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斯宾诺莎哲学观点(斯宾诺莎是哪国人107句)

斯宾诺莎

1、斯宾诺莎主义

(1)、《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2)、悔恨是一种缺点,而不是美德,事后的悔恨是加倍的不幸和双重的懦弱。

(3)、作家、诗人黄梵潜心力作,揭秘创意写作,教你如何轻松学会写诗。王鼎钧、欧阳江河、灰娃联袂推荐!作家、诗人黄梵以文理兼顾的思维、四堂课的形式,总结其授课和创作经验,探究出适合汉语语境、自成体系的诗歌创意写作理论。

(4)、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5)、1672年,他接受了入侵荷兰的法军统帅孔戴亲王的邀请去了下法国军营,因为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欧洲人”,而不是一个国家主义者。没想到,这一行为让他轻易地获得了“卖国者”的称号,众多的“爱国者”想用杀死他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爱国行为。幸好,当人们知道他只是个哲学家,不会有什么敌意时,风波才平息下来。

(6)、后来,他在立遗嘱时,又要由斯氏继承他的财产;斯宾诺莎却说服他留给他的弟弟。

(7)、如前所述,“至善”是绝对的善,而不是相对的善。一般意义上的善恶只有相对的意义,这样的善指的是我们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样的恶指的则是我们认为阻碍我们获得善的东西。如此说来,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观点下,不同的情况下,既有可能是善,也有可能是恶。与此相反,“至善”乃是永恒不变的,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正的善。

(8)、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9)、德国的莱辛、歌德、黑格尔,以及十九世纪的生物学家E·海克尔(一元论宗教的创始人),一直到了二十世纪的爱因斯坦、普朗克等人,无不受惠于斯宾诺莎、把“上帝”还原于大自然的这一“泛神论”的光辉思想。

(10)、莱布尼茨,是个德国的大学问家;曾任德国的外交官、宫廷顾问、图书馆长、柏林科学院第一任院长。

(11)、六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再也享受不到母爱的温暖和安全;八岁时,教堂的长老们都认定了他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并被他视作为团体和信仰的希望。可随着后来读的书越多,思考也越来越多,他单纯的信仰也变成了日益增长的怀疑和迷惘。《旧约》中的那些矛盾和疑问在他的头脑中挥之不去,对于一种信仰来说,一个最聪明的虔诚者也许就是最大的敌人,后来的事实佐证了这一推论。

(12)、 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深思。 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怀忌恨。 

(13)、“提醒自己你只是整个大自然生命中很小的一部分,是整个浩瀚宇宙的一部分。”

(14)、“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索,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15)、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所以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

(16)、(1) 对这种几何学方法的哲学评判始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斥之为“独断的”(dogmatisch),黑格尔则将其视为“绝对真理的形式”。

