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战争场面的语段
1、描写战争场面的语段100字
(1)、打不死,拖不垮;生就铁脚板,山川任我行。陈毅元帅有一首诗不错: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2)、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3)、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4)、(弹)弹尽粮绝弹丸之地枪林弹雨明珠弹雀荷枪实弹
(5)、曹操方面军队人数少,军粮又很困难,战争如果旷日持久地僵持下去,对曹军不利。面对这种情况,曹操本人曾一度动摇,打算退守许都。曹操的谋士荀彧为他分析战争的前途,认为这次战争是打败袁绍的好机会。他劝曹操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后胜利。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坚定了和袁绍周旋到底的决心。他一面命令部队继续固守官渡,一面密切注视敌人的动态,寻找有利时机,进行最后决战。
(6)、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
(7)、只见那一剑刺过去,便是飞沙走石、昏天地暗,再看那前方依然是刀光剑影、风石火球!
(8)、我们以锐不可当的脚步让敌军的气焰荡然无存。
(9)、旌旗猎猎,战鼓雷鸣,虎狼之师;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背水一战,置死地而后生。
(10)、那么,本单元如何教学呢,我尝试提出如下建议:
(11)、一大清早,九华的大街上便热闹非凡。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那扑鼻而来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的手在人群中钻来钻去。
(12)、1我们有一尊大炮,开炮的是几个不大说话的英勇的小伙子。有一个还不满岁,麦黄色的头发,矢车菊蓝的眼珠,遇到有人夸奖他发炮准确,他便象一个小姑娘似的立刻红脸。
(13)、 但是,别忘了,战争也给我们带来了多少价值:文学、商业、电影,战争永远是从精神到物质层面最大的素材。马拉美一语道破:历史不过是为了一本书!这孙子说得太狠了!
(14)、十一月二十七日黎明,金将完颜元宜率领将士们来到完颜亮的御营。完颜亮听到喧哗声,从梦中惊醒,还以为是宋军来劫营。他急忙披衣坐起,早有一支羽箭嗖的一声射入帐中,完颜亮拣起来一看,不觉大惊,原来是金军的箭。他正要去取弓反射,已被营外金军一阵乱箭射中了。金军将士一拥而入,见他倒在地上,四肢还在动弹,就用绳子把他勒死了。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终于落得了悲惨可耻的下场!
(15)、一个志愿军基层军官可以在战地上遇到自己心爱之人,但是不可能把儿女私情每时每刻带入到战斗中去。
(16)、阴风列列,黄沙卷起烧焦的旗帜,在漫漫的沙石里,冒烟的木头发出阵阵让人恶心的臭味。几具还没有完全被沙石掩埋的尸体上空盘旋着几只秃鹫,尸体上好几个箭头还在,那断了的长枪却依然握在尸体的手里。远处,撕杀呐喊声不绝于耳,或许明天早上又将多几万具尸体。阴风开始怒嚎,似乎要唤醒死去的灵魂。
(17)、冠盖相望: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相望:互相看得见。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往来不绝。
(18)、在日机的夜以继日的狂轰滥炸下,上海遭到严重破坏。仅遭日机袭击的文教机关和学校(其中部分又遭轰炸又遭炮击就达个,其中被全毁的占%。许多医疗卫生机构亦遭到轰炸。
(19)、最后一个敌人在血泊里倒下,战争胜利了,满目疮痍的战场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只是那命悬一线的惊心动魄始终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20)、他们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对攻战,盟军一浪浪的攻势余波未尽,德军又如飓风般狂卷而至。
2、描写战争场面的语段20字
(1)、接踵而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2)、生:就像沙漠里的植物遇到一场暴风雨,无比畅快。
(3)、回忆《七律长征》的教学,想想写场面的句子的特点,想想写焦点的句子的特点。再想想,为什么要做到点面结合。
