者小心敬慎,他们也是司空见惯,不见理会。

(1)、据说,刘禹锡在当刺史时,卸任的司空(管理建筑工程的官吏)李绅因为久仰刘禹锡的盛名特地邀请大诗人饮酒,还请了几个歌妓作陪。歌妓们穿着艳丽的宫装、伴着轻柔婉转的乐曲,翩翩起舞。见此情景,刘禹锡诗兴大发。当即赋诗一首,赠与李司空。诗云:

(2)、这是一则奇闻轶事,当不得真,却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没发迹之前的李绅,还是受人敬仰的。但如果你据此认为,李绅是个“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的俭省寡欲之人,那就错了。

(3)、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九:“禹锡赴吴台,扬州大司马杜公鸿渐,开宴命妓待酒,禹锡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的历史典故作为成语,司空见惯的出生年代并不是久远,最早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之手。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4)、股票市场中小户被大户套牢,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5)、诗中的司空,指的是古代一种官职。司空,这个官职在西周时期就存在了,那时候司空是朝廷中的“三公六卿”的成员,官职还是比较大的。到了唐代司空的官职位居正一品,算是三公之列了,官职也相当高。唐代时的尚书,也俗称司空。刘诗的意思,就是指惯于享受、天天灯红酒绿的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6)、只是生活奢侈,倒无可指摘,但他发迹后爱耍权威,无情无义就是人品低劣了。《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绅发迹之前,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中做客,每次见到李元将都称呼“叔叔”。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因为要巴结他,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为“侄”,李绅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

(7)、面对家长的接送,我不屑一顾,早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8)、老师合作、原创投稿等商务合作请联系:QQ: 2476373561

(9)、安亲老师每期用几分钟讲解一个成语,以及一个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孩子在家丰富其文化知识,出口成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0)、    鲜为人知  见所未见  千载难逢  绝无仅有 盖世无双

(11)、李逢吉拿着三首诗高兴地要跳起来,尤其第三首诗,对朝廷的讽刺更为具体。回到长安,他马上将三首诗作为证据呈了上去,告发李绅写反诗泄愤。

(12)、光明一直在我们身边,我们却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13)、在二十七岁时,李绅高中进士,成为翰林学士。有一年,他回乡探亲,恰逢同榜进士已经成为浙东节度使的李逢吉。两人登上亳州城东的观稼台,诗意大发,李逢吉作诗一首希望自己升官能像登高台一样顺利,而李绅则长声一叹,一首传世《悯农》澎湃而出:

(14)、刚进公司时是九月,下班后穿着工作服回家尚没感觉到冷,谁知到十二月份的时候,因为车间里满头大汗,外面冷嗖嗖的,回家骑在电瓶车上,风一吹被汗浸过的衣服裹在身上,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

(15)、更为可怕的是,由于李绅为官酷暴,当地百姓常常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淮河外出逃难,下属向他报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绅却回答:“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这事不必报来。”

(16)、(励志典故中的主角结局)之“凿壁借光”:贪而身败名裂

(17)、语出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18)、话没落音,家人禀道:“老爷,河水涨了!河水涨了!”

(19)、   看上去是一个非常体谅人民疾苦的好官,对吧?但是,李绅自己的生活却非常腐化糜烂,家里养了很多年轻漂亮的歌妓。

(20)、这样的爱情不只在身边上演,电影里也是司空见惯。

(1)、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2)、李绅在担任淮南节度使期间,当地百姓整日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背井离乡,选择奔逃向外地。而当下属向李绅禀报此事之后,李绅却反而说:“用手捧麦子,饱满的总会在下面,而那些秕糠随风而去,根本不值得在意。”

(3)、(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4)、解释: 屡:多次;鲜:新鲜,新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出处: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天久慁公为也。” 示例: 搜身的纠葛,在香港屡见不鲜。(鲁迅《而已集·略谈香港》)

(5)、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6)、最初的卫生纸是长条形的,卷着放在货架上,表面粗糙,没有包装,想买多少就取多少。在上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人们使用卫生纸前都会揉搓很久,手工作坊般地二次加工,目的就是防止粗糙的卫生纸刮伤屁股。

(7)、明明这次考试只考了不及格,大家一点也不吃惊,因为这样的事大家早已司空见惯。

(8)、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9)、翻译:见到了奇怪的东西不大惊小怪,那么奇怪的东西自己就会显露。

(10)、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近十年,于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其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11)、在听得这两首诗后,李逢吉不禁在一旁拍手叫好,并且他还希望李绅能将这两首诗写下来送给自己,以留存今日同游的情谊。

(12)、   原创不易,劳心费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予点赞、打赏、转发,进行关注、推荐和鼓励。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3)、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从悲天悯人到穷奢极欲,李绅的一生真是匪夷所思,发人深思!

(14)、地方官连忙说:“司马千万不可莽撞!惹恼了老龙,恐怕要误大人行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