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名言赏析
1、马克思经典名言
(1)、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悔恨。
(2)、“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3)、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
(5)、这些问题相信很多人只要去思考就能够思考的到的,无非是一些哲学家善于总结,善于把人们所遇到的问题总结成书,再按照自己的思考合理给出一些方法,和解决的办法。所以他们都成了哲学家。
(6)、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7)、 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8)、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9)、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哲学寓意有: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②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这个成语属于本质联系;④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本质。
(10)、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等成语也是这个道理。
(11)、解析:这句话说明了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这表明任何一个时代的真理既有确定性、绝对性、又有不确定性、相对性,因此对一定时代来说不可能的事情对以后的时代来说往往就是可能的,因此真理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1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3)、祖国山河美好如金,如今被列强瓜分谁来负责?我便如杜鹃一样呼唤祖国东山再起,向精卫填海一边的奋斗。
(14)、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15)、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16)、解析: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17)、马克思说:“真正的财富在于用最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马克思把劳动时间的节约同创造的物质财富从量的方面进行比较,作为社会发展的标志。
(18)、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在现实社会中,每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都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
(19)、同学们,青春期的我们正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快速成长,接纳自己的变化,它就会对我们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如果还是有一些烦恼挥之不去,那我们要学习一些方法去应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成长为更好的、更强大的自己。
(20)、解析: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 “失败乃成功之母”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2、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3)、解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4)、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它表明了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5)、劳动的对象:“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6)、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 根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8)、“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
(9)、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10)、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
(11)、辩证法是一种辩驳的精神文化,人类有了辩证法就能学会觉察出事物之间的差别。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页)
(13)、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在黑格尔看来,自我产生、自我对象化的运动,作为自我外化和自我异化的运动,是绝对的因而也是最后的、以自身为目的的、安于自身的、达到自己本质的人的生命表现。”
(14)、解析:这句话认为“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15)、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以光辉的顶点。
(16)、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17)、解析:王夫之的这句话强调要知行统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又如王夫之的“行可兼知,行高于知”这句话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也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8)、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19)、解析: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割裂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3、
(1)、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2)、梁任父:即指梁启超,梁启超号任公,父是诗人对梁的尊称,旧时“父”字是加在男子名号后面的美称。同年:旧时科举制度中,同一榜考中的人叫同年。
(3)、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4)、“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5)、追究思想的法律不是国家为它的公民颁布的法律,而是一个d派用来对付另一个d派的法律。追究倾向的法律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是制造分裂的法律,不是促进统一的法律,而一切制造分裂的法律都是反动的;这不是法律,而是特权。
(6)、解析:这首诗体现的哲理有:①联系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7)、解析:这句话的错误在于:①违背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②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抓住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8)、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9)、解析:这首诗体现的哲理有:①联系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10)、资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他的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1)、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局限:“在黑格尔那里,否定的否定不是通过否定假本质来确证真本质,而是通过否定假本质来确证假本质或同自身相异化的本质,换句话说,否定的否定是否定作为在人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对象性本质的这种假本质,并使它转化为主体。”
(12)、 谬误有多种多样,而正确却只有一种,这就是为什么失败容易成功难脱靶容易中靶难缘故。
(1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
(14)、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
(15)、如果问大家,大家估计也是很难猜测出来。不过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很多人可能会回答,哲学家们都会遇到的问题,无非是我们都会遇到的问题,而哲学家们都会为我们思考,还会为我们思考很棘手的问题;哲学家们总是先知先觉。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页)
(17)、
(18)、我们要有刚开始学走路的精神,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因为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我们不论跌倒多少次,都会重新站起来,哪怕摔的头破血流,伤好了后,依旧会重新站起来。
(19)、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一种违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20)、解析: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有: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因此,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定要在困难面前坚定理想和信念,要有自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
4、
(1)、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2)、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3)、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4)、优课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1课《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展示
(5)、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6)、解析: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7)、历史认不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
(8)、存在与对象性的存在:“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
(9)、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10)、知识有重量,但成就有光泽。有人感觉到知识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看到成就的光泽。——切斯特菲尔德