(4)、以线性时间结构进行叙事,即从“我”出生后的六个月一直到战争结束回到故乡这中间持续几年的过程,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交替里,穿插着战争带来的孤独、无力与急迫状态。
(5)、伐罪吊民: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6)、隐蔽的工事已经被炸塌,几个指挥官模样的人被活埋在里面,表面阵地上已经看不到任何生机和活的生物了,唯有阵地上被炮火削断了的树木还冒着一股股青烟。在阵地的后侧一个隐蔽部里,几个伤员浑身上下血肉模糊,紧紧地靠在一起,身上缠满了绷带,痛苦地地呻吟着。
(7)、寒光一闪,却是又是一刀砍到,那一瞬间,那双凝望着天空的眼睛,却终究是没有闭上。
(8)、聚焦战争主题:通过战马乔伊的经历,梳理“战争的残酷场面”,通过“看得见的战争/看不见的战争”的图式,抓住关键细节,全面认识小说主角形象,初步学会利用图式感受人物形象的整本书阅读方法,并形成对战争的细致理解;
(9)、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10)、广场上很多被炸死的妇女紧抱着无头缺肢的孩子。
(11)、战后的小村庄没有了往日的安详和宁静,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的疮痍和毫无生气的哀号。
(12)、项羽杀了宋义以后,就派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做先锋,渡过漳水,切断秦军运粮的甬道,把章邯和王离的军队隔离开。然后,项羽率领主力部队随后急进。在渡河的时候,项羽下令把全军的釜甑(饭锅)通通砸破,把所有的渡船一律凿沉,把营帐全部烧毁,士兵们每人只准带三天的干粮,准备和秦军决战,不获胜利,决不活着回来。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全军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一到战场,就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以雷霆万钧的气势,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同秦军展开了激战。楚国士兵无不以一当向秦军猛冲猛打猛追,不给秦军以喘息的机会。经过九次激烈的战斗,楚军把秦军杀得大败。这时候,其他的援救赵国的军队也都投入了战斗,杀死秦将苏角,活捉王离,迫使另一名秦将涉间自杀。秦军主力被击溃了,钜鹿得到了解救。
(13)、1即刻就有两架轰炸机坠落下来,有一架带着一团烈火象一颗殒星似的笔直坠落下来,另一架兜了几个圈子,冒起黑烟盘旋起来,最后在半空中象远处的一串炮竹似的爆炸开来。
(14)、将军在远方挥舞着戟,仿佛在用鲜血画画一般,那颗盔甲下面的永远不曾低下的头颅,是所有国人的希望,好像旗帜。他苦笑。
(15)、战事已经结束。秋天的暮色中,红色衣甲的步兵骑兵已经退到主战场之外的南部山头,大纛旗上的“晋”字尚依稀可见。主战场北面的山头上黑蒙蒙一片,黑色旗甲的兵团整肃的排列在“风”字大纛旗下严阵以待,愤怒的望着南面山头的晋军,随时准备再次冲杀。南面山头的晋军,也重新聚集成步骑两阵,同样愤怒的望着北面山头的紫风军,同样准备随时冲杀。
(16)、这是一支由流浪修士带领的平民队伍,他们都是无家可归的战争受难者,带着幸存的亲人妻儿和仅有的物品牲畜,前往君临城的贝勒大圣堂寻求援助和保护。而拖车上高高堆着的骨骸,则是在战争中遇害的神职人员。
(17)、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18)、他用衣袖抹抹额头的汗水,抬头看看照耀着红色土地的红色太阳,耀得睁不开眼来。
(19)、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20)、师:母亲用一勺水给我们四兄弟洗澡,读了这一内容,给你什么感受?
3、描写战争场面的语段300字
(1)、在烟火弥漫中,曹操带领着残兵败将,向华容(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小道撤退。不料中途又遇上狂风暴雨,道路泥泞。简直没法通过。曹操命令所有老弱残兵,找来树枝杂草,铺在烂泥路上,骑兵才勉强地走了过去。可是那些老弱残兵,被人马撞倒,受到践踏,又死伤了不少。刘备周瑜的军队水陆并进,把曹操一直追赶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经过这次大战,曹操元气大伤,兵员损失了一大半。他只好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江陵和襄阳,自己率领残部退回北方去了。
(2)、在这月明风清的日子里,战争的炮火响彻云霄。
(3)、**。前方的战斗不断的传来,有谣言有恐慌,人们生活在生与死的边缘,但是谁又愿意死去呢,哪怕是蝼蚁也苟且偷生啊,他们期待和平他们需要一个领导,一个带领他们走上不在流利失所的地方!