(17)、斯宾诺莎是哲学家中唯一一个学术和做人完全一致的人:姊姊为争财产将他告上法庭,他赢了官司还是将财产送给姊姊;世人为他的泛神论谩骂误解他,犹太教驱逐迫害他,可他永远以“爱”去回报世人以德服人;他吃着寒酸的食物穿着简朴的衣服生活最大的奢侈也不过是能抽袋烟,行乐享受于他是浮云,对真理知识的追求才是真正的快乐。他用自己的哲学实践证明着自己的哲学理想,他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埋汰惯其他哲学家的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对斯宾诺莎的评价十分恭敬:“斯宾诺莎是伟大哲学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可惜的是,我们这位道德楷模因为磨镜片时肺部吸入大量粉尘,很不幸地得了职业病——肺结核,最后医治无效英年早逝,享年45岁。斯宾诺莎的一生很好概括:他比烟花还寂寞,他比耶稣还纯洁!上期预告时,我说要写斯宾诺莎,有人问我为嘛儿要写这个神色槁枯的卢瑟。斯宾诺莎的思想艰深又晦涩在中国没太大影响力,他本人没有把妹搅基也没有那么多爱恨情仇值得你我狡黠地眨巴双眼去八卦,可是我还是要写他。其实,我笔下的每一位哲学家都代表了哲学家中的一类人,他们有的如黑格尔学术做人双肩挑,入世出世两不误;有的如汉娜•阿伦特哲学上强势如御姐爱情中单纯似萝莉;斯宾诺莎代表了这样一类理想主义者:他们淡泊一切名利,只为实现人类的终极幸福。不错,有人关心36D房价下顿吃啥,就有人眉头紧锁地思考着人类的至善和幸福。他们放弃了通向俗世享乐生活的捷径,选择了一条荆棘之路,这条路他们走的跌跌撞撞,摔得鼻青脸肿,可他们仍旧不知疲倦依然向远方跋涉。他们就是那只欲想撼动大树的蚍蜉,就是那只挥舞着瘦长大臂准备挡车的螳螂。大树大车的名字叫:“历史”!蚍蜉螳螂的名字叫:“人类的思想”!于历史的无边荒崖,凶猛的恐龙也沦为化石被放置在博物馆供人类观赏。可无论历史再无情,此刻他们的那些思想都硬如磐石,韧如蒲苇。因为他们,人类不死!在他们面前,我们永远是孩童,数一数他们留下的足迹,走在他们曾经披荆斩棘开辟的康庄大道上,我们观赏着沿途风景秀丽的人类文明。他们倾说着,有人倾听着,我在倾慕着……这条荆棘路,是一条光辉荆棘路!

(18)、在大学讲台上,公开讲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这本应是斯宾诺莎长期向往的吧,也可以改善他以磨镜片为业的贫困生活。

(19)、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罗素

(20)、他明白自己会早逝,他对此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悲哀。

2、斯宾诺莎哲学观点

(1)、象他这样一个性情温和的人——他的平静的生活还给了我们一个印象,他绝不会像尼采那样去诅咒和拒绝女人的;他一定是热爱女人、热爱生活的。

(2)、在我国的某个地方——我没有说是在我的老家温州,或者是现在居住的宁波。

(3)、他死了!2月25日,有很多的人来送葬,可是他的墓地却是临时租用的。

(4)、有一个叫科尔巴赫的人,因为发表了与他有些相近的观点,被判了刑期10年,服刑18个月后,死在了狱中。

(5)、从那时起,简朴、困顿、迁移、思考,伴随了他的后半生,从阿姆斯特丹的阁楼到莱顿附近的莱茵斯堡,从莱茵斯堡到海牙郊外的沃尔堡,从沃尔堡到海牙城内,不管生活多么清苦,也不管多少人劝他放弃理性、信仰神谕,但他始终自得其乐,并且说:“尽管我有时会发现靠我天生的理解力所获得的成果并不实惠,但我感到十分满意,因为我喜欢这样做,它给我带来了安宁和愉悦,使我不用生活在悲叹和忧虑中。”

(6)、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7)、人并非生来就是公民,但必须学会做一个公民。

(8)、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9)、斯宾诺莎自从掌握了拉丁文以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尤其喜欢那些将世界统一于物质微粒的原子论者。

(10)、这就是斯宾诺莎在其表面平淡的拉丁文后面所具有的文采。斯宾诺莎的文采使得三种语言在表面沉闷的语言中震响,产生了三向的伸张。《伦理学》是概念(concepts,第二种认识)的著作,但也是情感(affects,第一种认识)和感知(percepts,第三种认识)的著作。斯宾诺莎的矛盾之处,就在于他是最富有哲学意味的哲学家,是最纯粹的哲学家,而同时又是最面向非哲学家和最引发非哲学理解的哲学家。这也就是为什么,严格地说,所有的人都能读懂斯宾诺莎的著作,都能受到巨大的感动,或产生全新的感觉,哪怕他们并不十分懂得斯宾诺莎的概念。反之,一个只懂得斯宾诺莎的概念的哲学史学者并不能充分地理解他。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即便为了将我们哲学家和非哲学家带向共同的界限,也需要两个翼。而要展现文采,要成为火鸟,则至少需要这三个翼。