(11)、亚瑟·叔本华(788-1860),德国哲学家,通常被视为悲观主义者。他以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而闻名。叔本华赞成悲观的哲学主义,把生命视为不幸的,无意义的,充满痛苦的。但是,通过更进一步审视,他的哲学和东方的思想相呼应,特别是印度教的和佛教。他将对人生痛苦的拯救寄托于对美的沉思,对人的同情,对欲望的控制。他的思想广泛地影响了哲学、心理学、音乐和文学等领域。
(12)、“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13)、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14)、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
(15)、《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1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17)、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18)、就如海明威所言一样:“身体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你可以把我身体毁灭了,但你毁灭不了我们的内心,我的心,永远依旧会站起来,直到不再跳动。这就是与自暴自弃者相反,一个不会倒下的人,迟早会走向成功,就算失败了,也会让竞争对手肃然起敬。
(19)、解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吹开皮上的毛来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它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看问题抓不住主流。
(20)、“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5、
(1)、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解析:这句话表明了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必须掌握归纳与演绎的推理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3)、 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4)、我们一般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看作“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但是学界更多强调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合规律性”,旨在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合目的性”问题的理解,相对来说关注较少。而实际上,“合目的性”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当中更具有基础性地位,因为“合规律性”是建立在“合目的性”基础之上的,“规律”是为了实现“目的”才有价值的。而对于“合目的性”的理解,以往学界更多借助的是恩格斯的论断即平行四边形理论来理解。“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能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恩格斯的意思是:社会历史是由主体人的活动构成的,而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的。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目的进入到历史活动当中,但是历史最终的发展趋势,却不同于每个个体的目的,而是形成了一个社会历史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趋势。恩格斯把这个“趋势”看作社会历史的“目的”。这样,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目的性”问题,基本是在恩格斯的意义上被理解的。诚然,这一理解是准确的,但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目的性问题,不仅体现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上,还体现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当中。
(5)、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等成语也是这个道理。
(6)、“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启膀上。”
(7)、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d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中。
(8)、解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它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9)、解析:这个典故主要说明了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又如,“孟母三迁”同属此义。
(10)、知识是珍宝,但实践是得到它的钥匙。——托马斯·富勒
(11)、解析:这个谚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现象与本质的这一对范畴。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13)、 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悦纳自己,尊重他人。
(14)、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及其局限:“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因此,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做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即在知识和思维中反映出来的这种异化的表现。相反,现实的即真实地出现的异化,就其潜藏在内部最深处的——并且只有哲学才能揭示出来的——本质来说,不过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的异化现象。”
(15)、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并把自己理解为类存在物,人。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因此,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了人的行为,或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自然。
(16)、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17)、康德认为,大自然要实现其“隐蔽计划”就必须通过人类的活动来实现。那么,人类应该怎样活动呢?康德认为,人类是通过“战争—和平”的方式来实现大自然隐蔽计划的。因而全部世界历史对人类来说就表现为“战争—和平”的过程,其目的是“和平”但过程是“斗争”。所以,世界历史对于大自然来说是实现其“隐蔽计划”的过程;而对于人类来说是实现“永久和平”的过程。如果人类因为战争而自我毁灭,世界历史就会不复存在,这不符合大自然实现其隐蔽计划的终极目的,所以,为了大自然实现其隐蔽计划,人类就必须把“永久和平”作为其世界历史活动的目的当然,几乎每位政治哲学家都把建立一个和平的共同体作为其政治哲学最高目的,马克思也不例外。马克思没有使用康德的“永久和平”概念,而是在《共产d宣言》中有这样的表述:“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31因此,马克思把康德的“人类永久和平”转变为“消灭阶级斗争”。
(18)、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19)、尼采(1844年 --- 1900年),德国哲学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20)、“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2)、“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
(3)、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
(4)、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
(5)、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6)、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不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
(7)、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8)、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9)、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争是为了永久地消灭战争而进行的革命,与前者的资产阶级内部战争具有本质性的差别。因此,马克思主义所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战争构成了世界历史通向永久和平的人类共同体的战争,其最终目的是以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取消阶级斗争以及国家、民族为目的的。显然,在这方面,马克思所提出的“国家的消亡”已经走在了康德的前面。康德是在18世纪资产阶级法权框架下来探讨世界历史目的的,他诉诸“各民族的联盟”(3)12来实现世界历史的目的,而马克思则诉诸“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革命行动来实现世界历史的目的,这与康德的世界历史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历史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叙事试图探索的是超越人类战争而实现世界历史和平目的的可能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通过战争建构的,而是通过合作共赢来建构的。
(10)、很少人会真正的去爱别人,人们只是想借着给出一点爱而获得爱,那是一种垂钓。
(11)、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伪装知道。——托尔斯泰
(12)、为什么要怀疑一切?因为只有怀疑了,才有新的思想诞生,才会有进步。总不怀疑,那就会满足于现状,每天按部就班地活着就好,那样人类该如何发展和进步呢?
(13)、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14)、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
(15)、 能够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认识自我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
(16)、一切历史事实与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做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做为喜剧出现。
(17)、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18)、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19)、解析:这个成语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0)、解析:老子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