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莎士比亚的评价
1、名人对莎士比亚的评价原文
(1)、马克·吐温 :“人人都可以证明,那个来自埃文河畔的莎士比亚从未写过什么剧本。”
(2)、例如,他不断批评李尔的话“夸张而缺乏个性”,而弄人和李尔王的谈话“使观众和读者在听到并不可笑的笑话时感到十分别扭”。
(3)、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不是供给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看的史学著作,甚至也不是一部历史剧,而是一部给没有文化的当代市民观赏的悲剧。
(4)、他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虽然他很少创造自己的情节,但他几乎给他所借用的每一个故事都增添了生命力。在维罗纳有一个小镇为游客设计的陷阱,叫做“朱丽叶之家”。它的存在不是因为最初的意大利故事,现在只是一个文学的脚注。它的存在是因为莎士比亚。
(5)、小编搜索众多莎士比亚文章,深觉此篇又有趣味又有干货,不禁转载自此,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逸(yú)闻(lè)趣(bā)事(guà)
(7)、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欢迎。伟大的歌德曾高/度评价了士比亚,马克思恩格斯就十分喜爱莎士比亚的作品,曾熟练地背诵莎士比亚的诗剧。充分肯定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现实主义成就!
(8)、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
(9)、图注:“环球剧场”1599年首次对外开放,1613年被大火焚毁。1987年,新的环球剧场在离原址约200米处重新奠基,并从文献中还原出剧场的结构原貌。今天这是一座专为欣赏、研究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优秀剧作家作品的剧场。
(10)、他创作了许多伟大的喜剧、悲剧、历史剧和悲喜剧。大多数作家,甚至是最伟大的作家,往往只专注于一种类型。莎士比亚精通他所尝试的所有体裁。
(11)、当然有些受欢迎的作家的作品也会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轻视,但是莎士比亚就不同了,文学学者都不遗余力地赞扬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正是因为莎士比亚对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响和不断受到大众的赏识,才使他在本书中获得相当高的名次。
(12)、修饰的目的就在于凸显戏剧舞台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在日常生活中,岂能人人都出口成章,俏皮话、双关语俯拾即是?更不论用诗说话了。
(13)、假如这纯属巧合,那么我们也可以异想天开地认为,它是绝妙的巧合。属于所有世纪的最伟大散文巨著,巧妙地收入了属于所有世纪的最伟大诗人的英名。
(14)、在有关莎士比亚的书籍中有一个难以回避的争论:莎士比亚究竟是谁?
(15)、1775到1786年,歌德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1786年6月,他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
(16)、李尔和肯特的谈话“除了使人听见蹩脚的俏皮话而体验到近乎羞愧的不快感之外,还以其冗长而令人无聊”。
(17)、2021年9月1日,抖音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专项整治的公告。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8)、无论莎士比亚是否参与这件事,他本人已经身在诗中了。这是《诗篇》第46篇。从头数到第46个词是shake;不算收尾的“细拉”,倒数第46个词是spear。1610年莎士比亚正好46岁。
(19)、乔治·萧伯纳在评价《辛白林》时,毫无遮掩地表达了对作者的厌恶:“要是能对他掘尸抛石,我估计会大为畅快。” 而这句话可是发表在报纸上的。
(20)、查理·卓别林 :“我很难想象这些作品是出自一个从斯特拉斯福德的小伙子之手。无论真正的“莎士比亚”是谁,他骨子里必定是个贵族。”
2、评价莎士比亚的名言
(1)、考虑到当时伦敦不卫生和暴力的条件,他很幸运在25年后退休到斯特拉特福德。我们很幸运他的作品幸存了下来。在1623年出版《第一对开本》之前,他的戏剧只有大约一半已经出版,而且都是廉价的四开本。
(2)、他一生写了许多剧本和诗歌,流传下来的有37部戏剧、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在莎士比亚的早期创作中,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出色的反映了英国社会五光十色的画面。
(3)、他写的非常漂亮。他并不一定比其他任何英国作家都好,但他肯定是名列前茅的。
(4)、图注:莎士比亚的名字似乎永远在被人玩坏,WilliamShakespeare通过易位构词可以变成:Iamaweakishspeller(我拼写有点弱弱的),I’llmakeawisephrase(我会编一个智慧的短语),或者HearmeasIwillspeak(来听我说)……当然,也有上图这种Williamshakespear(威廉摇梨)……
(5)、克林贡语(Klingon)——《星际迷航》中虚构的外星类族的语言!克林贡曾一度是地球所在的星际联邦的敌手,但后来跟地球化敌为朋。本着这种友谊精神,克林贡语言协会组织翻译了《哈姆莱特》和《无事生非》,作为该协会的莎士比亚复兴计划(KlingonShakespeareRestorationProject)的一部分。
(6)、这要说到詹姆斯王钦定本《圣经》,有史以来影响最深远的圣经版本。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苏格兰的詹姆斯王继位,对英格兰使用圣经的状况表示非常不满,因为当时老百姓用的是日内瓦版的圣经,版本非常糟糕。国王谕示:统一的新圣经必须通俗易懂,一目了然,没有难字!
