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核心八字
1、阳明心学什么意思
(1)、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让自己疗愈情绪,让自己回归到心的本体(无善无恶),明心见性是在你见到自己那个本自清净的心,能生万法的心,本自具足的心。
(2)、王阳明第一次得罪的是太监,差一点死在了贵州,这一次得罪的是当时的皇帝,这一次看来是难逃一劫了。
(3)、格物致知的修养论。格物致知,从而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4)、是说,“天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在王阳明的设想中,每个人只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唤起最本初的良知,那么人人皆可为圣,社会大治也就能够实现了。
(5)、但不管这个院落内所奉行的法则看起来是多么美好或伟大,它们都是我们与其他人、其他存在乃至世间万物,建立真实联系的障碍。
(6)、心的阀门打通了,所有我们曾懂得的道理就会如墨水入水,扩散至无穷无尽,包罗万象,世间万物皆可看个通通透透。纯净无垢的洒脱心境该是怎样的呢?那是一种很慢又很快的状态,身心合更从容、更专注、更有力量。我们所有的思维、所有的行动训练有素却波澜不惊,中规中矩却无招胜有招。
(7)、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一些人的心态反而开始浮躁,“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那个时代某些人心态真实的反应。现在呢,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你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想玩什么就能玩到什么,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甚至想说什么就能说什么!可是呢,很多人却越来越不快乐,幸福感反而越来越弱。
(8)、他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王阳明问他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9)、学习先要端正态度,王阳明所强调的态度就是“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不以聪明机警为高尚,却是以勤奋谦逊为上上。
(10)、心即理,究竟是什么意思?让我们首先来看一则小故事:
(11)、1980年,河南学者栾星校注本《歧路灯》由中州书画社(现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老陈同志就是1980年代读中文系的时候(那时候还是小陈呢),在柯国森教授推荐读到《歧路灯》的。
(12)、欣赏者要有较高的书法欣赏水平和书法鉴赏能力
(13)、“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14)、因为当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我们的心理活动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会一直在行动、想象或思考,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够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世界的真实存在。
(15)、斯大林和萨达姆就是“此心已动”,对自己的念头过于执著,结果就不可能及时看到事实的本相。
(16)、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
(17)、而我们平常都是怎样的呢?念头起来了,要么跟着它走,被念头绑架;要么是对不好的、自己不认可的念头自责和压制,这就与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对抗。无论哪种,人往往都是不自觉的,这就是执迷的症结所在。
(18)、所以这个“心外无物”,显然不是讨论那些深山里的花花草草、隔壁村的村花是不是存在,而是从人的视角强调,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大。如果你心里只有眼前的苟且,那诗和远方就是绝对的“无”。
(19)、试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内心,你一定会发现,你的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如果你想发现世界的本相,你想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你的心就必须要有空隙。
(20)、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自我”。通常,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著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2、阳明心学8字
(1)、对于这个道理,王阳明用八个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其背后,则是一种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2)、陆九渊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质状态,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则分明是“裂天人为二”,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本能。
(3)、梅园公益阅读协会王阳明学说第三讲于2020年10月18日晚由永康文化界泰斗项瑞英老师在行知培训中心闪亮开讲!
(4)、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5)、每个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追求快乐,将快乐视为最重要的事情;有人经常沉溺在痛苦中,视痛苦为必然;有人视助人为绝对原则,有人则将索取视为理所应当……总之,我们都在“小我”之墙所围成的院落内,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
(6)、因而,一颗圣人之心,即是纯乎天理之心,天理即良知,良知即天理。
(7)、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他还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学问。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第一流的政客;用到战争上,王阳明则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
(8)、1928年,文学评论家郭绍虞发表文章,将《歧路灯》与《红楼梦》《儒林外史》放在一起作比较,赞美"《歧路灯》亦正有足以胜过《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者在",高度评价“他(李绿园)精锐的思路与隽爽的笔性,足以驾驭这沉闷的题材”。
(9)、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自我”。通常,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著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10)、02—《王阳明全集》《王阳明全集》是研究阳明心学最全面的重要著作,包含《传习录》、公务书信、军事部署、诗歌著作、年谱等,是研究其心学思想、兵法、诗歌、传记等重要资料来源。同时也是一部个人奋斗史。纵观其一生实现,立功立言立德实现真三不朽的心路历程,对个人修身到事功极具励志意义。
(11)、就如王阳明,这边云淡风轻地讲学育人,那边指挥千军万马剿匪、平定藩王叛乱。这些费脑的事情,就如幼年时他在饭桌上用果核排兵布阵一般,一通百通。
(12)、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3)、为了偿还债务,谭绍闻倾尽家产,甚至不得不把祖坟上的古树老林,砍伐净尽。在备受煎熬折磨、备尝辛酸苦辣之后,谭绍闻终于迷途知返,立志悔过自新,虽然年过仍然发奋苦读圣贤书。天道酬勤,谭绍闻苦读数年,得中功名,朝廷授以知县之位。
(14)、这八个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此心不动,更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最富有诗意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随机而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行动。要做到随机而动,前提是此心不动,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
(15)、和《推背图》、《马前课》有的一拼的是明朝刘伯温所著的《烧饼歌》,同样是预言了后世的事情,包括崇祯自缢梅山,清朝的九龙夺嫡,以及后世的抗日战争等等。
(16)、毛泽东将王阳明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更是称其为自己的“传教之人”,他把阳明心学归纳为两条,
(17)、有朋友和王阳明一起山中漫步,指着山里的花花草草问:你说天底下没有心外之物,那么这些花树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有个毛关系?