(4)、然而影片对志愿军作战能力的描述,简直是对先烈的侮辱。
(5)、在这月明风清的日子里,**的炮火响彻云霄。
(6)、街垒上不时有一个木偶似的脑袋露出来。弹无虚发!
(7)、在总攻537的战斗里,作为一连之长的孙北川,面对部队进攻受阻伤亡巨大,完全没有想起来组织有效的攻击,而是一边像兰博一样乱射,一边开始和司号员张洛东满嘴跑火车地谈论其如何追求孟三夏。
(8)、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些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9)、这次轰炸,共炸死无辜平民人,炸伤人,炸毁及烧毁的房屋财产难以计算。
(10)、手舞足蹈: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11)、“我为雷加王子战斗,尽管他从不知道我的名字,这很正常,我侍奉的领主侍奉另一个领主,而这另一个领主决定支持龙而非鹿。假如他作出相反的决定,我也许就站在河的另一边。战斗血腥残酷。歌手们总是让人们相信,在河中苦斗的只有雷加和劳勃,为了一个他们同时爱上的女人,但我向你保证,其他人也在奋战,我就是其中之一。”不只老百姓,即使是有一定地位的下层骑士,都无法选择支持的一方,更无法选择是否参与战争,只能被战争的车轮带动,或带到未知的终点,或碾碎在半途。
(12)、各种POV人物通过语言或思想活动,都在有意无意地提醒着读者们:战争只有一个结果,就是“群鸦的盛宴”。
(13)、《我的战争》的第二个问题出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14)、第二天,布蕾妮四人继续上路,他们从寂静岛乘坐渡船抵达盐场镇,却发现盐场镇被洗劫后只剩下死亡和荒芜。他们离开盐场镇前往十字路口客栈,在距离客栈一里处,遇见了第一具尸体。尸体被吊在树上,嘴里塞着一块白色盐块,食腐乌鸦正在啄尸体的脸。再往前走,他们遇到越来越多的死尸,都吊在树上,口中都塞满了盐。他们判断这些人都是逃兵,各路诸侯制造的残人,被领主老爷们抛弃的废物,是之前洗劫盐场镇的人。
(15)、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炮弹坑里。
(16)、这首诗流传的并不广,和王建的“先遣小姑尝”相比,知名度要低了很多。但是这首诗却有着如此苍凉的意境,写尽古代战争带来的所有苦难,真可谓字字泣血。
(17)、严格来说,在战争电影里突破主角伟光正形象来展现一代军人的真实性格并没有什么问题,《亮剑》里的李云龙形象也是粗俗野蛮,《集结号》里的谷子地面对上级的抛弃也会怒火中烧,再远点《冰山上的来客》里主角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谈恋爱,这并不影响上面三部作品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
(18)、在全片主要描写的四个战斗场景里,无论是遭遇伏击,还是阻敌增援还是主动出击,志愿军全部都是一种打了鸡血状态冲锋射击,宛如抗日神剧一般。在第二个作战场景“固守山头阻敌撤退”里,九连上百号人乌泱泱的围在一起拿着轻武器向坦克扫射,如同像《金陵十三钗》里的国军一样,完全没见过坦克,然后无脑的倾泻着子弹。打不下坦克上百号人又乌泱泱的撤退,撤退到一处所有人又乌泱泱的围在孙北川周围,听到孙北川打算炸山封路的命令后,所有人又乌泱泱的散开,整个过程就看到孙北川一个人通过对全连喊话的方式指挥战斗,九连完全没有基本的组织架构,从头到尾都是一群人跑来跑去。 到了最后一个场景“总攻537”里,导演更是把志愿军密集排列起来,几乎是人挨着人的向美军火力点冲锋,虽然国内大部分战争电影都无法拍出志愿军特有的三三制阵型,但是这样密集的人海战术,真的仅仅是导演团队想更好的表现志愿军勇敢的作战吗?而在总攻537的战斗里,作为一连之长的孙北川,面对部队进攻受阻伤亡巨大,完全没有想起来组织有效的攻击,而是一边像兰博一样乱射一边开始和司号员张洛东满嘴跑火车的谈论其如何追求孟三夏。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纵观整个九连,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政治主官——连队指导员的影子,支部建在连上作为从三湾改编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国军队的传统,在电影里被导演团队忘得一干二净,全部用来衬托主角个人英雄主义的形象去了。