(7)、那就是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的时候必须说的语言。
(8)、更何况,某些“笑话”也许只是托尔斯泰感到“并不可笑”,焉知莎士比亚时代的观众也感到“不可笑”?
(9)、另一方面,我们在读莎士比亚剧本时也会体会到,莎翁剧本中有大量的充满理想色彩的,哲理性很强的台词,人物语言对话往往带有惊世赅俗的警句名言,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情调,漂亮生动的句子,往往使读者沉迷于莎剧之中。但在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眼中,这华丽的句子是过份了的夸张,是一种虚假的不真诚的创作态度。托尔斯泰重视的是简朴,自然的语言写作,反对的是娇饰华丽的一味吹捧。而莎士比亚却着重于词藻的富丽华美。这也是两位作家两种极然不同的创作风格!说莎士比亚有点过分修饰词藻,夸大其词吧,有点!恐怕这也是各个时代的文风造成的吧,或者是天賦才能,审美趣味的不均相等,差别是明显的。
(10)、图注: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镇,冰淇淋车也要会点十四行诗: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我怎么能够把你比作夏天……)
(11)、因此,他说“原剧在一切方面都无可比拟地胜过莎士比亚的改写”。这个判决未免难以令人信服。
(12)、一般的说法是这样的:莎士比亚,这位伟大“诗圣”的诞生日和辞世日同为4月23日,于是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宣传活动。
(13)、时代剧献,不止于经典丨闽南大戏院2016年度系列演出
(14)、莎士比亚的姓氏Shakespeare,我们也许拼错了
(15)、在曹禺看来,舞台蕴藏着无限的魅惑,是地狱,也是天堂。“谁能想象得出艺术创造的甘苦与艰辛呢?学习舞台的知识、技能与艺术;探索世界一切美好的修养与人性的秘密;取得心领神会、活脱脱地表现各种人生境界的本领;积累多少深刻的理解与偶得的颖悟的舞台经验,凡此等等。一场惊心动魄的成功演出,是从苦恼到苦恼,经过地狱一般的折磨才出现的。据说,进天堂是美德的报酬。天堂是永远的和谐与宁静。然而,戏剧的‘天堂’却比传说的天堂更高,更幸福。”
(16)、如果你问度娘莎士比亚的生日是哪天,度娘会告诉你这位伟大“诗圣”的诞生日和辞世日同为4月23日,于是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宣传活动。
(17)、他对我们的主要吸引力在于他的语言。单单是他安排音节的技巧就足以给予英语国家的人民世代相传的快乐。
(18)、莎士比亚根据高尔《爱的忏悔》中阿波洛涅斯的故事写成了《泰尔亲王配利克里斯》,以薄伽丘《十日谈》中吉尔内瓦的情节为基础写成《辛白林》(但故事背景取自霍林斯赫德《编年史》的古不列颠),根据格林的《潘多斯托》写成了《冬天的故事》。罗马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大量依据了普鲁塔克《名人传》的诺思译本,而《错误的喜剧》改写自普劳图斯的《孪生子》……
(19)、詹姆斯王钦定本《圣经》诗篇的第46篇,从头数第46个字是shake,倒数第46个字是spear,连起来正好是莎士比亚的姓氏。
(20)、我们煞费苦心,根据伯吉斯的著作《莎士比亚》(豆瓣评价1分,108人评价),整理出关于莎士比亚的十件事。
3、名人对莎士比亚的评价英文原句
(1)、托尔斯泰指出,《李尔王》是莎士比亚依据无名剧作家的《King Leir》改编而成的,但不论是人物性格的鲜明性还是情节的合理性而言,莎士比亚的改编与原作相比,不是改进了,而是大为逊色。
(2)、1582年11月28日,沃里克郡有记载两个人为威廉·莎戈比亚(Shagspere)和安妮·海瑟薇(不是那个女演员……)结婚作保。Shagspere这种拼法颇带粗俗味,Shag有交配的意思,而spere是spear的古体,意为枪矛。
(3)、作为一个基本靠自学成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还是一位改写大师,善于从前人作品汲取精华,甚至直接从中选择某个主题进行再创作,取得令人惊异的效果。