(11)、斯宾诺莎一方面将因果性理解为必然性,从而抹杀了偶然性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强调实体的第一性,将万物归主张“整个自然是一个个体,它的各个部分,换言之,即一切物体,虽有极其多样的转化,但整个个体可以不致有什么改变”。因此不仅从万物的普遍联系走向了机械决定论,而且面临着一与多、无限与有限之间的关系等难题。

(12)、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最怀忌恨。 

(13)、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事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14)、他通过拉丁文,广泛地阅读了古希腊罗马和中古欧洲的,以及其他的各种著述;他还重点研读了布鲁诺的著作,对他影响最大的,则是卡笛尔的哲学思想。

(15)、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16)、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17)、◆幸福并不是美德带来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

(18)、1632年11月24日,斯宾诺莎出生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父亲希望他能继承家业做一个成功的商人。可斯宾诺莎并不喜欢这种营生,他宁愿在犹太教堂内用学习本民族的宗教和历史度过时光。

(19)、至于《知性改进论》,当他刚想到出版之时,传来了一个坏消息。

(20)、所谓“属性”即实体的本质。按照实体的本性,它的属性是无限的,但是“从知性看来”亦即就人的认识限度而论,我们只知道其中的两个属性(本性),这就是思想和广延。因此,思想与广延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同又相互区别而独立存在。

3、斯宾诺莎是哪国人

(1)、1663年,斯宾诺莎迁居到了海牙郊外的福尔堡小村子,1669年又定居于海牙。

(2)、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3)、实体是不可分的。如果实体是可分的,那么从实体中分出来的各个部分或者仍然保持着实体的性质,或者失去了实体的性质。然而,就前者来说,具有相同性质的实体只能是同一个实体,而后者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存在属于实体的本性。另外,如果说实体是可分的,那等于说实体的部分是有限的,而这亦与实体的本性相矛盾,因而是不可能的。

(4)、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5)、骆一禾是中国当代杰出诗人,著有短诗《修远》《为美而想》、长诗《世界的血》《大海》等。他不仅对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而且其诗作具有沉静的生命体验与谦和的人性抒写之美。《星核的儿子——骆一禾纪念诗文集》是由7篇诗歌、37篇文章、1篇录音整理稿组成的一部纪念骆一禾诗文集。其中既有对骆一禾生平的追忆,又有对其诗歌创作的探究,此外,行文之间还回顾、反思和总结了当代诗歌艺术的创作和发展。

(6)、我们皆因无知,才以为我们能够改变未来。要发生的事总要发生,未来像过去一样定不可移。

(7)、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8)、首先,思想与广延是同一的,“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因为“凡是无限知性认作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全都只隶属于唯一的实体,因此思想的实体与广延的实体就是那唯一的同一的实体,不过时而通过这个属性,时而通过那个属性去了解罢了。同样,广延的一个样式和这个样式的观念亦是同一的东西,不过由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出来罢了”,所以“无论我们借广延这一属性,或者借思想这一属性,或者借别的属性来认识自然,我们总会发现同一的因果次序或同一的因果联系,换言之,我们在每一观点下,总是会发现同样的事物连续”。例如,就神是一个思想者来说,它是圆形的观念的原因。而就神是一个广延物而言,它亦是圆形的原因。

(9)、一天晚上,斯宾诺莎走在街上;有一个暴徒突然地拨出匕首直刺,幸好他早有警觉,一转身就跑掉了,只是颈部受了点轻伤。

(10)、“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止我们……把自然科学的世界秩序和宗教的上帝等同起来。”(转引于我国学者《现代自然科学与宗教》一文,该文刋于《现代外国哲学论集》一书,三联书店1981年9月出版。)