(19)、最后一个敌人在血泊里倒下,战争胜利了,满目疮痍的战场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只是那命悬一线的惊心动魄始终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20)、炮火轰鸣,硝烟弥漫,遮云蔽日,惨不忍睹;绝地反击,放手一搏;
4、描写战争场面的语段200字
(1)、当看到最新的报纸新闻图片上受伤的妇女儿童、被战火摧毁的城市、烟火硝硝的战场、飞起飞落的战斗机,我的心为之哭泣。儿童用无助的眼神,无声的语言诉说他们的苦痛。妇女们扛着枪,空洞的眼神显得迷茫,战斗机的飞来飞往划出了它们的无情,这世界一念之间,就变得如此**。
(2)、曹操诛杀颜良、文丑后,虽然袁绍大军初战不捷,但是毕竟人家兵多将广。所以,为了一雪前耻,袁绍立刻率大军逼近官渡。《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八月,袁绍连营稍前,东西数十里。曹操亦分营与相当。
(3)、高朋满座: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4)、1914年,一匹叫乔伊的枣红色小马被一位酗酒的农场主买下,随后与农场主的儿子艾伯特成了好朋友。艾伯特和乔伊相依相偎,一起快乐地长大。
(5)、战争,从来都不会使正常而富有正义的人们感到舒心愉悦,只会使他们在惊心动魄之余承受着巨大的苦难。
(6)、敌军同仇敌忾地冲来,可敌军对我方的**猝不及防,最终狼狈而逃。
(7)、兵革之祸:兵革:兵器战甲,引申为战争。指发生战争。
(8)、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9)、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战争电影一直被诟病充满着空洞而过时的主旋律,主人公为了表达家国情感而表演生硬浮于表面,形象伟光正而不真实。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进步,陈旧的、过于直白的表演艺术不能完全符合观影群体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影视行业本该大刀阔斧改善表演手法的方式来提升战争电影的演绎艺术,然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把刀斧却直接落在了主人公所塑造的家国情怀形象上——为了表示拍摄手法表演艺术的“不落俗套”,解构家国情怀反而成了战争影片的一种主流表现手段。何谓解构家国情怀?原本的主旋律战争电影被粗暴的认为是突出集体主义而抹杀个人主义人性的作品,这种表现手法是“不真实”的,那么为了和这种“过时”的表演手法一刀两断,只有解构原来电影里所注重的因素,突出原来电影所忽略的因素,才能达到效果,所以影片的重点从描写主人公的家国情怀的伟光正,变成了突出主人公个人主义、个人功劳、个人情感,似乎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拍摄的电影,才是一种与时俱进,符合观影群众口味的电影。
(10)、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11)、虔诚的唱诵声逐渐充斥树林,如同闷雷。突然间,声音的源头出现在道路前方。一群肮脏邋遢的乞丐帮兄弟当先领头,他们留大胡子,穿粗布长袍,有的赤脚,有的趿便鞋。后面走着大约六十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女人和小孩,还有一头花斑大母猪,几只绵羊。有几个男人拿着斧子,更多的拿粗糙的木头棍棒。
(12)、作为一部战争电影,关于军事的还原自然是重点。当然,战争电影毕竟只是一种艺术创作,从成本、观赏效果等很多方面考量,百分百还原真实战争本身是不可能的,很多已成为标杆的军事电影,也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道具、历史上的错误。
(13)、苻坚听到梁成被杀和洛涧失守的消息,又接到晋军大队人马开到淝水东岸的报告,开始觉得情况有点不妙。他急忙和苻融登上寿阳城楼,观察对岸晋军的动静。他向东望去,只见晋军阵容严整,旗号鲜明,一座座营帐整齐地排列在淝水河畔。八公山的脚下,不时传来一阵阵的操练声。苻坚不由得暗暗吃了一惊。一阵北风呼啸掠过,苻坚顶着风向北远远望去,恍惚之间,只见八公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晋军。