(4)、莎士比亚被翻译成80多种语言,其中最难懂的必须是……
(5)、人们会乐于认为以下几段蔚为大观的文字是出自莎士比亚之手:
(6)、他止息刀兵,直到地极。他折弓,断枪,把战车焚烧在火中。
(7)、这种批评同样是错误的。要知道艺术的种类多得不可胜数,并非都像托尔斯泰擅长的现实主义小说那样追求分寸感,至少可以对分寸感有不同的理解。有优美,有壮美,有小巧玲珑,有硕大伟岸,有崇高,有滑稽⋯⋯有时候,夸张正是必要的艺术手段。
(8)、正如演员登上舞台必须浓妆艳抹一样,演员在舞台上说的话也必须经过浓妆艳抹般的修饰。
(9)、所以,有时间千方百计想否定莎士比亚是剧本的作者,把他的作品归到某某人名下,不如去重读莎士比亚的剧本,从中获得艺术上的享受吧!
(10)、莎士比亚的时代没有关于版权的法律,所以盗版事业欣欣向荣。这很好理解。既然德雷克在海上那种更大规模的盗劫使他赢得了爵位,那么人们就难以在道德上找到依据谴责文字上的盗印了。你没有什么办法阻止一个进取心强的出版商出版他能弄到手的任何东西,他无需向作者致歉,也无需支付稿酬。
(1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不快的事实——直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那些伟大的悲剧、喜剧和十四行诗真正的作者是谁。”
(12)、一个春日,歌德着凉以后,好像康复了,但没过多久,却病势危笃。歌德身着睡袍,脚穿毡鞋,前额上戴着一个遮光帽檐,坐在扶手椅上昏昏欲睡。他的仆人弗雷德利克守在一旁。歌德问他日期。“3月22日。”“很好,春天到了,康复也会迅速、容易许多。”然后,他就睡着了,做了许多梦,低声说一些没头没脑的梦话,在咽气以前,他最后叫道:“光明……再多一点光明,给我更多的灯吧。”■
(13)、作为一位成功的生意人,莎士比亚深知买卖就是买卖。1597年是饥荒之年,这年2月斯特拉福的一份史料中说莎士比亚囤积了“十夸脱麦芽”。对于自己在大饥之年囤粮牟利,莎士比亚似乎并不感到羞愧。但他也深知人们对于哄抬粮价的态度。《科利奥兰纳斯》一开场就有“一群暴动的市民”要杀卡厄斯·马歇斯,把他视为那些“让我们忍受饥寒,他们的仓库里却堆满谷粒”的家伙中最坏的一个。在莎士比亚身上可以看到科利奥兰纳斯的一点影子——他是一个鄙视暴民的乡绅,然而那些逛戏院的暴民却在填满他的腰包。
(14)、老天不负有心人,最后他终于成功了,记得他骂他母亲时,那叫一个一针见血。
(15)、他们提出的所谓“真正的作者”人选挺多,从培根爵士、牛津伯爵到伊丽莎白一世本人。其中最似是而非的是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说他曾为躲避仇家迫害而装死,然后在逃亡期间为莎士比亚代笔捉刀。
(16)、据统计,莎士比亚用此高达两网格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相对而言,他早期的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的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
(17)、这都因为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英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印象拼写的,学会英文字母就可以缀字成文,不用学拼音规则。像symmetry和cemetery,harass和embarrass等发音相近的词,也不用去管它们拼写的不同。等到1755年萨缪尔·约翰逊博士的《英语大词典》问世,英语拼法才逐渐规范化。总之,在当时谁都不会怪你拼错了什么字,因为根本就没有缀字法,上自伊丽莎白女王陛下,下至平头百姓,什么拼法都有,想想学习英文是多么轻松愉快。
(18)、Shakespeare是一个令人十分称心如意的姓氏,因为它意味着进攻和情欲——Shakespeare,就是“挥舞长枪”的意思。但从现存的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离奇的拼法,比如Shogspar,Choxper。
