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有哪些 四句(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四句,简短75句)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四句简单

1、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四句简单易懂

(1)、魏晋时代人们对于生命长短的体悟开始深切,一方面追求生命的长度,即使是嵇康这样的高士,也“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与山巨源绝交书》);另一方面又恐惧于生命的无常,如石崇在《金谷诗序》中所悲叹:“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嵇、石二人虽人生道路迥然不同,其命运却皆未得善终。

(2)、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此刻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语言清丽,对仗工整,特别是巧妙地引前人诗词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3)、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出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这种感情,正如晋代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 张可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转下僚中度过的。他自己所说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思》),是很形象的概括。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4)、于是,这个段子也成为重阳佳话,在重阳诗词之中屡屡出现。有的化用巧妙,如东坡的“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5)、四是“新桃换旧符”,就是新年到了,把原来的旧桃符换成新桃符。桃符,是桃树木做的,上面绘有神像,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桃符是从周代开始,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从宋朝开始,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名字改成了“春贴纸”和“春联”,到了明朝才广泛普及开了(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全部写在红纸上贴在门上,因此***第一幅春联是由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生在五代,归顺北宋)题在桃木板上的,这幅对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史·蜀世家》有记载)。

(6)、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7)、“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从《离***》中“纫秋兰以为佩”和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化出的“兰佩紫,菊簪黄”两句,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渲染了宴饮的盛况。接下来一句,写词人仕宦连蹇,陆沉下位,情绪低落,不得不委屈处世,难得放任心情,今日偶得自在,于是不妨再理旧狂,甚至“殷勤”而“理”,以不负友人的一片盛情。试想,本是清狂耽饮的人,如今要唤起旧情酒兴,还得“殷勤”去“理”才行,此中的层层挫折,重重矛盾,必有不堪回首、不易诉说之慨,感情的曲折,自然把意境推向比前更为深厚的高度。

(8)、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9)、第二句是“形随北雁来”,在上句表达思乡之苦和归乡之焦急之后,这一句流露了一种来到南方的欣喜。伴随那从北而来的轻快的大雁,诗人来到了南方。因为归家乡的感望就要实现了,所以欣喜;因为心中欣喜,因而脚步也就轻快。“形随北雁来”五字显得自自在而飘逸。

(10)、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1)、宋朝:初一挂桃符,现在贴的春联都在除夕前贴好。

(12)、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13)、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李白《九日登山》

(14)、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重阳日有作》

(15)、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16)、宋朝士大夫普遍喜欢在宴会上戴花,欧阳修“戴花持酒祝东风”(《鹤冲天》),黄庭坚“醉里簪花倒着冠”(《鹧鸪天》),辛弃疾“插花走马醉千钟”(《定风波·暮春漫兴》),都是宋朝士大夫头戴鲜花、手持酒杯的写照。

(17)、 杏花有倾慕之情和幸运幸福的花语含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用儿童指给我们看,幸运、幸福在不远的地方,这也许是清明扫墓、踏青,既思念旧人,活着的人要走向幸福的含义吧。

(18)、《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9)、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20)、上阙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下阙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大雁有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久久不消散。

2、关于重阳节的古诗有哪些 四句

(1)、后二句是“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作者通过这个问题,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这种思维过程非常符合感情发展的逻辑。篱墙下的菊花是一个具体的物像,而且是诗人在故乡时常常能见到的东西,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埋藏在诗人的潜意识当中,所以在归乡的感望就要实现的时候,它就突然从潜意识里跳了出来,诗人对故乡的印象也清晰起来。诗人这时想到了篱下菊,但并不是只想到了篱下菊,从前常常见到的物像必然附著着许多其他的事件、感情,所以想起了篱下菊,那些篱下菊上的附著物也自然就联想起来了。因此,诗人通过对一个单一而具体的物件的回忆下子唤起了对家乡的整个的印象。可见这两句诗使全诗的感情得到了深化。而此二句的语势变得缓慢,也正好村托了这种深化的感情。