(11)、作者江子出生于赣江以西,曾经出版过乡村主题专著《田园将芜》引起过较大反响,而这本《回乡记》就是《田园将芜》的续篇。《回乡记》以吉水赣江以西区域的历史与现实为研究对象,全面田野式考察农民进城、传统留存、异乡与故乡、出走与返回、新乡贤的责任与命运等,以图全息呈现一块经典乡土的历史与现实,为当下的乡土中国留一份证词。中国现在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期,这种变局,乡村的变迁是其标志。江西是农耕文明最有代表性的省份,通过书写新的历史节点江西乡村的常与变,可以解码当下中国。

(12)、这样,就必然引起了他对犹太教教义的怀疑和否定。

(13)、斯宾诺莎所说的“神”并非宗教神学意义上的人格神,而是以泛神论的方式表述了世界最高原因的统一性。他给神下的定义是:“神(Deus),我理解为绝对无限的存在,亦即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所以,神与实体是一回事。按照实体的定义,斯宾诺莎认为神是唯一的,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除了神之外没有任何实体;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存在于神之内,神是万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神只是出于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和动作,“万物都预先为神所决定——并不是为神的自由意志或绝对任性所决定,而是为神的绝对本性或无限力量所决定”。因而,所谓神的理智或力量也就是万物存在的原因和自然的规律或法则。斯宾诺莎的思想具有比较典型的泛神论性质。

(14)、在被教会传讯的两年之前,即1654年,斯宾诺莎的家里,还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大事。

(15)、实体是无限的。由于实体即自因,所以它不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存在,因而是无限的。如果实体是有限的,那就意味着它不是自因,不是在自身内而是在他物内,因而受别的实体所限制了。另外,说实体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它在某些方面是不存在的。但是实体是自因,它本质上就包含着存在,所以否定它的存在是不可能的,给它设定界限也是不可能的。

(16)、第二种是“理性知识”,即由推论而得来的知识,如数学知识。

(17)、不要笑,不要哭,不要恨,要理解。对滥用荣誉和世人的虚荣抱怨得最响的,正是那些最渴望得到荣誉的人们对于涉及人类事物的东西,不要笑,不要哭,不要生气,要理解。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见思想如见其人,见知识如见其思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怀忌恨。教育之目的,在使儿童成为自主自治之人物,而非受治于他人之人物。谋求自己的利益是美德或者是正当的处世之道唯一重要的基础人的情欲的存在是具有一种必然性的;只是人们不能一味地受这种情欲支配,而是该去认识它,并用理性对之加以控制与引导。人类最无力控制的莫过于他们的舌头,而最不能够做到的,莫过于节制他们的欲望。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上帝的意志是无知的避难所我们对于情感的理解愈多,则我们愈能控制情感,而心灵感受情感的痛苦也愈少。我们皆因无知,才以为我们能够改变未来。要发生的事总要发生,未来像过去一样定不可移。我们越多地认识个别事物,我们就越多地认识上帝。希望与恐惧的情感本身不可能是善的。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哲学的旷日持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指针,使人永享无上的幸福正如光既暴露了自身,又暴露了周围的黑暗一样,真理既是自身的标准,又是虚假的标准。只要精神在理性的指示下理解事物,无论那观念是现在事物、过去事物、或未来事物的观念,精神有同等感动。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深思。自卑虽是与骄傲反对,但实际却与骄傲最为接近。自我保存的努力是道德的首要基础,也是唯一的基础。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最大的骄傲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18)、“使我们变成哲人的并不是邋遢的举止和外表,故意不注重个人的外表恰恰证明了精神的贫乏,在这种人的头脑里,真正的智慧找不到栖身之处,科学也在这里只会踫到杂乱无章。”

(19)、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20)、原来,这时候欧洲的大学以及学者们,仍然保持着一个怪传统;大学里仍用拉丁语授课,学者们搞学术讨论、撰写学术论文,用的也是拉丁语。

4、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包括哪几个方面?()

