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的教育的名言(孔子说的教育名言有教无类120句)

孔子说的教育名言

1、孔子说的教育名言是什么

(1)、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论语》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4)、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人们每每于学习,则厌学、倦学、恨学、弃学,这是因为不真知学之滋味。若能进入深里,得其知识,晓其义理,获其智慧,养其情性,便能好学且乐学,能精进且不能自已了。孔子活到老学到老,便是由好之而进入乐之,从而乐此不疲了。

(5)、①愤:求索而不得,心中憋闷。②悱:想说而说不出来。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隅,指方形的一角。告知一角,应知道另外三个角。④复:再。

(6)、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孔子

(8)、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论语》

(9)、谨慎是要谨慎,但一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处事多思是好事,但过分了也不尽善。

(10)、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教育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是人与人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针对受教育者的个人特点展开的个性化教育。孔子的教育学,正是一种以人为本,从人出发的教育学。孔子的教育,是量才施教,使受教育者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与现代教育界层出不穷的教育学理论相比,孔子的教育观似乎把握住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 

(11)、(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3)、解释: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14)、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16)、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7)、重视教育,论述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孔子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要“先富后教”。

(1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20)、(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2、孔子的教育的名言

(1)、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5)、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赫然刻着“认识你自己”!

(6)、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7)、(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8)、(解读)时间像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空留悲伤、后悔。人生积时为日,积日为月,积月为年,看似长久。年少的时候盼望着长大,常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来日方长。其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甘暴弃,终于要后悔也来不及。

(9)、误解:一般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10)、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1)、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12)、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13)、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

(14)、解释: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15)、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16)、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7)、我们今天的人往往畏惧诗,或者是将诗看作高深学问,将关于诗的书束之高阁。其实,在孔子看来,诗就是歌,它应该是唱出来的,以表达我们的心声。据《史记》等史书记载,《诗》三百篇,孔子都能弹琴歌唱。

(1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9)、从功用的角度来说,《诗》在春秋时期,与政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宗庙祭祀、邦交往来,乃至宴饮游乐、各种典礼,都需要唱诵相应的诗篇,翻开一部《仪礼》,处处可见《诗》的身影。诗,是周代礼仪治国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20)、解释: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3、孔子说的教育名言有教无类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论语》

(3)、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4)、(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廪(lǐn):粮仓。实:充实。

(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6)、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丘《论语》

(7)、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子

(8)、所谓“自行束脩”,有人将其理解为向孔子缴纳学费,有人将其理解为学生自带伙食。其实这句话的关键不在于束脩,而在于“自行”。一个“自行”,表明学生有一份向学的决心,有一份求知的主动性。只要有这份向学之心,无论出身贵贱,孔子都是愿意教诲的。这正是一种“有教无类”的表现。所以孔子说这句话,重点不在于束脩这个条件,而在于强调他的教育之门永远向求知的人敞开。至于那种把“束脩”理解为贵重礼品,由此将孔子庸俗化,强调孔子要收了礼才肯教的观点,真是无稽之谈!

(9)、(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

(10)、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1)、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①。”(《阳货》)

(12)、孙中山《提倡女子教育》:“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14)、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断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可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小偷。”(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15)、当代教育家于漪为师格言:“读书犹如登高山看世界,上层楼阅人生,叩心扉观性灵,读书之乐乐无穷。”

(16)、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17)、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孔子《论语·雍也》

(1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9)、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

(20)、(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敏:勤勉,快速。慎:谨慎,慎重。

4、孔子关于教育方面的名言你都知道哪些?

(1)、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但问题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IBM创办人华特生曾说:“成功就在失败的另一端。”

(5)、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

(6)、(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8)、(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9)、解释: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10)、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11)、换一个角度看,在当今教师队伍中,的确也有一部分人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有些教师热衷于搞政治,想尽千方百计向上爬,目的是混个行政级别,弄个一官半职,精力根本没有用教学和教研上。这种人干脆就不要再当老师了,直接去考公务员有何不可?有些教师满脑子经商思想,浑身铜臭气,把教育教学工作当成第二职业,有的甚至利用教师职业之便,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这种人干脆辞职,去经商也许能成为一个百万富翁。

(1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13)、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14)、解释: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15)、百闻不如一见。——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16)、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17)、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论语》

(19)、狄尔泰:“人只能通过历史而不是通过反省认识自己。”

(2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孔子《论语》

5、孔子说的教育名言及意思

(1)、(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2)、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3)、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5)、当代教育家于漪为师格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6)、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解读)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万事开头难,没有个开头就不会有结果。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9)、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12)、(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14)、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1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

(1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论语》

(17)、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学习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18)、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为政》)

(19)、@卡尔·雅斯贝尔斯: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20)、解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1)、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2)、启发式教学。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这一教学法仍有研究和使用的价值。对于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孔子阐述的一清二楚,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七),“愤”是心求通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未能之貌。孔子认为,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所在。

(3)、孔子又提到《诗》《礼》《乐》的学习,这三者既可以理解为具体的三部经典,也可以理解为宽泛的三种学问类别。学习诗,是建立一种抒发情感的渠道,引导人以一种中正平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继而达到性情的陶冶,言语自然中和得体;学习礼,是养成人的行为习惯,使之言谈举止皆有规矩,如此才能立身。所谓“三十而立”,正是隐含了“礼”这一关键要素。人到应该知礼,如此便能言行有体,此谓之“立”。三十岁不知礼,就无法自立于世;乐即音乐,此处特指雅乐。雅乐用典雅的节奏表达人心中萌动的情感,如此表达的情感是从容的、有节制的。闻之既令人舒心畅快,又不至于激荡放纵,使人体会到一种和乐的美感,可以说,乐是诗之秉性和礼之秉性的融合,故而谓之成。

(4)、(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5)、人资质有别,既有类型之别,又有高下之别。如孔子的弟子中,有德行突出者,有言语突出者,有政事突出者,有文学突出者,各有所长,此资质类型之别;又有勤奋好学者如颜回,有怠惰懒散者如宰予,这是资质高下之别。在孔子看来,对不同资质的人应该施以不同的教育。

(6)、(解读)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仰:仰头。怍(zuò):惭愧。

(7)、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8)、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 

(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古罗马塞内加:“我们受教育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学习。”

(1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14)、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与世袭相对立的“学而优则仕”的原则。

(15)、(善知识开示)修行要成就,得经得住千锤百炼,你就得有那金刚心。

(16)、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17)、“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18)、解释:成事不说: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遂事不谏: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匡正,挽回。既往不咎:过去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了。

(19)、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20)、(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