(2)、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3)、“蛩声细”蛩,蟋蟀。人长夜不寐,听到蟋蟀细微的叫声,倍觉情怀凄切。唐人白居易《闻蛩》“闻蛩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边”。杜甫《促织》“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悲诗与急管,感激异天真”。可见古人常用蟋蟀的哀吟衬托愁人的悲哀心境。促织,即蟋蟀。

(4)、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5)、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6)、2017收获文学排行榜作品选(中篇卷+短篇卷)微店八折包邮。两册70元。

(7)、“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8)、《中秋月》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9)、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丁巳重阳》

(10)、《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1)、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12)、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1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4)、《元日》这首诗取材于民间习俗,他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今天它还具有古代民俗学的价值。

(15)、相比而言,出身贵公子的曹丕曾在重阳节送给书法家钟繇几束菊花,并写下《九日与钟繇书》,开头便解释了重阳寓意:“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从中可知,由于“九”与“久”的谐音,九月九日被视为一个“宜于长久”的吉利日子,在这一天饮用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即使是曹丕也未能免俗,赠友菊花作重阳下酒之用,“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16)、宋人《邵氏闻见后录》有一则“不敢题糕”很有意思,“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刘梦得即是唐朝“诗豪”刘禹锡,他在重阳节写诗,本想写写重阳糕,但疑惑于儒家经典里面没有“糕”字,怕有违用典之诗法,于是那首诗也没写成,被时人嘲笑“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

(17)、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18)、从此,杏花坞一辈辈流传着杏花仙子酿酒的传说。每年到杏花开放时节,村里总要下一场潇潇春雨,据说,那是仙女们在天上思念亲人的泪水。

(19)、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20)、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3、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四句,简短

(1)、节近重阳念归否,眼前篱菊带秋风。——皇甫冉《寄权器》

(2)、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3)、语句桩,属于定桩法的一种。定桩法就是把我们需要记忆的信息与已经牢记的一些有着清晰顺序的桩子按顺序联结起来的方法。而语句桩就是选取我们已经知道的句子为桩,然后再按顺序联结就好。

(4)、重阳秋已晚,千里信仍稀。何处登高望,知君正忆归。——皇甫冉《九日寄郑丰》

(5)、一二句写秋高气爽,开篇写令人赏心悦目的秋景。秋日的天空,辽阔高远,一碧如洗,朵朵白云在蓝天中飘浮,它们时而分开,时而连成一片,时而像一团团的棉球,时而又像是翻卷的波涛,变幻不定,千姿百态;秋日的大地,明丽清爽。只见层叠的山峰松柏参天,波平浪静的江水涌流不息,水光与山色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6)、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7)、《中秋对月》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8)、二是屠苏,一种酒,古代的一种风俗习惯,常常在正月初一饮用。教材对这个词解释非常简单,其实还可以多讲一讲。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据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的记载,屠苏是一间草庵(茅舍)的名称。据说古时住在此草庵的一个名医,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一包草药,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在井里,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着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饮一杯,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传染等疾病了。人们得了这个药方,却不知道这位神医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苏这个草庵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药酒。

(9)、朗读顺序在音频下方,建议边听边仔细对照着。一定要仔细对照着听。因为一共有22段,所以一不小心开个小差可能就不知道读到哪里了。。

(10)、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丁巳重阳》

(11)、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12)、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13)、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之处。

(14)、“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15)、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16)、关于这首诗,我们在念书的时候就很熟悉了。但是那时候,我们用的都是反复念、死记硬背的方法,今天我们来用点新的方法。

(17)、“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常恨世人”三句则有更深寄托。词人慨恨文士不顾***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但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词意至此急转直下,壮志未酬,词人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在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18)、一日日知添老病,一年年觉惜重阳。——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