(14)、那些阴谋家的身后藏满了无数无辜的尸体,而他们就站在这座山上俯瞰这片被战火笼罩的大地。
(15)、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16)、寻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面”,用横线画出来。大致上有“为了拖住敌人……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那儿三面都是悬崖。”“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等等。
(17)、泡在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人抓去他的枪接着跑。炮声枪声叫喊声弥漫在战场,没有人退缩。
(18)、城上更声发,城下杵声歇。征人烧断蓬,对泣沙中月。耕牛朝挽甲,战马夜衔铁。士卒浣戎衣,交河水为血。轻裘两都客,洞房愁宿别。何况远辞家,生死犹未决。
(19)、上海南站远离交火地区,根本没有军事设施,中军对南站的轰炸,完全是有计划的野蛮屠杀。
(20)、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离不开生动传神的描写;而细腻准确的描写,也是读者阅读后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读完《背影》,人们自然会对文中父亲微胖的身躯、蹒跚着翻过月台的情景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读了《祝福》,相信文中十多处对祥林嫂眼神的描写,同样让人记忆深刻……这些描写既是作家文字功底的直接展示,更凸显了作品要表达的主旨情谊。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并不缺少这样的描写范例。《二泉映月》中,对整首乐曲声音的描绘,仿佛让我们听到这动人乐声,可谓当代“琵琶行”。《钱学森》中开篇的环境描写,读后让人入情入境,同时留下悬念,引发思考;文中对钱学森两处语言的描写,又让我们走进人物内心,领悟人物品格。《青海高原一株柳》中,对这株柳树形态的直接描绘,对柳树生存环境之恶劣的刻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株柳树不屈不挠的强大生命伟力。这样的文本范例不胜枚举,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描写力提供了广阔的实施空间。我在教学《水》一文时,也努力尝试在阅读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描写能力的一些策略。
5、描写战争场面的语段古风
(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战士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就失去了知觉。
(2)、教者出示“革命岁月”的场景,或者一段战争片,大约两分钟,要能撞击孩子们的心灵。然后提问,这段纪录片,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描述感受。教者相机总结:是的,这就是对场面的感受,场面会给你一种直接的心灵冲击。再让孩子们回忆,这段影片中,你还能记住什么?倘若孩子们说到了具体的焦点,教师则可总结:是的,这就是场面突出的点。场面是由一个个点构成的,其中能够让你记住的点,是最能衬托场面的。
(3)、被毁的商店至少有万家,其中包括店主的住宅和财产。这些商店或被焚毁,或被炸毁,或被轰毁,或被抢掠一空。我们倘驱车经过虹口杨树浦闸北和南市等处,但见两旁街道,尽成废墟,往往延长几里。在年淞沪战争后,约一里宽二里长的面积内损害颇重。
(4)、寒光一闪,却是又是一刀砍到,那一瞬间,那双凝望着天空的眼睛,却终究是没有闭上。
(5)、(旗)旗开得胜旗鼓相当偃旗息鼓重装旗鼓顺风扯旗
(6)、战事已经结束。秋天的暮色中,红色衣甲的步兵骑兵已经退到主战场之外的南部山头,大纛旗上的“晋”字尚依稀可见。主战场北面的山头上黑蒙蒙一片,黑色旗甲的兵团整肃的排列在“风”字大纛旗下严阵以待,愤怒的望着南面山头的晋军,随时准备再次冲杀。南面山头的晋军,也重新聚集成步骑两阵,同样愤怒的望着北面山头的紫风军,同样准备随时冲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