(18)、阳明先生说,天地之间的花草,本无善恶。但我们如果喜欢观花,讨厌杂草,就会认为花是善的,草是恶的,必要除草而后快。如果喜欢草,则认为草是善的,非要留着窗前的草。这样去判断善恶,已经掺杂了个人的私意和好恶,所以不够公正。
(19)、因此,人和人最本质的区别不在于学历的高低,也不在于性格的差别,最重要的差别是心灵品质的不同。
(20)、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他还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学问。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第一流的政客;用到战争上,王阳明则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
3、阳明心学核心理念
(1)、斯大林和萨达姆就是“此心已动”,对自己的念头过于执著,结果就不可能及时看到事实的本相。
(2)、可是7年后的公元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当时的皇帝下旨请王阳明出山。当时的很多大臣觉得王阳明不会出来,但是,此时的王阳明的“心学”已经大成,他的心已经像大海一样宽广,国家有难,义不容辞,不会看国家的笑话。正所谓,“你心光明,这个世界就不黑暗。”
(3)、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4)、而我们平常都是怎样的呢?念头起来了,要么跟着它走,被念头绑架;要么是对不好的、自己不认可的念头自责和压制,这就与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对抗。无论哪种,人往往都是不自觉的,这就是执迷的症结所在。
(5)、在每一个当下听良知的,良知就是道。反之,听人欲的就不是听良知的,就分离,显化不出你想要的。
(6)、所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大约也就是此种境界吧!
(7)、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8)、枝枝叶叶现金光,晃晃朗朗照四方:这个还是在说明字;江东岸上光明起 :朱元璋在江东的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明朝;谈空说偈有真王:朱元璋出自佛门。
(9)、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10)、比如,你不要想着,背个古诗就是应付考试,是纯粹的知而已,不用去想实质意义。比如,你不要想着,学考驾照就是形式,是纯粹的知而已,以后开车的时候再说。
(11)、阳明心学有三大重要观点: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12)、他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王阳明问他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13)、举例说明:你负债500万,你不要对这个500万债务下功夫做功课,而是对你负债500万产生的情绪把它格掉,把这股情绪疗愈情绪清理后,这个500万的债务自然而然会消失。
(14)、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根本观点,是用本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王阳明意识到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15)、“此心光明”成为一代“心学”大师留在世间的最后遗言,更是“心学”理论最巅峰的思想,他让无数后来人,人心光明!
(16)、重点无善无恶心之体,这个是真相,是心之本体,是你内在的镜子,镜子本来没有灰尘,本来清净,可以照出一切幻相(境遇)(剧情),镜子照出的任何剧情和境遇不重要,如如不动就明心见性知道自己就是镜子本身。不要随着镜子的境遇和剧情影响自己,镜子就是镜子。
(17)、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
(18)、从公元1509到公元1519年十年的时间里面,王阳明从股级一直官升至正部级,可以说官运重新亨通。但是,这10年里面“阳明心学”几乎没有跨越式发展。直到公元1519年,又一场巨大的危机,让王阳明的人生再次“失衡”,“心学”才又迎来一次质的飞跃。
(19)、 前期也讲到永康周莹,六月天几百里路赶去拜师学艺,又乘船又做车还徒步走山路,翻山越岭,途中老仆得病安排后再折回,来到老师身旁。老师却让周莹可以回家了。
(20)、这种念头的流动,王阳明用明镜照物进行了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4、阳明心学的精髓的八字
(1)、未经开发和修行的潜意识是混乱的,其运作机制是以维护自我为中心,而不是道理和规律,所以充满矛盾、顽固和狭隘。所以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妄动,就是这种状态。
(2)、..........梅园公益阅读协会..........
(3)、而王阳明在明朝时期创立的“阳明心学”正在试图解决现代人的“心病”。
(4)、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5)、这时,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被我们的心念加工过的,被我们的成见扭曲过的,而偏离了真实。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
(6)、迟忠波:我在认真学习“阳明心学”后,总结出了三句的话,个人认为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有了这三句话可以打开很多人的心结,让“心”解放。
(7)、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8)、老陈同志之所以推荐《歧路灯》这部小说,为误入歧途者指点人生,除了书名非常契合之外,还因为这部小说的精彩故事,就是讲了一个歧途迷路者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