(1)、镜中的女孩双眼眨了一眨,时间才七点十五分,没有必要赶回家。苏菲的妈妈在星期日总是过得比较悠闲一些,因此她也许还会再睡个两小时。

(2)、斯宾诺莎哲学具有浓厚的伦理学色彩,其哲学的目的在于道德上的至善,即达到人生最高的完满境界。他的哲学体系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本体论是基础,认识论是手段,伦理学则是最高的目的。因此,斯宾诺莎将他的主要著作名之为《伦理学》。这部著作从定义和公理出发,再到命题,之后还有推论、解说等等,完全按照几何学的方法构造了一个哲学体系,真正使笛卡尔将几何学方法改造成为哲学方法的理想付诸现实,当然也妨碍了他直接提出并充分论证自己的思想。

(3)、在斯宾诺莎哲学中,“至善”是认识的最高目的,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它的最后归宿。

(4)、最大的骄傲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5)、斯宾诺莎从犹太教会学校毕业以后,父亲便决定让他来学习商务,比如记帐之类;不久,他的异母哥哥死了,他就成为独子,父亲更希望他为继承父业积累经验,就把他正式引入了阿姆斯特丹的商人圈子里。

(6)、其实,斯宾诺莎也是给“上帝”留了位置的;他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是很有名气“泛神论”。

(7)、因此,实体与样式之间的关系,乃是一般与个别、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对斯宾诺莎来说,一般性是根本,个别性则是一般性的具体表现,不过两者又是不可分离的,一般性存在于个别性之中,个别性亦存在于一般性之内。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实体看做是“能生的自然”,把样式看做是“被生的自然”。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样式是有限的和他因的,它们具有规定性,因而包含着否定性,所以无限多的样式的总和并不就是实体。对样式的认识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就事物本身去认识它,二是就其在实体之中,从更高的原因、更高的必然性去认识它。就事物本身去认识事物,只能认识有限的东西,而从实体的高度去认识事物,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才是真正的认识。

(8)、可是也在这个时候,父亲已与他断绝了任何联系;斯宾诺莎为了维持生活,就开始用起了从前学过的一门手艺,来替人磨制镜片了。

(9)、斯宾诺莎于1632年出生在阿姆斯特丹,这是一个从葡萄牙移居荷兰的犹太人家庭;根据当时的习惯,他的拉丁文名,叫本尼迪克特,意思是“被祝福的人”。

(10)、这个暴徒还是怀着对上帝的一颗虔诚之心来刺杀他的;这被认为是正义的行为,这更是这个刺杀事件的悲哀之处。

(11)、二十四岁时,他被指控发表异端邪说而被召到犹太教会的长老们面前。当教会提出以向他支付年金的条件换取他至少在表面上忠于教会和宗教,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等待他的只有被永远开除出教籍和驱逐的处分。这里,我们似乎也不能指责教会的决定,对于背乡离井、四处漂泊、被人歧视和迫害了上千年的犹太民族来说,《圣经》就是他们可以“带在身边的祖国”,此种情况下,异端对他们来说就是叛国,容忍异端邪说无异于是自杀。

(12)、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自卑虽是与骄傲反对,但实际却与骄傲最为接近。 

(13)、比如,1947年6月18日,行将就木的普朗克,在致W·吉克的一封信中,解释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说他本人“一向就是一个具有深沉宗教气质的人,但我不相信一个具有人格的上帝,更谈不上相信一个基督教的上帝”。

(14)、来源:(英)罗斯著,《斯宾诺莎》,谭鑫田、傅有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第225-243页。

(15)、斯宾诺莎生前发表的作品,除了《笛卡尔哲学原理》之外,还有一本1670年匿名出版的《神学政治论》,然而一出版,就被列入了禁书目录。

(16)、最大的骄傲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17)、莱布尼兹称他的一本书是“让人无法忍受的狂妄的文字”,是一本“恐怖的”书;康德则将他描绘成“一个理性和科学的强盗和杀手”。