(19)、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月九日》

(20)、(4)诗的前两句,“雨纷纷”写的是天气,这种天气描写,想表达什么情况,有什么作用?“欲断魂”,为什么用这三个字来写行人?“雨纷纷,欲断魂”给人一种怎么的感觉?是不是很难过,很伤心,挺压抑的?诗的后两句,是这首诗最有创造力的诗句。为什么这么说?前面两句,非常悲伤,充满伤感。但人已去,不能复活,活着的还要活着,所以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走,喝酒去。没有想到,诗人让“牧童”出现。牧童是小孩子,是充满生机的孩子,不代表着未来。读“牧童遥指”能不能看到牧童的表情啊?但这首诗最最了不起的一个词,就是“杏花村”,为什么不是“桃花村”,为什么不是“梨花村”?杏花的花语是什么意思?杨万里咏杏五绝,其中一首是“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教过苏教版语文的都知道《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如下:

4、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四句简单一点

(1)、秦观在文学史上的形象颇显羸弱,“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踏莎行》),疑似潦倒迷茫的文艺青年。其实不然,秦观自言:“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顾今二虏有可胜之势,愿效至计以行天诛。回幽夏之故墟,吊晋唐之遗人。流声无穷,为计不朽。岂不伟哉!于是字以太虚,以导吾志。”(陈师道《秦少游字序》)可见,秦观的平生之志是要平定辽国、西夏,恢复汉唐旧疆。他并非大言谈兵,而是和他的老师苏东坡一样,写了很多有见地的策论。

(2)、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九日雨中》

(3)、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4)、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重阳感怀》

(5)、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是***人祈求长寿的节日。魏晋人所作《西京杂记》中记载西汉民俗“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虽《西京杂记》所记未必是汉人风俗,然可印证最迟在魏晋时代,九月九日即为一个与长寿有关的日子了。

(6)、这首词最能触动人心的,或许还是上阕里那句“向此际,寒云满目空搔首。何人送酒?”我读到这句时,第一反应是想起了“出门搔白首”的“诗圣”杜甫。

(7)、这首《汉宫春》是陆游的真情流露之作,在万人如海的闹市,独自欹帽垂鞭,流涕尊前。放翁自己交待此词写于“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那就是孝宗乾道九年(1173),他已是知天命之年,刚刚从陕西南郑前线调回成都,担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这是个有衔无事的官职,“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登塔》),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戎马生涯自此终结,五十岁的他从此自号“放翁”。

(8)、相比而言,苏东坡把它随意涂抹,填作宋词,却有了几分戏谑的旷达味道。比起唐诗的一本正经,宋词的字节更为灵动,似乎消解了生死话题的严肃与无解。

(9)、原来,重阳药市上除了堆积如山的中药材,还在街上多处放置了几个巨大无比的酒缸,供人随意畅饮五日。于是,“诗情将略”的陆放翁得以在重阳药市一醉方休。

(10)、有些朋友可能有疑问:吴语没有个标准,你凭什么说那些读法就是错的呢?

(11)、最后两句写诗人远在他乡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着节日的菊花酒,而这里与故乡身隔万里,只能伤心地望着鸿雁飞向南天。重阳登高喝菊花酒是习俗,饮酒是叙事,而游子此时思归,难免多饮几杯,借以消乡愁,这就是事中寓情;饮酒消乡愁,叙事中寄寓了乡愁之情。“鸿雁天”是写景,是鸿雁南飞之景,而诗人是范阳人,雁南飞而反衬人不能北归,这就是景中含情了。

(12)、译文: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13)、苏词中值得一提的还有“牛山沾衣”的典故。《韩诗外传》记曰:“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

(14)、精研宋代文史的朱东润先生阅读秦观诗词文集,眼光独到,留意到了秦观的策论:“余于少游之书,尤喜读进策三十篇,观其所得,盖导源于东坡,所见甚卓。此真充国之遗计,破敌之上策。当时诸人,盖无有出其右者。”(《淮海集校注》序)朱先生可谓是秦少游千载之下的知己。

(15)、正是因为各地吴语发音有差异,所以我不用音标,而采用吴语里同音字的办法或者让大家回忆这个字在词汇里的读法,来告诉大家正确读音。其实各地吴语的音韵不同,比如说一类韵母整体的发音位置的变化:某一类韵母在A地发这个音,在那里整体变化为另外一个相近的音。但是,入韵舒韵、声母清浊,这些基本不会有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