(19)、歌德晚年的创作极其丰富,这些作品表现了歌德重视实践、肯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思想,说明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比前一时期有所增长。《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表现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新发展。
(20)、作为一位成功的生意人,莎士比亚深知买卖就是买卖。1597年是饥荒之年,这年2月斯特拉福的一份史料中说莎士比亚囤积了“十夸脱麦芽”。对于自己在大饥之年囤粮牟利,莎士比亚似乎并不感到羞愧。但他也深知人们对于哄抬粮价的态度。《科利奥兰纳斯》一开场就有“一群暴动的市民”要杀卡厄斯·马歇斯,把他视为那些“让我们忍受饥寒,他们的仓库里却堆满谷粒”的家伙中最坏的一个。在莎士比亚身上可以看到科利奥兰纳斯的一点影子——他是一个鄙视暴民的乡绅,然而那些逛戏院的暴民却在填满他的腰包。
4、三个名人对莎士比亚的评价
(1)、有一道河。这河的分议,使神的城欢喜。这城就是至高者居
(2)、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莎士比亚是伟大的作家。伏尔泰认为《哈姆雷特》是“醉醺醺粗人”的作品。乔治三世曾说:“莎士比亚哪里了不起了?说谁都不能说他!”
(3)、《第一对开本》是当代戏剧第一次以更著名的对开本形式出版。1660年,当王冠被修复时莎士比亚,本琼森,弗莱彻和博蒙特的对开本我们随时可以恢复剧院。
(4)、你们享尽一切快乐,也剥夺不了我的快乐。《威尼斯商人》
(5)、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
(6)、但此问题的意义,不止在于探究原因,更在于他对莎士比亚的批判是否有失公允。
(7)、这个观察依然是很准确的,但批评本身还是没有多少道理可言。
(8)、就连《哈姆莱特》之前也有部老《哈姆莱特》,作者是汤姆•基德。莎士比亚用这个丹麦王子装疯卖傻为父复仇的老故事,编了一部奇巧复杂的现代戏。这出新《哈姆莱特》其实是两出戏:一出是基德写的古老的复仇悲剧,有真正的地狱,复仇者可以将他杀死的恶棍投入其中;另一出则深入地探索了一个现代不可知论者的思想——或许当时有的观众更喜欢原来的《哈姆莱特》。
(9)、1603年盗印出版了一部四开本《哈姆莱特》,其中充斥着速记者令人无法容忍地化神奇为平庸的词句。挤走坏版本的唯一办法就是发表好的版本。于是,莎士比亚的原本《哈姆莱特》在1604年问世了。莎士比亚在生前发表他的剧本,不是出于诗人的自豪感或虚荣心,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防止盗印。人们若能买到原本通常就不会去买赝本,这样就可以消灭赝本。
(10)、提及莎士比亚,曹禺总有说不完的话,他曾兴致勃勃地对笔者说:“我一生都迷恋着莎士比亚,梦想着莎士比亚,可是,自己竟到了古稀之年,才亲临他的故乡——英国的斯特拉福。”曹禺在1980年春天,以中国戏剧家代表团团长的名义,访问了英国,并且来到了斯特拉福。
(11)、所以,出版商要么会设法偷走防范甚严的稿本,要么派人去剧场把演出速记下来。速记的结果往往是令人遗憾的。漫不经心的速记者将速记稿带回家时,可能记住他听到的一部分台词,但不可能记住全部。“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这句台词可能会整理成:“活着还是去死——哎哟,那是个要害。”)意思相当明确,然而诗意与魅力荡然无存。
(12)、成年以后,母亲仍是歌德共同探讨的伙伴,同时,母亲还起着激发他创作热情的作用。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有鼓励,也有合理的分析。歌德深有感触地说:“从父亲那里,我得到强壮的体魄和做一个正直人的人生观。从母亲那儿,则继承了她乐观的性格和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13)、莎士比亚死在4月23日(西欧旧历),这是确定无疑的,然而事实上并没有人知道他的诞辰。在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福镇的教区记事录里有这样的记载:威廉,约翰之子,1564年4月26日受洗。