(18)、斯宾诺莎的方法就是以几何学为模型的理性演绎法。他认为,“正确的方法就在于认识什么是真观念,将真观念从其余的表象中区别出来,又在于研究真观念的性质使人知道自己的知性的力量,从而指导心灵,使它依一定的规范来认识一切必须认识的东西,并且在于建立一些规则以作求知的补助,以免枉费心思于无益的东西”,所以,“好的方法在于指示我们如何指导心灵使依照一个真观念的规范去进行认识”。

(19)、1929年4月24日,纽约犹太教堂牧师H·哥尔德斯坦,从纽约发了一个仅有五个英文词的电报到柏林,问爱因斯坦:

(20)、二十二岁时,斯宾诺莎父亲去世,他的姐姐为了夺取可怜的继承权将斯宾诺莎告上了法庭。斯宾诺莎虽然赢得了官司,却还是将父亲的大部分遗产馈赠给姐姐,他选择性地忘记了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哲学是有钱人闲暇的学问。”从此,他坚定地走上了哲学苦修的不归路。

5、斯宾诺莎的上帝

(1)、孔子所说的“天”,可不是指的这个老“天”爷;他指的是永恒的大自然规律。

(2)、斯宾诺莎(Spinoza,1632—1677),十七世纪荷兰的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

(3)、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4)、下午,房东全家去了教堂;但在他们回家的途中,却闻知斯宾诺莎已经死了。

(5)、骄傲的人喜欢见依附他的人或谄媚的人,而厌恶见高尚的人。

(6)、当另一位求婚者、带着昂贵的礼物到来时,她便对斯宾诺莎失去了兴趣。

(7)、怒时易激,义愤亦当裁抑;喜时易狂,即微言亦须谨慎。

(8)、1632年11月24日,斯宾诺莎出生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父亲希望他能继承家业做一个成功的商人。可斯宾诺莎并不喜欢这种营生,他宁愿在犹太教堂内用学习本民族的宗教和历史度过时光。

(9)、惨重的损失令斯宾诺莎的老爸一蹶不振,整天愁眉不展,郁郁寡欢。

(10)、这个时期,由于他的父亲在商业上经营有道,家里更加富有;据记载,有一回仅半年,父亲就净赚了6万多盾,这可是一大笔钱。

(11)、可是,生活上的贫困,并没有动摇他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他依然努力地探寻着新的世界观。

(12)、学者能高众也,毋以胜人,行标俗也,毋以绳人,免矣。

(13)、“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这个回电,被收入《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43页。)

(14)、古之学者,知即为行,事即是学,今之学者,离行言知,外事言学。

(15)、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一事悖戾,立见其为小人。故曰:终生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

(16)、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17)、我们可以从莱布尼茨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中选取数段有代表性的话。第一段是从斯坦教授于1678年发表的一封信中选取的:“已故的斯宾诺莎先生的遗著终于发表了。我从其中发现了一系列与我自己的思想相似的观念。这些观念也为我的一些朋友(例如特席尔恩豪斯),也是斯宾诺莎的朋友所知道。但是,我也看到其中包含一些不真实甚至连似乎真实都不够的似是而非的议论,例如:只存在一个实体,即神;被创造物是神的样式或偶性;我们的心灵不能认识来世的任何东西;神本身思想,但不能理解或意欲(will);任何事物都凭借命运的必然性而产生;神的活动不是为了目的而是由于本性的某种必然性——这在字句上是保持天意和不朽性,而实际上则是摒弃它们。我认为这部危及例如意志之类的著作为这些朋友自己彻底了解它设置了难题…”这段话写自1678年2月,首次表明了他对斯宾诺莎的公开态度。大约20年后(1697年)的另一段话,由于它对斯宾诺莎和笛卡尔的联系做了有名解释而饶有兴味:“如果他所说的话是健全的,那么可以推断,既不存在自由也不存在天意。凡是没有发生的事情就是不可能的,凡是发生的都是必然的,正如霍布斯和斯宾诺莎用更清楚的语词所表达的那样。人们也可以说,斯宾诺莎除了培育笛卡尔哲学的几粒种子以外什么也没有做。”对于斯宾诺莎的“宿命论”一个观点的主要见解在《神正论》(1710年)中得到了清楚的表达:“…在斯宾诺莎那里,神的王国不是别的东西,只是必然性和盲目的必然性(如在斯特拉图(Strato)那里那样)的王国。每一事物都通过必然性从神的本性流溢而出。在神内没有任何选择,没有任何使人逃脱这种必然性的人的选择…”这些批评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斯宾诺莎的彻头彻尾的决定论被认为损害了人类原先就具有的一切价值。这个评价不过是重复了一些庸碌之辈所说的话。对这个评价,莱布尼茨自己的体系同样也偶尔地认可,但由于历史的偶然性,它却变得具有重大意义了。它统治了人们的看法达一个世纪之久,在德国尤其是这样,因为不系统的莱布尼茨在克里斯提安·沃尔夫那里找到了一个系统的追随者。沃尔夫在他的哲学课程中介绍了莱布尼茨对斯宾诺莎的驳难。德国所有的大学中的哲学讲坛很快就被沃尔夫的门徒们占领。驳难成了固定的模式,斯宾诺莎被人遗忘、无人问津了。斯宾诺莎主义是以显著的方式复兴起来的。耶可比(FriedrichHeinrichJacobi,1743—1819年 )得出了一个并非特别新奇的结论:哲学完全是片面的。因此,他提出要重建普通人的看法来取而代之。尽管他早就从沃尔夫的驳难中熟悉了斯宾诺莎的著作,但和同时代的多数人不同,他苦心于寻根求源。他很快便确信,斯宾诺莎是哲学家的典范。正如乔治·亨利·刘易斯(George Henry Lewes)于一个世纪后所说的那样,“人们对斯宾诺莎只有一个选择,如果你懂得了他的词语,承认他的学说的可能性并领会了他的意思,你就会不再怀疑他的结论,正如你不怀疑欧几里得几何学一样“耶可比走得更远。他认为,所有哲学,如果一直推论下去,都会符合逻辑地导致斯宾诺莎主义。事实上,斯宾诺莎是唯一有勇气认真研究哲学的哲学家。所以,倘若我们要做哲学家,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只有成为斯宾诺莎主义者。

(18)、只要精神在理性的指示下理解事物,无论那观念是现在事物、过去事物、或未来事物的观念,精神有同等感动。

(19)、他一生未娶,无儿无女;临终之际,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守护,一定是十分寂寞、倍感凄凉的了。

(20)、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1)、还有另加的说法,说恩德的这个女儿,是她父亲的助教;这样,也就会给斯宾诺莎上上课了。

(2)、二十岁时,他跟随荷兰学者凡·丹·恩德学习拉丁文,老师美丽的女儿克莱拉·玛丽夺走了他的感情。可当一个年轻潇洒、风流倜傥的男人带着昂贵的礼物向玛丽求婚时,一心向学而充满憔悴和古板的斯宾诺莎在爱情的争夺中失败了。我们无法指责玛丽的选择,毕竟献身哲学只是斯宾诺莎自己的理想和使命,不是玛丽的,她有追求自己幸福人生的权利。

(3)、作为一个构筑了自己的独特体系的大哲学家,他的学术水平和才华,即便是教会,也是心知肚明的;否则,就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头面人物,要出来攻击他,甚至想置他于死地。

(4)、总之,是有两个妇女吵起架来了,一个妇女忍不住说出了与副镇长通奸的事实,来威胁对方;岂料对方,也忍不住地说出了与自己通奸的人,官还要大了一级,财产也要更多些。

(5)、在这个时期里,肯来与斯宾诺莎交往的大人物,我再来举出几个。

(6)、罗马帝国早已覆灭,欧洲也再没有哪个国家里的人民,还把拉丁文作为日常用语;开办这样的学校,会有生源吗?

(7)、她应不应该再深入树林去找艾伯特呢?上次那只狗为何对她叫得这么凶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